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雲裏霧裏,一直說不到點子上,童貫也隻能附和著道:”古聖賢之語,自是萬世不移。官家之策,亦為高屋建瓴。相公說的甚是,此次北伐,自當以招撫為先,武力為次。“


    蔡攸便開口道:”但說’宣‘字,吾意藉此良機,樹大石林牙為典範,以攻遼人之心,廣天子之德。“


    不待童貫開口,蔡攸又接著往下說:”如今天子仁德,於大宋萬民之外,尚欲澤被遼人。我等身為臣子,自當體上意而行之。此其一也!即便伐遼成功,惜乎民心未附。若要盡收民心,修武備,固關隘,尚不如揚天子之德。所謂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使遼人深沐聖德,歸心朝廷,此功遠在拓土之上。拓土萬裏,不免蠻夷,一服王化,便成中國。故拓地為次,宣德為主,此其二也!大石林牙欲降,此乃大事,金國、遼國、夏國必當矚目,此時正當揚天子之德,使宇內皆知。未知宣帥以為何如?“


    蔡攸乃是官家的鐵桿心腹,如今又拿天子的名頭來說話,童貫自是不敢反對,隻得開口附和道:”相公所言甚是。“


    蔡攸嗬嗬笑了起來,開口道:”此事吾已有全盤劃算。豈止遼地,就連金國、夏國,亦當有聞風而投者。“


    童貫開口道:”下官但聽相公吩咐。隻不知相公計從何出?“


    蔡攸開口道:“四月之初,宣帥尚未陛辭之時,官家曾下詔書與遼地民眾,意圖招降。此詔書當廣為傳播,吾意於軍中豎三丈黃旗數十麵,取巨椽之筆書官家聖訓於其上。遼地士卒、百姓、官僚隔河觀之,自知天子招降之意。”


    這種事情小事而已,豎幾根旗杆就豎幾根旗杆吧!童貫便點頭應下。


    蔡攸便繼續開口道:”再於白溝河邊豎黃旗兩麵,一曰撫民,一曰安軍。但凡遼地民眾,自可投於撫民旗下,我軍贈送被褥,日給兩餐,集齊萬人則轉運於國內,擇地安置。若是遼地士卒,亦可投入安軍旗下。有願從軍中,當可補入軍中。不願從軍者,但將養數日,待伐遼事成後,再行安置。“


    無非是費點糧食而已,童貫也是點頭應下。


    蔡攸又接著開口道:”若是我軍巡邏於白溝河之側,隻怕遼地軍民不敢前來。故此,當撤回四散之斥候,眾將士但緊守營寨即可。“


    童貫遲疑了一下,好在耶律大石已降,蕭幹猶自遠在薊州,便狠心答應了下來。


    蔡攸沉吟了一下,繼續開口道:“如今大軍壓境,隻怕遼地軍民無事不敢前來。故需於軍營之前搭設戲台,從雄州城內徵調優伶日夜演唱,引誘遼地民眾隔河觀看。彼等既至,自可知我軍優撫之策。”


    打了一輩子仗,第一次碰到這種奇聞。麵前這貨得罪不起,童貫隻得舍下老臉不要,咬牙答應了下來。


    蔡攸又繼續開口道:”方才諸策,但謂之“宣”,至於“撫”字,本官亦有良策。“


    童貫耐著性子開口道:”願聽相公良策。“


    蔡攸便開口道:”本官亦聞聽得遼地民心鼎沸,但憂我軍北上之時殺戮良民。故此便需造小旗數千,黃底紅心既可,上書宋字,謂之“慕化旗”,取嚮慕王化之意。且將此物送至遼地,命大石林牙廣為傳發。大軍北上之時,但凡持此慕化旗者,無論軍民,皆不得加害,違者斬絕。如此一來,遼地民心可定。“


    如果趙良嗣或者馬擴在這裏,自然明白這是糊塗招數。誰讓王葉早就設下了圈套,把趙良嗣這貨踢出了局外。而童貫不過是中人之姿,想著隻要防備遼地士卒便可。至於遼地百姓,不用太過在意。


    既然蔡相公要安撫,那就安撫吧。且西軍的軍紀確實不怎麽樣。童貫便也答應了下來。


    蔡攸聞言大喜,這麽多事折騰出來,想必人人都知道宋軍之中是以自己為主。


    最後又開口叮囑童貫道:”此乃對外之策。至於對內之策,西軍桀驁,宣帥亦當嚴加管束。我等奉聖旨而行,所謂王者之師有徵無戰。弔民伐罪,亦出於不得巳而為之。臨陣之時,如敢殺遼人一人一騎者,並從軍法,傷及持慕化旗者,一體斬絕。“


    童貫雖覺不妥,又想著反正有雙重保險。先不說大石林牙已降,即便有詐,新城士卒也十之八九降了自己。此令既下,當是無礙。


    (以上所描述,基本都為史實。無非將下令之人,改成了蔡攸而已。)


    第62章 誓師


    蔡攸此人乃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貨色,如今見著童貫全盤同意了自己的主意,這才八百裏加急上書朝廷,將招降耶律大石的功勞攬進了自己的口袋之餘,且請示朝廷允許大軍北上“宣撫”。


    親眼見著蔡攸奏摺以上,童貫心知此事必定是板上釘釘,官家決無不同意的可能,心下也自是大喜。


    二人如今一為招攬耶律大石之功,一為北上伐遼以博取王侯之位,利益之間並無衝突,正是實打實的蜜月期。既然蔡攸已經有所表示,童貫自當更加上緊,一日間數道諭令發往宋營,唯恐種師道抗令,特命親衛說明近日誓師,擇日出征。又將雄州城內優伶搜刮一空,連青樓中但會清唱幾句的妓子也不放過,湊齊了百十來人,便命人押解著往宋營而來。


    和詵原本便是靠童貫破格提拔,這才有今日的地位。加之倘若伐燕成功,自己自是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今聽聞得童貫諭令,雖覺有幾分兒戲,卻也隻能舍下老臉去。但宣帥所令,自當奉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宋末玩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正版王啟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正版王啟年並收藏回到宋末玩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