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後宮·如懿傳·大結局 作者:流瀲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帝聞言,不覺勾起滿腔悲懷,更撫額痛哭,對膝下皇子連稱「懿」字乃嘉言懿行,德行美好之稱,永璘隻得諾諾退下,隻餘永琰伴隨身側,安慰老父傷懷。而在宮人們私下紛言裏,不過是因為逝世令皇貴妃,實在是有三分肖似當年的翊坤宮皇後的緣故吧。那,也是令懿皇貴妃在世時最忌諱不過的了。隻是前塵往事,二人俱已芳魂離散,喧囂一陣後便也無人再提了。隻是為著皇帝對令懿皇貴妃的愛寵情深,令懿皇貴妃離世後,伺奉她多年的貼身奴婢春嬋無處可去,皇帝也格外撫慰,賜了她一所三進的宅子,又撥了兩個婢女伺候,準她出宮安居。說起來這也是做了一輩子的奴才難以企盼來的福澤,懿時間人人皆贊皇帝後待嬪禦,恩澤宮人,情深意重。
而唯有李玉知道,被一抬小轎抬著離開的春嬋,除了驚恐地發出啊啊之聲,再不能言。一邊看首她的嬤嬤便道:「春嬋,皇上寬厚,看在你供出那人多年的罪行的分兒上,留了一條命給你,還要我守你終老。否則你以為隻是一碗啞藥這麽簡單麽?好好惜福吧。」
春嬋無力地搖頭,忽然想起那年瀾翠身死的模樣,打了個寒戰,畏懼地捲縮起了身子,唯餘心底一聲悲苦,「瀾翠,瀾翠,從小主不肯護你的那日,我便知道遲早會走你的後路。我沒有辦法啊,隻能聽皇上的。誰,誰能拗得過皇上呢?」
春嬋的淚倏然落下,好死不如賴活,無倫她做了什麽,到底嬿婉死了,瀾翠死了,唯有她活著,哪怕是永遠緘默地活著。
彼時皇十五子永琰尚是十五歲的少年,驟然失母,底下又有更年幼的弟弟永璘,哥兒倆字是孤苦。皇帝便隻了婉嬪陳氏親與照拂。這在宮中也算是件不大不小的事,因為婉嬪陳氏雖然久在宮中,資歷既深,但到底無寵了許久,又是極默默無聞之人。而之前曾經受命撫養永琰的,也是位分既高、資歷也不淺的慶貴妃。想來婉嬪乍然受此重託,大約也實在因為她是個勤謹安分之人吧。皇帝便也格外青眼相看,雖然仍無召幸,但素日裏便按著貴妃的分例供養,也算憐她照拂兩位皇子的辛苦。
但到底,皇帝給了婉嬪如此恩遇,卻也未晉她位分。直到幹隆五十九年,才晉了婉妃之分,算是與皇帝一同安居共老了。
自然,這也是後話了。
後來那些年,皇帝的閑暇時光,多半是在長春宮思念孝賢皇後中度過。偶爾在梅塢,他也會聽著細子們唱著《牆頭馬上》,握著一方絹子出神。
戲子們悠然唱著情詞婉轉,「簾卷蝦須,冷清清綠窗朱戶,悶殺我獨自離居。落可便想金枷,思玉鎖,風流的牢獄。」
孤清長又長,在這禁城中悠悠蕩蕩。
在這孤清裏,皇帝也是倦了。他已是鬚髮皆白的老人,愴然獨坐,頹頹無語,隻在渾濁的眼中漾滿疲憊與傷感。他右腕微微使力,一頓一轉,筆鋒強健有力,於黃箋之上鄭重寫下「傳位於皇十五子永琰」。
他的手指上凜冽的細紋,是被風霜與孤寒重重侵蝕後無聲的痕跡。他的手勢沉重卻無遲疑,將手中黃箋細細迭好,存於錦匣之中,以蠟密封。
