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民間稱軍人為“赤老”,狄青在赴任之際就受到了“赤老”的對待。據記載,樞密院得知狄青將從延州赴京師上任後,便派出官員到京城外迎接,不承想一連多日也沒有見到新任長官。一天,迎候的官吏向一個過路人詢問,卻不知道此人就是狄青,遂漫不經心地罵道:迎一個赤老,竟多日不來。此事很快就傳出去,於是文人們都貶呼狄青為“赤樞”。也就是說,狄青雖已官至顯赫的樞密副使,但地位仍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在士大夫們看來,他仍不過是一介粗陋武夫而已。聽到這些無聊的譏諷,初入廟堂的狄青,內心一定會泛起許多的苦澀與不平。
艱難掛帥
就在狄青進入樞密院前夕,發生了廣源蠻族反叛的事件。廣源位於今天越南北部高平以北,靠近中越邊境一帶,當時屬於宋朝的邊荒之地。皇祐四年春,當地的部族首領儂智高野心膨脹,利用朝廷大軍糾纏於對夏戰爭而造成南方兵力空虛的機會,糾集部眾北上動武。五月,儂智高攻破宋朝邕州(今廣西南寧市)後建立大南國,隨之進一步攻城略地,妄想割據嶺南。儂智高倒是有辦法,因地製宜,組織了一批大象投入戰鬥。麵對戰象嘶鳴狂奔開路,蠻兵揮刀蜂擁跟進的景象,駐守宋軍魂飛膽破,望風潰逃,於是廣西諸多城寨接連失守。隨之,儂智高揮師東向,又兵圍嶺南中心的廣州城(今廣州市)。
從來平靜的南疆突然發生大戰,令朝廷一時措手不及,朝野人心惶惶,因為邊防的重心一直在河北與西北,南方駐軍不僅數量少,而且很多還是戰鬥力低下的地方軍,因此蒙受巨大損失。廟堂上君臣會商後,隻得緊急抽調援軍南下。不過,按照當時用文臣駕馭武將的固定做法,最初派出了多名文臣率軍應對,先是桂州(今廣西桂林市)地方官陳曙受命征討,接著餘靖和楊畋兩位文臣掛帥,分別負責廣西與廣東的軍事活動。當戰場形勢日益緊張後,朝廷幹脆又任命餘靖為兩廣地區安撫使,統一指揮軍隊行動。不久,再派文臣孫沔負責湖南、江西軍務,協助平亂。遺憾的是,餘靖這位文官大帥以前曾激烈地指責狄青為粗率武人,威望難以服眾,反對其獨當一麵防務,結果自己卻懵懂軍務,指揮無方,損兵折將,致使戰場形勢不斷惡化。
叛軍在圍攻廣州兩個月不能得手後,儂智高又回師廣西,依然是勢如破竹,一路連斬多員朝廷將領,繼續盤踞邕州城。到九月間,南疆失利的戰報如雪片一般湧向京城,形勢嚴峻,刻不容緩。
有道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軍界領頭羊的狄青熱血沸騰,再也按捺不住了,就主動請纓。他向天子上表請戰:為臣起於軍旅行伍,國家有難,我自當出征以報效朝廷。仁宗皇帝眼見文臣無力扭轉敗局,隻得考慮請狄將軍出馬。
狄青出任南征統帥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當初,仁宗曾一度打算派親信宦官任守忠出任狄青的副手,承擔監軍的任務,以監視主帥。可文官們對武將固然不免輕蔑,但對宦官更無好感,所以幾位諫官都對此提出異議。天子拗不過言之鑿鑿的諫官,便放棄這一方案。宦官是出局了,不料一位叫韓絳的朝官又提出新的建議,他上奏提議道:狄青隻是一個武人,不可過於放權,最好還是派出天子的近臣加以監督。不用說,這仍是安插監軍的辦法,隻是由宦官改為文臣。
