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班師回京後,南方局勢趨於穩定,清廷又打算調三順王南征,起初決定以孔有德守福建,尚可喜平廣西,但尚可喜認為廣西地處偏僻,情況複雜,有意推辭,這時孔有德「毅然以粵西為請」,於是清廷予以批準,改封他為定南王,率軍二萬出征廣西,並攜家鎮守。
順治七年十一月,孔有德率清軍破桂林,俘虜南明重臣張同敞、瞿式耜及靖江王朱亨歅等,孔有德住進了靖江王府,改為定南王府。起初孔有德對待他們如座上賓,後因截獲瞿式耜暗約焦璉攻城的密檄,便將瞿、張二人處死於桂林風洞山仙鶴嶺下,靖江王朱亨歅則在西門外民房中被縊死。
孔有德在隨後一年時間中幾乎占領了廣西全境,但表麵風光的背後卻是強弩之末。順治九年,西寧王李定國率東路軍收復湖南大部,並南下廣西,直趨桂林。
六月,清定南王孔有德親自率軍前往興安縣嚴關,扼險拒守,明軍以象陣大破清軍,取得嚴關之戰的勝利。孔有德狼狽奔回桂林,下令緊閉城門,惶惶不可終日。
李定國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明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便令其妻妾上吊自殺,自己在王府縱火,北向再拜,自刎而死。其子孔廷訓逃跑過程中被明軍俘獲,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順治帝聽說孔有德死訊後,賜諡號武壯,兩年後孔四貞奉其父遺骸還京,順治帝命三品以上大臣郊迎,給予厚葬。孔有德之子孔廷訓在順治十五年被李定國下令處斬,孔有德絕嗣,女兒孔四貞則被孝莊太後收為養女。
第205章
防盜。正文內容見作者有話說。六點左右修改正文。
1430年(宣德五年),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築成當年,原籍安徽的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
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號雙泉,是明朝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的次子。隨遼東(今遼寧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東征西伐,因抵禦蒙古騎兵作戰有功,不斷得到提拔,出任遼東副總兵。[3]
祖大壽於1620年(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遊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彰。1621年(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屬,任職中軍遊擊。[4-5]
寧錦大捷
參見詞條:廣寧之戰、寧錦大捷
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與明朝發生了廣寧之戰,明軍戰敗,後金努爾哈赤占領了廣寧,祖大壽帶領部隊避到覺華島。大學士孫承宗督師,以大壽輔佐參將金冠守覺華島。
1623年(天啟三年),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城牆,祖大壽負責寧遠城工程,將城牆加高增厚,加強防守功能。
1626年(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攻寧遠,被守城的祖大壽的將士用大炮炸傷,大敗而退的努爾哈赤不久後傷重不治,皇太極繼位。大敗後金軍之後,祖大壽以軍功升副總兵。
1627年(天啟七年)農曆五月,後金皇太極率軍再攻寧遠。袁崇煥令祖大壽帶領精兵四千人繞到敵後,總兵滿桂、尤世威等率軍至敵前形成犄角之勢,和清兵激戰於寧遠城下。同年農曆六月,清軍敗走,是為著名的「寧錦大捷」。
1628年(崇禎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同年農曆六月,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6]
後金皇太極曾經給祖大壽寫信,商議派遣使者弔唁明熹宗之喪,並且恭賀新君崇禎登基,祖大壽回信拒絕了皇太極的要求。[7]
滿門皆榮
隨著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今遼寧淩海市)、錦州諸城。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明朝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4]
己巳之變
參見詞條:己巳之變
皇太極打錦州、寧遠不下,便改變了戰略,於1629年(崇禎二年)農曆十月率十萬大軍從蒙古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當時,明朝軍隊主力都在山海關外布守,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並在廣渠門外與皇太極展開激戰。孤軍深入的皇太極怕袁崇煥與北京城內外合擊,不得不撤軍而走,清人銷毀明朝的大量原始記載,為神化自己編造謠言說臨走時布下所謂反間計。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問罪,祖大壽既寒心又憤怒,率部東走,崇禎皇帝無奈之下讓袁崇煥寫信招回祖大壽,孫承宗也遣使撫慰,請祖大壽立功贖袁崇煥之罪,祖大壽便又回到了關內。[8]
收復永平
1630年(崇禎三年)春,後金軍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皇太極聽說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裏村,就命令軍隊去抓人,得到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住宅,並派兵監視。
不久,崇禎皇帝命令祖大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率領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等進攻灤州,攻取灤州之後,進逼永平,貝勒阿敏等丟棄四處城池領兵返回後金。於是,祖大壽又回到錦州前線防守。但祖大壽從不隻身離開軍營,生怕叫東廠的特務抓了去。[9]
