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裂土分疆,分封五氏七族
大唐:開局進攻長安,擄走皇後 作者:山野小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百官們此刻附和、恭維著李世民,確實被李世民後麵的騷操作給嚇了大一跳。
“七位老族長之功,諸位愛卿都是有目共睹的,朕也不能小氣吝嗇。”
“不知有哪位愛卿能夠告訴朕,如今我河東、河北還有河南三道共有多少州?”
百官疑惑,不明白李世民搞得是哪一出。
不是說說要封賞七族族長嗎?怎麽還問起這個來了?
李世民剛問完,身為戶部尚書的戴胄就走了出來,向他回答道:“回稟陛下,我大唐現今河東道有十八州、河北道有二十州、河南道有三十二州。”
“三道共計州數七十個。”
(前麵寫的六十八,少數了兩個,已改。章尾說說裏有圖,寶子們可以自己去數數。)
李世民聽後,點了點頭。
“為了便於地方和中央的管理,朕欲以京師長安所在的雍州為中心,將周邊的岐州、豳州、宜州、同舟還有華州這五個州,統一規劃為京畿( ji)道。”
“同時以東都洛陽所在的洛州為中心,將周邊的陝州、虢(guo)州、穀州、汝州、懷州這五個州,統一規劃為都畿道。”
“諸位愛卿覺得如何?”
麵對李世民的詢問,兩儀殿內鴉雀無聲,根本就無人回答李世民。
因為百官們已經被李世民給整糊塗了,不明白李世民到底意欲何為。
不是說好要封殺的嗎?
怎麽這一會功夫又增設了兩道?
最終,還是房玄齡站了出來,為眾人開了口。
“啟稟陛下,在關內道增設想京畿道,河南道中增設都畿道,這對於朝廷管理兩都之地確實大有益處。”
“隻是臣等疑惑,不明白這與陛下封賞五氏七族的七位老族長有何關係?”
自從去和頡利會麵之後,房玄齡就覺得李世民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以前不管遇到什麽事,或者即將有什麽動作,李世民都會提前找他們小團體開會討論。
可是如今,在這件事上,李世民那是一點氣都沒有和他們通。
這讓他有些擔心,擔心他的這位陛下正在憋什麽大招。
李世民看著下方有些不安的房玄齡,點頭笑道:“自然是有關係的。”
“朕說過,七位老族長深明大義,朕要大賞!”
“三道七十州除去都畿六州,還有六十四州。”
“來人,擬旨。”
“山東五氏七族忠君為國,造福百姓,功德無量。今朕特冊封七族族長,博陵崔氏崔明亮為博陵王、清河崔氏崔玉山為清河王、趙郡李氏李海倉為趙州王、隴西李氏李浩楠為隴西王、滎陽鄭氏鄭繼伯為滎陽王、太原王氏王文浩為太原王、範陽盧氏為範陽王。”
李世民冷不丁地一下子給五氏七族的七位族長封王,百官震驚而又迷糊。
然,這還沒結束。
李世民接著道:“除此之外,山東三道六十四州全部冊封給這七王以作封地,七王可自行管理封地內的一切軍政,擁有所有自治權。”
封王!
分封州地!
自行管理封地軍政,擁有一切自治權!
這不就是分封製嗎?
周天子分封八百諸侯,導致諸侯之間相互混戰,中央權力日益消減,最後被亡國。
自秦朝滅六國一統之後,始皇帝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加強了中央集權。
即使後來眾天子分封諸皇子和功臣,也就隻是名義上的冊封,無軍政和自治之權。
可是現在,他們的這位陛下竟然倒行逆施,重啟分封製這種自取滅亡之舉。
而且分封的對象還是那山東的五氏七族,他們在當地的勢力本就根深蒂固,如今又給了他們名義,這不就是妥妥的讓他們名正言順自立為王,自己分裂自己的疆土嗎?
一時間,朝野沸騰,群情激憤!
