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倆跟在吳爺爺後麵,一邊往外走,一邊聽他回憶往事。吳爺爺繼續說道:“每年爺爺都會帶我走兩趟巨石八卦陣,把拿出來的書還回去,再背負新的書出來。
就這樣,到了我十五歲時已經讀了上千卷書了。那年春天進山的時候,在前麵開路的變成了我,而爺爺卻慢慢地跟在後麵,就跟十二年前一樣,那次我們也是用了三天才到了山洞。
這次爺爺帶我祭拜完祖先,沒有像往常那樣先去“弘文”院挑書,反而在“天府”直接跟我講起了我一再追問也沒得到答案的往事。鐵英是不是已經猜到了一些?”
吳爺爺回頭看白鐵英點頭,就接著往前走並繼續說道:“那我就簡單講講。爺爺先是從上到下給我一一介紹了上麵的牌位都是我的哪位祖先,然後告訴我第六排正中的就是大灝,也就是前朝高祖皇帝。
據我所知大灝共曆二十六代帝王。到了皇朝最後百年已是內憂外患不斷,其他的以後你們會從史書中知道,我就單講講我爺爺告訴我的事情。
時第二十三代懷帝盡管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也仍常有無力回天之感。遂明令三皇子吳拙率十萬大軍攻打瀾國前朝境國開疆拓土,轉移國內矛盾,實則秘攜巨資物料及工匠,兵卒等共計三萬餘人向北尋找潛伏之地。
那時有一能人高士看出此地風水是為潛龍在淵之勢,吳拙外假急病薨逝,金蟬脫殼後在此修建血脈之地,為大灝留存退路。
因為一切需要小心行事,這裏時節地貌又有奇特之處,所以足足建了將近十年才算完工。剛才路過的那些大宅就是三皇子前期居留之所。
三皇子密報回京,卻不料半年後傳來先皇駕崩的消息。據傳聞乃是宦官勾結壼闈密謀奪權,毒殺了先帝,擁立年僅八歲的十六皇子為帝。
三皇子自是不敢再生枝節,遂在此地安心潛伏。直到晚年因思鄉情切,密派第十子吳疏外出探查。誰料那時已是天下大亂,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自立稱王者不知凡幾。
而原十六皇子傀帝繼位不到一年就被宦官廢黜,又換了八皇子的兒子為帝。先祖那侄子繼位時不過一繈褓幼兒,權柄自然是落在宦官手裏。天下大亂之序自此開始。
其實當先祖吳拙派出吳疏探查時,已是大灝最後一個皇帝傳聞被逼投井的第三年了,京都早已幾經易手。吳疏遂當機立斷潛伏下來探查可有吳氏遺孤。
接下來的一年中,倒也被他找到並送回來四批吳氏血脈,誰料想第二年災情四起,民不聊生。吳疏見勢不好,預備回來,怎料命運多舛,途中竟被流民動亂裹挾,護衛們為了救他也都英勇犧牲了。
幸好之前途中曾偶遇一逃荒人家遭遇山匪攔路,吳疏當時仗義相救,而這次剩他孤身一人為難之際,也是遇上了他們才得以生存,這戶人家就是王村長家的先祖了。
王家先祖確實非常有能力又有魄力,自家人無數次逃脫災難不說,還最終帶領百多戶人家來到此地定居,而吳疏自是在其中做了一些引導的。
建村前期大家同吃同住,自是無法脫身。後來又有了村約約束,吳疏直到第三年才找到機會脫身回了血脈之地。
那時已是他出來的第五個年頭了,先祖吳拙已是風燭殘年,久臥病榻。見他回來居然欣喜得坐了起來。聽他說完外麵的經曆與情勢,遂決定讓吳疏就此在百姓村定居,並且將此事傳與了長子,告知隻有辭世之時才能傳與繼承人,不能讓他人知曉。”
吳爺爺說完從懷中取出一物遞給白鐵英,白鐵英接過來一看,是個如她掌心般大小的正圓形太極圖。一入手感覺有金屬的沉重,摸起來的卻有木質的溫潤,被光線照射到的地方又反射出玉石一般的光澤。
吳爺爺開口道:“拿著吧,這是巨石八卦陣的玉鑰,隻有這一枚,記得收好。”說完也不管姐倆是怎樣驚訝好奇的表情繼續說道:
