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瑜也聽從了劉夫子的意見,主要是她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之前都一直在上課,她還是想要自己係統性地複習一下的。
因此,後麵那一年,佩瑜都在複習功課,每個月出門去縣城一次,不是為了去拿話本的分成,而是為了去還書借書。
通過墨香書店,佩瑜接觸到了很多她想買都買不到的書,因為樓掌櫃的東家聽樓掌櫃說了佩瑜要科舉考試的事情,他作為佩瑜的一個忠實讀者,把家裏的有關四書五經和科舉考試的藏書讓樓掌櫃帶回來借給佩瑜。
佩瑜當然是喜出望外,覺得這簡直是意外之喜,她看到這藏書裏有一些還是孤本呢!
她還是按照老規矩,一個月借幾本書,等那幾本書讀熟讀透了,才把書還回去,然後再借下一本,循環往複。
而除了每月一次的去縣城借書還書,順便收一下話本賺的錢,佩瑜這一年時間就都在家自己讀書複習。
很明顯,劉家人對佩瑜的備考也非常重視,她們也舍得花錢了,隔三差五地就要買肉回來給佩瑜增加營養,佩瑜當然不會吃獨食,最終的結果就是全家人一起補了。
在這一年,佩瑜想要幫忙做家務,卻遭到了家裏人義正言辭的拒絕,因為她們覺得佩瑜已經很累了,卻還要幫她們做家務,她們不能接受,為了讓佩瑜安心複習功課,劉春梅和劉寧也開始學著分擔家裏的家務了,因此田東和李滿倉並沒有覺得很累。
身負全家人希望的佩瑜,也沒有讓她們失望,她每天努力複習功課,閱讀借來的書籍拓展知識麵,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背書,晚上還要點著蠟燭看書到深夜,也是很拚了,佩瑜覺得自己還從來沒有這樣努力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佩瑜相信這句話,因此她不斷地磨礪自己,即使她都可以把學過的內容倒背如流了,她也沒有放鬆。
在佩瑜努力的這一年,成親了一年多的劉一凡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被取名為馬依依,馬依依這個小嬰兒生得玉雪可愛,讓馬家人和劉家人都打從心底裏喜愛這個孩子。
而劉二房,在經過好幾年的辛苦和努力之後,劉嫣然和劉靜她們終於存夠了開鋪子做生意的本錢。
不僅劉嫣然鬆了口氣,就連就靜也覺得輕鬆了許多,這幾年作為賣貨女郎的日子,她們真是吃夠了苦頭。
終於,劉嫣然在縣城租下了一家鋪子,又進了大量的貨在鋪子裏賣,生意開始漸漸走上了正軌。
隻是劉嫣然的內心並沒有得到滿足,這隻是租來的店鋪而已,如果按照她的想法,現在這家店鋪是買來的,她也應該在這縣城有房子,而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劉佩瑜。
劉佩瑜要麽就不應該存在,劉家當是就她劉嫣然一個孫女就好,要麽劉佩瑜就應該平庸且甘心平庸,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優秀又是奶爺的心頭寶。
都是劉佩瑜的存在,才讓她劉嫣然受了這麽多年的苦和累,讓她現在的事業才剛剛開始。
劉嫣然聽說劉佩瑜在十五歲的今年就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她覺得心裏很不高興,她這些年這樣辛苦,而劉佩瑜這個堂姐這些年卻安安心心的讀書,什麽苦都沒有受,現在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她知道這個堂姐是有天賦的,真的有很大可能考上。
但是憑什麽?
憑什麽她劉嫣然曆經苦難,而堂姐劉佩瑜卻順風順水?
如果劉佩瑜真的考上了,別人會怎麽評價她劉嫣然?
會不會說都是一家堂姐妹,怎麽一個這樣出息,一個卻是做生意的?
不行,她不能夠讓這種情況出現,劉家,即使是分家了,優秀出挑的人,也隻能有她劉嫣然一個人。
劉嫣然開始關心起了堂姐劉佩瑜參加科舉考試的事情。
她知道第一場考試一定是在縣城考的,到時候她身為親親堂妹,怎麽能夠不去“關照”一下堂姐呢?
