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三年三月,太宗駕崩,因為宰相呂端的有力保護,太子登基稱帝,是為真宗皇帝。與此同時,反對太子派一班人馬頃刻遭到清算,而這些人正是昔日處心積慮報復寇準的幕後勢力。
新天子入主大位後,當然會想到昔日寇準在確立自己太子之位上的貢獻,於是即位不久便升遷其官銜,由給事中提拔為工部侍郎。不過,這隻是官階頭銜的提升,其實際的職務差遣卻未變動。
話說回來,在真宗心目中,本朝“魏徵”寇準的忠誠和才幹都不成問題,還對自己曾經有恩,應該重用。但此時朝中的形勢和人際關係卻相當微妙,唯一的丞相呂端對自己登基立下汗馬功勞,自當感激不盡,眼下還要倚重其穩定局麵,因此必須考慮他的感受。遺憾的是,呂相公雖與寇準的私人關係尚可,兩人卻性格迥異,一個老成內向,另一個則鋒芒畢露;另外兩人年齡相差懸殊,前者已年過六旬,後者還不到四十歲,彼此做朋友恐怕沒有問題,但若要合作起來不免存在牴牾。而其他多位執政大臣,包括寇準的同年李沆和向敏中,往日也領教過寇參政的專斷,未必熱衷歡迎他回朝。如此這般,隻能先優待這位愛卿,重用的事仍需留待時日再說。
鹹平三年(1000)初,因遼軍南下,天子親赴河北大名坐鎮指揮,其間曾召見寇準於行營。此次會麵,想必君臣間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寇準的坦誠果決也給年輕的君王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兩年之後,寇準終於結束外任生活,被召回京師出任權知開封府,也就是代理首都開封的長官。經過幾年的地方磨鍊,寇知府算是想通了幾許門道,言行舉止稍微收斂了一些,如上朝時主動要求排序在官階低於自己的三司使陳恕名下之類。這自然引起天子的好感,覺得能識大體,於是不久便提拔他接替三司使之職,以負責全國的財經要務。
當此之時,遼朝鐵騎頻頻南犯,北部邊防形勢日益嚴峻,致使真宗皇帝憂心忡忡,宵衣旰食。環顧左右,老臣呂端已亡故多時,先後接任相位的李沆、呂蒙正和向敏中三位,雖都屬君子一類大臣,頗得眾望,處理朝廷日常政務也得心應手,但卻皆非謀勇兼備之人,應對邊防大政時,往往束手無策。顯然,這屬於太平宰相班子,難以擔當戰時內閣的重任。因而,天子還是相中了寇準,打算起用他輔政。為此,先罷免了向敏中的相位,隨後又接受老臣呂蒙正的辭呈,在中書僅保留李沆一位宰相,以便為寇準踏入廟堂鋪墊道路。
不曾想,景德元年(1004)七月,唯一的宰相李沆突然病逝,中書一時無人支撐,而原來用李沆與寇準配合的設想也被打亂。在國難當頭之際,天子考慮到非起用有膽有識者不能替自己分憂,遂決定將寇準從三司使直接升任宰相。為了避免臣僚們的非議,真宗便先將自己藩邸舊臣出身的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畢士安遷為參知政事,時隔一個月,就同時任命畢士安與寇準為宰相。
據說,天子事先曾就使用寇準的想法徵求過畢士安的意見,這位老部屬對陛下說:寇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為臣我不如他。真宗反問道:聽說寇準性格剛強,又好使性子,這怎麽辦?畢士安答道:寇準忘身徇國,故不為流俗所喜。當今北有強敵,“跳梁未服”,正是使用寇準之時。聽罷如此肯定意見,天子方才打消了所有顧慮,下決心重用寇愛卿。
這一年,寇準剛43歲,終於入主中書,成為本朝操持國政的新一代宰臣。當命運將他推向政治舞台最前列之際,國運亦將隨之而起舞。
力主親征
景德元年是宋朝歷史上的多事之秋,更是風雲激盪而具重大影響的一年。
