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件事兒,馬超似乎在網上看到過,模糊有些印象:第一件事兒,是東漢一六八年,士人首領竇武、陳蕃謀誅宦官時士人就渴望的目標,由於竇武失敗,成為泡影;一**年袁紹勸何進謀誅宦官時,再一次提出了這樣的想法,由於何進被殺,又沒實現。而歷時二十一年後,卻由武人董卓實現了,不知袁紹聽到這個消息作何感想。而為蒙冤的竇武、陳蕃以及被禁錮的黨人平反,這也是士人長期奮鬥的目標,現在也由董卓實現了。
歷史真是莫大的諷刺!
不過,這兩件事兒,對馬超影響不大,他也就是聽聽而已。隻能所,董卓做到這個份兒上,算真的巴心巴肺了。
而聽到這裏之後,馬超內心其實已經震撼莫名、無話說了:做到這個份上,這董卓,哪裏是什麽禍國殃民的惡賊,簡直比周朝的伊尹都有過之而不及啊!
武人階級的董卓與士人的名望如此相親相愛,何止是如李儒所說的美好時期?說是蜜月期都不為過!
武人董卓和士人階級已然如此這般如膠似漆,那後來為何還會換得關東群雄的起兵討董?難道,是自己對那些士人的認識還不夠?他們的無恥還能更下賤一些,如中國男足一般,徹底打垮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線?
第三百四十二章 布了一盤很大的棋?
“在徵召名士入朝之後,周毖、伍瓊等又建議董卓‘京官外任’,以控製四方,董卓大喜,以為和士人的合作還是卓有成效的。而儒當時也認為,讓由這些士人出任地方長官,皇權勢力就以逐漸滲透到全國,如此,結束大漢分崩離析的局麵、重歸一統指日待!”
“於是在周毖、伍瓊的操作下,在京的士人尚書韓馥出任冀州牧,侍中劉岱出任兗州刺史,孔伷出任豫州刺史,張邈出任陳留太守,張谘出任南陽太守,許靖出任巴郡太守。”
馬超暗忖之後,覺這個策略,行性還是蠻高的。當時董卓麾下已有十萬大軍,兵勢滔天。而大漢十三州卻在遭受黃巾之亂後,生靈塗炭。若是下放一些有才能的幹才,苦心謀劃,收攏民心,恢復民生,說不定,大漢江山,真的會重歸一統。而董卓,也會成為如霍光、伊尹一般的名臣!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誰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則就能將歷史這個小姑娘壓在身下好好蹂躪一番。隻惜,董卓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他沒有將歷史那位小姑娘推倒,反而是那小姑娘猛然化身母老虎,狠咬了董卓一口。
“至此期間,董卓與士人走得過近,還導致了屬下將官的不滿。然董卓知道自己的那些武人不是當官的料,又處於對籠絡士人的考慮,硬是抵住了將官反叛的壓力,沒有給自己的部下很高的官職,均隻是將校而已。”
這個,馬超也知曉一些,《後漢書董卓傳》裏也記載: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爾。不過,知道不代表馬超會相信。他想了想之後,才打斷李儒,開口說道:
“董卓入京掌權之前。必對部下有所許諾,否則將校不會用命。然事後沒有兌現。將官不滿,兵權有暴動之嫌,而董卓以武立足,焉能與部下離心離德?”說完這句,馬超還眨了眨眼:李儒不說這個還好,一說這些,算是自己主動露出了馬腳。
果然。這句話的確又問道了李儒的痛腳,隻見李儒那老橘子臉又一次紅了,低聲回道:“的確如此,是時將官忿怨。士兵暴動,兵權有倒懸之危。董卓自然不敢小覷,然他並無處理此事的經驗,隻得放縱士兵搶掠,充作軍功。以補兵士不滿。”
聽到這裏,馬超艱難地笑了笑,忍住了沒有說話。心中,卻是喟嘆不已: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以說,作為外來人,武力是董卓權力的根基,士大夫的利益自然要放在其次。在董卓看來,隻得如此所為,才能保證他的武力根基。因為經驗決定思想,他的錯誤,就是將草原上那套野蠻劫掠的方式帶到了繁華如夢的文明社會,使得百年煊赫的洛陽,一朝之間,人人生活在恐懼當中。
想必,那個時候,那些士大夫也根本沒有管董卓的暴行。因為從扶風的經歷來看,那些士人,縱然再高談論闊,但治理一方的能力還是有的。扶風新政的很多事項,馬超都是簡單提出一個想法,他手下的那些貧寒士人便拿出了詳細且行性很高的方案。而殿堂之上的那些名碩大儒,縱然有遠離民間疾苦的能,但若是說道治國理政,絕對綽綽有餘!
是,他們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醒董卓!甚至,日後還拿這點作為董卓暴政的證據!直至此時,馬超才算看透了這些政治家的嘴臉:隻要一朝得勢,哪怕死後洪水滔天!區區賤民生死,與我何幹?!
“而董卓行此暴政,雖有傷天和,但對於整個大漢江山來說,也算是瑕不掩瑜、功大於過。那個時候,武人掌兵權、士人謀天下,大漢中興指日待然之後卻是何種緣故,導致關東群雄起兵反叛?”馬超已經完全沉醉在李儒所言的構想當中,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的嗓子甚至因為震驚而幹澀。
因為,他未想到過,而歷史上也從未記載過一言半語來告訴他,在董卓時期,大漢江山居然有一統之望!在那個被描寫的最黑暗的時代,居然是一片如錦雲燦爛般的黎明!
