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些居民還有意幫著日軍宣傳。第16軍明明隻有4萬人,經過他們的誇大和渲染,到盟軍那裏,已變成了20萬。
想到20萬日軍如此迅速便兵臨城下,萬隆的盟軍司令部吃不住勁了,荷蘭總督也明確表示,他不希望在萬隆或萬隆附近發生戰鬥,因為這裏居住著大批難民。
晚上10點,盟軍派軍使來到練邦街,要求停戰談判。
1942年3月8日,經過一小時的談判,盟軍同意無條件投降。萬隆電台廣播了最後一條消息:“我們停止了抵抗,來日再見。女王萬歲!”
東海林即將作為有功之臣進入萬隆要塞,但就在這時候,他被一腳踢開了。
★居然不知讓著老東家
把東海林踢開的人滿臉都是怒氣。
第2師團氣壞了。他們是第16軍裏唯一的老牌常備師團,九一八事變時就在東北跟馬占山等抗日武裝幹了,那個時候第38、第48師團還在娘胎裏沒生出來呢。再說了,東海林是什麽人,那是當初被我們掃地出門的渣滓,現在成了功臣,這不是咒我們瞎了眼、不識才嗎?
東海林自己不會做人,不知道讓著老東家也就算了,軍司令官居然也一聲不吭,這讓第2師團極其憤怒。他們要求今村下令,禁止東海林支隊進入萬隆。
對今村來說,哪支部隊進萬隆都一樣,不值得為此得罪牛哄哄的老師團,於是當即批準。
1942年3月10日,後來的第2師團頂替先到的東海林支隊,隨今村晃著膀子開進了萬隆城,接受6萬盟軍的投降。
東印度戰役告一段落,它的直接後果是,使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更加被動,同時也令巴丹半島上的美菲軍雪上加霜。
羅斯福向菲律賓總統奎鬆反覆保證,援助正在途中,但在日軍的嚴密封鎖下,這些保證根本就無法兌現,美國可以做的,隻能是先行安排奎鬆及政要們撤離。
奎鬆與麥克阿瑟私誼頗深,奎鬆夫婦還是麥克阿瑟孩子的教父教母,雙方有著同生共死的朋友交情。臨別之時,奎鬆卸下刻有自己印章的戒指,把它套在了麥帥的手指上:“如果你戰死疆場,當他們找到你的屍體時,我要所有菲律賓國民知道,你是為我們的國家戰死的。”
麥克阿瑟已經做好了戰死疆場的準備,但就在奎鬆走後不久,他收到了羅斯福、馬歇爾以及美國陸軍部長聯合簽署的一份電報,命令他轉赴澳大利亞,指揮西南太平洋的盟軍作戰。
在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已經成為美國乃至盟國抵抗日軍的旗幟和超級英雄,從政治角度來說,他不管是死是活,都不能落在日本人手裏,否則對盟軍將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而且菲律賓作為一個遲早要失守的次要戰場,並無堅守的必要,其統軍人物應及早脫離險地,而不應與其同歸於盡,用羅斯福的話來說,“美國不需要一個戰死在菲律賓的上將”。
與此同時,由於韋維爾指揮乏術,美英荷澳盟軍聯合司令部行將解散,羅斯福和馬歇爾一致認為,隻有麥克阿瑟才能重新肩負起統領盟軍的重任。
接到電報,麥帥的第一個反應是拒不從命。他甚至對馬歇爾說,如果“逼人太甚”,他就辭去現職,以一個美國誌願兵的身份到巴丹去參加防守。