就在同年八月寇準拜相之時,河北前線已不斷傳來遼軍頻繁調動的情報,根據以往的經驗分析,遼朝必有大舉南侵的意圖。
到閏九月間,遼朝蕭太後偕遼聖宗一同率鐵騎南下,兵力超過二十萬,可謂傾全國之力。與以往不同的是,遼軍此次行動採取快速推進的戰術,凡遇到堅守城池,便繞道而行。顯而易見,其誌在奪取中原,而非掠奪子女玉帛,實乃前所未有之舉。
戰報傳至京師開封,朝堂上頓時一片譁然,多位朝臣請求天子南渡避禍。眼見眾多臣僚慌亂不堪,真宗皇帝一時也六神無主,信心隨之動搖。
真正是“天下皆醉我獨醒”。對於某些臣僚發起的避禍議論,寇準深不以為然,因為他秉性從來不服輸,並且早已深思熟慮過對策。
在寇準看來,昔日歷史上無數先例已驗證了這樣一個鐵的事實:在出現北方強敵威脅的形勢下,如果皇帝帶頭南逃,必然造成軍心渙散、防線崩潰乃至於喪失北方的後果,最終君臣隻能偏安江左。以本朝幅員之遼闊,人口之眾多,財力之雄厚以及軍隊之龐大,雖不至於北伐滅亡遼朝,但進行一場全國性的持久抗戰,尚不成問題。五代後晉末年,遼朝國主耶律德光曾兵洗開封,似乎已控製了中原,最終卻在內地軍民的反抗下被迫撤退。有鑑於此,寇丞相決心說服天子親征,以鼓舞前方將士的鬥誌,將來犯者驅逐出境。
於是,當天子向寇準徵求南遷意見時,他明知參知政事王欽若和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兩位大臣,一個是江南人,一個是四川人,所以提議避難金陵或成都,卻佯裝不知。他故意大聲回答道:誰為陛下出此下策?其罪可殺!今陛下神武,文武齊心,如若禦駕親征,敵軍自當逃遁。縱然不能馬上敗敵,也可出奇兵以亂對方陣勢,堅工事以老其師,彼勞我逸,最終我必勝算。怎麽能棄太廟、社稷不顧而去南邊遠方,到那時人心崩潰,敵兵乘勢追擊,天下還能再保嗎?聽了寇準這樣透徹犀利的分析,又受到他大義豪氣的感染,真宗終於被打動了,遂下決心親征。
新天子入主大位後,當然會想到昔日寇準在確立自己太子之位上的貢獻,於是即位不久便升遷其官銜,由給事中提拔為工部侍郎。不過,這隻是官階頭銜的提升,其實際的職務差遣卻未變動。
話說回來,在真宗心目中,本朝“魏徵”寇準的忠誠和才幹都不成問題,還對自己曾經有恩,應該重用。但此時朝中的形勢和人際關係卻相當微妙,唯一的丞相呂端對自己登基立下汗馬功勞,自當感激不盡,眼下還要倚重其穩定局麵,因此必須考慮他的感受。遺憾的是,呂相公雖與寇準的私人關係尚可,兩人卻性格迥異,一個老成內向,另一個則鋒芒畢露;另外兩人年齡相差懸殊,前者已年過六旬,後者還不到四十歲,彼此做朋友恐怕沒有問題,但若要合作起來不免存在牴牾。而其他多位執政大臣,包括寇準的同年李沆和向敏中,往日也領教過寇參政的專斷,未必熱衷歡迎他回朝。如此這般,隻能先優待這位愛卿,重用的事仍需留待時日再說。
鹹平三年(1000)初,因遼軍南下,天子親赴河北大名坐鎮指揮,其間曾召見寇準於行營。此次會麵,想必君臣間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寇準的坦誠果決也給年輕的君王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兩年之後,寇準終於結束外任生活,被召回京師出任權知開封府,也就是代理首都開封的長官。經過幾年的地方磨鍊,寇知府算是想通了幾許門道,言行舉止稍微收斂了一些,如上朝時主動要求排序在官階低於自己的三司使陳恕名下之類。這自然引起天子的好感,覺得能識大體,於是不久便提拔他接替三司使之職,以負責全國的財經要務。
