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趙氏身任國務總理,自應對於國務員負完全之責任,乃因此偶爾嫌疑之風說,挾氣辭卸總理之職。倘繼任者後因偶被嫌疑,亦相繼而辭職,國務總理何等重要,焉能兒戲若此。況臨時政府行將告終,乃一切不顧,毋乃太不負責任,蓋適足形其無意識而已矣。[105]
《時事新報》論調亦復相同:
趙之蒙此嫌疑,固趙之不幸,然堂堂總理,以此等嫌疑而即思辭職,視總理太輕,視自己亦太輕,可謂無意識,不負責任者矣。如負國務者皆以嫌疑而即須辭職,則凡欲推倒內閣者,但製造一嫌疑案而已足矣,又何須以萬鈞之力,與政府激戰哉!然有中國之共和程度,乃有此不負責任之總理,固無足怪矣。[106]
《新紀元報》也刊登社說,對趙秉鈞欲辭職赴滬對質表示“大愚不靈,大惑不解”,稱其不僅“規模狹,局量褊小”,而且“視國家之輕,不如其視自身之重”。又雲:
宋遯初雖政黨之重要人物,而自社會方麵言,乃個人耳。其死縱屬可悲,然因社會上個人之生死,而使國務總理辭職,藉使違反法律須負政治上之責任,趙總理又將若之何?且國務總理者,國家之機關也……如宋遯初之遭暗殺,果其趙總理與之有關係,即辭總理之職,仍不能逃於法網之外;如其與之無關係也,則辭職隻增政治上之紛擾,而輕視國家之機關。而趙總理者,其行動乃於小丈夫不識大體,而與婦人女子爭負氣之概,其有辱國務總理,雖沸東海之波,不足湔除其汙者也。[107]
這些批評看似立於某種高度,出於理性,實則完全不顧宋案實情。宋案非普通刑事案件可比,對政局影響甚大,固不必細論。趙秉鈞辭職原因之一,是他認為應夔丞“口供牽及部員(即內務部秘書洪述祖——引者),己有管轄之責,若不離任,則於緝兇、搜據諸有不便,理應迴避”。[108]這恰是識大體、負責任的行為,卻被批評為“無意識”“不識大體”“不負責任”。退一步講,就算趙秉鈞的舉動隻是為了個人名譽計而不顧大局,也是為了向國民證明他並非刺宋案幕後主使,理應得到理解。而那些批評趙秉鈞要求辭職的報紙,無一例外是支持袁世凱的,其目的無非是要在袁世凱亦受到衝擊的情況下,以穩定大局為言,助其一臂之力。
四 趙拒檢廳票傳實為袁幕後操縱
宋案經過租界會審公廨預審,決定移交中國法庭後,國民黨方麵與江蘇都督程德全商量,決定組織特別法庭進行審理,但遭到司法部、各省司法界和眾多輿論反對,最終宋案決定按司法部的命令,由上海地方審判廳審理。
4月25日程德全、應德閎擇要宣布宋案證據後,趙秉鈞於4月28日發出“勘電”,力辯自己和政府與刺宋案無關。同日,程德全致電袁世凱,強調“此案一日不結,人心一日不安,並要求令飭趙總理親身來申受審”。[109]社會各界也紛紛要求趙秉鈞迅速到案。《大中華民國日報》發表評論指出:“政府既處於嫌疑地位,將來無論為普通裁判,為特別裁判,趙總理均應到案被質。果為趙主使也,當然受法律之裁判;果與趙無幹涉也,一經審判,即可恢復趙氏之名譽。若避不到案,空言辨論,豈足以昭大信而服人心哉!”[110]該報還刊登了一係列電報,從中可見群情激奮之情。其中“上海全體公民”通電雲:“宋案鐵證披露,涉及二公,望總統務以國法為重,挈同總理即日辭職,受法廷〔庭〕之裁判,以謝天下而安人心。”[111]國民黨寧支部通電雲:“宋案證據業經程都督、應省長‘有電’宣布,國務總理趙秉鈞係嫌疑要犯,乞谘請大總統,速解職歸案受審。”