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戰 [原文] 孫子曰: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戰囗囗囗囗 不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是以必付與而囗戰, 不得已而後戰。故撫時而戰,不復使其眾。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磨者也。孫 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十戰而八勝,以月者 也。十戰而九勝,月有……[十戰]而十勝,將善而生過者也。一單…… (以下為散簡、缺文) ……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故戰之 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 者,有覆軍殺將者。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譯文] 孫臏說, “世上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 缺了任何一項,即使能暫時取得勝利,也必定留下後患。所以,必須三項條 件齊備才能作戰。如果不能三項條件齊備,除非萬不得已,絕不可作戰。能 夠把握時機出戰。可以一戰而勝,不必讓士兵打第二仗。沒有計劃就去作戰, 卻又能取得小勝利,那是由於天時符合。”孫臏說: “打十仗能取得六次勝 利,那是掌握了星辰變化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七次,那是掌握了太陽運行 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八次,那是掌握了月亮運行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九 次,那是……。打十仗而能取勝十次,那則是將領善於用兵,而士兵的素質 又勝過敵軍的緣故了。……” ……不能取勝的情況有五種,而且這五種之中有任何一種,都不能取勝。 所以說,用兵作戰是有一定規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殺死許多敵軍,卻不能俘 獲敵軍將領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獲敵軍將領,卻不能占據敵軍營房;有 的人用兵能占據敵軍營房,卻不能捉住敵軍統帥;有的人用兵遭致全軍覆沒 的失敗,卻能殺死敵軍將領。所以說,隻要掌握了用兵的規律,敵軍想要生 存也就不可能了。 [解析] 這篇文章名叫 《月戰》,是說明戰爭如同月亮運行一樣,是有規律可循 的,啟發用兵的人要掌握戰爭的規律,按照戰爭自身固有的規律去用兵作戰, 隻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這篇文章從宏觀上論述了戰爭勝敗的基本規律,一開頭就指出, “間於 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接著又進一步指出: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 得,雖勝有殃。”這些見解,說明孫臏確實深諳用兵的規律,他把人的因素 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把天時、地利、人和綜合提出,這無疑是精明的見解。 從古至今,許多軍事家都持有相同的認識,許多戰爭的實例也證明了孫 臏的論述是正確的。毛澤東的 《論持久戰》就有一節專門論述《兵民是勝利 之本》。在 1938年5月,抗日戰爭爆發還不到一年之際,正當日本帝國主義 猖狂進攻,我們大片國土淪喪,而抗日力量又還很弱小的時候,毛澤東就從 敵我雙方的現狀及必然的發展趨勢上,明確指出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 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毛澤東深刻地闡明了,隻要中國人民組成廣泛的抗 日統一戰線,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入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必定能最後 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事實的發展果然如毛澤東所預料的那樣,日本帝國主義
