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欽宗最後還是寫了簡單的禦筆:“唐恪罷少宰。改太宰、少宰復為左、右僕射,何樐為右僕射、中書侍郎。李綱復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速回京師。”將太宰和少宰改名以後,何樐的新官就是右相。他前些時候,因反對割讓兩河,而退出政府,領開封府尹。宋欽宗又在張所奏議後給新任右相何樐寫上禦批:“吳革可量才錄用,張所為提領兩河民兵,何樐為都大總領兩河民兵,可依所奏措置兩河。付何樐。”他在兩份禦筆後畫上禦押。“押”是當時盛行的簽名方式,各人用一個特殊的記號,宋欽宗的禦押是畫“”。一個宦官作為內符寶郎,取過“皇帝行寶”的玉璽蓋印,當時皇帝禦璽共計九個,分別按不同的情況而用櫻宋欽宗命令宦官將前一份禦筆送學士院,由翰林學士連夜起草唐恪的罷相製詞和何樐的拜相製詞,後一份禦筆直接送給何樐。他又囑咐宦官說:“李綱貶官南方,路途遙遠,須命十人分道傳旨,命他急速回開封,不得片刻滯留。”他擔心傳旨的人少,路上都被金軍截獲。
宋欽宗到此已感精疲力盡,他起身回坤寧殿。寒冷的坤寧殿裏仍然點著一支蠟燭,朱後和兩名尚寢宮人方芳香、陳文婉還在燭光下為守城將士縫製擁項。擁項就是圍脖,外裹黃綢,裏絮絲綿。三人見到皇帝回來,連忙起身接駕。宋欽宗看到皇後也拈針引線,心中頓時有一種酸楚感,但又不願在宮人麵前流露。待兩人進入東寢閣後,宋欽宗愛憐地執著朱後冷冷的玉手,動情地說:“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朕身為九重之主,竟連累聖人受苦。”說著竟落下幾滴清淚,朱後急忙安慰說:“臣妾委實無以為官家分憂,亦不能執幹戈以衛社稷,隻得率宮女做幾個擁項,聊表寸心。”兩人上床,朱後還是不斷盤問,她聽了宋欽宗的敘述後,說:“官家,用郭京神兵,切須小心!”宋欽宗說:“朕豈能輕信郭京。”
張所是益都(今屬山東)人,字正方,他奉召來到政事堂,又稱都堂,是宰相的辦公處。何樐取出皇帝禦筆,張所看後說:“自軍興以來,朝廷之命反覆無常,朝令夕改,官吏、軍民無所適從。宗澤已任河北義兵總管,敢問義兵與民兵有何分別?”何樐被張所問住,他想了一會兒,說:“義兵即民兵,民兵即義兵,何分彼此。自家們在圍城中,如何措置兩河民兵?張察院若能出得圍城,親往河北,與宗澤團結民兵,救援開封,是為上策。”原來按宋時習慣,常稱監察禦史為“察院”。
張所想了一想,說:“社稷危急,非臣子辭難之時,然而此事須深思熟慮。”他詳細談了自己的計劃,何樐表示同意。張所當場起草一份號召兩河民眾起兵抗敵的檄書,最後落款畫押,卻猶豫了一下,問道:“宗修撰畫押在前,抑或張所在前?”宋朝公文的習慣正好與現在相反,官位低的在前,官位高的在後。論官位,正七品的朝奉郎宗澤高於正八品的通直郎張所,但宗澤隻是河北總管,而張所卻是朝廷特命的河北與河東提領。何樐說:“他畫押在前。”於是,檄書上開列三個頭銜,河北義兵總管宗,提領兩河民兵、監察禦史張和都大總領兩河民兵、右僕射何。張所和何樐分別畫押後,又強調說:“朝廷出令,豈容反汗。日後不論朝廷如何指揮,張所隻依今日禦批行事!”何樐說:“便依此行事,不容出爾反爾。”
張所又問:“何相公,吳革底差遣,你作何安排?”何樐說:“已命他為中軍統製,如有戰功,再行升遷。”張所說:“漢高祖尚能破格命韓信為將,艱難之時,相公豈可如此拘守資格?”何樐表現得不耐煩,說:“你不須管得。”張所說:“不用吳革,乃是聚汴京之鐵,鑄就了一個大錯。”何樐帶著哂笑的口吻說:“張察院,爾言重了!”張所還是不放心,說:“太上在位時,信用了多少道士,裝神弄鬼。請相公千萬莫信郭京!”何樐說:“張察院但請安心,城中底事由我理會,必保無虞!”