麥克阿瑟不願離開菲律賓,有著屬於他個人的種種理由。在奎鬆撤離科雷希多島後,麥克阿瑟就成了島上唯一的決策人物,這也就是說,所有責任都必須由他一肩挑起,他不能說走就走。
當然,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麥克阿瑟希望自己能在菲律賓親手擊倒本間。在他看來,即使一支多次敗北的軍隊,也能在最後一刻獲勝,何況美菲軍已經重挫過日軍,這樣的戰機一定還會再次到來。
局勢似乎也有了發生轉折的跡象和苗頭。當時謠傳本間在巴丹受挫後,對美軍大大稱讚了一番,然後跑到馬尼拉飯店,一頭鑽進麥克阿瑟曾住過的房間——不是住宿,而是羞憤自殺了。
二戰時的此類傳聞很多,比如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稍稍敗了一下,就會說這個那個指揮官剖腹了。其實剖腹固然是日本人的行為藝術之一,但要是不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一般也沒人肯做這種高難度的動作,畢竟這不是在過家家。
於是有人向麥克阿瑟建議主動發起反擊。麥帥倒不認為反擊的時機真的已經到來,他很清楚,沒有製空權,就算是勉強組織起攻勢,也難以持久,但在補給不繼的情況下,他又覺得未嚐不可一試,或許還可以趁機奪取日軍的補給基地,以後再不用為此發愁了。
他要留下來,和士兵們一起爭取勝利。
然而麥克阿瑟的幕僚並不這麽看。幕僚們覺得麥帥應該去澳大利亞:美菲軍為什麽會出現窘境,還不是軍援通道被阻住的原因,你去澳大利亞後,可以把兵員、武器和運輸工具全部集結起來,然後再打開通道,出手援救菲律賓,這不比沒槍沒彈的反攻要強得多,也有把握得多嗎?
麥克阿瑟被說服了。
他特地推遲了三周動身。在這三周裏,他一方麵製訂應變計劃,以避免因為自己的離去,導致巴丹防線驟然崩潰,另一方麵精心挑選人員,提前為反攻搭建班子,隨他一同前往澳大利亞的共有18名將領,後來也都成了指揮反攻的中流砥柱。
終於到了分別時刻。1942年3月10日,也就是日軍占領萬隆的當天,麥克阿瑟派人將溫賴特請到科雷希多島。溫賴特被任命為留守菲律賓的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告訴他:“現在我要走了,但我會盡早回來。”
想到20萬日軍如此迅速便兵臨城下,萬隆的盟軍司令部吃不住勁了,荷蘭總督也明確表示,他不希望在萬隆或萬隆附近發生戰鬥,因為這裏居住著大批難民。
晚上10點,盟軍派軍使來到練邦街,要求停戰談判。
1942年3月8日,經過一小時的談判,盟軍同意無條件投降。萬隆電台廣播了最後一條消息:“我們停止了抵抗,來日再見。女王萬歲!”
東海林即將作為有功之臣進入萬隆要塞,但就在這時候,他被一腳踢開了。
★居然不知讓著老東家
把東海林踢開的人滿臉都是怒氣。
第2師團氣壞了。他們是第16軍裏唯一的老牌常備師團,九一八事變時就在東北跟馬占山等抗日武裝幹了,那個時候第38、第48師團還在娘胎裏沒生出來呢。再說了,東海林是什麽人,那是當初被我們掃地出門的渣滓,現在成了功臣,這不是咒我們瞎了眼、不識才嗎?
