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的聲音在宣政殿前響起,此起彼伏,間或還夾雜著哀號的聲音。張盛看著眼前行刑的景象,心裏也沒有一絲起伏,等待著三十杖過去,好回紫宸殿交差。
早在開始行刑之前,張盛就已經交代過這幾個執刑內侍了:對於呂務厚,是要“用心打”的。所以在經過呂務厚跟前的時候,張盛腳尖閉合,再次提醒了執刑內侍這一點,待看到那內侍微不可見地點頭之後,才放心地去監督另外幾個人。
三十杖過後,呂務厚和盧祖升等人都奄奄一息了,守在一旁的太醫和內侍連忙給這幾個人包紮上藥。
盧祖升、鮑起明和許子善的傷勢看起來要比呂務厚還要嚴重很多,他們的屁股上都血肉模糊了,呂務厚雖然屁股也出血了,卻還能勉強站起來。
刑畢之後,張盛什麽話也沒有說,帶著幾名執刑內侍離開宣政殿前了。這宣政殿前的事情,自然會有其餘內侍和太醫等人收拾手尾,他對這些執刑內侍的本事清楚得很:盧祖升三人看起來傷勢嚴重,但是休息幾個月就會沒事,呂務厚看著傷勢輕,卻不過是兩三日的事情了,他也可放心向長泰帝複命了。
長泰帝在宣政殿前將呂務厚等人廷杖三十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在酉時末,三省和各寺的官員都知道了這件事情,各人反應不一,有驚詫之,有果然之,有畏懼之。亦有慶幸之。
在呂務厚執意跪在宣政殿前不肯離去的時候,申科就已經猜到了他的結局,卻沒有想到盧祖升等人也會在受刑之列,盧祖升等人雖然也跪在宣政殿前,卻是為了勸說呂務厚而跪的。這三十廷杖,挨得也太冤了。
按申科對長泰帝行事的了解,他應該不會杖責這三個人才對的。因此,申科才對盧祖升等人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想到這就闖禍了,四名五品給事中同時受廷杖,這可不是小事。
申科在始伏大街的家裏坐不住了,匆匆去尚藥局請了太醫孫伯揚。帶著他去給這幾個人療傷。
三日後,門下省給事中呂務厚卒,呂府門前支起了白幡和掛了白燈籠,門下省官員和其他呂務厚有往來的官員都接到了呂府的報喪。
這些官員都知道他是因為廷杖而死,是失了帝心被長泰帝杖死的,正愁不知該不該前去吊唁,也苦惱該如何對待呂務厚喪事。紛紛向申科打聽:上意如何?
呂務厚身死是申科的意料中事,然而沒有想到時間竟然會這麽短。才三天而已!這實在是令人心酸!
盧祖升等三人還在慢慢養傷呢,孫伯揚說他們並不大礙,隻需要時間休養即可康複如初。現在呂府已經報喪,申科也在考慮呂務厚的身後事。不管怎麽說,呂務厚是門下省的官員,作為門下省的主官,他必須要拿出一個應對的章程。
考慮到長泰帝正氣在頭上,申科認為呂務厚的喪事還是從簡為好,門下諸官員就不用大張旗鼓去呂家吊唁了。帛金可以多備一些,這樣對呂家來說,更有實際意義。
可是紫宸殿這時卻遞了話出來,呂務厚的喪事按照五品官的規格來辦,該怎麽樣辦就怎樣!
申科等官員還在奇怪呢,第二天長泰帝有了正式旨意下來,對呂務厚加賞厚葬。加封其為從四品中大夫,還令門下省相關官員好好打點呂務厚的喪事!這樣一來,呂務厚非但沒有身後淒涼,反而比他任職給事中時有了更大的哀榮。
長泰帝的這個旨意,把門下省的官員弄糊塗了,呂務厚衝怒了皇上這是肯定的了,長泰帝竟然加封他為中大夫這個文散官封號,這表示呂務厚在宣政殿上的彈劾和言論是對的呢還是錯的呢?官員們弄不明白了,帝心難測啊。
不過很快,他們就弄明白了,長泰帝這是什麽意思。因為隨著呂務厚加賞厚葬的旨意下來的,還有一紙加令,這個加令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左良哲擢升門下侍郞外,還兼領弘文館學士職。
其實,呂務厚就是因為反對左良哲任門下侍郞而被廷杖的,呂務厚卒了,左良哲依舊還是升職,而且長泰帝對他更加恩寵,讓他兼領弘文館學士職。
這表明長泰帝還是認為宣政殿上呂務厚的行為是錯誤的,廷杖三十也是合理的,那麽加封厚葬又是怎麽一回事?