很快就陷入了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終不得不無條件投降。抗日 戰爭的偉大勝利,生動地證明了 “兵民是勝利之本”是英明的論斷,也再一 次證明了 “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是高明的見解。 至於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這差不多是每一個 統兵作戰的將領都知道的基本原則。當然,真懂,而不是字麵上懂,並且會 運用的就不是很多了。我們不妨舉兩個正好相反的事例作一個對比分析。 一個是諸葛亮統兵平南。當時諸葛亮在西川治理有方,連年豐收,百姓 安居於業,國富民強。就在蜀漢建興三年,南蠻首領卻興兵造反,攻打永昌。 諸葛亮正想平定後方,解除後顧之憂,以便早日北伐,奪取中原,所以當即 起兵50萬,帶領趙雲、魏延、王平、張翼及數十名川將,出發南征。諸葛亮 早已對南蠻情況有了準確的分析,確定了攻心為上的戰略方針,不但要打敗 南蠻,平定叛亂,更要收服南蠻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南方問題。出兵第一 仗,蜀軍即輕而易舉戰勝了孟獲的先鋒部隊,殺死其第一洞洞主金環三結元 帥,活捉第二洞洞主董荼娜和第三洞洞主阿會喃,俘虜大批蠻兵。諸葛亮親 自給兩名洞主解綁,又賜給衣服酒食,放他們回洞。其他蠻兵,當然更是給 予優待,一律放回。隨後又略施小計,活捉了孟獲。諸葛亮照樣放了孟及其 部下蠻兵,眾蠻兵感恩不盡,跪拜而去。孟獲不服,重振蠻兵,再與蜀軍交 戰,當時天氣炎熱,正值暑季盛夏,孟獲據江死守。諸葛亮就來了個隔江對 峙,讓士兵在軍營上麵搭上涼棚,休息兵馬。而孟獲卻整天飲酒作樂,不理 軍務。不久,孟獲因董荼娜敗陣,而命人打了他一百大棍。董荼娜既恨孟獲 殘暴,又感諸葛亮仁義,與眾酋長商議,一致決定殺了孟獲,去投諸葛亮, 以免百姓遭難。董荼娜手執鋼刀進入孟獲帳中,正趕上孟獲大醉不醒,帳下 二將也受過諸葛亮寬大,就和董荼娜一起,把孟獲捆送諸葛亮帳中去了。孟 獲第二次被捉,仍然不服,諸葛亮款待一番,又放了他。孟獲第三次起兵, 用詐降計,企圖裏應外合,活捉諸葛亮。結果孟獲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諸葛 亮將計就計,孟獲第三次被捉。他還是不服,但諸葛亮又放了孟獲。孟獲第 四次湊集幾十萬蠻兵再戰,又被活捉。孟獲仍然說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 孟獲退入禿龍洞頑抗,諸葛亮得到孟獲的哥哥孟節和銀冶洞主楊鋒的幫助, 第五次活捉孟獲。孟獲還說不服,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就這樣捉了放,放 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獲終於心悅誠服,歸順蜀漢。不但孟獲歸服, 廣大蠻區百姓更是把諸葛亮視作神明,許多年以後還供奉他的牌位哩! 第二個事例是劉備統兵伐東吳。當關雲長兵敗麥城,從臨沮小路逃走時, 中了吳軍埋伏,被吳將馬忠捉住。隨後關雲長的義子關平來救,也被捉住。 關雲長父子不肯投降,被孫權下令斬首。劉備得報,哭得死去活來,在登基 的第二天就要禦駕親征,討伐東吳,為雲長報仇。趙雲等苦苦勸諫,請劉備 以天下為重,應該先討曹魏,不可先伐吳。可劉備一心隻以結義兄弟為重, 不聽眾人勸諫。誰知禍不單行,劉備大軍還沒出發,張飛又被部將殺了,割 下首級送到東吳去了。這一下,劉備更不聽勸諫了,連他一向言聽計從的諸 葛孔明的勸諫表章,他也扔到地上,下令不許再諫。劉備終於統領70多萬大 軍,殺出川東,為其兄弟報仇。起初,蜀軍雖然連連獲勝,氣勢奪人,但也 損失了老將黃忠。待到陸遜出任東吳大都督後,吳軍改變了策略,陸遜不許 諸將出戰,隻是堅守險要隘口。劉備命令眾將猛攻,卻攻不下來,心中十分 焦躁,謀士馬良提醒劉備防備陸遜用計,劉備卻說: “我用兵一輩子,難道 還不如一個黃口孺子嗎?” “他能有什麽計謀?隻不過是膽怯而已。他們接
