嬪禦九十八人,王妾二十八人,宗姬五十二人,禦女七十八人,近支宗姬一百九十五人,人準金五百錠,得金二十二萬五千五百錠。
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準金二百錠,得金二十四萬八千二百錠。
宮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單四人,宗婦二千單九十一人,人準銀五百錠,得銀一百五十八萬七千錠。
族婦二千單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準銀二百錠,得銀六十六萬四千二百錠。
貴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準銀一百錠,得銀三十三萬一千九百錠。
都準金六十萬單七千七百錠,銀二百五十八萬三千一百錠。
總計被金軍將帥選取女子達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五人,另有宮女和女樂四千人還是作為無償貢品,也不包括未被選取而拘押金營的女子。如此龐大的女子數,仍不能湊足金一百萬錠和銀五百萬錠的犒軍費,所以金元帥府仍繼續下令開封府搜刮金銀。
金營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種各樣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康王的三個小女兒就死在營中。天氣漸熱,死屍的掩埋也成了問題,就臨時改為火化。一天夜裏,完顏粘罕夢見大批渾身鮮血的女子,向他索命。半夜驚醒,這個征戰十多年,殺人如麻的人,竟汗毛直豎,渾身顛抖。他不好同旁人說,卻告訴了最相好的完顏穀神。於是,金營特別請來了開封高僧五十四人,為他們念經消災。這些禪師受到了特等待遇,各營爭先恐後,為他們輪流供齋。
二五、抗爭和殉難
二月十二日,金朝元帥府下旨,將堅決反對立異姓的張叔夜也押到大寨。於是開封城內再無一個宰執,按官位次序,金元帥府臨時任命吏部尚書王時雍和戶部尚書梅執禮為行留守事和行副留守事。王時雍又申報金元帥府,建議梅執禮等八人任根括金銀官和副官,將這個棘手的事,推諉給梅執禮。
在拘押金營的宋朝大臣中,除了孫傅和張叔夜之外,堅決反對立異姓的其實也隻有何樐、陳過庭、李若水和司馬樸四人。金帥看重李若水,所以派高慶裔和蕭慶多次規勸。高慶裔說:“李侍郎乃是忠孝人,你前日詈罵國相與監軍,他們亦不見過於你。你若能順從,他時與你好官做,何患不富貴。趙氏氣數已盡,你便是死,亦無補大局。”李若水悲憤地說:“天無二日,我無二主。聖主被辱,我恨不能手殺粘罕、穀神,以謝我君,如今唯求速死!”蕭慶向李若水的僕人謝寧示意,謝寧也加入勸解的行列,他說:“侍郎父母年高,若稍順從,尚可得回家。”李若水沉痛地說:“國破何以為家!我死後,你回家不須與父母說,待我兄弟緩緩解勸雙親。”
高慶裔和蕭慶最後隻能向金帥們稟報,二十一日,在完顏粘罕與完顏穀神親自召見後,金營命吳幵和莫儔傳話,通知李若水和副使王履兩家的家人出城收屍。這是一個陰天,愁雲慘霧籠罩著汴京,李若虛隻能瞞過父母,帶著嫂嫂趙氏和李淳、李浚兩個侄兒出城,吳革和朱夢說兩人假扮家僕,隨他到金營探看虛實。趙氏和兩個孩子坐一輛驢車,其他三人步行。王履的兩個兒子王高中和王立中也幾乎同時到達。金軍並不讓他們去青城,隻是停屍在南薰門外。眾人隻見兩個屍體不僅身首異處,而且被刀劃開嘴唇,剜去舌頭,不禁伏屍慟哭。
