第204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多次指揮“東京快車”的田中賴三說:“毫無疑問,隨著爭奪瓜島之戰的結束,日本失敗的命運已是在劫難逃。”
身處後方的淵田美津雄也禁不住哀嘆:“戰爭前途本來一清二楚,但又不能不打……奇蹟始終沒有出現。”
軍事史學家稱瓜島戰役是“太平洋上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正如史達林格勒戰役讓蘇軍獲得大翻身一樣,美軍同樣憑藉瓜島戰役奪取了太平洋戰爭的戰略主動權,從此便出現了美攻日守的總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瓜島戰役讓太平洋戰爭發生了根本性轉折。
瓜島戰役中被俘的日軍。日本人在瓜島花了老鼻子錢,結果在把本錢全都賠進去後,隻做了一個空頭好夢,這筆投資的性價比真不是一般的低
為了爭奪瓜島,美日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美軍有60000人參戰,陣亡1600人,4200人受傷。前後登陸瓜島的日軍共有36000人,陣亡及失蹤14000人,病死9000人,被俘1000人。這些數字,尚不包括盟軍和日軍在支援作戰中損失掉的海空軍人員。
對於參與瓜島戰役的美軍來說,瓜島已不是一個地名,而是一種感覺,伴隨這種感覺的,是海麵上殊死的激戰,是叢林中殘酷的廝殺,是圍繞山嶺此起彼伏的纏鬥。
戰爭給許多身臨其境者的記憶打上了烙印,讓他們即便在和平年代,耳邊也常常會響起子彈悽厲驚悚的嘯叫,炮彈震耳欲聾的爆炸,以及戰友臨死前的呻吟和呼號。
地獄門之役結束後,大兵萊基曾和戰友結伴去島上的美軍墓地掃墓。軍人墓與平民墓不同,人們會把圓圓的銅製子彈頭壓到地裏,排出墓主人的名字,每座墓前的十字架上麵都會釘一個陣亡士兵的軍籍號碼牌,一些十字架還會掛一隻飯盒,飯盒上刻的是屬於士兵的墓誌銘。
墓誌銘言簡意賅,可以看出每個士兵的生前個性,比如,“他是一名真正的海軍陸戰隊員”,“他是個大個子,他有著寬廣的心胸”,“越是艱難他越是高興”。
有的墓誌銘是詩文,這種詩文大概也隻有美國大兵才能寫得出來:“他進入天國後,會對聖彼得說,又有一名陸戰隊員向您報導,長官,我在地獄服役期滿!”
當萊基將目光從墓地移開時,他看到了遠處的平原和山丘。同來的戰友發了一句感慨:“空地還很多啊。”
“那是肯定的。”萊基回應道。
現在,瓜島墓園的空地不會再無限延伸了,但是在其他地方,在太平洋戰場的更多角落,類似的墓誌銘還在繼續書寫著。
第十六章
誰才配活著
當瓜島拉鋸之時,西麵千裏之外,美澳聯軍也正在叢林山地裏與日軍做血肉搏殺。指揮美澳聯軍的,是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官麥克阿瑟。
日本有海陸軍矛盾,美國其實也有,甚至早在二戰以前,美國海陸軍之間的關係就極其糟糕,雙方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爭到臉紅脖子粗。曾官至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當然了解這些,所以他的提議是索性大家都不要再爭了——由他出任太平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本戰區的全部海陸軍由其一手包攬。
可憐矮牆淺屋的,就這麽一點兒人馬,都讓你承包了,別人幹嗎去?海軍當然不答應。金格以海軍作戰部長的身份站出來說話,他說,日本是一個島國,對日作戰就是一場海上大決戰,要統一指揮,也得由一位海軍將領掛帥,怎麽能讓陸軍將領來發號施令呢?
這場爭論在美軍高層鬧得沸沸揚揚,莫衷一是,若不及時平息,很可能會弄得像日本海陸軍那樣不可收拾,最終影響到太平洋戰事的進程。
要說誰家灶裏都不可能沒煙火,打個架,吵個嘴,乃至磕磕碰碰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美國軍政內部不是不打架,不吵嘴,但它好就好在有一個非常靈活高效的協調和幹預機製。英美聯合參謀部得知後,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決定將太平洋戰場一分為二,分為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尼米茲負責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負責西南太平洋戰區。
看上去一人一半,童叟無欺,可是當麥克阿瑟接到華盛頓的指令時,他的第一反應卻是“一點紅從耳畔起,須臾染遍了雙腮”,完全被激怒了。
★不勝利,毋寧死
幕僚用醒目的色彩,在地圖上標繪出了範圍。往東看,是尼米茲的地盤,往西看,是英軍的區域,隻有中間狹長的一畝三分地,算是麥克阿瑟的——澳大利亞以及被日軍占領的菲律賓。
麥克阿瑟向來目空一切,以美國軍界獨一無二的巨擘自居。據說艾森豪在出人頭地後,曾被一名婦女問道認不認識麥克阿瑟,艾森豪笑著回答:“我不但認識他,而且還在他的指導下學過戲劇呢。”
連艾森豪都給他拎過包,當過小弟,麥克阿瑟還能看得起誰,更不用說資歷較低的尼米茲了。讓麥帥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孩子似的噘了半天嘴之後,不但未撈到一顆糖,反而原有的蛋糕也被尼米茲切去了一半。
壞人,真是一群壞人!盛怒之下的麥克阿瑟在接見新聞記者時,直接開火:“最兇惡的敵人不是在前線,而是在我身後的華盛頓!”
