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將軍,您認為我軍未來發展應當把握的重心是什麽?
我認為有這樣幾點:第一,我軍一定要具備“大贏”的精神。管理大師杜拉克說:“當前社會不是一場技術、也不是一場軟體、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場觀念上的革命。”
“大贏”的核心與內涵是什麽?
麵對新的時代新的戰爭,我們應當培養和確立一種進攻意識,就是在總體防禦戰略前提下首先要有強大的反擊能力,而不是防禦能力。以攻對攻,才能以戰止戰。以前機械化時代,是防“線”,還可以在邊界屯兵,加大縱深節節抵抗。現在是防“麵”,怎麽防?防不勝防。就像一個隻拿著盾牌上戰場的士兵不會打贏戰鬥一樣,一支隻注重防禦的軍隊既不能得到勝利也不會帶來安全。一部世界軍事史就是一部進攻史。中國的核武器隻所以有威懾力,就是因為可以打出去。如果換成防空飛彈就沒有這麽大的威力。
說到防,我覺得對於今天中國軍隊的很多人來講這已經不是一個軍事概念。我們的意識裏,就有著老祖宗的重防輕攻的基因。
有道理。我們幾千年的軍事思維就是守和防。中國的地勢西北西南是高山,東邊南邊是大海,冷兵器時代都是天然屏障。唯北部可做通道,但我們的祖宗卻搞了個萬裏長城,沒有擋住別人,卻把自己永遠地擋住了。很長的時間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不是長城不長不高不堅固。是我們的戰爭觀念太保守。秦始皇居高臨下攻六國,橫掃千軍,何等氣概!可麵對北方遊牧民族,卻壘起了“院牆”。結果呢,代代修代代守代代丟。到了清朝後期,世界進入熱兵器時代,大海不僅不是屏障,反成坦途。可惜清廷不知權變,還是防,在海邊架起炮台。從虎門到吳淞口到大沽口再到旅順口,炮台如林。那簡直可稱作海上長城。結果怎麽樣?到現在我們還在還歷史的欠帳。今天是空中力量時代了,我們所有的地理優勢都失效。想守也守不成了。可是,我們有些人繼承了老祖宗那種保守固守的基因,不能守就考慮防,試圖把自己武裝成一個刺蝟以自保,就是沒有想過,為什麽不可以武裝幾隻牙齒和利爪撲退敵人?你看動物世界,被吃掉的並不都是弱小的一方,而是沒有進攻意識的一方。一隻獅子敢攻擊一頭長頸鹿;一隻小豹子敢攻擊一頭水牛。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什麽打成那個樣子?日本剛開始侵略中國的兵力並不大,隻有幾十萬人,而且自始自終也沒有超過一百萬人。為什麽半壁江山淪落了?就是蔣介石不抵抗造成的。國民黨軍隻知道退,躲到西南的大山中。共產黨的軍隊不一樣,向敵後挺進,結果把日本拖進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毛主席雖然用的是持久戰戰略,但本質上還是一種進攻。日本剛開始也試探過蘇聯,在哈勒欣河被紅軍一頓迎頭痛擊,打得日本從此放棄北上計劃,掉頭奔向了珍珠港。是什麽救了蘇聯?就是進攻精神,能力還在其次。想想,如果蘇軍退讓會如何?腹背受敵。德國一把刀,日本一把刀。西方歷史學家評論說,當年希特勒進攻波蘭的時候,如果英法聯軍攻擊德國十分薄弱的側翼的話,整個德軍部署都會被打亂,就不會有後來的很多事情。
前幾年美國搞了個“中國威脅論”。人家一喊,我們就馬上辯解。美國什麽時候心虛過?它從來理直氣壯。這個世界上強大就是真理。實力就是尊嚴。引伸一下,在軍事方麵,有進攻精神,才會有真正的安全。
我們必須當強者。西方所尊重的強者包含三重意思:第一,你必須有實力;第二,你必須證明你有實力;第三,你必須讓別人明白,你有勇氣和決心在必要時使用你的實力。三者缺一就不夠格。
這三層意思說得深刻。
剛才我說,第一是“大贏”,現在說第二:以人為本。現在中國許多企業家都愛提出一個時髦的口號:以人為本。軍隊也需要這樣,甚至更需要這樣。這裏也包含著三層意思。
1尊重人的精神。我還是先舉我們企業家的例子吧。國內企業家當中不乏精明能幹之人、聰穎過人之人。可是,我們的企業家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思維方式缺乏現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當企業家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思維上的缺欠帶到企業管理中去時,會有意無意地放大了這些缺欠,使這些缺欠傷了很多人。我曾對一些企業家說過:單憑你模仿大人物的舉止、言語這一點,我就知道你是個小人物。他們總是把金錢放在首位,把人放在末位。這最終導致他們既失去金錢也失去人。他們往往是勝在起點,敗在終點。這是中國企業始終不能做大或無法長久興旺的最根本的一個原因。軍隊中也有類似的問題。
