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兵南下
清軍入關後,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著相當大的距離。首先,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隻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餘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麽「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
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1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鎮守雲貴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
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擒斬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製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麵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製,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斬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底定之後,他便作起了「世鎮雲南」的美夢,並處心積慮地要把雲南變為自己的割據領地。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活動,清朝洞若觀火。因而在雲貴平定之初,便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康熙二年(1663年)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
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幹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起兵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製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製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衡州稱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裏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後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禦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得逞。
清軍入關後,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著相當大的距離。首先,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隻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餘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麽「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
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1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鎮守雲貴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
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擒斬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製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麵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製,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斬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底定之後,他便作起了「世鎮雲南」的美夢,並處心積慮地要把雲南變為自己的割據領地。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活動,清朝洞若觀火。因而在雲貴平定之初,便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康熙二年(1663年)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
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幹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起兵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製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製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衡州稱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裏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後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禦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