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重贇罷任殿前都指揮使後,啞巴楊將軍以都虞候的身份獨掌殿前司達六年之久,始終受到皇帝的信賴,這的確在中外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楊信在殿前司管事期間的事跡不多,史籍上主要記載了兩件突出表現:開寶二年(969)十月,太祖皇帝在一次郊野狩獵活動後,察知親軍中有人圖謀作亂,當天夜晚便派宦官帶密詔召楊信入宮。在楊信的指揮調度下,衛士們迅速出擊,一舉擒獲二十多名不法之徒,及時消除了一場危險的陰謀。
他做的另一件事,也令天子大為感動。某日,太祖在皇宮後苑水池中督練親軍演習,這些赳赳武夫們肺活量都極大,對練起來喊聲竟遠震宮牆之外。楊信的衙署正在宮廷玄武門的外側,忽然間聽到宮內的廝殺聲,他顧不得穿戴正式朝服,當即便帶人衝進宮廷後苑。天子看到身穿黑袍便裝的楊信來到麵前,便對他說:沒事,朕教他們水戰,所以發出喊聲。楊信一看沒有意外才告退出去。望著愛將遠去的背影,太祖對身邊的侍臣們讚嘆道:這可真是一位忠臣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開寶六年,楊信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同時仍繼續擁有節度使的官銜。須知殿帥的軍職加上節鉞的頭銜,可是當年多少武將終生都難以企及的人生目標。雖然從有關楊信的記載中看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戰功,但隻要悉心管好京師駐軍就已經足夠了。
榮歸背後的隱情
開寶九年冬,太祖皇帝突然不明而死,具有最大謀害嫌疑的皇弟趙光義即位。新天子也就是太宗皇帝登基後,首先是籠絡人心,除了封賞皇弟趙廷美、皇侄,也是太祖之子趙德昭、趙德芳幾位皇親,宰相薛居正、沈義倫和樞密使曹彬等以下諸位大臣外,還賞賜給殿前都指揮使楊信、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黨進白銀各600斤,殿前都虞候李重勛等三位將領則各得賞銀300斤。
當收買人心的事做足以後,太宗便開始對朝中的許多重要職位進行調整,即陸續排擠先帝的親信舊臣,同時提拔自己的班底人馬,這種政壇“換血”現象實屬正常,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律使然。
當許多文武宿舊離朝之日,掌握禁軍重要實權的先朝舊臣楊信卻保留了下來,這倒是件怪事,一個啞巴將軍怎麽會連續受到兩朝的賞識?連一些在朝的官員都有些看不懂。其實若深究此事一番,也就不難理解。太宗深知楊信為人,知道此人從來安分守己,不屬於那種好出頭惹事之輩,自然不會對自己的帝位構成威脅,而保留其人其位,既可顯示自己的大度,又可收到安撫軍心之效。故而楊信得以繼續留任殿帥之職。
的確,在太宗朝的頭兩年半裏,楊信一如既往地謹慎履職,盡忠盡責,對穩固新天子的地位做出了貢獻。不過,他依然是常駐京城內的殿前司衙門,沒有統兵出征過,當然也就談不上建立赫赫戰功。時光就這樣匆匆度過,作為軍界地位最高的將軍,他在榮耀與寂寞中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楊信最終病死於太平興國三年(978)五月裏,此時正是太宗即位後的第三個年頭,實際換代的時間則僅有兩年半左右。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楊殿帥臨死的前一天,多年的失音痼疾突然消失,就像當初患病時那樣來得迅速。消息報至宮中,太宗皇帝甚為驚詫,馬上親臨其家探視。望著天子關切的目光,病榻上的楊信哽咽不已,不斷表達著自己感念兩朝知遇之恩的話語,說到感慨之處不禁淚流滿麵。太宗對楊將軍則一麵好言安慰,一麵厚加賞賜。但病魔卻不鬆手,次日這位宿將便撒手人寰。
遺憾的是,楊信地位夠高了,卻也未留下死亡時年歲的記載。要說國史館裏肯定有記錄,要怪隻能怪以後修史的文人粗心或者不關注武人,所以才使後世無法獲知這一信息。還是大膽推測一下,他享年在四十七八歲。
楊信死後,朝廷給予優渥撫恤,追封其侍中的高官頭銜,他的兩位兄弟楊嗣和楊贊也因此獲得提拔。總之,與倒黴的張瓊相比,楊信可謂榮至而歸,在九泉之下足以笑對列祖列宗以及同輩們了。
以上都是宋代正式文獻的記載,似乎完整而無懈可擊。但是,仍然有件事令人無法釋懷,那就是楊信患啞疾的問題。
時隔千餘年後的今天,仔細翻檢有關楊信的一生資料,再聯繫當時帝王心理、朝政走向以及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不免使人對楊信的啞疾心生疑竇,楊信是否真的患病變啞?他染上啞疾的時間,為何恰好與韓重贇遭到誣告的事發生在同一年?如果確實是啞巴的話,他何以到臨死前一天突然又能說話?麵對這些疑問,都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猜測:素來謹慎的楊信看到前任張瓊和上司韓重贇的連續悲慘遭遇,一個被逼自殺,一個雖倖免一死,卻被驅逐出朝,他不能不心驚肉跳,深受刺激。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他為了保護自己,便裝起啞巴來,以此打消太祖對自己的戒備。而太祖在楊信變“啞”後也的確更加信任,不僅賜以重金,越級提拔為節度使,而且將殿前司的最高職務也交給了他。到太宗稱帝後,在人事大清洗的情況下,他雖然不屬親信,卻繼續得到重用,長期掌管京師禁軍大權,這讓他更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在人前裝啞實在是太憋屈和不舒暢的事,堅持十餘年就更為痛苦,所以臨死之前要一吐為快。這當然又是後人的猜想,在史籍中是絕無如此片言記載。