2人才戰略。征戰天下的戰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戰略。幾千年來,中國戰爭的方式都是驅民作戰。戰爭是打規模。清軍和太平軍作戰,雙方都使用人海戰術。這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今後的戰爭已煥然一新。拉姆斯菲爾德的理論就是以小取勝,以快取勝,以精取勝。這需要軍隊擁有一大批專業人才。在中國歷史上,總是文化程度低的人戰勝文化程度高的人。在世界歷史上,總是文化程度高的人戰勝文化程度低的人。今天世界尤如此。我在此處提出文化程度問題你也許感到突兀,其實這真是我軍一個嚴峻的現實。我軍中高級幹部的文化程度不要說與美軍相比了,就是與地方幹部比也有很大差距。舉某大軍區為例:該大軍區五個集團軍,三十六名軍職幹部,隻有三個大本。而那個軍區所在的省,八個正副省長,全是大本。該軍區十八個師長,沒有一個大本。這次,我軍許多專家學者預測伊拉克戰爭都不準確,原因就在於不熟悉研究現代化戰爭所應堅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世上沒有兩次相同的戰爭。同社會其它領域相比,戰爭充滿了更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實性,完全準確地預見戰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階段是不可能的,“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關鍵是掌握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否則,就容易把上次戰爭的特點看作規律,並運用於預測下次戰爭;或者把某一場戰爭的特殊規律看作一般規律,照抄照搬別國經驗。人才太重要了。人才是稀有資源。在當前我軍麵臨精簡整編的情況下,人才尤其重要。我們要有鄧小平同誌那種尊重人才,保留人才的精神。我給你舉一個例子:1985年百萬大裁軍,為什麽軍隊不弱反強?為什麽沒有出現人才斷檔?因為小平同誌眼光遠大,看問題總是比別人早幾十公裏。他在1983年時就在部隊大規模地選優、選輕,把一大批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人才擢拔起來,用到各個層次的關鍵崗位上。今天我軍軍以上幹部,大都是83年提升的幹部。兩年後,大規模裁軍才開始。
我認為有這樣幾點:第一,我軍一定要具備“大贏”的精神。管理大師杜拉克說:“當前社會不是一場技術、也不是一場軟體、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場觀念上的革命。”
“大贏”的核心與內涵是什麽?
麵對新的時代新的戰爭,我們應當培養和確立一種進攻意識,就是在總體防禦戰略前提下首先要有強大的反擊能力,而不是防禦能力。以攻對攻,才能以戰止戰。以前機械化時代,是防“線”,還可以在邊界屯兵,加大縱深節節抵抗。現在是防“麵”,怎麽防?防不勝防。就像一個隻拿著盾牌上戰場的士兵不會打贏戰鬥一樣,一支隻注重防禦的軍隊既不能得到勝利也不會帶來安全。一部世界軍事史就是一部進攻史。中國的核武器隻所以有威懾力,就是因為可以打出去。如果換成防空飛彈就沒有這麽大的威力。
說到防,我覺得對於今天中國軍隊的很多人來講這已經不是一個軍事概念。我們的意識裏,就有著老祖宗的重防輕攻的基因。
有道理。我們幾千年的軍事思維就是守和防。中國的地勢西北西南是高山,東邊南邊是大海,冷兵器時代都是天然屏障。唯北部可做通道,但我們的祖宗卻搞了個萬裏長城,沒有擋住別人,卻把自己永遠地擋住了。很長的時間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不是長城不長不高不堅固。是我們的戰爭觀念太保守。秦始皇居高臨下攻六國,橫掃千軍,何等氣概!可麵對北方遊牧民族,卻壘起了“院牆”。結果呢,代代修代代守代代丟。到了清朝後期,世界進入熱兵器時代,大海不僅不是屏障,反成坦途。可惜清廷不知權變,還是防,在海邊架起炮台。從虎門到吳淞口到大沽口再到旅順口,炮台如林。那簡直可稱作海上長城。結果怎麽樣?到現在我們還在還歷史的欠帳。今天是空中力量時代了,我們所有的地理優勢都失效。想守也守不成了。可是,我們有些人繼承了老祖宗那種保守固守的基因,不能守就考慮防,試圖把自己武裝成一個刺蝟以自保,就是沒有想過,為什麽不可以武裝幾隻牙齒和利爪撲退敵人?你看動物世界,被吃掉的並不都是弱小的一方,而是沒有進攻意識的一方。一隻獅子敢攻擊一頭長頸鹿;一隻小豹子敢攻擊一頭水牛。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什麽打成那個樣子?日本剛開始侵略中國的兵力並不大,隻有幾十萬人,而且自始自終也沒有超過一百萬人。為什麽半壁江山淪落了?就是蔣介石不抵抗造成的。國民黨軍隻知道退,躲到西南的大山中。共產黨的軍隊不一樣,向敵後挺進,結果把日本拖進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毛主席雖然用的是持久戰戰略,但本質上還是一種進攻。日本剛開始也試探過蘇聯,在哈勒欣河被紅軍一頓迎頭痛擊,打得日本從此放棄北上計劃,掉頭奔向了珍珠港。是什麽救了蘇聯?就是進攻精神,能力還在其次。想想,如果蘇軍退讓會如何?腹背受敵。德國一把刀,日本一把刀。西方歷史學家評論說,當年希特勒進攻波蘭的時候,如果英法聯軍攻擊德國十分薄弱的側翼的話,整個德軍部署都會被打亂,就不會有後來的很多事情。
