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軍事才能歷來為人稱道,他堅持「養兵待時」,雖然屢遭失敗,但均能善於把握時機,隨敗隨起。先率一城哀兵破十萬宋軍於燕京,後領數百鐵騎開萬裏國土於中亞,將耶律氏的國祚又綿延了近百年。
安定後方之後,大石決定東征金朝,希望復國。1134年夏,大石指派手下大將蕭斡裏剌率軍七萬出征,因牛馬多死被迫撤回。大石也徹底將擴張重心轉向西方伊斯蘭世界。
1137年,大石率軍侵入西黑汗國,在忽氈擊潰了敵軍主力。西喀喇汗國遂向其宗主國塞爾柱突厥帝國求援。塞爾柱突厥蘇丹桑伽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的異教徒發動聖戰,集合了呼羅珊、加茲尼等國的士兵約十餘萬,於1141年7月,與大石在撒馬兒罕附近的卡特萬決戰。決戰結果,穆斯林聯軍慘敗,桑迦僅以身免。大石率軍一直追擊至起兒漫(今撒馬爾罕附近)。此戰之後,塞爾柱突厥的勢力退出中亞,原屬國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均歸屬西遼。西遼成為中亞霸主。
1122年(保大二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與眾大臣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後,以守衛燕京。及至金兵到來,蕭德妃回到天祚處,天祚惱怒,誅殺德妃並責備大石說「:我還沒死,你怎麽敢立耶律淳?」大石回答說:「陛下擁有全國的力量,不能去阻擋一下敵人,拋棄了國家社稷遠遠逃遁,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使立十個耶律淳,都是太祖的子孫,豈不強似去乞求別人來寬宥性命?」皇上無言以對,賜給酒食,赦免其罪。
大石心中不能自安,就殺死蕭乙薛、坡裏括,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乘夜逃遁。向北走了三天,過黑水,見到白達達詳穩床古兒。床古兒進獻馬匹四百隻、駝二十隻、羊若幹。向西行至可敦城,駐軍於北庭都護府,會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以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王之眾,曉諭他們說:「我祖宗歷經艱難創下大業,經歷了九代二百年。
金人作為臣屬,逼迫我國家,殘殺我黎民,屠殺毀滅我城邑,使我們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難於外,想到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現在仗義西行,想藉助眾蕃部的力量,翦滅我們的仇敵,恢復我國的領土疆域。你們眾人之中也有顧念痛惜我們國家,憂慮我們的社稷,思量共同救出君父,濟助生民於苦難之中的人嗎?」於是得到精兵一萬餘人,設置官吏,編列排甲,準備儀仗器具。
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祖宗,整頓隊伍向西進發。先寫信給回鶻王畢勒哥說「:從前我國太祖皇帝北征,經過卜古罕城,就曾派遣使者到甘州,下詔給你們祖先烏母主說:『你思念故國嗎,朕馬上就可以為你恢復,你擔心不能回去嗎,我已經擁有這片土地了。我擁有,也就是你擁有了。
你的祖先當即上表致謝,認為國家遷來此地,已有十幾代人,軍民都留戀現有國王,不願遷居異地,所以我也就不能重返故國了。這表明我國與你們國家的交好已有多年歷史了。現在我準備向西前往大食,向你們國家借道,你們切不可生疑。」畢勒哥接到書信,當即到客舍迎接,大宴三日,臨走之前,又進獻六百匹馬、一百隻駱駝、三千隻羊,並願以子孫為人質做附庸,送至境外。所經過之處,為敵的擊敗之,降附的安撫之。行軍萬裏,有好幾個國家歸附,獲得的駱駝、馬匹、牛、羊、財物,不可勝數。兵力日益強大,士氣日益高漲。
到尋思幹,西域各國合力舉兵十萬,號稱忽兒珊,前來拒戰。兩軍相距大約兩裏。大石曉諭將士說「:敵軍雖多但是沒有謀劃,攻擊它,便會首尾不能相救,我軍必定會獲勝。」派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剌、招討副使耶律鬆山等率兵兩千五百人攻擊其右路,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人率兵兩千五百人攻其左路;自己率眾進攻其中路。三軍一齊攻擊,忽兒珊大敗,伏屍數十裏。大石駐軍於尋思幹共九十日,回回國王前來降附,貢獻土產。
又西行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皇帝,1134年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歲,號稱葛兒罕。又奉上漢製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追諡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後,冊立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後。於是對百官說「:我與你們行程三萬裏,跋山涉水過沙漠,日夜艱辛前行。仰賴祖宗之福佑,你等眾人之力,我冒昧地登了大位。你們的祖、父都應該加以存恤善後,以共享榮耀。」從蕭斡裏剌以下四十九人的祖父和父親,封號爵賞各有等差。
耶律大石一行的西征路線問題,相繼有許多研究者加入討論。本篇以吾古孫仲端《北使記》記載為分析核心,輔以金山以西交通的考察,證明契丹軍隊曾由「葉密立」至「陰山」前,遇阻折入「回鶻國」。相關的論點尚有:以《遼史》中記載排斥《征服世界者史》等中亞作家記載的理由並不成立,而所稱的「回鶻路」、「碎葉路」,由於沙漠穿越的困難,也並非一條捷徑。
劉祁及同時代耶律楚材等使用的「回紇」一詞所指,更可能是「畏吾兒」及與其在人種上相同的中、西亞白種人。耶律大石於金軍來襲前即已進軍「吉利吉思」,因此,一旦失利,即向西至於「翼隻水」。其一行西征所過迂迴曲折,還可從其對臣下所語「朕與卿等行三萬裏,跋涉沙漠」中得到旁證。