諸官員在猜測長泰帝這是對事不對人,呂務厚在左良哲一事上是做錯了,可是縱觀他為人為官,倒是忠直守正的人。有過就罰,有功就賞,所以才會又廷杖又加封的—許多官員都自以為弄明白了長泰帝的心思,也在感歎長泰帝賞罰分明,是明君。
當然,也有不少官員對長泰帝的做法心存不解,如此怪異和反複,不是賞罰分明這樣的描述可以說得過去的。
有官員在猜測長泰帝這是在安定百官的心思,尤其是在安撫門下省官員的心思,呂務厚人都死了,由他引起的擾攘也應該告一段落了,加封中大夫也表明了長泰帝在暗暗告訴門下省官員:此事到底為止了,你們安心當差,呂務厚什麽事情都不會影響到門下省了——這是以吏部侍郎周陽煦為代表的官員所猜測的方麵。
還有另外的官員,認為長泰帝此舉必定有更深的含意,隻是目前還不明確——這是以中書侍郎沈華善為代表的官員所想的事情,這派官員包括了中書令韋景曜、尚書左右仆射蕭厚仁、葉正純等人。
呂務厚喪事完畢後,因他身死而空缺出來的給事中一職遲遲沒有合適的人選補上,吏部報上去的人選,長泰帝全部都沒有通過,不是認為這個官員不合適就是認為那個官員不妥當。
經過呂務厚的事情,吏部官員認為長泰帝在給事中人選上這樣嚴苛,也是正常的事情,吏部後來也不報人選上去了,打算將這個事情冷一下再說。吏部沒有上報人選,長泰帝和門下省也不催促,就這樣,空缺出來的給事中一職繼續空缺下去。
盧祖升、鮑起明和李子善這三名給事中,因為呂務厚的事情也同樣被廷杖三十,目前還在家中養傷。太醫孫伯揚說了,這三個人的傷,沒有三五個月的時間是好不了的。
在此期間內,他們也上不了朝,可是給事中的職務還得有人去做啊,鑒於這種情況,長泰帝決定將盧祖升三人外放任職,另調三個官員補盧祖升等人的缺,長泰帝還特別開恩讓盧祖升等人養好傷之後再去任上。
這樣一來,給事中的職務如常運作,盧祖升等人也可安心養傷。那新調入的三名給事中,分別是詹成、柯漢林、林楚君,全麵接管了給事中的事務。
這裏要特別一提的是,這三個人,都是長泰帝心腹親信之人,詹成是慈懿太後的侄孫女婿,曾為長泰帝辦過大大小小的私事;而柯漢林和林楚君的父親,是長泰帝還是太子時的伴讀,也是輔助長泰帝登上皇位的有功之人,長泰帝對柯漢林和林楚君都是無比信任的。
短短十來日,給事中官員已經全部換掉。隨著詹成等人的上任,給事中也恢複了日常運作,似乎正月底的廷杖已經在眾官心目中遠去了。
但是,不少官員想到呂務厚的事情,仍然會有恐懼,連上朝的奏語都少了很多,對與自己官職無關的事情更是不管不問了,不少官員是這樣的心思。
特別是門下省和禦史台的官員,對於彈劾、糾察之事就更加審慎了——呂務厚被廷杖至死的事還在眼前呢,少說幾句話,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廷杖之後,朝堂之上似乎安靜了許多。
說到底,這次廷杖、呂務厚死一事,還是對官員士風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大部分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被廷杖至死,有多少官員能夠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為了身家性命著想,還是噤聲為上。
<a href="http:///"></a>
這樣,從給事中到禦史台,諫官僅僅職掌糾察彈劾百官之職,成為皇帝控製群臣的一顆棋子。
給事中一職,雖然仍有三個人,也仍有著封駁、糾察的大權,但是隨著詹成等人的上任,給事中的職權已經發生了變化,其特有的封駁、糾察之權無形中已經喪失。
因為詹成等人是長泰帝的心腹親信,自然是唯長泰帝的命令是從,封駁詔書、糾察聖意等權力都隻是紙麵上說說而已,絕不會有這樣的實行。可以這麽說,詹成等人的上任意味著給事中一職由糾正皇上變成了皇上的耳目棋子。
少了給事中的限製,百官也不敢輕易出聲,長泰帝此後行事就更加隨心所欲了。
長泰三十八年的這次廷杖,可謂意義深遠。這是大永一朝的悲哀,正是由於這次廷杖,朝臣風氣為之一變,由守正衛道轉向明哲保身。
對此,後來的曆史也有論斷,史稱:“(給事中)無麵折廷諍之威風,由言諫之官漸變為糾察之官,所謂封駁、注銷、奏聞、彈劾者均不過代天子以察百事,乃其耳目手足耳,決不是以言諫天子、糾朝廷也”。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這個時候,還沒有多少官員能夠感知到這一大永朝的悲哀。
ps:
四更!
