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七年(1014)


    樞密使王欽若被貶,暫時賦閑。寇準升任樞密使。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寇準被罷免樞密使之職,到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市)任知府兼西京留守。


    大中祥符九年(1016)


    丁謂暫時離朝,出任昇州(今江蘇南京市)知州。張耆升任樞密副使。


    天禧二年(1018)


    張亢進士及第,時年20歲。


    天禧三年(1019)


    王欽若罷相,寇準再任宰相,時年58歲。丁謂調入京師,先後升任參知政事、樞密使。


    天禧四年(1020)


    寇準再度被貶,流放地方。丁謂升任宰相,權傾一時,時年54歲。另一位宰相李迪遭到丁謂排擠,被貶地方。呂夷簡出任權知開封府。劉平遷任殿中侍禦史。


    幹興元年(1022)


    年僅13歲的太子趙禎即位,劉太後垂簾聽政。寇準被流放到嶺南的雷州(今廣東海康縣)。同年,丁謂也被流放到更邊遠的崖州(今海南三亞市西北)。參知政事王曾拜相,與宰相馮拯並主中書,呂夷簡升任參知政事。


    宋仁宗(趙禎)天聖元年(1023)


    寇準遇赦北遷衡州(今湖南衡陽市),不久辭世,享年62歲。王欽若重登首相之位。劉平由文官改換武職,出任環慶路兵馬鈐轄,兼任邠州(今陝西彬縣)知州。


    天聖二年(1024)


    27歲的宋庠、25歲的宋祁兄弟參加科舉考試,分別獲得狀元和第十名的成績,就此入仕。呂大防出生於關中藍田縣(今陝西藍田縣)。


    天聖三年(1025)


    首相王欽若病死。張耆遷官樞密使。


    天聖七年(1029)


    呂夷簡接任次相之位。首相王曾被貶離朝,呂夷簡獨掌中書。


    明道元年(1032)


    楊崇勛出任樞密使。


    明道二年(1033)


    垂簾聽政十餘年的劉太後病死,23歲的宋仁宗親政。首相呂夷簡一度被貶為地方官,隨之又重新復位。張耆被罷免樞密使。


    景祐元年(1034)


    王曾從外地回朝,出任樞密使。張亢由文職性的屯田員外郎轉換為武職性的如京使,調任對遼前線的安肅軍(今河北徐水)長官。


    景祐二年(1035)


    次相李迪被呂夷簡排擠出相府,王曾接替其職。


    景祐三年(1036)


    開封知府範仲淹抨擊時政積弊,呂夷簡以“朋黨”罪名將範仲淹貶為饒州(今江西波陽縣)知州,餘靖、尹洙、歐陽修等受到株連,也先後遭貶。此即北宋中葉所謂的“朋黨”之爭。


    景祐四年(1037)


    首相呂夷簡與次相王曾發生激烈鬥爭,同時罷相到地方,王隨、陳堯佐接任宰相之職。丁謂死於光州(今河南潢川縣),終年71歲。


    寶元元年(1038)


    黨項領袖元昊稱帝建國,國號“大夏”(即西夏),公開與宋中央決裂。張亢調任涇原路兵馬鈐轄,兼任渭州(今甘肅平涼)知州。時年30歲的低級軍官狄青也奉命奔赴西北前線,出任延州(今陝西延安市)駐軍的營指揮使。


    寶元二年(1039)


    宋庠由翰林學士升任參知政事,時年43歲。劉平調任鄜延路副都部署,兼鄜延、環慶路安撫副使,加銜觀察使,不久軍職升為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加銜節度觀察留後。


    康定元年(1040)


    宋軍與西夏軍發生三川口(今陝西延安市西北)之戰,萬餘宋軍全部覆沒,主帥劉平與副將石元孫下落不明,宋廷朝野為之震動。呂夷簡復出,第三度入為首相,時年61歲。


    慶曆元年(1041)


    宋庠被首相呂夷簡排擠出朝。宋祁受到牽連,一同被貶出京師,就任揚州(今江蘇揚州)知州。


    慶曆二年(1042)


    呂大臨降生於藍田縣。


    慶曆三年(1043)


    呂夷簡因病辭職,不久病逝,享年64歲。


    慶曆四年(1044)


    宋夏簽訂“慶曆和議”,暫時結束戰爭衝突。


    慶曆五年(1045)


    宋庠再任參知政事,宋祁由翰林學士改任龍圖閣學士、史館修撰。西夏將俘虜數年的石元孫送回內地。楊崇勛病死。


    慶曆七年(1047)


    張亢被連貶數級,先後調任磁州(今河北磁縣)、壽州(今安徽鳳台縣)地方官。


    慶曆八年(1048)


    宋庠升任樞密使,宋祁重回翰林學士之位。


    皇祐元年(1049)


    宋庠拜相,時年53歲。23歲的呂大防進士及第。


    皇祐三年(1051)


    因受到侄子(宋祁之子)官司牽連,宋庠被言官們彈劾罷相。宋祁也再度被貶地方,出為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


    皇祐四年(1052)


    廣源部族首領儂智高反叛,攻破邕州(今廣西南寧市)後建立大南國,隨之攻城略地,妄想割據嶺南。狄青因戰功卓著,先由彰化軍節度使、延州知州升任樞密副使。隨後,宋仁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兩路“經製賊盜事”,掛帥出征儂智高叛亂。


    皇祐五年(1053)


    狄青率軍出崑崙關(位於廣西賓陽縣與邕寧縣之間),在歸仁鋪大敗儂智高叛軍,隨之繼續用兵,終於平定南疆叛亂勢力。狄青因功升任樞密使,時年45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逢宋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峰並收藏生逢宋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