蕭慶在旁說:“李侍郎煞是忠臣,因他詈罵不休,監軍大怒,便將他們割唇剜舌。然而監軍亦自後悔,今命我贈你們兩家黃金各五百兩。”趙氏說:“請蕭節使回覆監軍,黃金乃是大宋百姓底血淚,自家們斷不可收!”王高中和王立中也作了同樣的表示。他們就在南薰門附近埋殯屍體,草草修建了兩個墳墓。在斂屍時,發現李若水身上有一滲透血跡的紙條,其上寫道:“矯首問天兮,天卒無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第二天深夜,一群官員和太學生聚集在城西朱夢說的家裏,這是一所相當普通的租房,用以避人耳目。他們是梅執禮、張所、吳革、李若虛、吏部侍郎陳知質、刑部侍郎程振、給事中安扶和太學生吳銖、徐偉。馬伸由於臥病,未能赴會。梅執禮說:“聞得康王與宗澤進軍開德府,戰敗虜人,虜人左都監勾抽五個萬夫長,約近三萬人,前往備禦,此間兵力空虛。”安扶說:“虜人所剩,約計五萬人。自千夫長以上,沉溺女色,而自百夫長以下,大半未分得女子,憤憤不平,屢為爭奪女子,拔刀相向。”張所說:“金人索取城中底綾錦之類,凡女真人得錦,渤海人得綾,契丹人與奚人得絹,而漢兒卻隻得雜色小絹。漢軍亦不能平,或欲相攻,願為內應。”
吳銖說:“自梅尚書設二十七所賑濟局,募集軍民已達五萬。吳統製陰以軍法約束,緩急可用為兵。”這是梅執禮和吳革的共同設計,由於城裏普遍缺糧,就以賑濟和醫療為名,組織群眾,按梅執禮的私下任命,吳銖和徐偉都是吳革的參謀官。吳革說:“須向康王告急,請他急速率軍南下,自家們起兵,裏應外合,救取主上。”張所說:“此事須見機行事,城中久困,軍民羸弱,若暗夜舉兵,攻其不備,或可救得聖上。如兵力不敷,亦可先取四壁,以待外援。”
梅執禮說:“此說甚是,吳統製足智多謀,自家們是文臣,起兵之事,全由吳統製措置。”陳知質說:“與康王底書信,便由我草擬。”他從自己內衣上撕下一片約四寸見方的絹,當場寫上了蠅頭小楷:“虜設詭計,囚我太上、主上與青宮諸王,廢我大宋。請九大王速發兵南下,我等當裏應外合,救取主上。”他寫到這裏,想了一想,抬頭問吳革說:“莫須與九大王約定日期?”吳革說:“此事難於預約。”
族姬一千二百四十一人,人準金二百錠,得金二十四萬八千二百錠。
宮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單四人,宗婦二千單九十一人,人準銀五百錠,得銀一百五十八萬七千錠。
族婦二千單七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人準銀二百錠,得銀六十六萬四千二百錠。
貴戚,官、民女三千三百十九人,人準銀一百錠,得銀三十三萬一千九百錠。
都準金六十萬單七千七百錠,銀二百五十八萬三千一百錠。
總計被金軍將帥選取女子達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五人,另有宮女和女樂四千人還是作為無償貢品,也不包括未被選取而拘押金營的女子。如此龐大的女子數,仍不能湊足金一百萬錠和銀五百萬錠的犒軍費,所以金元帥府仍繼續下令開封府搜刮金銀。
金營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種各樣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康王的三個小女兒就死在營中。天氣漸熱,死屍的掩埋也成了問題,就臨時改為火化。一天夜裏,完顏粘罕夢見大批渾身鮮血的女子,向他索命。半夜驚醒,這個征戰十多年,殺人如麻的人,竟汗毛直豎,渾身顛抖。他不好同旁人說,卻告訴了最相好的完顏穀神。於是,金營特別請來了開封高僧五十四人,為他們念經消災。這些禪師受到了特等待遇,各營爭先恐後,為他們輪流供齋。
二五、抗爭和殉難