安徽省議會通電,要求“速行組織特別法庭”,“嚴究主名”。江西省議會通電,要求對袁、趙“提起彈劾”,並主張在組織特別法庭之後,“由各省議會員陪審,以公人民而昭鄭重”。[112]華僑也紛紛發表通電,如新加坡華僑總商會通電雲:“宋案經程都督、應省長正式宣布趙主謀,乞嚴裁判,以彰公理而平人心。”[113]甚至有華僑通電提出“不殺主謀,何以謝天下”,要求“速誅趙以謝天下”。[114]又有《河南同鄉忠告趙秉鈞書》現於報端,勸其辭職,定期赴滬受質,批評其“計不出此,乃通電各省以駁辨,假病請假以掩飾,復多方運動,使少數無意識者強為辨護,獨未想此案關係若何重大,徒恃舌戰,將欲蓋彌彰,能有濟乎?”[11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月4日,岑春煊、伍廷芳、李經羲、譚人鳳等發表通電,指出:“宋案詞連政府,洪犯固宜速求引渡,歸案迅辦,趙總理既涉嫌疑,屆時亦應出庭受質,方能表白。政府固不便強辭辯護,抗不受理。”[116]此數人在當時均具有很大影響,因此電報一出,立刻引起各界關注。
在各方強烈呼籲聲中,5月6日,上海地方檢察廳長陳英經北京地方檢察廳向趙秉鈞、程經世發出傳票,內開:“暗殺宋教仁一案,本案經檢查證據,該被傳人跡涉嫌疑,著即來廳候質,限五月十九日到廳。”[117]5月8日,上海地方檢察廳又致電北京地方檢察廳,請代傳趙秉鈞、程經世,電雲:
北京地方檢察廳鑒:暗殺前農林總長宋教仁一案,業經本廳檢查證據,除應夔丞、洪述祖外,國務總理趙秉鈞、秘書程經世均涉嫌疑。已於本月六號函附傳票兩紙,請貴廳協助分別代傳,務祈按期解送來廳,並望先行電復。上海地方檢察廳長陳英。齊。印。[118]
《時事新報》論調亦復相同:
趙之蒙此嫌疑,固趙之不幸,然堂堂總理,以此等嫌疑而即思辭職,視總理太輕,視自己亦太輕,可謂無意識,不負責任者矣。如負國務者皆以嫌疑而即須辭職,則凡欲推倒內閣者,但製造一嫌疑案而已足矣,又何須以萬鈞之力,與政府激戰哉!然有中國之共和程度,乃有此不負責任之總理,固無足怪矣。[106]
《新紀元報》也刊登社說,對趙秉鈞欲辭職赴滬對質表示“大愚不靈,大惑不解”,稱其不僅“規模狹,局量褊小”,而且“視國家之輕,不如其視自身之重”。又雲:
宋遯初雖政黨之重要人物,而自社會方麵言,乃個人耳。其死縱屬可悲,然因社會上個人之生死,而使國務總理辭職,藉使違反法律須負政治上之責任,趙總理又將若之何?且國務總理者,國家之機關也……如宋遯初之遭暗殺,果其趙總理與之有關係,即辭總理之職,仍不能逃於法網之外;如其與之無關係也,則辭職隻增政治上之紛擾,而輕視國家之機關。而趙總理者,其行動乃於小丈夫不識大體,而與婦人女子爭負氣之概,其有辱國務總理,雖沸東海之波,不足湔除其汙者也。[107]
這些批評看似立於某種高度,出於理性,實則完全不顧宋案實情。宋案非普通刑事案件可比,對政局影響甚大,固不必細論。趙秉鈞辭職原因之一,是他認為應夔丞“口供牽及部員(即內務部秘書洪述祖——引者),己有管轄之責,若不離任,則於緝兇、搜據諸有不便,理應迴避”。[108]這恰是識大體、負責任的行為,卻被批評為“無意識”“不識大體”“不負責任”。退一步講,就算趙秉鈞的舉動隻是為了個人名譽計而不顧大局,也是為了向國民證明他並非刺宋案幕後主使,理應得到理解。而那些批評趙秉鈞要求辭職的報紙,無一例外是支持袁世凱的,其目的無非是要在袁世凱亦受到衝擊的情況下,以穩定大局為言,助其一臂之力。
