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不該有的,強搶也不行。耶律德光在開封城還沒坐暖龍椅,就因內地軍民的激烈反抗,不得不憤憤地於三月北撤。正是天賜良機,後漢高祖立即揮師入汴。行前,郭進主動請纓,率領一支奇兵間道先期收復洺州(今河北永年以西),對撫定河北諸郡立下頭功。因此獲封刺史官銜,成為高祖麾下一名勇將。後漢少帝即位,他實授磁州(今河北磁縣)刺史,有了自己的地盤。
五代時,王朝更替頻仍,無所謂忠逆觀念,故官員大都繼續留任新朝,世人也見怪不怪。還得說,當時藩鎮稱雄割據,地方長吏也多由武將出任,這些以軍功博取刺史者,“恃功縱下,為害不細”,可謂兵匪一家,百姓苦不堪言。
後周建立後,郭進歷任淄州(今山東淄博)、登州(今山東蓬萊)及衛州(今河南汲縣)刺史。難得的是,這位來自下層的壯士,從出任一方長官之日始,已一掃早年魯莽的習氣,注意修煉自己,唯剛直的性格保持不變,愛憎分明。他從切身體會出發,深知百姓生活不易,所以十分痛恨貪官汙吏及擾民的兵痞土匪,因此在數郡任內,都嚴厲約束部屬,並戮力剿匪,以保一方平安。
據記載,在淄州任內因頗有善政,當地吏民曾聯名上書請求留任。在登州期間,郭進率領鎮兵平定了為害一方的群盜,感動得當地父老千餘人不顧辛勞趕往京城,伏闕乞請朝廷為其立《屏盜碑》。他到衛州上任後,針對久治未絕橫跨數州的亡命盜匪,又發兵圍剿,歷時數月“剪滅無餘”,百姓們又感激地上書請求立碑記功。
郭將軍忠於職守的表現,大大超越了武夫同輩所為,時逢明君周世宗在位,遂予以嘉獎,提拔他為洺州團練使。他再接再厲,除了關注民生、剿匪之類的善舉外,還提倡植樹改善環境,這在那時樹木砍伐殆盡的情況下,尤為難得。於是,老鄉們又跑到開封,伏闕請立碑頌德。世宗皇帝特下詔命左拾遺鄭起撰寫碑文,賜予洺州百姓。
透過千餘年前的片段文獻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郭進不僅是一員良將,身上還有著愛民的品質,而這在五代亂世實屬鳳毛麟角。公道自在人心,善良質樸的草民知恩圖報,屢屢樹碑立傳表達感恩。多少年後,郭進雖已葬身黃泉之下,但洺州鄉民卻始終記著他,看到枝繁葉茂的柳樹,睹物思人,許多老人難掩悲情,垂淚感慨地告訴晚輩:這些樹木都是當年郭公所種的啊!甚至南宋人寫史時也追憶道:郭進“知人疾苦,所至人為立碑紀德政”。
三
宋朝建國後,郭進依舊盡職盡責。正派憑本事吃飯的人,往往無刻意奉迎之心,此是古今一理。不過,是人才總會引人注目,尤其在明智者當權時更是如此。太祖皇帝心胸豁達,識人善用,遂提拔郭進為洺州防禦使,委以西山巡檢重任,專責與北漢接壤的太行山一線防務。此時,他38歲,精力旺盛,已是難得的將才。
郭將軍在西山巡檢的崗位一幹就是十八年,直到死去。
在太祖朝,郭進率部鎮守西山,抗擊北漢及契丹十多年,戰功卓著,成為北疆名將。有關他這方麵的事跡記載很多,舉其要者有:幹德元年(963),他與大將王全斌等率軍攻取北漢樂平縣(今山西昔陽),俘敵數千人。不久,北漢引契丹軍猛攻樂平,他又與曹彬等帶兵解圍,三戰三捷,擊退對手;翌年,宋軍進攻北漢遼州(今山西左權)城,契丹六萬大軍趕來增援,他奉命配合李繼勛等揮師六萬迎擊,大敗遼軍騎兵和北漢軍於遼州城下;開寶二年(969),太祖親征河東時,郭進出任行營前軍馬軍都指揮使,也就是先鋒騎兵大將,參與此役;開寶九年,朝廷再度對北漢用兵,他任河東道忻代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率軍進攻太原以北數州之地,獲取民戶三萬七千餘口。遺憾的是,此役不久因太祖突然暴死而中斷。
