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說,美軍在此次戰爭中大規模使用地麵力量,是為達成特殊目的情況下的特殊運用,並不代表美軍對其空中力量和地麵力量戰略作用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不同的軍種擔負著不同空間和領域的基本作戰職能。各軍種的使用,依據戰爭目的和樣式而定。一般而言,空中力量主要是一種進攻性力量,也可以說是一種“破壞”力量。如果讓它防禦、占領和保護,它就勉為其難。
劉亞洲:打個比方,空中力量像人的兩隻手,你讓它去砸爛人家的窗戶、門板是可以的,但你要把人家的房子占住還要防備人家來奪,那非得依靠雙腳??地麵力量走進去不可。所以,不看戰爭目的和空地力量的本質特點,片麵地比較二者的作用是沒有意義的。但就總體而言,受限於作戰空間的自然形態,陸、海軍的局限性較大,而空軍卻呈現出全空間、全領域通用的特點。海軍隻能在海上,陸軍隻能在陸上,空軍哪裏都可以去。當然,這是絕對化的說法。但是,有一個歷史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有著在歐洲強大無敵的陸軍,兩個人都想征服英國。但是誰也無法把他的陸軍送上英國,因為有英吉利海峽和強大的英國海軍。所以,拿破崙不得不麵對滔滔大海泯滅雄心,希特勒卻在空中差點要了英國的命。隻是他空中戰略的失誤才功敗垂成。
現在回過頭去看,伊拉克戰爭的勝負一點都不意外。自始至終,伊軍防空體係完全失效,聽憑美軍狂轟濫炸。伊軍雷達不敢開機,防空飛彈很少發射。飛機不敢起飛。
伊拉克空軍一架飛機也沒有起飛參戰。伊拉克空軍哪兒去了?伊拉克有三百架餘架作戰飛機和一百多架武裝直升機,但卻沒有了空軍。戰前,伊拉克的戰鬥機還到美軍的營地進行了偵察,戰爭開始反而不見了蹤影。它為什麽不用?因為它知道,它所有的機場都在美軍的死死監視之下,炸彈、飛彈隨時會從天而降。沒有雷達保障、沒有通信引導、缺油少彈的戰機縱使升空,等同送死。
美國沒有在戰略上完全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在空中戰場實現了。戰後,澳大利亞特種部隊在伊拉克西部的一個地方,一次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五十二架戰機。有而無用,等於沒有。
傳統的地麵戰役??大規模運動戰、陣地戰一次也沒有發生。伊拉克不同於塔利班,它有著完整的國家機器,有著相當規模的正規軍,而且美英聯軍提前投入了地麵部隊,客觀上給了它以迎戰的機會。但是,伊軍沒有做任何軍事意義的抵抗,甚至看不見有組織的退卻。大批部隊不是成批失蹤就是成建製投降。大批坦克完整無損地被繳獲。伊軍由於完全失去了天空,也完全失去了自信。不僅對空襲無能為力,對地麵戰爭也不知所措。
在現代戰爭中,無航空便無領空,無空防便無國防,防空體係就是國家和軍隊的主要防禦體係。由於這一體係的癱瘓,戰爭成了單方麵的屠殺。
在有著大規模正規軍和重型兵器參加的戰爭中,全世界第一次沒有見到戰役甚至正規戰鬥的場麵。
既沒有像樣的“戰”,當然就沒有有效的“爭”,隻有形式上或象徵性的“鬥”。這是不能扭轉戰局的。伊拉克戰爭留給世界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新聞部長薩哈夫的豪言壯語。可惜,語言既不能擊落敵機,也不能擊毀坦克。
我注意到,即使是伊方武裝力量抵抗比較激烈的幾個小城鎮,美英聯軍的地麵力量也沒有發起過強攻,而主要是召喚空中火力予以打擊;而在伊軍潰退和棄守時,地麵部隊才發起追擊性的行動。美第三機步師對巴格達的進攻,是在偵察發現伊軍未設防時發起的。所有這些都說明,即使在由大規模陸地軍事力量參加的地麵戰爭,信息化的空中力量也在戰略、戰役、戰術的層次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地麵部隊為什麽能夠一路狂奔,為什麽能夠兵不血刃而輕取敵國首都的答案。
經你這樣一點撥,我心中的許多謎就解開了。
由於這場戰爭的特殊目的,美軍不得不使用地麵部隊,但結果是:美軍放棄了自己的長處,把自己拉到了伊拉克可以抗衡的層次。戰爭的結果證明了拉姆斯菲爾德理論的正確性。在美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一個由總統任命的文職官員對美國軍隊的戰爭計劃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但拉姆斯菲爾德做到了。接著下來發生的兩件事,更準確無誤地告訴我們,此次戰爭最大的贏家是拉姆斯菲爾德和以他為首的文官集團,最大的輸家是陸軍。2003年4月26日,拉姆斯菲爾德前往海灣視察美軍,臨走前,在沒有任何直接原因的情況下,他授意陸軍部長托馬斯?懷特提出辭呈。4月28日拉姆斯菲爾德抵達海灣,受到了美軍將士熱烈的掌聲與歡呼。這一天,是年逾七旬的拉姆斯菲爾德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天。拉姆斯菲爾德的成功不僅僅是對美國陸軍的勝利,也是對俄羅斯軍事理論的勝利。事實證明,一支更靈活、更有殺傷力、規模更小的軍隊,完全可以打敗一支龐大的、觀念陳舊的軍隊。伊拉克軍隊兵力龐大。根據蘇聯的大範圍前沿作戰理論的要求,伊軍集結了大批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指揮結構高度集中。但這樣一支令人生畏的軍隊的防線卻在短短的幾天裏就被數量很少的美軍擊破。俄羅斯軍事觀察家驚呼:“軍事範例已經改變。其它國家最好注意,美國人已經重新書寫了教科書。”