佩瑜不知道其他人的心思,她如今正在報名參加科舉考試。
其實嚴謹來說,成為秀才之後的鄉試,也就是考舉人,才算是真正的科舉考試。
而之前考秀才的考試,被稱為資格考試,也就是童試。
童試要經過三個級別的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
縣試是安朝讀書人參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試,考試地點為其所在縣,由知縣主持。
縣試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舉行。
考前一個月,縣衙會公告具體考試日期。
考生需要提前報名,報名時要提交三份證明材料——「親供」「互結」和「具結」。
親供相當於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齡、籍貫、體格、容貌特征和曾祖母父、祖母父、母父三代姓名履曆,以確保你家是良民世家。
所謂互結,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參考的五位考生寫一份承諾書,承諾如一人作弊則五人連坐,這是科舉防止作弊的無奈手段。
所謂具結,是請本縣廩生(優等秀才)提供的「認保」材料,證明考生不冒籍、不匿喪、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優或皂吏的子孫,本人也未從事過戲子之類的「賤業」。
縣試一般考五場,分別考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策論等。
縣試合格者將參加第二級資格考試,叫作府試。
府試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四月舉行,考試地點在府城。府試一般由知府主持,連續考三場。
府試又合格的考生,被稱為「童生」。
盡管童生這個名字看著很年輕,但很多讀書人一輩子連童生都很難考過。年紀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歲,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裏,奶奶和孫女可能都是童生。
府試合格的童生,接下來要參加「童試」的最後一級考試——「院試」。
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每次連續考兩場。院試的主持者是每府的學政。學政是每府主管官學和院試的官員。但與一般官員不同,學政由女皇直接從京城委派到府城,其性質類似欽差大臣,級別和地位都很高。學政任期三年,任期內要主持院試。
院試通過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員」,俗稱「秀才」。
秀才的社會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並享有一些特權。
比如見了知縣不用下跪,還不需要服國家的差役和徭役,且名下的田地在一定的畝數之內免稅。另外,秀才還有資格進入官學上學。
因此,後麵那一年,佩瑜都在複習功課,每個月出門去縣城一次,不是為了去拿話本的分成,而是為了去還書借書。
通過墨香書店,佩瑜接觸到了很多她想買都買不到的書,因為樓掌櫃的東家聽樓掌櫃說了佩瑜要科舉考試的事情,他作為佩瑜的一個忠實讀者,把家裏的有關四書五經和科舉考試的藏書讓樓掌櫃帶回來借給佩瑜。
佩瑜當然是喜出望外,覺得這簡直是意外之喜,她看到這藏書裏有一些還是孤本呢!
她還是按照老規矩,一個月借幾本書,等那幾本書讀熟讀透了,才把書還回去,然後再借下一本,循環往複。
而除了每月一次的去縣城借書還書,順便收一下話本賺的錢,佩瑜這一年時間就都在家自己讀書複習。
很明顯,劉家人對佩瑜的備考也非常重視,她們也舍得花錢了,隔三差五地就要買肉回來給佩瑜增加營養,佩瑜當然不會吃獨食,最終的結果就是全家人一起補了。
在這一年,佩瑜想要幫忙做家務,卻遭到了家裏人義正言辭的拒絕,因為她們覺得佩瑜已經很累了,卻還要幫她們做家務,她們不能接受,為了讓佩瑜安心複習功課,劉春梅和劉寧也開始學著分擔家裏的家務了,因此田東和李滿倉並沒有覺得很累。
身負全家人希望的佩瑜,也沒有讓她們失望,她每天努力複習功課,閱讀借來的書籍拓展知識麵,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背書,晚上還要點著蠟燭看書到深夜,也是很拚了,佩瑜覺得自己還從來沒有這樣努力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佩瑜相信這句話,因此她不斷地磨礪自己,即使她都可以把學過的內容倒背如流了,她也沒有放鬆。
在佩瑜努力的這一年,成親了一年多的劉一凡生下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被取名為馬依依,馬依依這個小嬰兒生得玉雪可愛,讓馬家人和劉家人都打從心底裏喜愛這個孩子。