...
早在開始行刑之前,張盛就已經交代過這幾個執刑內侍了:對於呂務厚,是要“用心打”的。所以在經過呂務厚跟前的時候,張盛腳尖閉合,再次提醒了執刑內侍這一點,待看到那內侍微不可見地點頭之後,才放心地去監督另外幾個人。
三十杖過後,呂務厚和盧祖升等人都奄奄一息了,守在一旁的太醫和內侍連忙給這幾個人包紮上藥。
盧祖升、鮑起明和許子善的傷勢看起來要比呂務厚還要嚴重很多,他們的屁股上都血肉模糊了,呂務厚雖然屁股也出血了,卻還能勉強站起來。
刑畢之後,張盛什麽話也沒有說,帶著幾名執刑內侍離開宣政殿前了。這宣政殿前的事情,自然會有其餘內侍和太醫等人收拾手尾,他對這些執刑內侍的本事清楚得很:盧祖升三人看起來傷勢嚴重,但是休息幾個月就會沒事,呂務厚看著傷勢輕,卻不過是兩三日的事情了,他也可放心向長泰帝複命了。
長泰帝在宣政殿前將呂務厚等人廷杖三十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在酉時末,三省和各寺的官員都知道了這件事情,各人反應不一,有驚詫之,有果然之,有畏懼之。亦有慶幸之。
在呂務厚執意跪在宣政殿前不肯離去的時候,申科就已經猜到了他的結局,卻沒有想到盧祖升等人也會在受刑之列,盧祖升等人雖然也跪在宣政殿前,卻是為了勸說呂務厚而跪的。這三十廷杖,挨得也太冤了。
按申科對長泰帝行事的了解,他應該不會杖責這三個人才對的。因此,申科才對盧祖升等人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想到這就闖禍了,四名五品給事中同時受廷杖,這可不是小事。
申科在始伏大街的家裏坐不住了,匆匆去尚藥局請了太醫孫伯揚。帶著他去給這幾個人療傷。
三日後,門下省給事中呂務厚卒,呂府門前支起了白幡和掛了白燈籠,門下省官員和其他呂務厚有往來的官員都接到了呂府的報喪。
這些官員都知道他是因為廷杖而死,是失了帝心被長泰帝杖死的,正愁不知該不該前去吊唁,也苦惱該如何對待呂務厚喪事。紛紛向申科打聽:上意如何?
呂務厚身死是申科的意料中事,然而沒有想到時間竟然會這麽短。才三天而已!這實在是令人心酸!
盧祖升等三人還在慢慢養傷呢,孫伯揚說他們並不大礙,隻需要時間休養即可康複如初。現在呂府已經報喪,申科也在考慮呂務厚的身後事。不管怎麽說,呂務厚是門下省的官員,作為門下省的主官,他必須要拿出一個應對的章程。
考慮到長泰帝正氣在頭上,申科認為呂務厚的喪事還是從簡為好,門下諸官員就不用大張旗鼓去呂家吊唁了。帛金可以多備一些,這樣對呂家來說,更有實際意義。
可是紫宸殿這時卻遞了話出來,呂務厚的喪事按照五品官的規格來辦,該怎麽樣辦就怎樣!
申科等官員還在奇怪呢,第二天長泰帝有了正式旨意下來,對呂務厚加賞厚葬。加封其為從四品中大夫,還令門下省相關官員好好打點呂務厚的喪事!這樣一來,呂務厚非但沒有身後淒涼,反而比他任職給事中時有了更大的哀榮。
長泰帝的這個旨意,把門下省的官員弄糊塗了,呂務厚衝怒了皇上這是肯定的了,長泰帝竟然加封他為中大夫這個文散官封號,這表示呂務厚在宣政殿上的彈劾和言論是對的呢還是錯的呢?官員們弄不明白了,帝心難測啊。
不過很快,他們就弄明白了,長泰帝這是什麽意思。因為隨著呂務厚加賞厚葬的旨意下來的,還有一紙加令,這個加令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左良哲擢升門下侍郞外,還兼領弘文館學士職。
其實,呂務厚就是因為反對左良哲任門下侍郞而被廷杖的,呂務厚卒了,左良哲依舊還是升職,而且長泰帝對他更加恩寵,讓他兼領弘文館學士職。
這表明長泰帝還是認為宣政殿上呂務厚的行為是錯誤的,廷杖三十也是合理的,那麽加封厚葬又是怎麽一回事?