書吏們已經用黃絹謄寫了十二份檄書,由何樐和張所一一畫押。張所又取了十份空名的從九品承信郎官告和兩份空名的從九品承節郎官告,另加一百二十貫銅錢,十三張驛券,便離開了政事堂。雖然同屬最低品的武官,承節郎比承信郎高一階。宋時出差,憑藉驛券,沿途官府可以供應馬匹和住宿。
張所來到城南五嶽觀,找著新任中軍統製吳革。吳革字義夫,華陰(今屬陝西)人,是宋初勛臣吳廷祚的七世孫,長得一表人才。他與張所相識不過半年,卻已成為至交。不久前,他奉命往陝西招兵,途中遇到張叔夜,又臨時擔任張叔夜的前鋒,屢次擊退金兵,直抵開封城下。張所說明來意,吳革下令,在本軍招募自願去磁州送信者。五嶽觀的庭院內進來了二十多人,向長官唱喏,張所一眼就看中兩個壯士,問道:“你們姓甚名誰,戶貫何處?”一人回答:“小底姓寇名成,磁州人氏。”另一人說:“小底姓王名經,相州人氏。”原來兩人戶貫雖屬兩州,其實卻是鄰村人,從小就是朋友。
張所又問:“你們可否識字?”兩人回答:“自家們能讀得官家詔書。”張所當場取出自己撰寫的檄書,兩人居然都能琅琅成誦。宋時行伍軍人大都是文盲,這不能不使張所和吳革對兩人刮目相看。
宋欽宗到此已感精疲力盡,他起身回坤寧殿。寒冷的坤寧殿裏仍然點著一支蠟燭,朱後和兩名尚寢宮人方芳香、陳文婉還在燭光下為守城將士縫製擁項。擁項就是圍脖,外裹黃綢,裏絮絲綿。三人見到皇帝回來,連忙起身接駕。宋欽宗看到皇後也拈針引線,心中頓時有一種酸楚感,但又不願在宮人麵前流露。待兩人進入東寢閣後,宋欽宗愛憐地執著朱後冷冷的玉手,動情地說:“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朕身為九重之主,竟連累聖人受苦。”說著竟落下幾滴清淚,朱後急忙安慰說:“臣妾委實無以為官家分憂,亦不能執幹戈以衛社稷,隻得率宮女做幾個擁項,聊表寸心。”兩人上床,朱後還是不斷盤問,她聽了宋欽宗的敘述後,說:“官家,用郭京神兵,切須小心!”宋欽宗說:“朕豈能輕信郭京。”
張所是益都(今屬山東)人,字正方,他奉召來到政事堂,又稱都堂,是宰相的辦公處。何樐取出皇帝禦筆,張所看後說:“自軍興以來,朝廷之命反覆無常,朝令夕改,官吏、軍民無所適從。宗澤已任河北義兵總管,敢問義兵與民兵有何分別?”何樐被張所問住,他想了一會兒,說:“義兵即民兵,民兵即義兵,何分彼此。自家們在圍城中,如何措置兩河民兵?張察院若能出得圍城,親往河北,與宗澤團結民兵,救援開封,是為上策。”原來按宋時習慣,常稱監察禦史為“察院”。
張所想了一想,說:“社稷危急,非臣子辭難之時,然而此事須深思熟慮。”他詳細談了自己的計劃,何樐表示同意。張所當場起草一份號召兩河民眾起兵抗敵的檄書,最後落款畫押,卻猶豫了一下,問道:“宗修撰畫押在前,抑或張所在前?”宋朝公文的習慣正好與現在相反,官位低的在前,官位高的在後。論官位,正七品的朝奉郎宗澤高於正八品的通直郎張所,但宗澤隻是河北總管,而張所卻是朝廷特命的河北與河東提領。何樐說:“他畫押在前。”於是,檄書上開列三個頭銜,河北義兵總管宗,提領兩河民兵、監察禦史張和都大總領兩河民兵、右僕射何。張所和何樐分別畫押後,又強調說:“朝廷出令,豈容反汗。日後不論朝廷如何指揮,張所隻依今日禦批行事!”何樐說:“便依此行事,不容出爾反爾。”
張所又問:“何相公,吳革底差遣,你作何安排?”何樐說:“已命他為中軍統製,如有戰功,再行升遷。”張所說:“漢高祖尚能破格命韓信為將,艱難之時,相公豈可如此拘守資格?”何樐表現得不耐煩,說:“你不須管得。”張所說:“不用吳革,乃是聚汴京之鐵,鑄就了一個大錯。”何樐帶著哂笑的口吻說:“張察院,爾言重了!”張所還是不放心,說:“太上在位時,信用了多少道士,裝神弄鬼。請相公千萬莫信郭京!”何樐說:“張察院但請安心,城中底事由我理會,必保無虞!”
書吏們已經用黃絹謄寫了十二份檄書,由何樐和張所一一畫押。張所又取了十份空名的從九品承信郎官告和兩份空名的從九品承節郎官告,另加一百二十貫銅錢,十三張驛券,便離開了政事堂。雖然同屬最低品的武官,承節郎比承信郎高一階。宋時出差,憑藉驛券,沿途官府可以供應馬匹和住宿。
張所來到城南五嶽觀,找著新任中軍統製吳革。吳革字義夫,華陰(今屬陝西)人,是宋初勛臣吳廷祚的七世孫,長得一表人才。他與張所相識不過半年,卻已成為至交。不久前,他奉命往陝西招兵,途中遇到張叔夜,又臨時擔任張叔夜的前鋒,屢次擊退金兵,直抵開封城下。張所說明來意,吳革下令,在本軍招募自願去磁州送信者。五嶽觀的庭院內進來了二十多人,向長官唱喏,張所一眼就看中兩個壯士,問道:“你們姓甚名誰,戶貫何處?”一人回答:“小底姓寇名成,磁州人氏。”另一人說:“小底姓王名經,相州人氏。”原來兩人戶貫雖屬兩州,其實卻是鄰村人,從小就是朋友。
張所又問:“你們可否識字?”兩人回答:“自家們能讀得官家詔書。”張所當場取出自己撰寫的檄書,兩人居然都能琅琅成誦。宋時行伍軍人大都是文盲,這不能不使張所和吳革對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