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局中的這些變化也很快被秦驤捕捉到了,令他略感意外的是皇帝竟然光明正大地重建尚書台。但細細一想,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自己與張忌傲的那番對話看上去完全戳中了皇帝的心思,他效仿前霄明帝的做法,也絕非偶然。
不過針對這個新的局麵,最先動起來的人就是中太尉楊坡,因為不論皇帝是否設立尚書台,時局的走向對“清流”一派非常不利,所以他不得不早做籌謀,為這一派守住權力。
正月二十二日,經過了數天的謀劃,中太尉楊坡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裏麵的內容簡單概括來說,就是“乞骸骨,歸食邑,告老棄官”。
新的一回奉上,感謝書友1209131690的推薦票~~~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求推廣~~~更求打賞啊~~~
(本章完)
第55章 恆陽東郭氏
楊坡給皇帝上的辭官奏疏自然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本來這是送上門來的好機會,但是皇帝仔細算計了一下,覺得還是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他設立尚書台的決定才剛剛下達,楊坡的舉動很明顯就是應對皇帝培養心腹的策略。
首先,如果皇帝批準了他的辭呈,中太尉之位空懸,能夠遞補上來的除了外太尉丁式程之外,就是跟隨了楊坡數十年的長史、左右丞等人,而這些毫無疑問都是他的心腹,是根正苗紅的“清流派”。其次,即便丁式程順利遞補,但此人對於太尉府的運作毫無經驗,實權肯定旁落到楊坡一黨的手中,那這個太尉府實際上仍然是由楊坡在幕後運作,他辭官不辭官,根本沒有區別。
最後,如果皇帝沒有合適的人選占據這個關鍵職位,那“外戚”一黨必然想法設法推舉自己人上位,到那時,“帝黨”豈能坐視“外戚”一黨繼續做大,兩派提前決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他們“清流”一黨正好從中漁利。
所以,楊坡的這個奏疏上得異常巧妙,因為無論皇帝如何決斷,“清流”一派似乎都沒有什麽損傷;相反,他們“清流”稍微往後一退,“帝黨”就得直麵“外戚”,然而皇帝並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因此,皇帝最保險的選擇就是竭力挽留楊坡,讓他繼續執掌太尉府,直到三年後他不得不退位,彼時,皇帝安置在尚書台的心腹們做好了接手實權的準備,那樣才算是萬無一失。
然而楊坡的去意異常堅定,無論皇帝如何挽留,他都堅辭不出,後來幹脆閉門謝客,任誰來都不見。如此一來,這招“以退為進”搞得皇帝很是頭疼,隻能紆尊降貴,親自來到楊坡的府邸,將其請出,並做出了“永受公祿”的承諾,許諾他可以一直擔任中太尉的官職,直到他死亡。
這樣一來,楊坡的權位就更為穩固了,他的地位也因皇帝的“躬親拜訪”而顯得更加尊貴,在朝堂上,他們“清流”一派的氣勢天然就壓了“外戚”一頭。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楊坡算計到了皇帝的顧慮,才能一擊成功,成功為“清流”派續命。皇帝雖然受到了打擊,但他心中反而愈發堅定了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尚書台的班底組建工作也很快有了進展。
弘文六年二月二日,這一日在民間稱為“龍抬頭”,因這一日後雨水漸漸增多、春意愈發盎然而得名。不過這一日對於大盛王朝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新的太僕卿、宗正卿以及大將軍正式上任,並且尚書台的主要構架及人員名單宣布確定。
按照皇帝與丞相府、太尉府、禦史監察院商議的結果,負責尚書台日常事務的主官為“尚書令”,由原丞相崔憲擔任;下設“左右僕射”兩人,分別由原廷尉卿東郭旭和原太僕卿柳萬乘擔任;“僕射”下各設“左右丞”二人,再下設“六曹”(禮曹、兵曹、工曹、民曹、刑曹、吏曹)以及尚書侍郎若幹。“僕射”以下人員名單並未確定,不過有些職位皇帝已經心裏有數了,安放進去也隻是時間問題。
原本尚書台的組建無需經過“三公”的同意,但由於要使用到國庫的經費,禦史監察院提出也要將尚書台的官員一併納入監察之中;皇帝思慮了再三,還是決定就尚書台的構架問題與“三公”進行協商,最後才形成了上述的方案。
按照皇帝與“三公”敲定下來的方案,尚書台有參政議政之權,但無實質的施政之權,因而這個新設立的衙門並不能對時政有決定性的影響。但這樣的結果也已經達到了皇帝的目的,畢竟設立尚書台的初衷就是為自己培養人才,而不是要立馬就奪權。
聞到朝廷風向的世家子弟、寒門士子甚至於地方官員都對尚書台中的官職趨之若鶩,他們心裏都明白,這將來就是一個仕途晉身的捷徑,而且在尚書台中能夠接觸到國家大政、朝廷決策,最關鍵的是能夠接觸到京中的重量級官員,以及當朝天子。尚書台就是一道“龍門”,隻要進入了其中,不怕日後沒有機會出人頭地。
正因如此,對於入台之人的篩選就極其嚴格,這一點從尚書台設立之初就已經製定下來。入台要經過數道關卡:首先是“品德”和“才學”,這條是針對白身士子而言的,他們要先經過朝廷的同一考核,得到“孝廉”或者“茂才”的認定以後才有機會進入尚書台;其次是“政績”,這條是專門針對地方官員而言的,如果在任上沒有做出過什麽成績,或者主持地方事務時出過紕漏、受過彈劾,那也不能進入尚書台;最後要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統一考試,稱為“殿試”,以時政策論為主,又分筆試和麵試,兩項測試獲得皇帝認可之人才有資格進入其中。