歷史真是莫大的諷刺!
不過,這兩件事兒,對馬超影響不大,他也就是聽聽而已。隻能所,董卓做到這個份兒上,算真的巴心巴肺了。
而聽到這裏之後,馬超內心其實已經震撼莫名、無話說了:做到這個份上,這董卓,哪裏是什麽禍國殃民的惡賊,簡直比周朝的伊尹都有過之而不及啊!
武人階級的董卓與士人的名望如此相親相愛,何止是如李儒所說的美好時期?說是蜜月期都不為過!
武人董卓和士人階級已然如此這般如膠似漆,那後來為何還會換得關東群雄的起兵討董?難道,是自己對那些士人的認識還不夠?他們的無恥還能更下賤一些,如中國男足一般,徹底打垮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線?
第三百四十二章 布了一盤很大的棋?
“在徵召名士入朝之後,周毖、伍瓊等又建議董卓‘京官外任’,以控製四方,董卓大喜,以為和士人的合作還是卓有成效的。而儒當時也認為,讓由這些士人出任地方長官,皇權勢力就以逐漸滲透到全國,如此,結束大漢分崩離析的局麵、重歸一統指日待!”
“於是在周毖、伍瓊的操作下,在京的士人尚書韓馥出任冀州牧,侍中劉岱出任兗州刺史,孔伷出任豫州刺史,張邈出任陳留太守,張谘出任南陽太守,許靖出任巴郡太守。”
馬超暗忖之後,覺這個策略,行性還是蠻高的。當時董卓麾下已有十萬大軍,兵勢滔天。而大漢十三州卻在遭受黃巾之亂後,生靈塗炭。若是下放一些有才能的幹才,苦心謀劃,收攏民心,恢復民生,說不定,大漢江山,真的會重歸一統。而董卓,也會成為如霍光、伊尹一般的名臣!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誰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則就能將歷史這個小姑娘壓在身下好好蹂躪一番。隻惜,董卓沒有實現這個願望。他沒有將歷史那位小姑娘推倒,反而是那小姑娘猛然化身母老虎,狠咬了董卓一口。
“至此期間,董卓與士人走得過近,還導致了屬下將官的不滿。然董卓知道自己的那些武人不是當官的料,又處於對籠絡士人的考慮,硬是抵住了將官反叛的壓力,沒有給自己的部下很高的官職,均隻是將校而已。”
這個,馬超也知曉一些,《後漢書董卓傳》裏也記載: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爾。不過,知道不代表馬超會相信。他想了想之後,才打斷李儒,開口說道:
“董卓入京掌權之前。必對部下有所許諾,否則將校不會用命。然事後沒有兌現。將官不滿,兵權有暴動之嫌,而董卓以武立足,焉能與部下離心離德?”說完這句,馬超還眨了眨眼:李儒不說這個還好,一說這些,算是自己主動露出了馬腳。
果然。這句話的確又問道了李儒的痛腳,隻見李儒那老橘子臉又一次紅了,低聲回道:“的確如此,是時將官忿怨。士兵暴動,兵權有倒懸之危。董卓自然不敢小覷,然他並無處理此事的經驗,隻得放縱士兵搶掠,充作軍功。以補兵士不滿。”
聽到這裏,馬超艱難地笑了笑,忍住了沒有說話。心中,卻是喟嘆不已: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以說,作為外來人,武力是董卓權力的根基,士大夫的利益自然要放在其次。在董卓看來,隻得如此所為,才能保證他的武力根基。因為經驗決定思想,他的錯誤,就是將草原上那套野蠻劫掠的方式帶到了繁華如夢的文明社會,使得百年煊赫的洛陽,一朝之間,人人生活在恐懼當中。
想必,那個時候,那些士大夫也根本沒有管董卓的暴行。因為從扶風的經歷來看,那些士人,縱然再高談論闊,但治理一方的能力還是有的。扶風新政的很多事項,馬超都是簡單提出一個想法,他手下的那些貧寒士人便拿出了詳細且行性很高的方案。而殿堂之上的那些名碩大儒,縱然有遠離民間疾苦的能,但若是說道治國理政,絕對綽綽有餘!
是,他們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提醒董卓!甚至,日後還拿這點作為董卓暴政的證據!直至此時,馬超才算看透了這些政治家的嘴臉:隻要一朝得勢,哪怕死後洪水滔天!區區賤民生死,與我何幹?!
“而董卓行此暴政,雖有傷天和,但對於整個大漢江山來說,也算是瑕不掩瑜、功大於過。那個時候,武人掌兵權、士人謀天下,大漢中興指日待然之後卻是何種緣故,導致關東群雄起兵反叛?”馬超已經完全沉醉在李儒所言的構想當中,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的嗓子甚至因為震驚而幹澀。
因為,他未想到過,而歷史上也從未記載過一言半語來告訴他,在董卓時期,大漢江山居然有一統之望!在那個被描寫的最黑暗的時代,居然是一片如錦雲燦爛般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