二月十二日,金朝元帥府下旨,將堅決反對立異姓的張叔夜也押到大寨。於是開封城內再無一個宰執,按官位次序,金元帥府臨時任命吏部尚書王時雍和戶部尚書梅執禮為行留守事和行副留守事。王時雍又申報金元帥府,建議梅執禮等八人任根括金銀官和副官,將這個棘手的事,推諉給梅執禮。
在拘押金營的宋朝大臣中,除了孫傅和張叔夜之外,堅決反對立異姓的其實也隻有何樐、陳過庭、李若水和司馬樸四人。金帥看重李若水,所以派高慶裔和蕭慶多次規勸。高慶裔說:“李侍郎乃是忠孝人,你前日詈罵國相與監軍,他們亦不見過於你。你若能順從,他時與你好官做,何患不富貴。趙氏氣數已盡,你便是死,亦無補大局。”李若水悲憤地說:“天無二日,我無二主。聖主被辱,我恨不能手殺粘罕、穀神,以謝我君,如今唯求速死!”蕭慶向李若水的僕人謝寧示意,謝寧也加入勸解的行列,他說:“侍郎父母年高,若稍順從,尚可得回家。”李若水沉痛地說:“國破何以為家!我死後,你回家不須與父母說,待我兄弟緩緩解勸雙親。”
高慶裔和蕭慶最後隻能向金帥們稟報,二十一日,在完顏粘罕與完顏穀神親自召見後,金營命吳幵和莫儔傳話,通知李若水和副使王履兩家的家人出城收屍。這是一個陰天,愁雲慘霧籠罩著汴京,李若虛隻能瞞過父母,帶著嫂嫂趙氏和李淳、李浚兩個侄兒出城,吳革和朱夢說兩人假扮家僕,隨他到金營探看虛實。趙氏和兩個孩子坐一輛驢車,其他三人步行。王履的兩個兒子王高中和王立中也幾乎同時到達。金軍並不讓他們去青城,隻是停屍在南薰門外。眾人隻見兩個屍體不僅身首異處,而且被刀劃開嘴唇,剜去舌頭,不禁伏屍慟哭。
蕭慶在旁說:“李侍郎煞是忠臣,因他詈罵不休,監軍大怒,便將他們割唇剜舌。然而監軍亦自後悔,今命我贈你們兩家黃金各五百兩。”趙氏說:“請蕭節使回覆監軍,黃金乃是大宋百姓底血淚,自家們斷不可收!”王高中和王立中也作了同樣的表示。他們就在南薰門附近埋殯屍體,草草修建了兩個墳墓。在斂屍時,發現李若水身上有一滲透血跡的紙條,其上寫道:“矯首問天兮,天卒無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第二天深夜,一群官員和太學生聚集在城西朱夢說的家裏,這是一所相當普通的租房,用以避人耳目。他們是梅執禮、張所、吳革、李若虛、吏部侍郎陳知質、刑部侍郎程振、給事中安扶和太學生吳銖、徐偉。馬伸由於臥病,未能赴會。梅執禮說:“聞得康王與宗澤進軍開德府,戰敗虜人,虜人左都監勾抽五個萬夫長,約近三萬人,前往備禦,此間兵力空虛。”安扶說:“虜人所剩,約計五萬人。自千夫長以上,沉溺女色,而自百夫長以下,大半未分得女子,憤憤不平,屢為爭奪女子,拔刀相向。”張所說:“金人索取城中底綾錦之類,凡女真人得錦,渤海人得綾,契丹人與奚人得絹,而漢兒卻隻得雜色小絹。漢軍亦不能平,或欲相攻,願為內應。”
吳銖說:“自梅尚書設二十七所賑濟局,募集軍民已達五萬。吳統製陰以軍法約束,緩急可用為兵。”這是梅執禮和吳革的共同設計,由於城裏普遍缺糧,就以賑濟和醫療為名,組織群眾,按梅執禮的私下任命,吳銖和徐偉都是吳革的參謀官。吳革說:“須向康王告急,請他急速率軍南下,自家們起兵,裏應外合,救取主上。”張所說:“此事須見機行事,城中久困,軍民羸弱,若暗夜舉兵,攻其不備,或可救得聖上。如兵力不敷,亦可先取四壁,以待外援。”
梅執禮說:“此說甚是,吳統製足智多謀,自家們是文臣,起兵之事,全由吳統製措置。”陳知質說:“與康王底書信,便由我草擬。”他從自己內衣上撕下一片約四寸見方的絹,當場寫上了蠅頭小楷:“虜設詭計,囚我太上、主上與青宮諸王,廢我大宋。請九大王速發兵南下,我等當裏應外合,救取主上。”他寫到這裏,想了一想,抬頭問吳革說:“莫須與九大王約定日期?”吳革說:“此事難於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