四 趙拒檢廳票傳實為袁幕後操縱
宋案經過租界會審公廨預審,決定移交中國法庭後,國民黨方麵與江蘇都督程德全商量,決定組織特別法庭進行審理,但遭到司法部、各省司法界和眾多輿論反對,最終宋案決定按司法部的命令,由上海地方審判廳審理。
4月25日程德全、應德閎擇要宣布宋案證據後,趙秉鈞於4月28日發出“勘電”,力辯自己和政府與刺宋案無關。同日,程德全致電袁世凱,強調“此案一日不結,人心一日不安,並要求令飭趙總理親身來申受審”。[109]社會各界也紛紛要求趙秉鈞迅速到案。《大中華民國日報》發表評論指出:“政府既處於嫌疑地位,將來無論為普通裁判,為特別裁判,趙總理均應到案被質。果為趙主使也,當然受法律之裁判;果與趙無幹涉也,一經審判,即可恢復趙氏之名譽。若避不到案,空言辨論,豈足以昭大信而服人心哉!”[110]該報還刊登了一係列電報,從中可見群情激奮之情。其中“上海全體公民”通電雲:“宋案鐵證披露,涉及二公,望總統務以國法為重,挈同總理即日辭職,受法廷〔庭〕之裁判,以謝天下而安人心。”[111]國民黨寧支部通電雲:“宋案證據業經程都督、應省長‘有電’宣布,國務總理趙秉鈞係嫌疑要犯,乞谘請大總統,速解職歸案受審。”安徽省議會通電,要求“速行組織特別法庭”,“嚴究主名”。江西省議會通電,要求對袁、趙“提起彈劾”,並主張在組織特別法庭之後,“由各省議會員陪審,以公人民而昭鄭重”。[112]華僑也紛紛發表通電,如新加坡華僑總商會通電雲:“宋案經程都督、應省長正式宣布趙主謀,乞嚴裁判,以彰公理而平人心。”[113]甚至有華僑通電提出“不殺主謀,何以謝天下”,要求“速誅趙以謝天下”。[114]又有《河南同鄉忠告趙秉鈞書》現於報端,勸其辭職,定期赴滬受質,批評其“計不出此,乃通電各省以駁辨,假病請假以掩飾,復多方運動,使少數無意識者強為辨護,獨未想此案關係若何重大,徒恃舌戰,將欲蓋彌彰,能有濟乎?”[11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月4日,岑春煊、伍廷芳、李經羲、譚人鳳等發表通電,指出:“宋案詞連政府,洪犯固宜速求引渡,歸案迅辦,趙總理既涉嫌疑,屆時亦應出庭受質,方能表白。政府固不便強辭辯護,抗不受理。”[116]此數人在當時均具有很大影響,因此電報一出,立刻引起各界關注。
在各方強烈呼籲聲中,5月6日,上海地方檢察廳長陳英經北京地方檢察廳向趙秉鈞、程經世發出傳票,內開:“暗殺宋教仁一案,本案經檢查證據,該被傳人跡涉嫌疑,著即來廳候質,限五月十九日到廳。”[117]5月8日,上海地方檢察廳又致電北京地方檢察廳,請代傳趙秉鈞、程經世,電雲:
北京地方檢察廳鑒:暗殺前農林總長宋教仁一案,業經本廳檢查證據,除應夔丞、洪述祖外,國務總理趙秉鈞、秘書程經世均涉嫌疑。已於本月六號函附傳票兩紙,請貴廳協助分別代傳,務祈按期解送來廳,並望先行電復。上海地方檢察廳長陳英。齊。印。[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