“陛下,此舉不可!前有周朝曆史教訓,分封諸王乃是裂土分疆,自取滅亡的亡國之策,海王陛下三思!”
“陛下,五氏七族再忠君為國,造福百姓,封王已是恩過於功,若再給予他們軍政自治之權,著實不妥,還望陛下三思。”
“陛下,自秦以後,曆朝曆代無論是分封皇子還是大功之臣,從沒有有過軍政一體的自治之權,陛下此舉實在是難以服眾,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您將山東三道六十四州如此的疆域分封給七人,亙古有之,請陛下收回成命!”
······
看著下方激動不已的百官,李世民早已預料到了這個場麵。
他又何嚐不知道自己這是在裂土分疆?
可這就是他的根本目的。
如今的山東,就是附骨之疽,生長在大唐身上的潰爛之肉一般。
若是不能快速將其給割掉,就會帶著大唐身上的其他地方一起潰爛,最後無藥可醫,不治而亡。
這五氏七族既然不願與他和解,想要繼續鬧騰,那就讓他們自己去鬧吧。
等大唐身體好起來,到時再反過來收拾這塊爛肉,到時候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半晌過去,下麵還嘰嘰喳喳不已,李世民聽著都有些頭疼。
有些事情他根本就沒辦法和下麵的這些臣子解釋。
再者,他乃是大唐天子。
天子行事,哪有向臣子解釋的道理。
“嘭!”
李世民猛然一拍桌子,嘰嘰喳喳的大殿瞬間安靜了下來。
看著眾人注視而來的目光,李世民發出了一聲極度不滿地冷哼。
“哼!”
“爾等身為朝廷重臣,竟然在這早朝大殿上爭吵不休,成何體統!”
“好了,此事無需再議,朕不僅三思了,還六思、九思過了!”
“朕意已決,即刻擬旨公告天下!”
“對了,既然朕已經將山東分封給了七位老族長,也給了他們軍政和自治權,那李積再待在忻州已經不合適了。”
“朕便改封他為都畿道大都督,讓他帶兵回來,主管都畿道吧!”
“退朝!”
說完,李世民也不給群臣反應和反駁的機會,直接起身溜之大吉。
“七位老族長之功,諸位愛卿都是有目共睹的,朕也不能小氣吝嗇。”
“不知有哪位愛卿能夠告訴朕,如今我河東、河北還有河南三道共有多少州?”
百官疑惑,不明白李世民搞得是哪一出。
不是說說要封賞七族族長嗎?怎麽還問起這個來了?
李世民剛問完,身為戶部尚書的戴胄就走了出來,向他回答道:“回稟陛下,我大唐現今河東道有十八州、河北道有二十州、河南道有三十二州。”
“三道共計州數七十個。”
(前麵寫的六十八,少數了兩個,已改。章尾說說裏有圖,寶子們可以自己去數數。)
李世民聽後,點了點頭。
“為了便於地方和中央的管理,朕欲以京師長安所在的雍州為中心,將周邊的岐州、豳州、宜州、同舟還有華州這五個州,統一規劃為京畿( ji)道。”
“同時以東都洛陽所在的洛州為中心,將周邊的陝州、虢(guo)州、穀州、汝州、懷州這五個州,統一規劃為都畿道。”
“諸位愛卿覺得如何?”
麵對李世民的詢問,兩儀殿內鴉雀無聲,根本就無人回答李世民。
因為百官們已經被李世民給整糊塗了,不明白李世民到底意欲何為。
不是說好要封殺的嗎?
怎麽這一會功夫又增設了兩道?
最終,還是房玄齡站了出來,為眾人開了口。
“啟稟陛下,在關內道增設想京畿道,河南道中增設都畿道,這對於朝廷管理兩都之地確實大有益處。”
“隻是臣等疑惑,不明白這與陛下封賞五氏七族的七位老族長有何關係?”