郭進不僅勇於和善於用兵,厚賞部下,而且治軍極嚴,因此所部戰鬥力非凡。說到他從嚴治軍,《宋史》本傳稱:
(郭)進有材幹,輕財好施,然性喜殺,士卒小違令,必置於死。
說起來,治軍當然本該從嚴,因為一支拿著武器的軍隊,就是一批職業的殺人隊伍,既可以保家衛國,也可以屠殺平民或者叛亂,因而自古高明的帶兵將領都重視軍紀軍法。不過郭進過分嚴厲,卻是事出有因。本朝開國之初,以往軍紀敗壞的問題雖有所扼製,但遺留的兵驕將惰的現象仍不少見。明白事理的將帥懂得放縱屬下的危害,且不說擾民,一旦到了敵我角力的生死關頭,部屬無懼軍紀軍法,便敢於臨陣潰逃,後果自然不堪設想。因此,郭進不惜動用殺手鐧,毫不留情地斬殺違紀者,此乃亂世用重典的做法。由此,他統率的部隊軍紀整肅,每上戰場,將士無不奮勇拚殺,是故攻無不克。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將軍風帶到家內,對待僕從婢妾亦然。無獨有偶,他的老對手、北漢的名將楊業也是如此。
宋太祖出身將帥,熟知軍中內情,故極賞識郭進的禦軍手段,每次派遣戍卒到郭氏部隊,必特別告誡:汝輩去了當謹奉法。否則朕猶可寬赦你們,郭進可是要殺你們的頭!一次,朝廷從天子近衛的禦馬直中選派了三十人,派往郭部承擔壓陣任務。不曾想,在與北漢軍隊激戰時,這批武藝非凡負責壓陣的軍人,臨陣竟帶頭退縮,他當即下令連斬十餘位,才震懾住眾人。事後,他如實奏報天庭。太祖拿到奏書的時候,恰在內廷檢閱宿衛隊伍練武,遂故作惱怒地發作道:禦馬直侍衛,千百人中才得一二人,稍違命令,郭進便殺之。照他這樣子,龍種健兒也不足供應。這當然是天子在演戲,有意說給那些衛士們聽,既表示關愛身邊人,同時則以儆效尤。隨後,太祖專門派遣宦官私下給郭進帶去口諭:此輩自恃宿衛親近,驕踞不聽軍令,殺得好。郭將軍聆聽天音,感動而泣,君臣如此相待,確是難得。話說回來,郭進對天子的知遇之恩自當捨身相報,最終受益的還是君王。
五代時,王朝更替頻仍,無所謂忠逆觀念,故官員大都繼續留任新朝,世人也見怪不怪。還得說,當時藩鎮稱雄割據,地方長吏也多由武將出任,這些以軍功博取刺史者,“恃功縱下,為害不細”,可謂兵匪一家,百姓苦不堪言。
後周建立後,郭進歷任淄州(今山東淄博)、登州(今山東蓬萊)及衛州(今河南汲縣)刺史。難得的是,這位來自下層的壯士,從出任一方長官之日始,已一掃早年魯莽的習氣,注意修煉自己,唯剛直的性格保持不變,愛憎分明。他從切身體會出發,深知百姓生活不易,所以十分痛恨貪官汙吏及擾民的兵痞土匪,因此在數郡任內,都嚴厲約束部屬,並戮力剿匪,以保一方平安。
據記載,在淄州任內因頗有善政,當地吏民曾聯名上書請求留任。在登州期間,郭進率領鎮兵平定了為害一方的群盜,感動得當地父老千餘人不顧辛勞趕往京城,伏闕乞請朝廷為其立《屏盜碑》。他到衛州上任後,針對久治未絕橫跨數州的亡命盜匪,又發兵圍剿,歷時數月“剪滅無餘”,百姓們又感激地上書請求立碑記功。
郭將軍忠於職守的表現,大大超越了武夫同輩所為,時逢明君周世宗在位,遂予以嘉獎,提拔他為洺州團練使。他再接再厲,除了關注民生、剿匪之類的善舉外,還提倡植樹改善環境,這在那時樹木砍伐殆盡的情況下,尤為難得。於是,老鄉們又跑到開封,伏闕請立碑頌德。世宗皇帝特下詔命左拾遺鄭起撰寫碑文,賜予洺州百姓。
