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於歷朝歷代,漢朝的經濟環境也許是最為寬鬆的。政府的管理成本很低,老百姓承擔的稅賦也很低,稱得上輕徭薄賦。孟子說:“什一而稅,王者之政。”漢朝規定的稅額隻有“十五稅一”,實際上則隻有三十稅一,甚至隻有“百一之稅”。尤其是漢文帝時期,曾經全部免除田租,前後達十一年之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中固然有誠如荀悅《前漢紀》所言“豪強富人占田逾製”的現實問題,但中央政府的政治理想,並不在於搜刮民財,而在於培養老百姓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


    直到東漢末年,因為社會動盪而致官吏、武士、伎妾、流民等非勞動人員激增,這才出現“十羊九牧”現象。西漢的“文景之治”與東漢的“明章之治”,遂成為遙遠的傳說。頻繁爆發的戰爭與旱災、蝗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更是使得民生艱苦,宛如人間地獄,叫人益發懷念漢朝興隆時期的歡樂時光。所謂“復興漢室”,一如孔子當年“復興周禮”,為的是重建一種合乎道德的政治社會。


    古代社會沒有歷史進化論。他們的良知告訴他們,人生的價值在於快樂的心靈生活和友愛互助的社會關係,而不是無恥的弱肉強食理論。這種崇尚道德的人生理念,通過漢朝的教育體製,終於發展成為一個族群的文化傳統。雖然經歷過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亂世,但人們依然在懷念那種文化,並且把那個生生不息的族群稱之為漢族。至於今天,漢族猶在,卻有相當數量的人們不清楚道德為何物。


    諸葛亮為什麽選擇劉備呢?他在《便宜十六策》中說得很清楚:“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這種君臣之道,就是“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在諸葛亮看來,劉備的仁愛之心,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領導力,隻要輔之以審時度勢的戰略設計和有效的運營流程,他就能帶領他的團隊,為復興漢室做出歷史性的貢獻。


    隨後發生的歷史,最初確實有如諸葛亮的隆中對:諸葛亮奔走東吳,為劉備聯合孫權,於赤壁大敗曹操,而後陸續奪取荊州和益州,虎視中原。但就在此時,鎮守荊州的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發動猇亭之戰,讓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致使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復興漢室的理想,最終走向了秋風五丈原。


    黃河清先生認為,彪炳千秋的隆中對之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意外,是因為關羽嚴重違背了諸葛亮“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否則,怎麽會造成那樣令人痛心的後果呢?”他拍打著飯桌,長長地嘆息著說。


    曹操占領荊州


    當今世界幾乎沒有人研究《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也沒有人能夠讀懂這部古典名著的文學結構和文學意義,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幽默的文化現象:都說《三國演義》是一部通俗文學作品,可是連最頂尖級的學者也未必能夠懂得其中的奧妙。


    曹操占領荊州


    從襄樊回來,我常常夢見襄陽城,夢見襄陽城下波浪起伏的漢水。如果說襄陽城是一段永恆的歷史故事,那麽漢水就恰似那奔流不息的時間。夢境中的我,穿著紅色的t恤,穿行在古代的人們中間。我遇到很多人,他們捋著或長或短的鬍子,向我友好地微笑著。忽然聽見遠處有駿馬嘶鳴,接著人群騷亂起來,城牆隨之坍塌,而我也好象跌落到了無盡的黑暗之中。


    襄樊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晉吞併蜀漢之後,羊祜、杜預經營襄陽多年,然後一舉而滅東吳。宋度宗鹹淳三年,忽必烈發動襄樊之戰,歷時6年,終於占領襄陽,然後趁勢而滅南宋。兵家曰:“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由此可見襄樊在戰略地理上的重要性。


    民間又有“鐵打的襄陽”之說。比起漢水北岸的樊城來,襄陽向來以形勢險固、城高牆厚、布局嚴密而著稱。即使是如狼似虎的忽必烈,以炮轟襄陽城,也不曾擊破它那既高且厚的城牆。若非守將呂文煥孤立無援而被迫開門投降,襄樊之戰可能還要持續許多時日。


    曹操的運氣,比之於忽必烈要好得多。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征討荊州。劉表被嚇得吐血,在八月初病逝,他的小兒子劉琮則立即無條件向曹操投降。由是看來,即使是鐵打的城牆,也無力保護紙糊的人心。突如其來的曹軍,竟然在1800年之後,成了我的夢魘。


    毫無疑問,突如其來的曹軍也讓1800年前的劉備猝不及防。劉備當時屯兵樊城,直到曹軍過了宛縣,他才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他明白,曹操的大軍將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迅速接管荊州全境。如果他試圖抵抗,不但得不到劉琮的支持,反而會遭到劉琮從腹背發動的攻擊。劉備無可奈何,隻能趕快收拾行李,帶著兄弟們再次踏上逃亡的旅程。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記載說,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劉備攻打劉琮,這樣就能夠以襄陽城抵抗曹操,保有荊州。劉備卻說,劉表曾經收留過他,如今怎麽能夠忍心去攻打他的小兒子呢?當劉備站在襄陽城外呼叫劉琮的名字,劉琮又是心虛又是害怕,竟然到了“懼不能起”的程度。劉琮身邊有很多人,還有很多老百姓,見到當時的情形,竟毅然追隨劉備而去。一路上,也不斷地有人拖男帶女加入到他們中間來,最後形成了一支十餘萬人口的逃難大軍。真是應了《三國誌》作者陳壽的那句感嘆:“其得人心如此!”可是,劉備此時隻有數千名士兵,自身尚且難保,如何保護得了十餘萬人口的難民呢?最終的結果是,劉備並沒有能力保護他們,反而為他們所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裏走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成君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成君憶並收藏千裏走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