“建造此地的目的就是為了保存吳氏血脈,但也為了防止年深日久,人心浮動,所以這玉鑰也隻造了這一枚,所以當吳疏歸來之時先祖會是那樣的驚喜。
雖說此地擁有大量財富,可暴露出去就是催命符,而金銀不能花那還不如廢銅爛鐵。好在此地良田水源俱佳,物資物產豐富,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可玉鑰不在的話,這裏就相當於一個大點兒的牢籠。沒有消息的四年間,先祖也派了無數人出去尋路,隻恨此地落成之際就將設計此處的能人高士秘密處決了,除了玉鑰,竟是絕無可能出得巨石陣。”說到此處,吳爺爺歎了口氣,似是接下來的故事讓他有傷心之處難以言講一般。
直到開始爬石階了,吳爺爺才似緩過神來繼續說道:
“其實就算先祖不說,吳疏也不想回來了。這裏跟百姓村相較之下確實錦衣玉食,可跟外麵的廣闊天地比起來,這裏就是個井底。
再說吳疏這幾年跟王家走得親近,跟這裏的“皇室遺風”比起來,他更喜歡像王家那樣爽朗仗義的人家。同時他也看中了王家的三姑娘,這次回來就是想秉明父親求娶。結果如此出乎預料,不用陷入兩難之地,吳疏自是歡喜這最後的攔阻也沒了,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自此吳疏便在百姓村定居下來,沒多久父親薨逝,大哥掌家,漸漸地來往也少了,隻有每年的忌日會回去一趟。而吳疏逝世後來往得更是稀少了。
吳疏生前也將此事告知了長子,並囑咐如今煜國已立多年,絕不可生出非分之想,即便仍在皇家,這一旦分支出去,還不一定有他們這般安穩的生活。
如此一代代下去兩邊漸漸就沒了聯係,直到蛇災那次意外,吳家老人中了蛇毒,還沒來得及交待完全就走了,自此也就剩個一知半解,更是不知那傳說中的血脈之地就在北山。”吳爺爺當先爬到了天門,竟然就背靠天門盤膝坐下,看著山穀下的“太極圖”又是久久未語。
就這樣,到了我十五歲時已經讀了上千卷書了。那年春天進山的時候,在前麵開路的變成了我,而爺爺卻慢慢地跟在後麵,就跟十二年前一樣,那次我們也是用了三天才到了山洞。
這次爺爺帶我祭拜完祖先,沒有像往常那樣先去“弘文”院挑書,反而在“天府”直接跟我講起了我一再追問也沒得到答案的往事。鐵英是不是已經猜到了一些?”
吳爺爺回頭看白鐵英點頭,就接著往前走並繼續說道:“那我就簡單講講。爺爺先是從上到下給我一一介紹了上麵的牌位都是我的哪位祖先,然後告訴我第六排正中的就是大灝,也就是前朝高祖皇帝。
據我所知大灝共曆二十六代帝王。到了皇朝最後百年已是內憂外患不斷,其他的以後你們會從史書中知道,我就單講講我爺爺告訴我的事情。
時第二十三代懷帝盡管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也仍常有無力回天之感。遂明令三皇子吳拙率十萬大軍攻打瀾國前朝境國開疆拓土,轉移國內矛盾,實則秘攜巨資物料及工匠,兵卒等共計三萬餘人向北尋找潛伏之地。
那時有一能人高士看出此地風水是為潛龍在淵之勢,吳拙外假急病薨逝,金蟬脫殼後在此修建血脈之地,為大灝留存退路。
因為一切需要小心行事,這裏時節地貌又有奇特之處,所以足足建了將近十年才算完工。剛才路過的那些大宅就是三皇子前期居留之所。
三皇子密報回京,卻不料半年後傳來先皇駕崩的消息。據傳聞乃是宦官勾結壼闈密謀奪權,毒殺了先帝,擁立年僅八歲的十六皇子為帝。
三皇子自是不敢再生枝節,遂在此地安心潛伏。直到晚年因思鄉情切,密派第十子吳疏外出探查。誰料那時已是天下大亂,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自立稱王者不知凡幾。