順治七年十一月,孔有德率清軍破桂林,俘虜南明重臣張同敞、瞿式耜及靖江王朱亨歅等,孔有德住進了靖江王府,改為定南王府。起初孔有德對待他們如座上賓,後因截獲瞿式耜暗約焦璉攻城的密檄,便將瞿、張二人處死於桂林風洞山仙鶴嶺下,靖江王朱亨歅則在西門外民房中被縊死。
孔有德在隨後一年時間中幾乎占領了廣西全境,但表麵風光的背後卻是強弩之末。順治九年,西寧王李定國率東路軍收復湖南大部,並南下廣西,直趨桂林。
六月,清定南王孔有德親自率軍前往興安縣嚴關,扼險拒守,明軍以象陣大破清軍,取得嚴關之戰的勝利。孔有德狼狽奔回桂林,下令緊閉城門,惶惶不可終日。
李定國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明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便令其妻妾上吊自殺,自己在王府縱火,北向再拜,自刎而死。其子孔廷訓逃跑過程中被明軍俘獲,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順治帝聽說孔有德死訊後,賜諡號武壯,兩年後孔四貞奉其父遺骸還京,順治帝命三品以上大臣郊迎,給予厚葬。孔有德之子孔廷訓在順治十五年被李定國下令處斬,孔有德絕嗣,女兒孔四貞則被孝莊太後收為養女。
第205章
防盜。正文內容見作者有話說。六點左右修改正文。
1430年(宣德五年),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築成當年,原籍安徽的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
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號雙泉,是明朝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的次子。隨遼東(今遼寧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東征西伐,因抵禦蒙古騎兵作戰有功,不斷得到提拔,出任遼東副總兵。[3]
祖大壽於1620年(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遊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彰。1621年(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屬,任職中軍遊擊。[4-5]
寧錦大捷
參見詞條:廣寧之戰、寧錦大捷
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與明朝發生了廣寧之戰,明軍戰敗,後金努爾哈赤占領了廣寧,祖大壽帶領部隊避到覺華島。大學士孫承宗督師,以大壽輔佐參將金冠守覺華島。
1623年(天啟三年),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城牆,祖大壽負責寧遠城工程,將城牆加高增厚,加強防守功能。
1626年(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攻寧遠,被守城的祖大壽的將士用大炮炸傷,大敗而退的努爾哈赤不久後傷重不治,皇太極繼位。大敗後金軍之後,祖大壽以軍功升副總兵。
1627年(天啟七年)農曆五月,後金皇太極率軍再攻寧遠。袁崇煥令祖大壽帶領精兵四千人繞到敵後,總兵滿桂、尤世威等率軍至敵前形成犄角之勢,和清兵激戰於寧遠城下。同年農曆六月,清軍敗走,是為著名的「寧錦大捷」。
1628年(崇禎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同年農曆六月,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6]
後金皇太極曾經給祖大壽寫信,商議派遣使者弔唁明熹宗之喪,並且恭賀新君崇禎登基,祖大壽回信拒絕了皇太極的要求。[7]
滿門皆榮
隨著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今遼寧淩海市)、錦州諸城。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明朝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4]
己巳之變
參見詞條:己巳之變
皇太極打錦州、寧遠不下,便改變了戰略,於1629年(崇禎二年)農曆十月率十萬大軍從蒙古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當時,明朝軍隊主力都在山海關外布守,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並在廣渠門外與皇太極展開激戰。孤軍深入的皇太極怕袁崇煥與北京城內外合擊,不得不撤軍而走,清人銷毀明朝的大量原始記載,為神化自己編造謠言說臨走時布下所謂反間計。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問罪,祖大壽既寒心又憤怒,率部東走,崇禎皇帝無奈之下讓袁崇煥寫信招回祖大壽,孫承宗也遣使撫慰,請祖大壽立功贖袁崇煥之罪,祖大壽便又回到了關內。[8]
收復永平
1630年(崇禎三年)春,後金軍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皇太極聽說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裏村,就命令軍隊去抓人,得到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住宅,並派兵監視。
不久,崇禎皇帝命令祖大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率領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等進攻灤州,攻取灤州之後,進逼永平,貝勒阿敏等丟棄四處城池領兵返回後金。於是,祖大壽又回到錦州前線防守。但祖大壽從不隻身離開軍營,生怕叫東廠的特務抓了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