安定後方之後,大石決定東征金朝,希望復國。1134年夏,大石指派手下大將蕭斡裏剌率軍七萬出征,因牛馬多死被迫撤回。大石也徹底將擴張重心轉向西方伊斯蘭世界。
1137年,大石率軍侵入西黑汗國,在忽氈擊潰了敵軍主力。西喀喇汗國遂向其宗主國塞爾柱突厥帝國求援。塞爾柱突厥蘇丹桑伽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的異教徒發動聖戰,集合了呼羅珊、加茲尼等國的士兵約十餘萬,於1141年7月,與大石在撒馬兒罕附近的卡特萬決戰。決戰結果,穆斯林聯軍慘敗,桑迦僅以身免。大石率軍一直追擊至起兒漫(今撒馬爾罕附近)。此戰之後,塞爾柱突厥的勢力退出中亞,原屬國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均歸屬西遼。西遼成為中亞霸主。
1122年(保大二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與眾大臣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後,以守衛燕京。及至金兵到來,蕭德妃回到天祚處,天祚惱怒,誅殺德妃並責備大石說「:我還沒死,你怎麽敢立耶律淳?」大石回答說:「陛下擁有全國的力量,不能去阻擋一下敵人,拋棄了國家社稷遠遠逃遁,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使立十個耶律淳,都是太祖的子孫,豈不強似去乞求別人來寬宥性命?」皇上無言以對,賜給酒食,赦免其罪。
大石心中不能自安,就殺死蕭乙薛、坡裏括,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乘夜逃遁。向北走了三天,過黑水,見到白達達詳穩床古兒。床古兒進獻馬匹四百隻、駝二十隻、羊若幹。向西行至可敦城,駐軍於北庭都護府,會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以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王之眾,曉諭他們說:「我祖宗歷經艱難創下大業,經歷了九代二百年。
金人作為臣屬,逼迫我國家,殘殺我黎民,屠殺毀滅我城邑,使我們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難於外,想到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現在仗義西行,想藉助眾蕃部的力量,翦滅我們的仇敵,恢復我國的領土疆域。你們眾人之中也有顧念痛惜我們國家,憂慮我們的社稷,思量共同救出君父,濟助生民於苦難之中的人嗎?」於是得到精兵一萬餘人,設置官吏,編列排甲,準備儀仗器具。
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祖宗,整頓隊伍向西進發。先寫信給回鶻王畢勒哥說「:從前我國太祖皇帝北征,經過卜古罕城,就曾派遣使者到甘州,下詔給你們祖先烏母主說:『你思念故國嗎,朕馬上就可以為你恢復,你擔心不能回去嗎,我已經擁有這片土地了。我擁有,也就是你擁有了。
你的祖先當即上表致謝,認為國家遷來此地,已有十幾代人,軍民都留戀現有國王,不願遷居異地,所以我也就不能重返故國了。這表明我國與你們國家的交好已有多年歷史了。現在我準備向西前往大食,向你們國家借道,你們切不可生疑。」畢勒哥接到書信,當即到客舍迎接,大宴三日,臨走之前,又進獻六百匹馬、一百隻駱駝、三千隻羊,並願以子孫為人質做附庸,送至境外。所經過之處,為敵的擊敗之,降附的安撫之。行軍萬裏,有好幾個國家歸附,獲得的駱駝、馬匹、牛、羊、財物,不可勝數。兵力日益強大,士氣日益高漲。
到尋思幹,西域各國合力舉兵十萬,號稱忽兒珊,前來拒戰。兩軍相距大約兩裏。大石曉諭將士說「:敵軍雖多但是沒有謀劃,攻擊它,便會首尾不能相救,我軍必定會獲勝。」派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剌、招討副使耶律鬆山等率兵兩千五百人攻擊其右路,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人率兵兩千五百人攻其左路;自己率眾進攻其中路。三軍一齊攻擊,忽兒珊大敗,伏屍數十裏。大石駐軍於尋思幹共九十日,回回國王前來降附,貢獻土產。
又西行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皇帝,1134年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歲,號稱葛兒罕。又奉上漢製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追諡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後,冊立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後。於是對百官說「:我與你們行程三萬裏,跋山涉水過沙漠,日夜艱辛前行。仰賴祖宗之福佑,你等眾人之力,我冒昧地登了大位。你們的祖、父都應該加以存恤善後,以共享榮耀。」從蕭斡裏剌以下四十九人的祖父和父親,封號爵賞各有等差。
耶律大石一行的西征路線問題,相繼有許多研究者加入討論。本篇以吾古孫仲端《北使記》記載為分析核心,輔以金山以西交通的考察,證明契丹軍隊曾由「葉密立」至「陰山」前,遇阻折入「回鶻國」。相關的論點尚有:以《遼史》中記載排斥《征服世界者史》等中亞作家記載的理由並不成立,而所稱的「回鶻路」、「碎葉路」,由於沙漠穿越的困難,也並非一條捷徑。
劉祁及同時代耶律楚材等使用的「回紇」一詞所指,更可能是「畏吾兒」及與其在人種上相同的中、西亞白種人。耶律大石於金軍來襲前即已進軍「吉利吉思」,因此,一旦失利,即向西至於「翼隻水」。其一行西征所過迂迴曲折,還可從其對臣下所語「朕與卿等行三萬裏,跋涉沙漠」中得到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