透過千餘年前的片段文獻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郭進不僅是一員良將,身上還有著愛民的品質,而這在五代亂世實屬鳳毛麟角。公道自在人心,善良質樸的草民知恩圖報,屢屢樹碑立傳表達感恩。多少年後,郭進雖已葬身黃泉之下,但洺州鄉民卻始終記著他,看到枝繁葉茂的柳樹,睹物思人,許多老人難掩悲情,垂淚感慨地告訴晚輩:這些樹木都是當年郭公所種的啊!甚至南宋人寫史時也追憶道:郭進“知人疾苦,所至人為立碑紀德政”。
三
宋朝建國後,郭進依舊盡職盡責。正派憑本事吃飯的人,往往無刻意奉迎之心,此是古今一理。不過,是人才總會引人注目,尤其在明智者當權時更是如此。太祖皇帝心胸豁達,識人善用,遂提拔郭進為洺州防禦使,委以西山巡檢重任,專責與北漢接壤的太行山一線防務。此時,他38歲,精力旺盛,已是難得的將才。
郭將軍在西山巡檢的崗位一幹就是十八年,直到死去。
在太祖朝,郭進率部鎮守西山,抗擊北漢及契丹十多年,戰功卓著,成為北疆名將。有關他這方麵的事跡記載很多,舉其要者有:幹德元年(963),他與大將王全斌等率軍攻取北漢樂平縣(今山西昔陽),俘敵數千人。不久,北漢引契丹軍猛攻樂平,他又與曹彬等帶兵解圍,三戰三捷,擊退對手;翌年,宋軍進攻北漢遼州(今山西左權)城,契丹六萬大軍趕來增援,他奉命配合李繼勛等揮師六萬迎擊,大敗遼軍騎兵和北漢軍於遼州城下;開寶二年(969),太祖親征河東時,郭進出任行營前軍馬軍都指揮使,也就是先鋒騎兵大將,參與此役;開寶九年,朝廷再度對北漢用兵,他任河東道忻代等州行營馬步軍都監,率軍進攻太原以北數州之地,獲取民戶三萬七千餘口。遺憾的是,此役不久因太祖突然暴死而中斷。
郭進不僅勇於和善於用兵,厚賞部下,而且治軍極嚴,因此所部戰鬥力非凡。說到他從嚴治軍,《宋史》本傳稱:
(郭)進有材幹,輕財好施,然性喜殺,士卒小違令,必置於死。
說起來,治軍當然本該從嚴,因為一支拿著武器的軍隊,就是一批職業的殺人隊伍,既可以保家衛國,也可以屠殺平民或者叛亂,因而自古高明的帶兵將領都重視軍紀軍法。不過郭進過分嚴厲,卻是事出有因。本朝開國之初,以往軍紀敗壞的問題雖有所扼製,但遺留的兵驕將惰的現象仍不少見。明白事理的將帥懂得放縱屬下的危害,且不說擾民,一旦到了敵我角力的生死關頭,部屬無懼軍紀軍法,便敢於臨陣潰逃,後果自然不堪設想。因此,郭進不惜動用殺手鐧,毫不留情地斬殺違紀者,此乃亂世用重典的做法。由此,他統率的部隊軍紀整肅,每上戰場,將士無不奮勇拚殺,是故攻無不克。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將軍風帶到家內,對待僕從婢妾亦然。無獨有偶,他的老對手、北漢的名將楊業也是如此。
宋太祖出身將帥,熟知軍中內情,故極賞識郭進的禦軍手段,每次派遣戍卒到郭氏部隊,必特別告誡:汝輩去了當謹奉法。否則朕猶可寬赦你們,郭進可是要殺你們的頭!一次,朝廷從天子近衛的禦馬直中選派了三十人,派往郭部承擔壓陣任務。不曾想,在與北漢軍隊激戰時,這批武藝非凡負責壓陣的軍人,臨陣竟帶頭退縮,他當即下令連斬十餘位,才震懾住眾人。事後,他如實奏報天庭。太祖拿到奏書的時候,恰在內廷檢閱宿衛隊伍練武,遂故作惱怒地發作道:禦馬直侍衛,千百人中才得一二人,稍違命令,郭進便殺之。照他這樣子,龍種健兒也不足供應。這當然是天子在演戲,有意說給那些衛士們聽,既表示關愛身邊人,同時則以儆效尤。隨後,太祖專門派遣宦官私下給郭進帶去口諭:此輩自恃宿衛親近,驕踞不聽軍令,殺得好。郭將軍聆聽天音,感動而泣,君臣如此相待,確是難得。話說回來,郭進對天子的知遇之恩自當捨身相報,最終受益的還是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