東海林自己不會做人,不知道讓著老東家也就算了,軍司令官居然也一聲不吭,這讓第2師團極其憤怒。他們要求今村下令,禁止東海林支隊進入萬隆。
對今村來說,哪支部隊進萬隆都一樣,不值得為此得罪牛哄哄的老師團,於是當即批準。
1942年3月10日,後來的第2師團頂替先到的東海林支隊,隨今村晃著膀子開進了萬隆城,接受6萬盟軍的投降。
東印度戰役告一段落,它的直接後果是,使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更加被動,同時也令巴丹半島上的美菲軍雪上加霜。
羅斯福向菲律賓總統奎鬆反覆保證,援助正在途中,但在日軍的嚴密封鎖下,這些保證根本就無法兌現,美國可以做的,隻能是先行安排奎鬆及政要們撤離。
奎鬆與麥克阿瑟私誼頗深,奎鬆夫婦還是麥克阿瑟孩子的教父教母,雙方有著同生共死的朋友交情。臨別之時,奎鬆卸下刻有自己印章的戒指,把它套在了麥帥的手指上:“如果你戰死疆場,當他們找到你的屍體時,我要所有菲律賓國民知道,你是為我們的國家戰死的。”
麥克阿瑟已經做好了戰死疆場的準備,但就在奎鬆走後不久,他收到了羅斯福、馬歇爾以及美國陸軍部長聯合簽署的一份電報,命令他轉赴澳大利亞,指揮西南太平洋的盟軍作戰。
在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已經成為美國乃至盟國抵抗日軍的旗幟和超級英雄,從政治角度來說,他不管是死是活,都不能落在日本人手裏,否則對盟軍將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而且菲律賓作為一個遲早要失守的次要戰場,並無堅守的必要,其統軍人物應及早脫離險地,而不應與其同歸於盡,用羅斯福的話來說,“美國不需要一個戰死在菲律賓的上將”。
與此同時,由於韋維爾指揮乏術,美英荷澳盟軍聯合司令部行將解散,羅斯福和馬歇爾一致認為,隻有麥克阿瑟才能重新肩負起統領盟軍的重任。
接到電報,麥帥的第一個反應是拒不從命。他甚至對馬歇爾說,如果“逼人太甚”,他就辭去現職,以一個美國誌願兵的身份到巴丹去參加防守。
麥克阿瑟不願離開菲律賓,有著屬於他個人的種種理由。在奎鬆撤離科雷希多島後,麥克阿瑟就成了島上唯一的決策人物,這也就是說,所有責任都必須由他一肩挑起,他不能說走就走。
當然,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麥克阿瑟希望自己能在菲律賓親手擊倒本間。在他看來,即使一支多次敗北的軍隊,也能在最後一刻獲勝,何況美菲軍已經重挫過日軍,這樣的戰機一定還會再次到來。
局勢似乎也有了發生轉折的跡象和苗頭。當時謠傳本間在巴丹受挫後,對美軍大大稱讚了一番,然後跑到馬尼拉飯店,一頭鑽進麥克阿瑟曾住過的房間——不是住宿,而是羞憤自殺了。
二戰時的此類傳聞很多,比如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稍稍敗了一下,就會說這個那個指揮官剖腹了。其實剖腹固然是日本人的行為藝術之一,但要是不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一般也沒人肯做這種高難度的動作,畢竟這不是在過家家。
於是有人向麥克阿瑟建議主動發起反擊。麥帥倒不認為反擊的時機真的已經到來,他很清楚,沒有製空權,就算是勉強組織起攻勢,也難以持久,但在補給不繼的情況下,他又覺得未嚐不可一試,或許還可以趁機奪取日軍的補給基地,以後再不用為此發愁了。
他要留下來,和士兵們一起爭取勝利。
然而麥克阿瑟的幕僚並不這麽看。幕僚們覺得麥帥應該去澳大利亞:美菲軍為什麽會出現窘境,還不是軍援通道被阻住的原因,你去澳大利亞後,可以把兵員、武器和運輸工具全部集結起來,然後再打開通道,出手援救菲律賓,這不比沒槍沒彈的反攻要強得多,也有把握得多嗎?
麥克阿瑟被說服了。
他特地推遲了三周動身。在這三周裏,他一方麵製訂應變計劃,以避免因為自己的離去,導致巴丹防線驟然崩潰,另一方麵精心挑選人員,提前為反攻搭建班子,隨他一同前往澳大利亞的共有18名將領,後來也都成了指揮反攻的中流砥柱。
終於到了分別時刻。1942年3月10日,也就是日軍占領萬隆的當天,麥克阿瑟派人將溫賴特請到科雷希多島。溫賴特被任命為留守菲律賓的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告訴他:“現在我要走了,但我會盡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