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古人的觀念,一個人若奇事多,就預示著他不同凡人,不是龍種便是懷揣異心。這還了得?於是多位官員接連上奏天子,稱天象惡變,必有世間奇人作怪,堅決要求將狄青逐出京城。用宋人王栢的話說就是“童謠方息,角犬成妖”。宰相文彥博曾為狄青說過幾句好話,便受到指責。
其實,當時有關的傳聞固然對狄青不利,但最終導致其罷官的原因恐怕還不至於此。據記載,狄青入樞密院後,不僅廣大士兵將他視為自己的英雄,對外人誇耀,而且京城內外的民眾也深為其事跡所折服,廣為傳頌其“材武”精神,民間還傳說他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以至於狄青每次出門,都有許多百姓跑來圍觀,將大路擁堵得無法通行。在當政者看來,這無異於鼓動民眾好勇鬥狠,鼓勵軍功,若就此下去不僅會影響到苦心營造出的崇文價值觀與風尚,進而還可能威脅到社稷的安全。
到嘉祐元年(1056)八月間,天氣炎熱得令人心煩,久患疾病的仁宗皇帝病情加重,臥床不起。臣僚們憂心的不僅是天子的重病,更操心天子一直無子,如何傳承皇位成了大問題。當群臣議論立皇嗣的大事時,談著談著又捎帶著扯到狄青的身上。翰林學士歐陽修指出:武臣掌握了朝廷機密與軍情,“豈是國家之利”?狄青本人固然沒有惡意,不幸為軍人們所擁戴,深恐因此陷狄青於不仁不義,就此為國家生出事端來。這話說得婉轉,可透的卻是殺氣,一句話就是狄青對朝廷已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必須罷免其職,防患於未然。大文學家歐陽修也是大歷史學家,用唐末五代兵變的慘痛教訓為說辭,馬上就打動了宰執大臣。
在如此強大的輿論攻勢下,疑心頗重的當政者終於拋棄了狄青。宰相文彥博提議以使相官銜來安撫狄青,再安排到地方賦閑。當仁宗對文彥博說出“狄青忠臣”的話時,文丞相當即告誡天子:我太祖皇帝豈非周世宗的忠臣?但因得到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仁宗一聽啞口無言了。隨後,文彥博又公開對前來喊冤的狄青絕情地說:沒有其他理由,就是朝廷懷疑你!狄青聞聽此話,大吃一驚,驚恐得連退數步。至此,再也無人願為他辯護了。用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話說,狄青最終“顛倒於廷臣之筆舌”下。
在流言蜚語纏身之下,狄青被打發到陳州任地方長官,其實不過是掛名而已,具體事務都由僚屬來做。從表麵看,他的待遇倒是不低,節度使加上同平章事的頭銜,也就是所謂的使相,其俸祿甚至比宰相還要高些,但卻是在異常情況下遠離了廟堂。
即使如此,當權者對狄青仍不放心,每月都兩次專門派遣宦官來探問,其實便是監視其舉動。據說,每當聞知使者到來,他都“驚疑終日”。當年十一月裏,王德用也因同樣的遭遇被逐出京師,最高軍事決策機關的樞密院內成了一色的文士天下。狄青聽到這一消息後,作何感想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他又是一記打擊。真是英雄末路,四麵楚歌,風聲鶴唳,悲涼之感怎能不油然湧起?縱使狄青強硬如鐵的身軀,也抵不住悲憤的無窮侵蝕。“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實狄青的遭遇,正是宋朝武將群體境遇的一個縮影。
狄青到任不過半年左右,便鬱悶而死,一代名將之星隕落於中原大地,時年僅50歲。仁宗皇帝聞知噩耗,悼傷不已,為之特輟朝兩日。朝廷追贈其中書令的官銜,定諡號為“武襄”。
當日,朝臣王珪奉詔為亡臣撰寫神道碑,碑文內容很長,最後的文字為:“汾晉之氣,蒙於崆峒。有如其人,武襄之雄。始來京師,感慨從軍。以節自發,孰莫不聞。元昊雄奸,歸節塞下。西邊用兵,露甲在野。公出大裏,至於杏林。奇謀縱橫,以讋戎心。上顧將帥,威名無如。來汝陪予,秉國之樞。盜起南荒,乘邊弛防。陷邕圍廣,妖霧以猖。公於上前,憤然請討。賊失崑崙,膏血原草。還服在廷,越茲累年。夙夜乃事,匪圖弗宣。將相出藩,年甫五十。公不復還,天子為泣。生莫與榮,沒莫與哀。彝常之載,其績有來。有勤其初,有大其後。書德於詩,以質不朽!”可謂總結了狄青的一生事跡,並給予高度評價。讀到這些文字,後世自然充滿同情,卻不知當年文彥博、歐陽修等人作何感想?