不過針對這個新的局麵,最先動起來的人就是中太尉楊坡,因為不論皇帝是否設立尚書台,時局的走向對“清流”一派非常不利,所以他不得不早做籌謀,為這一派守住權力。
正月二十二日,經過了數天的謀劃,中太尉楊坡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裏麵的內容簡單概括來說,就是“乞骸骨,歸食邑,告老棄官”。
新的一回奉上,感謝書友1209131690的推薦票~~~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求推廣~~~更求打賞啊~~~
(本章完)
第55章 恆陽東郭氏
楊坡給皇帝上的辭官奏疏自然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本來這是送上門來的好機會,但是皇帝仔細算計了一下,覺得還是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他設立尚書台的決定才剛剛下達,楊坡的舉動很明顯就是應對皇帝培養心腹的策略。
首先,如果皇帝批準了他的辭呈,中太尉之位空懸,能夠遞補上來的除了外太尉丁式程之外,就是跟隨了楊坡數十年的長史、左右丞等人,而這些毫無疑問都是他的心腹,是根正苗紅的“清流派”。其次,即便丁式程順利遞補,但此人對於太尉府的運作毫無經驗,實權肯定旁落到楊坡一黨的手中,那這個太尉府實際上仍然是由楊坡在幕後運作,他辭官不辭官,根本沒有區別。
最後,如果皇帝沒有合適的人選占據這個關鍵職位,那“外戚”一黨必然想法設法推舉自己人上位,到那時,“帝黨”豈能坐視“外戚”一黨繼續做大,兩派提前決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他們“清流”一黨正好從中漁利。
所以,楊坡的這個奏疏上得異常巧妙,因為無論皇帝如何決斷,“清流”一派似乎都沒有什麽損傷;相反,他們“清流”稍微往後一退,“帝黨”就得直麵“外戚”,然而皇帝並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因此,皇帝最保險的選擇就是竭力挽留楊坡,讓他繼續執掌太尉府,直到三年後他不得不退位,彼時,皇帝安置在尚書台的心腹們做好了接手實權的準備,那樣才算是萬無一失。
然而楊坡的去意異常堅定,無論皇帝如何挽留,他都堅辭不出,後來幹脆閉門謝客,任誰來都不見。如此一來,這招“以退為進”搞得皇帝很是頭疼,隻能紆尊降貴,親自來到楊坡的府邸,將其請出,並做出了“永受公祿”的承諾,許諾他可以一直擔任中太尉的官職,直到他死亡。
這樣一來,楊坡的權位就更為穩固了,他的地位也因皇帝的“躬親拜訪”而顯得更加尊貴,在朝堂上,他們“清流”一派的氣勢天然就壓了“外戚”一頭。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楊坡算計到了皇帝的顧慮,才能一擊成功,成功為“清流”派續命。皇帝雖然受到了打擊,但他心中反而愈發堅定了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尚書台的班底組建工作也很快有了進展。
弘文六年二月二日,這一日在民間稱為“龍抬頭”,因這一日後雨水漸漸增多、春意愈發盎然而得名。不過這一日對於大盛王朝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新的太僕卿、宗正卿以及大將軍正式上任,並且尚書台的主要構架及人員名單宣布確定。
按照皇帝與丞相府、太尉府、禦史監察院商議的結果,負責尚書台日常事務的主官為“尚書令”,由原丞相崔憲擔任;下設“左右僕射”兩人,分別由原廷尉卿東郭旭和原太僕卿柳萬乘擔任;“僕射”下各設“左右丞”二人,再下設“六曹”(禮曹、兵曹、工曹、民曹、刑曹、吏曹)以及尚書侍郎若幹。“僕射”以下人員名單並未確定,不過有些職位皇帝已經心裏有數了,安放進去也隻是時間問題。
原本尚書台的組建無需經過“三公”的同意,但由於要使用到國庫的經費,禦史監察院提出也要將尚書台的官員一併納入監察之中;皇帝思慮了再三,還是決定就尚書台的構架問題與“三公”進行協商,最後才形成了上述的方案。
按照皇帝與“三公”敲定下來的方案,尚書台有參政議政之權,但無實質的施政之權,因而這個新設立的衙門並不能對時政有決定性的影響。但這樣的結果也已經達到了皇帝的目的,畢竟設立尚書台的初衷就是為自己培養人才,而不是要立馬就奪權。
聞到朝廷風向的世家子弟、寒門士子甚至於地方官員都對尚書台中的官職趨之若鶩,他們心裏都明白,這將來就是一個仕途晉身的捷徑,而且在尚書台中能夠接觸到國家大政、朝廷決策,最關鍵的是能夠接觸到京中的重量級官員,以及當朝天子。尚書台就是一道“龍門”,隻要進入了其中,不怕日後沒有機會出人頭地。
正因如此,對於入台之人的篩選就極其嚴格,這一點從尚書台設立之初就已經製定下來。入台要經過數道關卡:首先是“品德”和“才學”,這條是針對白身士子而言的,他們要先經過朝廷的同一考核,得到“孝廉”或者“茂才”的認定以後才有機會進入尚書台;其次是“政績”,這條是專門針對地方官員而言的,如果在任上沒有做出過什麽成績,或者主持地方事務時出過紕漏、受過彈劾,那也不能進入尚書台;最後要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統一考試,稱為“殿試”,以時政策論為主,又分筆試和麵試,兩項測試獲得皇帝認可之人才有資格進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