李玉遠遠站在蘇綾蟠龍帷簾之外,見皇帝一應完成,才敢捧著茶走近,恭聲道:「皇上飲茶,潤潤喉吧。」
那錦匣似有千斤重,皇帝略略一掂,苦笑道:「朕從未做過這般事,不想,卻做得如此流暢而熟稔,仿佛已經做過許多次一般。」
李玉哪敢抬頭,彎著腰身愈發顯得佝僂而恭謹,「儲位之事關係江山命脈,皇上日夜懸心,沒有儀刻放鬆,自然熟稔。」
皇帝輕噓一聲,緩緩撫摸著錦盒上緙絲雙龍出雲的紋理,沉聲道:「不知道皇阿瑪當年,是否也如朕今日一般,如釋重負,又惴惴不安。」
李玉俯身鄭重叩首,「先帝乃千古明君,才選定皇上承掌天下。皇上青出於藍,一定會為天下蒼生定一位仁君。」
皇帝望著他,眸光裏閃過一絲模糊的軟弱與傷痛,「朕屬意的皇子不能留存於世間,以至朕行將老邁,卻不得不定下幼主。朕斟酌思量,考究再三,也唯有如此了。」他淡淡囑咐,「入夜之後,你陪朕往幹清宮,朕要親自放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李玉垂首咬著牙,抿出一絲最誠懇恭順的笑容,「奴才遵旨。奴才明白,皇上一切,都是為了大清江山。如漢武唐宗,明垂千古。」
皇帝微微出神,笑意如為涼秋霜,「漢武帝晚年思念戾太子,億及衛氏皇後與戾太子死得不明,更為防主母壯,殺了鉤弋夫人趙氏,才利幼子。朕所作所為,倒是真有幾分像漢武帝。」
「奴才雖然愚鈍,卻也聽過戲文。武帝雄才大略,為求江山安穩,且將私情擱置一邊。唐太宗若無玄武門驚魂,何來太平盛世?且有皇上悉心調教,何愁幼主不成明君?大清江山萬年,一切有賴皇上。」李玉說得懇切,眼中隱有老淚閃動,似是十分動情。他忽然一驚,似是知道自己說得不當,立刻反手抽了一巴掌,惶恐道:「皇上恕罪,奴才妄議朝政,合該立即打死!」
皇上擺擺手,「算了。你隻是論戲文,也不是旁的。」他長嘆無聲,「李玉,朕年將遲暮,身邊能說說話的老人也唯有你一個了,您有那麽多皇子公主,有三宮六院無數,您十全武功,福澤滔天,連老天爺也眼紅呢!」
而唯有李玉知道,被一抬小轎抬著離開的春嬋,除了驚恐地發出啊啊之聲,再不能言。一邊看首她的嬤嬤便道:「春嬋,皇上寬厚,看在你供出那人多年的罪行的分兒上,留了一條命給你,還要我守你終老。否則你以為隻是一碗啞藥這麽簡單麽?好好惜福吧。」
春嬋無力地搖頭,忽然想起那年瀾翠身死的模樣,打了個寒戰,畏懼地捲縮起了身子,唯餘心底一聲悲苦,「瀾翠,瀾翠,從小主不肯護你的那日,我便知道遲早會走你的後路。我沒有辦法啊,隻能聽皇上的。誰,誰能拗得過皇上呢?」
春嬋的淚倏然落下,好死不如賴活,無倫她做了什麽,到底嬿婉死了,瀾翠死了,唯有她活著,哪怕是永遠緘默地活著。
彼時皇十五子永琰尚是十五歲的少年,驟然失母,底下又有更年幼的弟弟永璘,哥兒倆字是孤苦。皇帝便隻了婉嬪陳氏親與照拂。這在宮中也算是件不大不小的事,因為婉嬪陳氏雖然久在宮中,資歷既深,但到底無寵了許久,又是極默默無聞之人。而之前曾經受命撫養永琰的,也是位分既高、資歷也不淺的慶貴妃。想來婉嬪乍然受此重託,大約也實在因為她是個勤謹安分之人吧。皇帝便也格外青眼相看,雖然仍無召幸,但素日裏便按著貴妃的分例供養,也算憐她照拂兩位皇子的辛苦。