自從去和頡利會麵之後,房玄齡就覺得李世民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以前不管遇到什麽事,或者即將有什麽動作,李世民都會提前找他們小團體開會討論。
可是如今,在這件事上,李世民那是一點氣都沒有和他們通。
這讓他有些擔心,擔心他的這位陛下正在憋什麽大招。
李世民看著下方有些不安的房玄齡,點頭笑道:“自然是有關係的。”
“朕說過,七位老族長深明大義,朕要大賞!”
“三道七十州除去都畿六州,還有六十四州。”
“來人,擬旨。”
“山東五氏七族忠君為國,造福百姓,功德無量。今朕特冊封七族族長,博陵崔氏崔明亮為博陵王、清河崔氏崔玉山為清河王、趙郡李氏李海倉為趙州王、隴西李氏李浩楠為隴西王、滎陽鄭氏鄭繼伯為滎陽王、太原王氏王文浩為太原王、範陽盧氏為範陽王。”
李世民冷不丁地一下子給五氏七族的七位族長封王,百官震驚而又迷糊。
然,這還沒結束。
李世民接著道:“除此之外,山東三道六十四州全部冊封給這七王以作封地,七王可自行管理封地內的一切軍政,擁有所有自治權。”
封王!
分封州地!
自行管理封地軍政,擁有一切自治權!
這不就是分封製嗎?
周天子分封八百諸侯,導致諸侯之間相互混戰,中央權力日益消減,最後被亡國。
自秦朝滅六國一統之後,始皇帝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加強了中央集權。
即使後來眾天子分封諸皇子和功臣,也就隻是名義上的冊封,無軍政和自治之權。
可是現在,他們的這位陛下竟然倒行逆施,重啟分封製這種自取滅亡之舉。
而且分封的對象還是那山東的五氏七族,他們在當地的勢力本就根深蒂固,如今又給了他們名義,這不就是妥妥的讓他們名正言順自立為王,自己分裂自己的疆土嗎?
一時間,朝野沸騰,群情激憤!
“陛下,此舉不可!前有周朝曆史教訓,分封諸王乃是裂土分疆,自取滅亡的亡國之策,海王陛下三思!”
“陛下,五氏七族再忠君為國,造福百姓,封王已是恩過於功,若再給予他們軍政自治之權,著實不妥,還望陛下三思。”
“陛下,自秦以後,曆朝曆代無論是分封皇子還是大功之臣,從沒有有過軍政一體的自治之權,陛下此舉實在是難以服眾,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您將山東三道六十四州如此的疆域分封給七人,亙古有之,請陛下收回成命!”
······
看著下方激動不已的百官,李世民早已預料到了這個場麵。
他又何嚐不知道自己這是在裂土分疆?
可這就是他的根本目的。
如今的山東,就是附骨之疽,生長在大唐身上的潰爛之肉一般。
若是不能快速將其給割掉,就會帶著大唐身上的其他地方一起潰爛,最後無藥可醫,不治而亡。
這五氏七族既然不願與他和解,想要繼續鬧騰,那就讓他們自己去鬧吧。
等大唐身體好起來,到時再反過來收拾這塊爛肉,到時候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半晌過去,下麵還嘰嘰喳喳不已,李世民聽著都有些頭疼。
有些事情他根本就沒辦法和下麵的這些臣子解釋。
再者,他乃是大唐天子。
天子行事,哪有向臣子解釋的道理。
“嘭!”
李世民猛然一拍桌子,嘰嘰喳喳的大殿瞬間安靜了下來。
看著眾人注視而來的目光,李世民發出了一聲極度不滿地冷哼。
“哼!”
“爾等身為朝廷重臣,竟然在這早朝大殿上爭吵不休,成何體統!”
“好了,此事無需再議,朕不僅三思了,還六思、九思過了!”
“朕意已決,即刻擬旨公告天下!”
“對了,既然朕已經將山東分封給了七位老族長,也給了他們軍政和自治權,那李積再待在忻州已經不合適了。”
“朕便改封他為都畿道大都督,讓他帶兵回來,主管都畿道吧!”
“退朝!”
說完,李世民也不給群臣反應和反駁的機會,直接起身溜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