前幾年美國搞了個“中國威脅論”。人家一喊,我們就馬上辯解。美國什麽時候心虛過?它從來理直氣壯。這個世界上強大就是真理。實力就是尊嚴。引伸一下,在軍事方麵,有進攻精神,才會有真正的安全。
我們必須當強者。西方所尊重的強者包含三重意思:第一,你必須有實力;第二,你必須證明你有實力;第三,你必須讓別人明白,你有勇氣和決心在必要時使用你的實力。三者缺一就不夠格。
這三層意思說得深刻。
剛才我說,第一是“大贏”,現在說第二:以人為本。現在中國許多企業家都愛提出一個時髦的口號:以人為本。軍隊也需要這樣,甚至更需要這樣。這裏也包含著三層意思。
1尊重人的精神。我還是先舉我們企業家的例子吧。國內企業家當中不乏精明能幹之人、聰穎過人之人。可是,我們的企業家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思維方式缺乏現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當企業家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思維上的缺欠帶到企業管理中去時,會有意無意地放大了這些缺欠,使這些缺欠傷了很多人。我曾對一些企業家說過:單憑你模仿大人物的舉止、言語這一點,我就知道你是個小人物。他們總是把金錢放在首位,把人放在末位。這最終導致他們既失去金錢也失去人。他們往往是勝在起點,敗在終點。這是中國企業始終不能做大或無法長久興旺的最根本的一個原因。軍隊中也有類似的問題。
2人才戰略。征戰天下的戰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戰略。幾千年來,中國戰爭的方式都是驅民作戰。戰爭是打規模。清軍和太平軍作戰,雙方都使用人海戰術。這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今後的戰爭已煥然一新。拉姆斯菲爾德的理論就是以小取勝,以快取勝,以精取勝。這需要軍隊擁有一大批專業人才。在中國歷史上,總是文化程度低的人戰勝文化程度高的人。在世界歷史上,總是文化程度高的人戰勝文化程度低的人。今天世界尤如此。我在此處提出文化程度問題你也許感到突兀,其實這真是我軍一個嚴峻的現實。我軍中高級幹部的文化程度不要說與美軍相比了,就是與地方幹部比也有很大差距。舉某大軍區為例:該大軍區五個集團軍,三十六名軍職幹部,隻有三個大本。而那個軍區所在的省,八個正副省長,全是大本。該軍區十八個師長,沒有一個大本。這次,我軍許多專家學者預測伊拉克戰爭都不準確,原因就在於不熟悉研究現代化戰爭所應堅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世上沒有兩次相同的戰爭。同社會其它領域相比,戰爭充滿了更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實性,完全準確地預見戰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階段是不可能的,“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關鍵是掌握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否則,就容易把上次戰爭的特點看作規律,並運用於預測下次戰爭;或者把某一場戰爭的特殊規律看作一般規律,照抄照搬別國經驗。人才太重要了。人才是稀有資源。在當前我軍麵臨精簡整編的情況下,人才尤其重要。我們要有鄧小平同誌那種尊重人才,保留人才的精神。我給你舉一個例子:1985年百萬大裁軍,為什麽軍隊不弱反強?為什麽沒有出現人才斷檔?因為小平同誌眼光遠大,看問題總是比別人早幾十公裏。他在1983年時就在部隊大規模地選優、選輕,把一大批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人才擢拔起來,用到各個層次的關鍵崗位上。今天我軍軍以上幹部,大都是83年提升的幹部。兩年後,大規模裁軍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