十多年後,神宗皇帝了解到狄青的功業,對這位名將極為欽佩,特意找來他的畫像掛在宮內,並親自禦筆撰寫了祭文,遣使祭奠。這份禦製祭文,在宋人筆記《能改齋漫錄》卷十四中還能看到,可謂字字動情,句句感懷。
狄青身後,其家人境況也值得一提。狄青妻子魏氏生前封定國夫人,共育有六子、二女。六個兒子都因父親的功勳蔭補為官,其中兩位早逝,而以次子狄諮、三子狄詠以後名氣較大。狄諮官至東上閤門使、提舉河北義勇保甲,他的前一個頭銜屬於中高級武階官銜,後者則是負責河北大區後備役武裝的指揮官;狄詠也做到了東上閤門使,當過成都府利州路鈐轄等官職,也就是四川腹地駐軍的長官。
狄青長得相貌堂堂,基因也傳給了後代。哲宗皇帝在位期間,為了給自己的公主妹妹尋找駙馬頗費心思,大臣們推薦的許多世家子弟都看不上眼。近臣不得已便詢問有何標準,哲宗答曰:要像狄詠的樣子才行。狄詠儀表不凡,是一個美男子,但早已婚配,所以隻能當樣子了。此事傳出宮廷,世間遂稱狄詠為“人樣子”。另外,太後與大臣為少年天子哲宗選皇後時,狄諮的女兒一度也入選,並得到太後的認可,後因其非正房所生等原因,而最終落選。
其實,當時有關的傳聞固然對狄青不利,但最終導致其罷官的原因恐怕還不至於此。據記載,狄青入樞密院後,不僅廣大士兵將他視為自己的英雄,對外人誇耀,而且京城內外的民眾也深為其事跡所折服,廣為傳頌其“材武”精神,民間還傳說他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以至於狄青每次出門,都有許多百姓跑來圍觀,將大路擁堵得無法通行。在當政者看來,這無異於鼓動民眾好勇鬥狠,鼓勵軍功,若就此下去不僅會影響到苦心營造出的崇文價值觀與風尚,進而還可能威脅到社稷的安全。
到嘉祐元年(1056)八月間,天氣炎熱得令人心煩,久患疾病的仁宗皇帝病情加重,臥床不起。臣僚們憂心的不僅是天子的重病,更操心天子一直無子,如何傳承皇位成了大問題。當群臣議論立皇嗣的大事時,談著談著又捎帶著扯到狄青的身上。翰林學士歐陽修指出:武臣掌握了朝廷機密與軍情,“豈是國家之利”?狄青本人固然沒有惡意,不幸為軍人們所擁戴,深恐因此陷狄青於不仁不義,就此為國家生出事端來。這話說得婉轉,可透的卻是殺氣,一句話就是狄青對朝廷已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必須罷免其職,防患於未然。大文學家歐陽修也是大歷史學家,用唐末五代兵變的慘痛教訓為說辭,馬上就打動了宰執大臣。
在如此強大的輿論攻勢下,疑心頗重的當政者終於拋棄了狄青。宰相文彥博提議以使相官銜來安撫狄青,再安排到地方賦閑。當仁宗對文彥博說出“狄青忠臣”的話時,文丞相當即告誡天子:我太祖皇帝豈非周世宗的忠臣?但因得到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仁宗一聽啞口無言了。隨後,文彥博又公開對前來喊冤的狄青絕情地說:沒有其他理由,就是朝廷懷疑你!狄青聞聽此話,大吃一驚,驚恐得連退數步。至此,再也無人願為他辯護了。用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話說,狄青最終“顛倒於廷臣之筆舌”下。
