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清代獲得配享太廟殊榮的12位大臣
超等英誠公、贈武勛王爵:揚古利
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
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
內大臣、二等果毅公、諡忠義:圖爾格
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勛公:圖賴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諡文襄:圖海
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
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廷玉(幹隆十五年被罷配享,幹隆二十年張廷玉死後,幹隆遵雍正遺詔,恢復張廷玉配饗太廟資格。)
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諡文襄:兆惠
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諡文忠:傅恆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諡文成:阿桂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諡文襄:福康安
總督、贈一等宣勇公:和琳,嘉慶元年,清高宗命配饗太廟,嘉慶四年,和珅誅,清仁宗命撤出太廟。
這之中隻有張廷玉是漢人,而和琳因為其兄和珅的原因被撤出太廟。
第201章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鬆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製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占雲南後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諡文襄。
早年經歷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幹,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幹。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幹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
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鑑》、《三國誌》、《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裏,國石萬鈞的評語。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疇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兵敗鬆錦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兩麵受敵的明朝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是年秋,皇太極領兵攻占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崇禎帝也極力加強對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錦州有鬆山、杏山、塔山三城,相為犄角。
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明廷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三月,皇太極發大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鬆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麵,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鬆、杏間明軍的聯繫,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洪承疇
被俘降清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疇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鬆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鬆山副將夏承德叩請清軍,願拿兒子夏舒做人質約降。三月,清軍應邀夜攻,鬆山城破,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將領被殺。洪承疇被俘後,錦州守將祖大壽,便走出內城,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超等英誠公、贈武勛王爵:揚古利
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
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
內大臣、二等果毅公、諡忠義:圖爾格
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勛公:圖賴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諡文襄:圖海
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
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廷玉(幹隆十五年被罷配享,幹隆二十年張廷玉死後,幹隆遵雍正遺詔,恢復張廷玉配饗太廟資格。)
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諡文襄:兆惠
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諡文忠:傅恆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諡文成:阿桂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諡文襄:福康安
總督、贈一等宣勇公:和琳,嘉慶元年,清高宗命配饗太廟,嘉慶四年,和珅誅,清仁宗命撤出太廟。
這之中隻有張廷玉是漢人,而和琳因為其兄和珅的原因被撤出太廟。
第201章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鬆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製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占雲南後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諡文襄。
早年經歷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幹,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幹。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幹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
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鑑》、《三國誌》、《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裏,國石萬鈞的評語。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疇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兵敗鬆錦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兩麵受敵的明朝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是年秋,皇太極領兵攻占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崇禎帝也極力加強對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錦州有鬆山、杏山、塔山三城,相為犄角。
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明廷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三月,皇太極發大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鬆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麵,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鬆、杏間明軍的聯繫,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洪承疇
被俘降清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疇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鬆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鬆山副將夏承德叩請清軍,願拿兒子夏舒做人質約降。三月,清軍應邀夜攻,鬆山城破,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將領被殺。洪承疇被俘後,錦州守將祖大壽,便走出內城,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