問題擺在天子麵前,祖宗留下的家法是要防範武將專權,以免引起兵變。那麽眼下是派出文官牽製狄青呢,還是打破成規,放手讓狄青一搏?這位素來仁厚寡斷的皇帝拿不定主意,左右為難起來,隻得徵求宰相龐籍的意見。龐籍由科舉出身登至高位,自然熟知文官對武將的輕視態度,他以前也曾在西北做過方麵軍的指揮官,了解一些軍中的實情,他清楚主將若受到牽製的話,往往會貽誤戰機,而這將嚴重影響南征的行動結果,遂勸說天子道:之前王師所以屢敗,都是因為大將的權威不夠,副將們人人自作主張,進退不相統一,故不能克敵製勝。狄青起自行伍,如果派侍從之臣出任副職,必定無視狄青的權威,主帥的號令便難以執行,結果是必然重蹈覆轍。陛下若授予狄青南征大權,令他具備足夠的權威,部屬一心服從,則王師必能成功。仁宗這才下定決心,專任狄青全權負責。
天子下達了詔書,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兩路“經製賊盜事”。在狄青獲得的三個頭銜中,宣徽南院使屬於武官的頂級虛銜,而另外兩個則是差遣實職,也就是負責今天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四省廣大地區軍事的最高指揮官,加上原本的樞密副使官職,可謂位高權重,實在是本朝開國以來武將所獲得的罕見信任。
狄青掛帥後,立即組建幕僚班子,準備行裝,同時上奏請求從西北抽調萬餘番漢騎兵隨自己南下。為了防止繼續發生敗局,他又火速派人先期給前線下達了禁止擅自行動的指令。
就在此時,朝廷接到餘靖從廣西送來的交趾(今越南)國王李德政的國書,表示願意出兵協助平叛。餘靖在前線一籌莫展,焦頭爛額,所以希望朝廷接受。仁宗剛表態同意餘靖的建議,狄青聞聽立即反對,他在給天子的上奏中說:以我堂堂大國,不能平定一撮叛亂,還要假手小國相助,實在是有辱朝廷神威!何況交趾乃蠻夷之邦,居心叵測,一旦得誌,又如何防範?這話說得不僅義正詞嚴,而且極具遠見,一下子提醒了仁宗皇帝,於是馬上回書謝絕了交趾的提議。
艱難掛帥
就在狄青進入樞密院前夕,發生了廣源蠻族反叛的事件。廣源位於今天越南北部高平以北,靠近中越邊境一帶,當時屬於宋朝的邊荒之地。皇祐四年春,當地的部族首領儂智高野心膨脹,利用朝廷大軍糾纏於對夏戰爭而造成南方兵力空虛的機會,糾集部眾北上動武。五月,儂智高攻破宋朝邕州(今廣西南寧市)後建立大南國,隨之進一步攻城略地,妄想割據嶺南。儂智高倒是有辦法,因地製宜,組織了一批大象投入戰鬥。麵對戰象嘶鳴狂奔開路,蠻兵揮刀蜂擁跟進的景象,駐守宋軍魂飛膽破,望風潰逃,於是廣西諸多城寨接連失守。隨之,儂智高揮師東向,又兵圍嶺南中心的廣州城(今廣州市)。
從來平靜的南疆突然發生大戰,令朝廷一時措手不及,朝野人心惶惶,因為邊防的重心一直在河北與西北,南方駐軍不僅數量少,而且很多還是戰鬥力低下的地方軍,因此蒙受巨大損失。廟堂上君臣會商後,隻得緊急抽調援軍南下。不過,按照當時用文臣駕馭武將的固定做法,最初派出了多名文臣率軍應對,先是桂州(今廣西桂林市)地方官陳曙受命征討,接著餘靖和楊畋兩位文臣掛帥,分別負責廣西與廣東的軍事活動。當戰場形勢日益緊張後,朝廷幹脆又任命餘靖為兩廣地區安撫使,統一指揮軍隊行動。不久,再派文臣孫沔負責湖南、江西軍務,協助平亂。遺憾的是,餘靖這位文官大帥以前曾激烈地指責狄青為粗率武人,威望難以服眾,反對其獨當一麵防務,結果自己卻懵懂軍務,指揮無方,損兵折將,致使戰場形勢不斷惡化。
