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時朝廷兩次北伐先後失敗,朝政追求的目標及價值趨向已悄然轉移,天子及執政大臣都視內部整頓和建設為關注的重點,不再熱心向外武力擴張發展。因此,呼延贊要求上前線帶兵打仗的願望自然未被接受。


    呼延贊隻得繼續在開封城的軍營內度日,閑暇之時教習諸子操練武功,光陰就這樣一天天消失。三年之後,依照論資排輩的規矩,他獲得了刺史的加官頭銜,不久又由副轉正,升遷為馬步軍頭司的都軍頭,但邊關前線似乎依然遙不可及。


    “可憐白髮生”


    呼延贊作為一名武將,身懷超群武藝,作戰異常勇猛,史稱“有膽勇”、“鷙悍”,這便吻合了“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傳統古訓,具備了本職角色應有的素質和能力。時勢造英雄,但英雄更受製於時代和環境提供的空間。


    據記載,呼延贊深受朝廷恩典,便以身許國,發誓與北方強敵遼朝不共戴天,故經常表達寧死沙場的意願。他性情雖頗為粗悍,卻極有膽魄,其全身遍體刺上“赤心殺契丹”幾個字,不僅他本人如此,甚至連妻兒和家僕也不例外。他還與諸子都在耳後刺有“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兩行小字,由此足見呼延將軍滿懷強烈的報國殺敵之心。


    說到麵部刺字,乃五代以來普通士卒與罪犯所共有的標誌,本含有恥辱之意。眼見宋遼雙方時常發生激烈的戰爭,特別是本朝第二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從此遼軍不時南侵,邊關烽煙不絕。特別是雍熙三年冬季的君子館(今河北省河間市北)之戰,朝廷損兵折將,軍隊鬥誌大受挫傷,“自是河朔戍兵無鬥誌”。因此,呼延贊全家不忌恥辱的刺字行為,正表達了堅定投身抗遼事業的決心。


    為了鍛鍊下一代的體質,呼延贊甚至還做出一些極度違背人情的事來。史稱:呼延贊為了使家中幼兒長大後身體強健,並能耐住嚴寒,竟然在隆冬季節用冷水澆在孩子身上。這些做法,常為世人不理解,其實也反映了他嚴酷培養子弟的用心,以便為將來迎戰做好準備。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父親雖對其子訓練起來嚴厲得不近人情,但並非毫不關愛。某次,其子生病,他依據傳統說法,不惜在自己的大腿上割肉,與藥烹煮,“為羹療之”。


    既一心投入禦遼事業,呼延贊便思索對付敵方的陣法,有機會就獻給天子。他還自己設計兵器,先後打造出降魔杵、破陣刀和鐵折上巾等特殊武器,破陣刀兩麵都開成利刃,皆重達十幾斤。顯然,這些兵器是為針對遼軍鐵甲騎兵而設計。日後,宋仁宗朝的一位武官楊偕也向朝廷獻“神楯劈陣刀”,在對付西夏重裝甲騎兵中發揮了作用,楊將官的劈陣刀便是效仿呼延贊之破陣刀。


    自出任馬步軍都軍頭之後,又時隔三年,也就是淳化三年(992),呼延贊終於獲得赴前線的機會。這一年,太宗天子降詔,調任他為保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兼任冀州(今河北冀州市)副都部署。保州地處對遼邊界,屬於防禦要地,刺史作為地方長官既要負責軍務,也要管理民事,而冀州副都部署則是這一帶數州防區的副總指揮官。


    當此之時,遼軍雖偶爾還會南下,但大都不過屬於騷擾掠奪性活動,宋遼雙方間激烈的大戰已結束。本朝則實施了全麵防禦的戰略,終止了大規模的出師行動,更不允許武將擅自出擊。如此一來,呼延贊到任後的主要職責便是管理日常兵營事務,諸如點名考勤、發放糧餉以及案牘之類的事情,他對此顯然並不熱心也不擅長。故不久,他被改調到內地的遼州(今山西左權)任刺史,而這一新職屬於純粹管理地方民事的行政長官,真正是角色錯位,恰如猛張飛繡花,如何能有好結果。因此,在遼州衙門任內,呼延贊又因不善治理民事,大概鬧出些笑話,結果被奏報到朝堂。淳化五年,他被召回京師,結束了兩年困惑的外任經歷,重返昔日軍頭司都軍頭的閑散職位。隨後,他獲遷團練使的加官頭銜,地位又有所提升。


    到本朝第三代天子真宗皇帝登基後,呼延將軍已近暮年,當年的“小尉遲”也早已熬成“老尉遲”,其雄心壯誌即將消磨殆盡,那些專為對付遼軍鐵騎而打造的兵器長期擱置,幾乎生鏽,慣用的一副沉甸甸的鐵鞭也難得派上用場。看起來,通往戰馬嘶鳴的疆場之路似乎要消失於視野之外。


    但老將要完全熄滅內心深處的激情鬥誌,卻不容易,每每酒後夢裏,熾熱的戰鬥場景總揮之不去。大概南宋辛棄疾的《破陣子》最能吻合其心頭感受:“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鹹平二年(999)十二月間,遼軍大舉南犯,年輕的真宗皇帝不得不下決心率百官親征。在天子親征行動之前,呼延贊與另一位武將王潛被朝廷選中,出任扈從大軍的先鋒之職。深冬季節的寒風,止不住老將再度澎湃的熱血,他興奮地收拾起沉寂已久的自製裝備,披掛上陣。然而,九五之尊的天子親征,從來並非直抵前線戰場,故真宗北上抵達大名(今河北大名)行宮後就駐蹕下來,就此坐鎮指揮。呼延贊遂由先鋒官改任行營內外都巡檢,也就是參與承擔皇帝行宮內外的保衛任務,從而失去了最後一次參戰的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逢宋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峰並收藏生逢宋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