但到底,皇帝給了婉嬪如此恩遇,卻也未晉她位分。直到幹隆五十九年,才晉了婉妃之分,算是與皇帝一同安居共老了。
自然,這也是後話了。
後來那些年,皇帝的閑暇時光,多半是在長春宮思念孝賢皇後中度過。偶爾在梅塢,他也會聽著細子們唱著《牆頭馬上》,握著一方絹子出神。
戲子們悠然唱著情詞婉轉,「簾卷蝦須,冷清清綠窗朱戶,悶殺我獨自離居。落可便想金枷,思玉鎖,風流的牢獄。」
孤清長又長,在這禁城中悠悠蕩蕩。
在這孤清裏,皇帝也是倦了。他已是鬚髮皆白的老人,愴然獨坐,頹頹無語,隻在渾濁的眼中漾滿疲憊與傷感。他右腕微微使力,一頓一轉,筆鋒強健有力,於黃箋之上鄭重寫下「傳位於皇十五子永琰」。
他的手指上凜冽的細紋,是被風霜與孤寒重重侵蝕後無聲的痕跡。他的手勢沉重卻無遲疑,將手中黃箋細細迭好,存於錦匣之中,以蠟密封。
李玉遠遠站在蘇綾蟠龍帷簾之外,見皇帝一應完成,才敢捧著茶走近,恭聲道:「皇上飲茶,潤潤喉吧。」
那錦匣似有千斤重,皇帝略略一掂,苦笑道:「朕從未做過這般事,不想,卻做得如此流暢而熟稔,仿佛已經做過許多次一般。」
李玉哪敢抬頭,彎著腰身愈發顯得佝僂而恭謹,「儲位之事關係江山命脈,皇上日夜懸心,沒有儀刻放鬆,自然熟稔。」
皇帝輕噓一聲,緩緩撫摸著錦盒上緙絲雙龍出雲的紋理,沉聲道:「不知道皇阿瑪當年,是否也如朕今日一般,如釋重負,又惴惴不安。」
李玉俯身鄭重叩首,「先帝乃千古明君,才選定皇上承掌天下。皇上青出於藍,一定會為天下蒼生定一位仁君。」
皇帝望著他,眸光裏閃過一絲模糊的軟弱與傷痛,「朕屬意的皇子不能留存於世間,以至朕行將老邁,卻不得不定下幼主。朕斟酌思量,考究再三,也唯有如此了。」他淡淡囑咐,「入夜之後,你陪朕往幹清宮,朕要親自放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李玉垂首咬著牙,抿出一絲最誠懇恭順的笑容,「奴才遵旨。奴才明白,皇上一切,都是為了大清江山。如漢武唐宗,明垂千古。」
皇帝微微出神,笑意如為涼秋霜,「漢武帝晚年思念戾太子,億及衛氏皇後與戾太子死得不明,更為防主母壯,殺了鉤弋夫人趙氏,才利幼子。朕所作所為,倒是真有幾分像漢武帝。」
「奴才雖然愚鈍,卻也聽過戲文。武帝雄才大略,為求江山安穩,且將私情擱置一邊。唐太宗若無玄武門驚魂,何來太平盛世?且有皇上悉心調教,何愁幼主不成明君?大清江山萬年,一切有賴皇上。」李玉說得懇切,眼中隱有老淚閃動,似是十分動情。他忽然一驚,似是知道自己說得不當,立刻反手抽了一巴掌,惶恐道:「皇上恕罪,奴才妄議朝政,合該立即打死!」
皇上擺擺手,「算了。你隻是論戲文,也不是旁的。」他長嘆無聲,「李玉,朕年將遲暮,身邊能說說話的老人也唯有你一個了,您有那麽多皇子公主,有三宮六院無數,您十全武功,福澤滔天,連老天爺也眼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