而原十六皇子傀帝繼位不到一年就被宦官廢黜,又換了八皇子的兒子為帝。先祖那侄子繼位時不過一繈褓幼兒,權柄自然是落在宦官手裏。天下大亂之序自此開始。
其實當先祖吳拙派出吳疏探查時,已是大灝最後一個皇帝傳聞被逼投井的第三年了,京都早已幾經易手。吳疏遂當機立斷潛伏下來探查可有吳氏遺孤。
接下來的一年中,倒也被他找到並送回來四批吳氏血脈,誰料想第二年災情四起,民不聊生。吳疏見勢不好,預備回來,怎料命運多舛,途中竟被流民動亂裹挾,護衛們為了救他也都英勇犧牲了。
幸好之前途中曾偶遇一逃荒人家遭遇山匪攔路,吳疏當時仗義相救,而這次剩他孤身一人為難之際,也是遇上了他們才得以生存,這戶人家就是王村長家的先祖了。
王家先祖確實非常有能力又有魄力,自家人無數次逃脫災難不說,還最終帶領百多戶人家來到此地定居,而吳疏自是在其中做了一些引導的。
建村前期大家同吃同住,自是無法脫身。後來又有了村約約束,吳疏直到第三年才找到機會脫身回了血脈之地。
那時已是他出來的第五個年頭了,先祖吳拙已是風燭殘年,久臥病榻。見他回來居然欣喜得坐了起來。聽他說完外麵的經曆與情勢,遂決定讓吳疏就此在百姓村定居,並且將此事傳與了長子,告知隻有辭世之時才能傳與繼承人,不能讓他人知曉。”
吳爺爺說完從懷中取出一物遞給白鐵英,白鐵英接過來一看,是個如她掌心般大小的正圓形太極圖。一入手感覺有金屬的沉重,摸起來的卻有木質的溫潤,被光線照射到的地方又反射出玉石一般的光澤。
吳爺爺開口道:“拿著吧,這是巨石八卦陣的玉鑰,隻有這一枚,記得收好。”說完也不管姐倆是怎樣驚訝好奇的表情繼續說道:
“建造此地的目的就是為了保存吳氏血脈,但也為了防止年深日久,人心浮動,所以這玉鑰也隻造了這一枚,所以當吳疏歸來之時先祖會是那樣的驚喜。
雖說此地擁有大量財富,可暴露出去就是催命符,而金銀不能花那還不如廢銅爛鐵。好在此地良田水源俱佳,物資物產豐富,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可玉鑰不在的話,這裏就相當於一個大點兒的牢籠。沒有消息的四年間,先祖也派了無數人出去尋路,隻恨此地落成之際就將設計此處的能人高士秘密處決了,除了玉鑰,竟是絕無可能出得巨石陣。”說到此處,吳爺爺歎了口氣,似是接下來的故事讓他有傷心之處難以言講一般。
直到開始爬石階了,吳爺爺才似緩過神來繼續說道:
“其實就算先祖不說,吳疏也不想回來了。這裏跟百姓村相較之下確實錦衣玉食,可跟外麵的廣闊天地比起來,這裏就是個井底。
再說吳疏這幾年跟王家走得親近,跟這裏的“皇室遺風”比起來,他更喜歡像王家那樣爽朗仗義的人家。同時他也看中了王家的三姑娘,這次回來就是想秉明父親求娶。結果如此出乎預料,不用陷入兩難之地,吳疏自是歡喜這最後的攔阻也沒了,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自此吳疏便在百姓村定居下來,沒多久父親薨逝,大哥掌家,漸漸地來往也少了,隻有每年的忌日會回去一趟。而吳疏逝世後來往得更是稀少了。
吳疏生前也將此事告知了長子,並囑咐如今煜國已立多年,絕不可生出非分之想,即便仍在皇家,這一旦分支出去,還不一定有他們這般安穩的生活。
如此一代代下去兩邊漸漸就沒了聯係,直到蛇災那次意外,吳家老人中了蛇毒,還沒來得及交待完全就走了,自此也就剩個一知半解,更是不知那傳說中的血脈之地就在北山。”吳爺爺當先爬到了天門,竟然就背靠天門盤膝坐下,看著山穀下的“太極圖”又是久久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