楊信在殿前司管事期間的事跡不多,史籍上主要記載了兩件突出表現:開寶二年(969)十月,太祖皇帝在一次郊野狩獵活動後,察知親軍中有人圖謀作亂,當天夜晚便派宦官帶密詔召楊信入宮。在楊信的指揮調度下,衛士們迅速出擊,一舉擒獲二十多名不法之徒,及時消除了一場危險的陰謀。
他做的另一件事,也令天子大為感動。某日,太祖在皇宮後苑水池中督練親軍演習,這些赳赳武夫們肺活量都極大,對練起來喊聲竟遠震宮牆之外。楊信的衙署正在宮廷玄武門的外側,忽然間聽到宮內的廝殺聲,他顧不得穿戴正式朝服,當即便帶人衝進宮廷後苑。天子看到身穿黑袍便裝的楊信來到麵前,便對他說:沒事,朕教他們水戰,所以發出喊聲。楊信一看沒有意外才告退出去。望著愛將遠去的背影,太祖對身邊的侍臣們讚嘆道:這可真是一位忠臣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開寶六年,楊信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同時仍繼續擁有節度使的官銜。須知殿帥的軍職加上節鉞的頭銜,可是當年多少武將終生都難以企及的人生目標。雖然從有關楊信的記載中看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戰功,但隻要悉心管好京師駐軍就已經足夠了。
榮歸背後的隱情
開寶九年冬,太祖皇帝突然不明而死,具有最大謀害嫌疑的皇弟趙光義即位。新天子也就是太宗皇帝登基後,首先是籠絡人心,除了封賞皇弟趙廷美、皇侄,也是太祖之子趙德昭、趙德芳幾位皇親,宰相薛居正、沈義倫和樞密使曹彬等以下諸位大臣外,還賞賜給殿前都指揮使楊信、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黨進白銀各600斤,殿前都虞候李重勛等三位將領則各得賞銀300斤。
當收買人心的事做足以後,太宗便開始對朝中的許多重要職位進行調整,即陸續排擠先帝的親信舊臣,同時提拔自己的班底人馬,這種政壇“換血”現象實屬正常,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律使然。
當許多文武宿舊離朝之日,掌握禁軍重要實權的先朝舊臣楊信卻保留了下來,這倒是件怪事,一個啞巴將軍怎麽會連續受到兩朝的賞識?連一些在朝的官員都有些看不懂。其實若深究此事一番,也就不難理解。太宗深知楊信為人,知道此人從來安分守己,不屬於那種好出頭惹事之輩,自然不會對自己的帝位構成威脅,而保留其人其位,既可顯示自己的大度,又可收到安撫軍心之效。故而楊信得以繼續留任殿帥之職。
的確,在太宗朝的頭兩年半裏,楊信一如既往地謹慎履職,盡忠盡責,對穩固新天子的地位做出了貢獻。不過,他依然是常駐京城內的殿前司衙門,沒有統兵出征過,當然也就談不上建立赫赫戰功。時光就這樣匆匆度過,作為軍界地位最高的將軍,他在榮耀與寂寞中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楊信最終病死於太平興國三年(978)五月裏,此時正是太宗即位後的第三個年頭,實際換代的時間則僅有兩年半左右。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楊殿帥臨死的前一天,多年的失音痼疾突然消失,就像當初患病時那樣來得迅速。消息報至宮中,太宗皇帝甚為驚詫,馬上親臨其家探視。望著天子關切的目光,病榻上的楊信哽咽不已,不斷表達著自己感念兩朝知遇之恩的話語,說到感慨之處不禁淚流滿麵。太宗對楊將軍則一麵好言安慰,一麵厚加賞賜。但病魔卻不鬆手,次日這位宿將便撒手人寰。
遺憾的是,楊信地位夠高了,卻也未留下死亡時年歲的記載。要說國史館裏肯定有記錄,要怪隻能怪以後修史的文人粗心或者不關注武人,所以才使後世無法獲知這一信息。還是大膽推測一下,他享年在四十七八歲。
楊信死後,朝廷給予優渥撫恤,追封其侍中的高官頭銜,他的兩位兄弟楊嗣和楊贊也因此獲得提拔。總之,與倒黴的張瓊相比,楊信可謂榮至而歸,在九泉之下足以笑對列祖列宗以及同輩們了。
以上都是宋代正式文獻的記載,似乎完整而無懈可擊。但是,仍然有件事令人無法釋懷,那就是楊信患啞疾的問題。
時隔千餘年後的今天,仔細翻檢有關楊信的一生資料,再聯繫當時帝王心理、朝政走向以及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不免使人對楊信的啞疾心生疑竇,楊信是否真的患病變啞?他染上啞疾的時間,為何恰好與韓重贇遭到誣告的事發生在同一年?如果確實是啞巴的話,他何以到臨死前一天突然又能說話?麵對這些疑問,都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猜測:素來謹慎的楊信看到前任張瓊和上司韓重贇的連續悲慘遭遇,一個被逼自殺,一個雖倖免一死,卻被驅逐出朝,他不能不心驚肉跳,深受刺激。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他為了保護自己,便裝起啞巴來,以此打消太祖對自己的戒備。而太祖在楊信變“啞”後也的確更加信任,不僅賜以重金,越級提拔為節度使,而且將殿前司的最高職務也交給了他。到太宗稱帝後,在人事大清洗的情況下,他雖然不屬親信,卻繼續得到重用,長期掌管京師禁軍大權,這讓他更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在人前裝啞實在是太憋屈和不舒暢的事,堅持十餘年就更為痛苦,所以臨死之前要一吐為快。這當然又是後人的猜想,在史籍中是絕無如此片言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