當此之時,遼朝鐵騎頻頻南犯,北部邊防形勢日益嚴峻,致使真宗皇帝憂心忡忡,宵衣旰食。環顧左右,老臣呂端已亡故多時,先後接任相位的李沆、呂蒙正和向敏中三位,雖都屬君子一類大臣,頗得眾望,處理朝廷日常政務也得心應手,但卻皆非謀勇兼備之人,應對邊防大政時,往往束手無策。顯然,這屬於太平宰相班子,難以擔當戰時內閣的重任。因而,天子還是相中了寇準,打算起用他輔政。為此,先罷免了向敏中的相位,隨後又接受老臣呂蒙正的辭呈,在中書僅保留李沆一位宰相,以便為寇準踏入廟堂鋪墊道路。
不曾想,景德元年(1004)七月,唯一的宰相李沆突然病逝,中書一時無人支撐,而原來用李沆與寇準配合的設想也被打亂。在國難當頭之際,天子考慮到非起用有膽有識者不能替自己分憂,遂決定將寇準從三司使直接升任宰相。為了避免臣僚們的非議,真宗便先將自己藩邸舊臣出身的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畢士安遷為參知政事,時隔一個月,就同時任命畢士安與寇準為宰相。
據說,天子事先曾就使用寇準的想法徵求過畢士安的意見,這位老部屬對陛下說:寇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為臣我不如他。真宗反問道:聽說寇準性格剛強,又好使性子,這怎麽辦?畢士安答道:寇準忘身徇國,故不為流俗所喜。當今北有強敵,“跳梁未服”,正是使用寇準之時。聽罷如此肯定意見,天子方才打消了所有顧慮,下決心重用寇愛卿。
這一年,寇準剛43歲,終於入主中書,成為本朝操持國政的新一代宰臣。當命運將他推向政治舞台最前列之際,國運亦將隨之而起舞。
力主親征
景德元年是宋朝歷史上的多事之秋,更是風雲激盪而具重大影響的一年。
就在同年八月寇準拜相之時,河北前線已不斷傳來遼軍頻繁調動的情報,根據以往的經驗分析,遼朝必有大舉南侵的意圖。
到閏九月間,遼朝蕭太後偕遼聖宗一同率鐵騎南下,兵力超過二十萬,可謂傾全國之力。與以往不同的是,遼軍此次行動採取快速推進的戰術,凡遇到堅守城池,便繞道而行。顯而易見,其誌在奪取中原,而非掠奪子女玉帛,實乃前所未有之舉。
戰報傳至京師開封,朝堂上頓時一片譁然,多位朝臣請求天子南渡避禍。眼見眾多臣僚慌亂不堪,真宗皇帝一時也六神無主,信心隨之動搖。
真正是“天下皆醉我獨醒”。對於某些臣僚發起的避禍議論,寇準深不以為然,因為他秉性從來不服輸,並且早已深思熟慮過對策。
在寇準看來,昔日歷史上無數先例已驗證了這樣一個鐵的事實:在出現北方強敵威脅的形勢下,如果皇帝帶頭南逃,必然造成軍心渙散、防線崩潰乃至於喪失北方的後果,最終君臣隻能偏安江左。以本朝幅員之遼闊,人口之眾多,財力之雄厚以及軍隊之龐大,雖不至於北伐滅亡遼朝,但進行一場全國性的持久抗戰,尚不成問題。五代後晉末年,遼朝國主耶律德光曾兵洗開封,似乎已控製了中原,最終卻在內地軍民的反抗下被迫撤退。有鑑於此,寇丞相決心說服天子親征,以鼓舞前方將士的鬥誌,將來犯者驅逐出境。
於是,當天子向寇準徵求南遷意見時,他明知參知政事王欽若和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兩位大臣,一個是江南人,一個是四川人,所以提議避難金陵或成都,卻佯裝不知。他故意大聲回答道:誰為陛下出此下策?其罪可殺!今陛下神武,文武齊心,如若禦駕親征,敵軍自當逃遁。縱然不能馬上敗敵,也可出奇兵以亂對方陣勢,堅工事以老其師,彼勞我逸,最終我必勝算。怎麽能棄太廟、社稷不顧而去南邊遠方,到那時人心崩潰,敵兵乘勢追擊,天下還能再保嗎?聽了寇準這樣透徹犀利的分析,又受到他大義豪氣的感染,真宗終於被打動了,遂下決心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