叛軍在圍攻廣州兩個月不能得手後,儂智高又回師廣西,依然是勢如破竹,一路連斬多員朝廷將領,繼續盤踞邕州城。到九月間,南疆失利的戰報如雪片一般湧向京城,形勢嚴峻,刻不容緩。
有道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軍界領頭羊的狄青熱血沸騰,再也按捺不住了,就主動請纓。他向天子上表請戰:為臣起於軍旅行伍,國家有難,我自當出征以報效朝廷。仁宗皇帝眼見文臣無力扭轉敗局,隻得考慮請狄將軍出馬。
狄青出任南征統帥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當初,仁宗曾一度打算派親信宦官任守忠出任狄青的副手,承擔監軍的任務,以監視主帥。可文官們對武將固然不免輕蔑,但對宦官更無好感,所以幾位諫官都對此提出異議。天子拗不過言之鑿鑿的諫官,便放棄這一方案。宦官是出局了,不料一位叫韓絳的朝官又提出新的建議,他上奏提議道:狄青隻是一個武人,不可過於放權,最好還是派出天子的近臣加以監督。不用說,這仍是安插監軍的辦法,隻是由宦官改為文臣。
問題擺在天子麵前,祖宗留下的家法是要防範武將專權,以免引起兵變。那麽眼下是派出文官牽製狄青呢,還是打破成規,放手讓狄青一搏?這位素來仁厚寡斷的皇帝拿不定主意,左右為難起來,隻得徵求宰相龐籍的意見。龐籍由科舉出身登至高位,自然熟知文官對武將的輕視態度,他以前也曾在西北做過方麵軍的指揮官,了解一些軍中的實情,他清楚主將若受到牽製的話,往往會貽誤戰機,而這將嚴重影響南征的行動結果,遂勸說天子道:之前王師所以屢敗,都是因為大將的權威不夠,副將們人人自作主張,進退不相統一,故不能克敵製勝。狄青起自行伍,如果派侍從之臣出任副職,必定無視狄青的權威,主帥的號令便難以執行,結果是必然重蹈覆轍。陛下若授予狄青南征大權,令他具備足夠的權威,部屬一心服從,則王師必能成功。仁宗這才下定決心,專任狄青全權負責。
天子下達了詔書,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兩路“經製賊盜事”。在狄青獲得的三個頭銜中,宣徽南院使屬於武官的頂級虛銜,而另外兩個則是差遣實職,也就是負責今天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四省廣大地區軍事的最高指揮官,加上原本的樞密副使官職,可謂位高權重,實在是本朝開國以來武將所獲得的罕見信任。
狄青掛帥後,立即組建幕僚班子,準備行裝,同時上奏請求從西北抽調萬餘番漢騎兵隨自己南下。為了防止繼續發生敗局,他又火速派人先期給前線下達了禁止擅自行動的指令。
就在此時,朝廷接到餘靖從廣西送來的交趾(今越南)國王李德政的國書,表示願意出兵協助平叛。餘靖在前線一籌莫展,焦頭爛額,所以希望朝廷接受。仁宗剛表態同意餘靖的建議,狄青聞聽立即反對,他在給天子的上奏中說:以我堂堂大國,不能平定一撮叛亂,還要假手小國相助,實在是有辱朝廷神威!何況交趾乃蠻夷之邦,居心叵測,一旦得誌,又如何防範?這話說得不僅義正詞嚴,而且極具遠見,一下子提醒了仁宗皇帝,於是馬上回書謝絕了交趾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