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曹操注意招賢納士,孫權和劉備也是如此。孫權和魯肅抵足而眠, 夜談治國方略,可說是一段佳話;而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更是 千古流傳的美談。正因為曹操、孫權和劉備都能注意招賢納士,愛惜人才, 重用賢能,所以他們才能在東漢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過原本比他們力 量強大得多的袁紹、袁術等諸路豪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從他們的興 起和發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勝、富國強兵之中,選用賢能是 第一位的要務,有了賢德之人輔佐,才能達成聚集民力、正確使用民力等項 工作,才能 “兵之久也”。在這三國中,蜀漢又體現得更為明顯,劉備之所 以能結束四處亡命、寄人籬下的處境,不但有了荊州作為立足之地,而且取 得西川作為根本,進而治理好西川,達到了可以和三國最強大的曹魏抗爭的 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禮聘並重用了諸葛亮。 孫臏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論述民力問題,百姓是立國之本,是建軍 之本,這已被無數次歷史所證明。愛護百姓,愛惜民力,培育和積蓄民力者 昌,反之則亡。這好比蓄水和用水一樣,懂得蓄水為先,用水有度的人,他 便有源源不絕的水可用;而不知蓄水,隻知濫用的人,必將麵臨河幹湖涸, 無水可用的絕境。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應該讓河滿、湖足, 才會長期有水可用。 人們都熟悉隋唐那一段歷史,隋場帝不但連年用兵,而且大興土木,修 宮殿、開運河、興建揚州行宮,耗費何止億萬,他更到處巡幸遊玩,經過之 處,所到之地,官員隨從任意搜刮,供其享樂,弄得民不聊生,餓殍遍野, 廣大百姓走投無路,隻好群起造反,最終推翻了隋朝統治。而唐朝開國以後, 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後,十分注意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休養生息。他命令 五品以上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每次接見這些官員,都要問到百姓的疾 苦和政事的得失。他還讓朝廷官員廣泛推薦賢才,廣開言路,讓朝臣知無不 言,言無不盡。嚴格實行租庸調稅賦製度,減輕百姓負擔和徭役,幾年之間, 百姓都富裕起來了,安居樂業,世道太平。在貞觀元年至四年的時候,全國 一年判處死刑的犯人僅29人;一鬥米僅賣三錢;東至大海,南至五嶺,全國 範圍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境界。當時出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帶 糧食,需要的時候,可以在道旁自取,那裏有專供路人免費取用的糧食。這 樣一來,民富國就強了,所以貞觀年間,唐朝能做到四鄰歸服,疆界達到空 前寬廣。 隋末唐初可說是個鮮明對比,引人深思,從中不難看出,國家怎樣才能 富強。 不僅古代如此,近代和現代的中國也是這樣。我們隻需回憶一下抗日戰 爭的情況,就能明白這個道理。抗日戰爭到了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集中 主要力量用來對付抗日革命根據地,深溝高壘的囚籠政策,嚴密封鎖根據地, 連續不斷的大掃蕩,燒光、殺光、搶光,使根據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和 損失。而國民黨頑固派這時不但步步退讓,消極抗日,還積極反共,封鎖根 據地,不斷搞軍事摩擦,配合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消滅抗日根據地。到了1941 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麵臨空前的困難,根據地縮小,抗日軍 民缺吃少穿。這時,中國共產黨聽取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的意見,在抗日根 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推行民主政治,同時開展了廣泛的大生產運動,動員抗 日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上至黨主席,下至普通 的八路軍士兵,都積極參加大生產運動,朱總司令開荒,周副主席紡線,盡