而劉二房,在經過好幾年的辛苦和努力之後,劉嫣然和劉靜她們終於存夠了開鋪子做生意的本錢。
不僅劉嫣然鬆了口氣,就連就靜也覺得輕鬆了許多,這幾年作為賣貨女郎的日子,她們真是吃夠了苦頭。
終於,劉嫣然在縣城租下了一家鋪子,又進了大量的貨在鋪子裏賣,生意開始漸漸走上了正軌。
隻是劉嫣然的內心並沒有得到滿足,這隻是租來的店鋪而已,如果按照她的想法,現在這家店鋪是買來的,她也應該在這縣城有房子,而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劉佩瑜。
劉佩瑜要麽就不應該存在,劉家當是就她劉嫣然一個孫女就好,要麽劉佩瑜就應該平庸且甘心平庸,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優秀又是奶爺的心頭寶。
都是劉佩瑜的存在,才讓她劉嫣然受了這麽多年的苦和累,讓她現在的事業才剛剛開始。
劉嫣然聽說劉佩瑜在十五歲的今年就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她覺得心裏很不高興,她這些年這樣辛苦,而劉佩瑜這個堂姐這些年卻安安心心的讀書,什麽苦都沒有受,現在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她知道這個堂姐是有天賦的,真的有很大可能考上。
但是憑什麽?
憑什麽她劉嫣然曆經苦難,而堂姐劉佩瑜卻順風順水?
如果劉佩瑜真的考上了,別人會怎麽評價她劉嫣然?
會不會說都是一家堂姐妹,怎麽一個這樣出息,一個卻是做生意的?
不行,她不能夠讓這種情況出現,劉家,即使是分家了,優秀出挑的人,也隻能有她劉嫣然一個人。
劉嫣然開始關心起了堂姐劉佩瑜參加科舉考試的事情。
她知道第一場考試一定是在縣城考的,到時候她身為親親堂妹,怎麽能夠不去“關照”一下堂姐呢?
佩瑜不知道其他人的心思,她如今正在報名參加科舉考試。
其實嚴謹來說,成為秀才之後的鄉試,也就是考舉人,才算是真正的科舉考試。
而之前考秀才的考試,被稱為資格考試,也就是童試。
童試要經過三個級別的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
縣試是安朝讀書人參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試,考試地點為其所在縣,由知縣主持。
縣試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舉行。
考前一個月,縣衙會公告具體考試日期。
考生需要提前報名,報名時要提交三份證明材料——「親供」「互結」和「具結」。
親供相當於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齡、籍貫、體格、容貌特征和曾祖母父、祖母父、母父三代姓名履曆,以確保你家是良民世家。
所謂互結,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參考的五位考生寫一份承諾書,承諾如一人作弊則五人連坐,這是科舉防止作弊的無奈手段。
所謂具結,是請本縣廩生(優等秀才)提供的「認保」材料,證明考生不冒籍、不匿喪、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優或皂吏的子孫,本人也未從事過戲子之類的「賤業」。
縣試一般考五場,分別考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策論等。
縣試合格者將參加第二級資格考試,叫作府試。
府試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四月舉行,考試地點在府城。府試一般由知府主持,連續考三場。
府試又合格的考生,被稱為「童生」。
盡管童生這個名字看著很年輕,但很多讀書人一輩子連童生都很難考過。年紀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歲,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裏,奶奶和孫女可能都是童生。
府試合格的童生,接下來要參加「童試」的最後一級考試——「院試」。
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每次連續考兩場。院試的主持者是每府的學政。學政是每府主管官學和院試的官員。但與一般官員不同,學政由女皇直接從京城委派到府城,其性質類似欽差大臣,級別和地位都很高。學政任期三年,任期內要主持院試。
院試通過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員」,俗稱「秀才」。
秀才的社會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並享有一些特權。
比如見了知縣不用下跪,還不需要服國家的差役和徭役,且名下的田地在一定的畝數之內免稅。另外,秀才還有資格進入官學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