不同的軍種擔負著不同空間和領域的基本作戰職能。各軍種的使用,依據戰爭目的和樣式而定。一般而言,空中力量主要是一種進攻性力量,也可以說是一種“破壞”力量。如果讓它防禦、占領和保護,它就勉為其難。
劉亞洲:打個比方,空中力量像人的兩隻手,你讓它去砸爛人家的窗戶、門板是可以的,但你要把人家的房子占住還要防備人家來奪,那非得依靠雙腳??地麵力量走進去不可。所以,不看戰爭目的和空地力量的本質特點,片麵地比較二者的作用是沒有意義的。但就總體而言,受限於作戰空間的自然形態,陸、海軍的局限性較大,而空軍卻呈現出全空間、全領域通用的特點。海軍隻能在海上,陸軍隻能在陸上,空軍哪裏都可以去。當然,這是絕對化的說法。但是,有一個歷史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有著在歐洲強大無敵的陸軍,兩個人都想征服英國。但是誰也無法把他的陸軍送上英國,因為有英吉利海峽和強大的英國海軍。所以,拿破崙不得不麵對滔滔大海泯滅雄心,希特勒卻在空中差點要了英國的命。隻是他空中戰略的失誤才功敗垂成。
現在回過頭去看,伊拉克戰爭的勝負一點都不意外。自始至終,伊軍防空體係完全失效,聽憑美軍狂轟濫炸。伊軍雷達不敢開機,防空飛彈很少發射。飛機不敢起飛。
伊拉克空軍一架飛機也沒有起飛參戰。伊拉克空軍哪兒去了?伊拉克有三百架餘架作戰飛機和一百多架武裝直升機,但卻沒有了空軍。戰前,伊拉克的戰鬥機還到美軍的營地進行了偵察,戰爭開始反而不見了蹤影。它為什麽不用?因為它知道,它所有的機場都在美軍的死死監視之下,炸彈、飛彈隨時會從天而降。沒有雷達保障、沒有通信引導、缺油少彈的戰機縱使升空,等同送死。
美國沒有在戰略上完全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在空中戰場實現了。戰後,澳大利亞特種部隊在伊拉克西部的一個地方,一次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五十二架戰機。有而無用,等於沒有。
傳統的地麵戰役??大規模運動戰、陣地戰一次也沒有發生。伊拉克不同於塔利班,它有著完整的國家機器,有著相當規模的正規軍,而且美英聯軍提前投入了地麵部隊,客觀上給了它以迎戰的機會。但是,伊軍沒有做任何軍事意義的抵抗,甚至看不見有組織的退卻。大批部隊不是成批失蹤就是成建製投降。大批坦克完整無損地被繳獲。伊軍由於完全失去了天空,也完全失去了自信。不僅對空襲無能為力,對地麵戰爭也不知所措。
在現代戰爭中,無航空便無領空,無空防便無國防,防空體係就是國家和軍隊的主要防禦體係。由於這一體係的癱瘓,戰爭成了單方麵的屠殺。
在有著大規模正規軍和重型兵器參加的戰爭中,全世界第一次沒有見到戰役甚至正規戰鬥的場麵。
既沒有像樣的“戰”,當然就沒有有效的“爭”,隻有形式上或象徵性的“鬥”。這是不能扭轉戰局的。伊拉克戰爭留給世界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新聞部長薩哈夫的豪言壯語。可惜,語言既不能擊落敵機,也不能擊毀坦克。
我注意到,即使是伊方武裝力量抵抗比較激烈的幾個小城鎮,美英聯軍的地麵力量也沒有發起過強攻,而主要是召喚空中火力予以打擊;而在伊軍潰退和棄守時,地麵部隊才發起追擊性的行動。美第三機步師對巴格達的進攻,是在偵察發現伊軍未設防時發起的。所有這些都說明,即使在由大規模陸地軍事力量參加的地麵戰爭,信息化的空中力量也在戰略、戰役、戰術的層次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地麵部隊為什麽能夠一路狂奔,為什麽能夠兵不血刃而輕取敵國首都的答案。
經你這樣一點撥,我心中的許多謎就解開了。
由於這場戰爭的特殊目的,美軍不得不使用地麵部隊,但結果是:美軍放棄了自己的長處,把自己拉到了伊拉克可以抗衡的層次。戰爭的結果證明了拉姆斯菲爾德理論的正確性。在美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一個由總統任命的文職官員對美國軍隊的戰爭計劃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但拉姆斯菲爾德做到了。接著下來發生的兩件事,更準確無誤地告訴我們,此次戰爭最大的贏家是拉姆斯菲爾德和以他為首的文官集團,最大的輸家是陸軍。2003年4月26日,拉姆斯菲爾德前往海灣視察美軍,臨走前,在沒有任何直接原因的情況下,他授意陸軍部長托馬斯?懷特提出辭呈。4月28日拉姆斯菲爾德抵達海灣,受到了美軍將士熱烈的掌聲與歡呼。這一天,是年逾七旬的拉姆斯菲爾德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天。拉姆斯菲爾德的成功不僅僅是對美國陸軍的勝利,也是對俄羅斯軍事理論的勝利。事實證明,一支更靈活、更有殺傷力、規模更小的軍隊,完全可以打敗一支龐大的、觀念陳舊的軍隊。伊拉克軍隊兵力龐大。根據蘇聯的大範圍前沿作戰理論的要求,伊軍集結了大批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指揮結構高度集中。但這樣一支令人生畏的軍隊的防線卻在短短的幾天裏就被數量很少的美軍擊破。俄羅斯軍事觀察家驚呼:“軍事範例已經改變。其它國家最好注意,美國人已經重新書寫了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