人皆知,南泥灣精神更是聞名中外。就這樣,經過根據地軍民的努力奮鬥, 重重因難被克服了,廣大軍民做到豐衣足食,抗日的力量大大增強,很快就 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反攻階段。抗日戰爭的勝利,確實和實行精兵簡政,開展 大生產運動分不開。這當然與古代帝王的愛惜民力,愛護百姓有所不同,但 其根本道理是一樣的。實踐證明,任何當政者,隻有懂得愛護人民,對百姓 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國家才能強大無敵。 這裏,有必要特別強調一下培植和積蓄民力的問題。可以說,隻懂得合 理取用而不善於培植和積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我 們不禁想到最近20多年中國的歷史。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隻知 抓“革命”,實際不促生產,隻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結果弄得全國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糧票、布票、肉票、雞蛋票、糖票等等, 票證的種類數不勝數,而整個國民經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 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推行富民政策,僅僅幾年時間,情況便大變了, 肉票、布票、糧票……,一一取消,人民群眾不但解決了溫飽,小康也不是 可望而不可即的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實踐給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 的經驗,啟發我們不斷深化改革,持續高速高效地發展經濟,使我們的民力 和國力都能在較短時間內有較大增長,使我國早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殺 士 [原文] 孫子曰:明爵祿而…… (以下為散簡) ……殺士則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當戰毋忘 旁毋…… ……必審而行之。士死…… [譯文] 孫臏說:要事先明確頒示賞賜官職的等級和財物的數量……要善於了解 人。了解人才能信任人,不要讓人因不得信任而離去。有必勝的把握才可出 戰,但不可讓敵人事先得知…… ……付諸行動必須慎重。…… [解析] 這是一篇殘缺嚴重的文章。不過,僅從標題和兩小段殘缺文字,我們仍 可窺其一 “斑”,而這一“斑”也很有一些啟發意義。 文章的標題 “殺士”,即肯於拚死效命的戰士之意。文章把這個問題作 為專題加以論述,可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古今中 外,一支軍隊要能取勝,一個國 家要強大不敗,的確必須有一批或者說大批忠貞不渝,肯為 之犧牲一切,乃至獻出上命的忠誠人士。他們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特別 突出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扭轉幹坤的決定性作 用。 李淵樹起反旗以後,由於李世民用兵有道,節節勝利,在進軍途中得到 前來歸順的關中大盜孫華。李淵授給孫以左光 祿大夫武鄉縣公,兼任馮詡太守的官職,對其部下眾人,也 都一一封官,給予豐厚的賞賜。李淵的態度使孫華感激不盡,孫華自願 擔任唐軍先鋒。孫華多年在關中活動,地理熟悉,又 有群眾基礎,其部下也都勇敢善戰,唐軍得到他為先鋒,進展更加快速。 在進攻長安城時,孫華奮勇爭先,冒著隋軍從城頭打下的擂石滾木和亂箭, 飛越護城河,搖動旗幟,搶先登城,後不幸中箭犧牲,他的榜樣,鼓舞了唐 軍將士。有一 位軍頭,名叫雷永吉,左手拿著刀,右手握著一麵盾牌,搶先登上城頭, 殺開一個缺口,唐軍將士隨即跟上,殺散城頭 隋軍守兵,打開城門,迎入唐軍大隊,經過巷戰,終於攻下 了長安,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正是孫華、雷永吉這樣的 “殺士”,在 關鍵時刻衝上去奮勇拚殺,才為唐軍打開了勝利之路。如若不然,唐軍一定 會損失更重,即使能攻下長安,也必遷延時日。 “殺士”的作用十分明顯。 三國時期也有一例。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之時,鑑於前幾次都是因軍 兵久戰疲憊,糧草不能及時運到,而不得不退兵,致使徒勞往返的教訓,采 納了楊儀的建議,把兵士分成兩班,三個月輪換一次,以使兵士得到休整。 這次出兵,蜀軍連勝魏軍幾陣,魏軍堅守不出,雙方對峙了一些時日,蜀軍 換班的時間到了。這時正趕上魏軍調動雍、涼二州的大軍