記者就怕無猛料可采,聽到之後如獲至寶,馬上將這句話列為新聞稿的頭條標題。
身處後方的淵田美津雄也禁不住哀嘆:“戰爭前途本來一清二楚,但又不能不打……奇蹟始終沒有出現。”
軍事史學家稱瓜島戰役是“太平洋上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正如史達林格勒戰役讓蘇軍獲得大翻身一樣,美軍同樣憑藉瓜島戰役奪取了太平洋戰爭的戰略主動權,從此便出現了美攻日守的總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瓜島戰役讓太平洋戰爭發生了根本性轉折。
瓜島戰役中被俘的日軍。日本人在瓜島花了老鼻子錢,結果在把本錢全都賠進去後,隻做了一個空頭好夢,這筆投資的性價比真不是一般的低
為了爭奪瓜島,美日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美軍有60000人參戰,陣亡1600人,4200人受傷。前後登陸瓜島的日軍共有36000人,陣亡及失蹤14000人,病死9000人,被俘1000人。這些數字,尚不包括盟軍和日軍在支援作戰中損失掉的海空軍人員。
對於參與瓜島戰役的美軍來說,瓜島已不是一個地名,而是一種感覺,伴隨這種感覺的,是海麵上殊死的激戰,是叢林中殘酷的廝殺,是圍繞山嶺此起彼伏的纏鬥。
戰爭給許多身臨其境者的記憶打上了烙印,讓他們即便在和平年代,耳邊也常常會響起子彈悽厲驚悚的嘯叫,炮彈震耳欲聾的爆炸,以及戰友臨死前的呻吟和呼號。
地獄門之役結束後,大兵萊基曾和戰友結伴去島上的美軍墓地掃墓。軍人墓與平民墓不同,人們會把圓圓的銅製子彈頭壓到地裏,排出墓主人的名字,每座墓前的十字架上麵都會釘一個陣亡士兵的軍籍號碼牌,一些十字架還會掛一隻飯盒,飯盒上刻的是屬於士兵的墓誌銘。
墓誌銘言簡意賅,可以看出每個士兵的生前個性,比如,“他是一名真正的海軍陸戰隊員”,“他是個大個子,他有著寬廣的心胸”,“越是艱難他越是高興”。
有的墓誌銘是詩文,這種詩文大概也隻有美國大兵才能寫得出來:“他進入天國後,會對聖彼得說,又有一名陸戰隊員向您報導,長官,我在地獄服役期滿!”
當萊基將目光從墓地移開時,他看到了遠處的平原和山丘。同來的戰友發了一句感慨:“空地還很多啊。”
“那是肯定的。”萊基回應道。
現在,瓜島墓園的空地不會再無限延伸了,但是在其他地方,在太平洋戰場的更多角落,類似的墓誌銘還在繼續書寫著。
第十六章
誰才配活著
當瓜島拉鋸之時,西麵千裏之外,美澳聯軍也正在叢林山地裏與日軍做血肉搏殺。指揮美澳聯軍的,是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官麥克阿瑟。
日本有海陸軍矛盾,美國其實也有,甚至早在二戰以前,美國海陸軍之間的關係就極其糟糕,雙方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爭到臉紅脖子粗。曾官至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當然了解這些,所以他的提議是索性大家都不要再爭了——由他出任太平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本戰區的全部海陸軍由其一手包攬。
可憐矮牆淺屋的,就這麽一點兒人馬,都讓你承包了,別人幹嗎去?海軍當然不答應。金格以海軍作戰部長的身份站出來說話,他說,日本是一個島國,對日作戰就是一場海上大決戰,要統一指揮,也得由一位海軍將領掛帥,怎麽能讓陸軍將領來發號施令呢?
這場爭論在美軍高層鬧得沸沸揚揚,莫衷一是,若不及時平息,很可能會弄得像日本海陸軍那樣不可收拾,最終影響到太平洋戰事的進程。
要說誰家灶裏都不可能沒煙火,打個架,吵個嘴,乃至磕磕碰碰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美國軍政內部不是不打架,不吵嘴,但它好就好在有一個非常靈活高效的協調和幹預機製。英美聯合參謀部得知後,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決定將太平洋戰場一分為二,分為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尼米茲負責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負責西南太平洋戰區。
看上去一人一半,童叟無欺,可是當麥克阿瑟接到華盛頓的指令時,他的第一反應卻是“一點紅從耳畔起,須臾染遍了雙腮”,完全被激怒了。
★不勝利,毋寧死
幕僚用醒目的色彩,在地圖上標繪出了範圍。往東看,是尼米茲的地盤,往西看,是英軍的區域,隻有中間狹長的一畝三分地,算是麥克阿瑟的——澳大利亞以及被日軍占領的菲律賓。
麥克阿瑟向來目空一切,以美國軍界獨一無二的巨擘自居。據說艾森豪在出人頭地後,曾被一名婦女問道認不認識麥克阿瑟,艾森豪笑著回答:“我不但認識他,而且還在他的指導下學過戲劇呢。”
連艾森豪都給他拎過包,當過小弟,麥克阿瑟還能看得起誰,更不用說資歷較低的尼米茲了。讓麥帥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孩子似的噘了半天嘴之後,不但未撈到一顆糖,反而原有的蛋糕也被尼米茲切去了一半。
壞人,真是一群壞人!盛怒之下的麥克阿瑟在接見新聞記者時,直接開火:“最兇惡的敵人不是在前線,而是在我身後的華盛頓!”
記者就怕無猛料可采,聽到之後如獲至寶,馬上將這句話列為新聞稿的頭條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