諸官員在猜測長泰帝這是對事不對人,呂務厚在左良哲一事上是做錯了,可是縱觀他為人為官,倒是忠直守正的人。有過就罰,有功就賞,所以才會又廷杖又加封的—許多官員都自以為弄明白了長泰帝的心思,也在感歎長泰帝賞罰分明,是明君。
當然,也有不少官員對長泰帝的做法心存不解,如此怪異和反複,不是賞罰分明這樣的描述可以說得過去的。
有官員在猜測長泰帝這是在安定百官的心思,尤其是在安撫門下省官員的心思,呂務厚人都死了,由他引起的擾攘也應該告一段落了,加封中大夫也表明了長泰帝在暗暗告訴門下省官員:此事到底為止了,你們安心當差,呂務厚什麽事情都不會影響到門下省了——這是以吏部侍郎周陽煦為代表的官員所猜測的方麵。
還有另外的官員,認為長泰帝此舉必定有更深的含意,隻是目前還不明確——這是以中書侍郎沈華善為代表的官員所想的事情,這派官員包括了中書令韋景曜、尚書左右仆射蕭厚仁、葉正純等人。
呂務厚喪事完畢後,因他身死而空缺出來的給事中一職遲遲沒有合適的人選補上,吏部報上去的人選,長泰帝全部都沒有通過,不是認為這個官員不合適就是認為那個官員不妥當。
經過呂務厚的事情,吏部官員認為長泰帝在給事中人選上這樣嚴苛,也是正常的事情,吏部後來也不報人選上去了,打算將這個事情冷一下再說。吏部沒有上報人選,長泰帝和門下省也不催促,就這樣,空缺出來的給事中一職繼續空缺下去。
盧祖升、鮑起明和李子善這三名給事中,因為呂務厚的事情也同樣被廷杖三十,目前還在家中養傷。太醫孫伯揚說了,這三個人的傷,沒有三五個月的時間是好不了的。
在此期間內,他們也上不了朝,可是給事中的職務還得有人去做啊,鑒於這種情況,長泰帝決定將盧祖升三人外放任職,另調三個官員補盧祖升等人的缺,長泰帝還特別開恩讓盧祖升等人養好傷之後再去任上。
這樣一來,給事中的職務如常運作,盧祖升等人也可安心養傷。那新調入的三名給事中,分別是詹成、柯漢林、林楚君,全麵接管了給事中的事務。
這裏要特別一提的是,這三個人,都是長泰帝心腹親信之人,詹成是慈懿太後的侄孫女婿,曾為長泰帝辦過大大小小的私事;而柯漢林和林楚君的父親,是長泰帝還是太子時的伴讀,也是輔助長泰帝登上皇位的有功之人,長泰帝對柯漢林和林楚君都是無比信任的。
短短十來日,給事中官員已經全部換掉。隨著詹成等人的上任,給事中也恢複了日常運作,似乎正月底的廷杖已經在眾官心目中遠去了。
但是,不少官員想到呂務厚的事情,仍然會有恐懼,連上朝的奏語都少了很多,對與自己官職無關的事情更是不管不問了,不少官員是這樣的心思。
特別是門下省和禦史台的官員,對於彈劾、糾察之事就更加審慎了——呂務厚被廷杖至死的事還在眼前呢,少說幾句話,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廷杖之後,朝堂之上似乎安靜了許多。
說到底,這次廷杖、呂務厚死一事,還是對官員士風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大部分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被廷杖至死,有多少官員能夠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為了身家性命著想,還是噤聲為上。
<a href="http:///"></a>
這樣,從給事中到禦史台,諫官僅僅職掌糾察彈劾百官之職,成為皇帝控製群臣的一顆棋子。
給事中一職,雖然仍有三個人,也仍有著封駁、糾察的大權,但是隨著詹成等人的上任,給事中的職權已經發生了變化,其特有的封駁、糾察之權無形中已經喪失。
因為詹成等人是長泰帝的心腹親信,自然是唯長泰帝的命令是從,封駁詔書、糾察聖意等權力都隻是紙麵上說說而已,絕不會有這樣的實行。可以這麽說,詹成等人的上任意味著給事中一職由糾正皇上變成了皇上的耳目棋子。
少了給事中的限製,百官也不敢輕易出聲,長泰帝此後行事就更加隨心所欲了。
長泰三十八年的這次廷杖,可謂意義深遠。這是大永一朝的悲哀,正是由於這次廷杖,朝臣風氣為之一變,由守正衛道轉向明哲保身。
對此,後來的曆史也有論斷,史稱:“(給事中)無麵折廷諍之威風,由言諫之官漸變為糾察之官,所謂封駁、注銷、奏聞、彈劾者均不過代天子以察百事,乃其耳目手足耳,決不是以言諫天子、糾朝廷也”。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這個時候,還沒有多少官員能夠感知到這一大永朝的悲哀。
ps:
四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