人皆知,南泥灣精神更是聞名中外。就這樣,經過根據地軍民的努力奮鬥, 重重因難被克服了,廣大軍民做到豐衣足食,抗日的力量大大增強,很快就 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反攻階段。抗日戰爭的勝利,確實和實行精兵簡政,開展 大生產運動分不開。這當然與古代帝王的愛惜民力,愛護百姓有所不同,但 其根本道理是一樣的。實踐證明,任何當政者,隻有懂得愛護人民,對百姓 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國家才能強大無敵。 這裏,有必要特別強調一下培植和積蓄民力的問題。可以說,隻懂得合 理取用而不善於培植和積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我 們不禁想到最近20多年中國的歷史。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隻知 抓“革命”,實際不促生產,隻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結果弄得全國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糧票、布票、肉票、雞蛋票、糖票等等, 票證的種類數不勝數,而整個國民經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 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推行富民政策,僅僅幾年時間,情況便大變了, 肉票、布票、糧票……,一一取消,人民群眾不但解決了溫飽,小康也不是 可望而不可即的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實踐給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 的經驗,啟發我們不斷深化改革,持續高速高效地發展經濟,使我們的民力 和國力都能在較短時間內有較大增長,使我國早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殺 士 [原文] 孫子曰:明爵祿而…… (以下為散簡) ……殺士則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當戰毋忘 旁毋…… ……必審而行之。士死…… [譯文] 孫臏說:要事先明確頒示賞賜官職的等級和財物的數量……要善於了解 人。了解人才能信任人,不要讓人因不得信任而離去。有必勝的把握才可出 戰,但不可讓敵人事先得知…… ……付諸行動必須慎重。…… [解析] 這是一篇殘缺嚴重的文章。不過,僅從標題和兩小段殘缺文字,我們仍 可窺其一 “斑”,而這一“斑”也很有一些啟發意義。 文章的標題 “殺士”,即肯於拚死效命的戰士之意。文章把這個問題作 為專題加以論述,可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古今中 外,一支軍隊要能取勝,一個國 家要強大不敗,的確必須有一批或者說大批忠貞不渝,肯為 之犧牲一切,乃至獻出上命的忠誠人士。他們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特別 突出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扭轉幹坤的決定性作 用。 李淵樹起反旗以後,由於李世民用兵有道,節節勝利,在進軍途中得到 前來歸順的關中大盜孫華。李淵授給孫以左光 祿大夫武鄉縣公,兼任馮詡太守的官職,對其部下眾人,也 都一一封官,給予豐厚的賞賜。李淵的態度使孫華感激不盡,孫華自願 擔任唐軍先鋒。孫華多年在關中活動,地理熟悉,又 有群眾基礎,其部下也都勇敢善戰,唐軍得到他為先鋒,進展更加快速。 在進攻長安城時,孫華奮勇爭先,冒著隋軍從城頭打下的擂石滾木和亂箭, 飛越護城河,搖動旗幟,搶先登城,後不幸中箭犧牲,他的榜樣,鼓舞了唐 軍將士。有一 位軍頭,名叫雷永吉,左手拿著刀,右手握著一麵盾牌,搶先登上城頭, 殺開一個缺口,唐軍將士隨即跟上,殺散城頭 隋軍守兵,打開城門,迎入唐軍大隊,經過巷戰,終於攻下 了長安,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正是孫華、雷永吉這樣的 “殺士”,在 關鍵時刻衝上去奮勇拚殺,才為唐軍打開了勝利之路。如若不然,唐軍一定 會損失更重,即使能攻下長安,也必遷延時日。 “殺士”的作用十分明顯。 三國時期也有一例。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之時,鑑於前幾次都是因軍 兵久戰疲憊,糧草不能及時運到,而不得不退兵,致使徒勞往返的教訓,采 納了楊儀的建議,把兵士分成兩班,三個月輪換一次,以使兵士得到休整。 這次出兵,蜀軍連勝魏軍幾陣,魏軍堅守不出,雙方對峙了一些時日,蜀軍 換班的時間到了。這時正趕上魏軍調動雍、涼二州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