在流言蜚語纏身之下,狄青被打發到陳州任地方長官,其實不過是掛名而已,具體事務都由僚屬來做。從表麵看,他的待遇倒是不低,節度使加上同平章事的頭銜,也就是所謂的使相,其俸祿甚至比宰相還要高些,但卻是在異常情況下遠離了廟堂。
即使如此,當權者對狄青仍不放心,每月都兩次專門派遣宦官來探問,其實便是監視其舉動。據說,每當聞知使者到來,他都“驚疑終日”。當年十一月裏,王德用也因同樣的遭遇被逐出京師,最高軍事決策機關的樞密院內成了一色的文士天下。狄青聽到這一消息後,作何感想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他又是一記打擊。真是英雄末路,四麵楚歌,風聲鶴唳,悲涼之感怎能不油然湧起?縱使狄青強硬如鐵的身軀,也抵不住悲憤的無窮侵蝕。“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實狄青的遭遇,正是宋朝武將群體境遇的一個縮影。
狄青到任不過半年左右,便鬱悶而死,一代名將之星隕落於中原大地,時年僅50歲。仁宗皇帝聞知噩耗,悼傷不已,為之特輟朝兩日。朝廷追贈其中書令的官銜,定諡號為“武襄”。
當日,朝臣王珪奉詔為亡臣撰寫神道碑,碑文內容很長,最後的文字為:“汾晉之氣,蒙於崆峒。有如其人,武襄之雄。始來京師,感慨從軍。以節自發,孰莫不聞。元昊雄奸,歸節塞下。西邊用兵,露甲在野。公出大裏,至於杏林。奇謀縱橫,以讋戎心。上顧將帥,威名無如。來汝陪予,秉國之樞。盜起南荒,乘邊弛防。陷邕圍廣,妖霧以猖。公於上前,憤然請討。賊失崑崙,膏血原草。還服在廷,越茲累年。夙夜乃事,匪圖弗宣。將相出藩,年甫五十。公不復還,天子為泣。生莫與榮,沒莫與哀。彝常之載,其績有來。有勤其初,有大其後。書德於詩,以質不朽!”可謂總結了狄青的一生事跡,並給予高度評價。讀到這些文字,後世自然充滿同情,卻不知當年文彥博、歐陽修等人作何感想?
十多年後,神宗皇帝了解到狄青的功業,對這位名將極為欽佩,特意找來他的畫像掛在宮內,並親自禦筆撰寫了祭文,遣使祭奠。這份禦製祭文,在宋人筆記《能改齋漫錄》卷十四中還能看到,可謂字字動情,句句感懷。
狄青身後,其家人境況也值得一提。狄青妻子魏氏生前封定國夫人,共育有六子、二女。六個兒子都因父親的功勳蔭補為官,其中兩位早逝,而以次子狄諮、三子狄詠以後名氣較大。狄諮官至東上閤門使、提舉河北義勇保甲,他的前一個頭銜屬於中高級武階官銜,後者則是負責河北大區後備役武裝的指揮官;狄詠也做到了東上閤門使,當過成都府利州路鈐轄等官職,也就是四川腹地駐軍的長官。
狄青長得相貌堂堂,基因也傳給了後代。哲宗皇帝在位期間,為了給自己的公主妹妹尋找駙馬頗費心思,大臣們推薦的許多世家子弟都看不上眼。近臣不得已便詢問有何標準,哲宗答曰:要像狄詠的樣子才行。狄詠儀表不凡,是一個美男子,但早已婚配,所以隻能當樣子了。此事傳出宮廷,世間遂稱狄詠為“人樣子”。另外,太後與大臣為少年天子哲宗選皇後時,狄諮的女兒一度也入選,並得到太後的認可,後因其非正房所生等原因,而最終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