很快就陷入了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終不得不無條件投降。抗日 戰爭的偉大勝利,生動地證明了 “兵民是勝利之本”是英明的論斷,也再一 次證明了 “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是高明的見解。 至於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這差不多是每一個 統兵作戰的將領都知道的基本原則。當然,真懂,而不是字麵上懂,並且會 運用的就不是很多了。我們不妨舉兩個正好相反的事例作一個對比分析。 一個是諸葛亮統兵平南。當時諸葛亮在西川治理有方,連年豐收,百姓 安居於業,國富民強。就在蜀漢建興三年,南蠻首領卻興兵造反,攻打永昌。 諸葛亮正想平定後方,解除後顧之憂,以便早日北伐,奪取中原,所以當即 起兵50萬,帶領趙雲、魏延、王平、張翼及數十名川將,出發南征。諸葛亮 早已對南蠻情況有了準確的分析,確定了攻心為上的戰略方針,不但要打敗 南蠻,平定叛亂,更要收服南蠻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南方問題。出兵第一 仗,蜀軍即輕而易舉戰勝了孟獲的先鋒部隊,殺死其第一洞洞主金環三結元 帥,活捉第二洞洞主董荼娜和第三洞洞主阿會喃,俘虜大批蠻兵。諸葛亮親 自給兩名洞主解綁,又賜給衣服酒食,放他們回洞。其他蠻兵,當然更是給 予優待,一律放回。隨後又略施小計,活捉了孟獲。諸葛亮照樣放了孟及其 部下蠻兵,眾蠻兵感恩不盡,跪拜而去。孟獲不服,重振蠻兵,再與蜀軍交 戰,當時天氣炎熱,正值暑季盛夏,孟獲據江死守。諸葛亮就來了個隔江對 峙,讓士兵在軍營上麵搭上涼棚,休息兵馬。而孟獲卻整天飲酒作樂,不理 軍務。不久,孟獲因董荼娜敗陣,而命人打了他一百大棍。董荼娜既恨孟獲 殘暴,又感諸葛亮仁義,與眾酋長商議,一致決定殺了孟獲,去投諸葛亮, 以免百姓遭難。董荼娜手執鋼刀進入孟獲帳中,正趕上孟獲大醉不醒,帳下 二將也受過諸葛亮寬大,就和董荼娜一起,把孟獲捆送諸葛亮帳中去了。孟 獲第二次被捉,仍然不服,諸葛亮款待一番,又放了他。孟獲第三次起兵, 用詐降計,企圖裏應外合,活捉諸葛亮。結果孟獲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諸葛 亮將計就計,孟獲第三次被捉。他還是不服,但諸葛亮又放了孟獲。孟獲第 四次湊集幾十萬蠻兵再戰,又被活捉。孟獲仍然說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 孟獲退入禿龍洞頑抗,諸葛亮得到孟獲的哥哥孟節和銀冶洞主楊鋒的幫助, 第五次活捉孟獲。孟獲還說不服,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就這樣捉了放,放 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獲終於心悅誠服,歸順蜀漢。不但孟獲歸服, 廣大蠻區百姓更是把諸葛亮視作神明,許多年以後還供奉他的牌位哩! 第二個事例是劉備統兵伐東吳。當關雲長兵敗麥城,從臨沮小路逃走時, 中了吳軍埋伏,被吳將馬忠捉住。隨後關雲長的義子關平來救,也被捉住。 關雲長父子不肯投降,被孫權下令斬首。劉備得報,哭得死去活來,在登基 的第二天就要禦駕親征,討伐東吳,為雲長報仇。趙雲等苦苦勸諫,請劉備 以天下為重,應該先討曹魏,不可先伐吳。可劉備一心隻以結義兄弟為重, 不聽眾人勸諫。誰知禍不單行,劉備大軍還沒出發,張飛又被部將殺了,割 下首級送到東吳去了。這一下,劉備更不聽勸諫了,連他一向言聽計從的諸 葛孔明的勸諫表章,他也扔到地上,下令不許再諫。劉備終於統領70多萬大 軍,殺出川東,為其兄弟報仇。起初,蜀軍雖然連連獲勝,氣勢奪人,但也 損失了老將黃忠。待到陸遜出任東吳大都督後,吳軍改變了策略,陸遜不許 諸將出戰,隻是堅守險要隘口。劉備命令眾將猛攻,卻攻不下來,心中十分 焦躁,謀士馬良提醒劉備防備陸遜用計,劉備卻說: “我用兵一輩子,難道 還不如一個黃口孺子嗎?” “他能有什麽計謀?隻不過是膽怯而已。他們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