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寧王府。


    朱棣、朱權相對而坐,桌上美酒佳肴,但兩人都沒心思吃喝。


    “十七弟。”朱棣一臉情真意切,憤聲道,“建文欺人太甚,四哥這次是來救你的,你就跟哥走吧!”


    “四哥好意弟弟心領,不過……”朱權認真道,“念在兄弟的情分上,四哥這話我權當沒聽見,可若是四哥再有大逆不道之言,就別怪兄弟不講情麵了。”


    朱權不想反,一來造反的代價太大,二來造反的成功率太低。


    他現在雖被禁了足,但他仍然是寧王,且,三衛還在。


    朱權覺得過了這陣兒,他很快就能恢複昔日榮光。


    朱棣卻是一臉恨鐵不成鋼,“十七弟,都這會兒了,你咋還是不明白呢,建文不會放過我們的,跟四哥走吧!”


    “我們?”朱權冷笑,“誰跟你我們,你朱棣起兵謀反,還想拉我下水?”


    “你……!”朱棣無奈,隻好改變戰術,打起了感情牌,“十七弟,四哥啥時候坑過你呀。”


    “洪武十五年,父皇壽宴,你逼我喝酒;


    恰逢孝慈皇後病重,你在王府待著無聊,就騙我去王府陪你玩撒尿和泥,你撒尿我和泥,還有……”


    “好啦好啦……”朱棣臉上有些掛不住,“你就說那時候玩的開不開心吧?”


    朱權咆哮道:“滾……!”


    “你看你,咋還跟四哥急眼呢?”朱棣小心說著軟話。


    沒辦法,他的大軍都駐紮在外麵,就他一個人進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朱棣這麽做,並不是托大,而是他帶大軍過來,朱權會立即集結朵顏三衛跟他幹。


    “十七弟,我們是兄弟啊!”朱棣一臉兄弟情義,溢於言表,“周王、代王……他們被建文欺負成那樣,尤其是湘王,難道你就看著不管?”


    “我……”朱權默然。


    自大明立國起,朱標便是太子,沒有利益糾紛,眾藩王的感情一直不錯,如今那些個兄弟落此下場,朱權又豈會無動於衷。


    可他又能如何,何況有家有室,總不能豁上一家老小,去打根本打不贏的仗吧?


    “四哥。”朱權也難得露出真情,“聽弟弟一句勸,別折騰了,給朝廷上一份降表,建文絕不敢殺你。”


    “四哥寧願死,也不想屈辱的活著。”朱棣雙目通紅,一把拉住朱權的手,“兄弟,我當了皇帝,我與你共享天下!”


    朱權一呆,莫名的熱血沸騰,旋即又冷靜下來,“四哥,你贏不了。”


    “贏不贏的了,你都沒什麽損失。”朱棣道,“我以三衛起兵,建文必定怕你有樣學樣,不出意外你的三衛很快就會被削,與其便宜建文,不如給四哥。”


    朱權搖頭,“朝廷若得知,我能好的了嗎?”


    “看你說的,四哥會讓你為難嗎?”朱棣笑道,“辦法都給你想好了,明兒哥就走,到時候你送哥到郊外,然後……”


    他語氣嚴肅,“燕王卑鄙無恥,挾持寧王控製了三衛。”


    頓了頓,又道:“到時候你給朝廷上一份書,死命埋汰四哥便是,你連三衛都沒了,朝廷沒動你的必要;


    假仁假義的建文必定不會動你,四哥這也是幫你啊!”


    朱權眸光一亮,開始權衡利弊。


    他明白朱棣說的是實話,藩王三衛誰最強,朵顏三衛他寧王!


    三衛鐵定保不住,還不如做個投資呢,雖然九成會打水漂,但不投資也會被沒收。


    他也看不慣建文,隻是不敢反罷了,如今有人惡心建文,又影響不到他,何樂而不為呢?


    兄弟和侄子哪個遠、哪個近,不言而喻。


    ……


    第二日,善謀的寧王,把善戰的燕王說的涕泗橫流,連連表示:自己錯了,回去就解散大軍,向朝廷請罪。


    二人兄友弟恭,感動外人直抹眼淚。


    寧王生怕燕王想不開,一路安撫,一直送到郊外。


    卻不料,善戰的燕王突然發難,挾持了善謀的寧王,借機掌控朵顏三衛。


    至此,寧王善謀,成了無稽之談,英明掃地!


    消息傳至京師,氣得小小朱大罵:蠢貨,豬頭……!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朱棣在掌握三衛之後,立即率軍馳援北平,剛行了三日,就遇到了趕來的朱高煦、朱高燧。


    朱高煦言簡意賅:“父王大事不好,朝廷派了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城!”


    “啥?”朱棣一聽就急了,思慮片刻後,道:“老二,這些步兵你來帶領,父王先率騎兵趕去馳援北平。”


    想想還是不放心,於是拍了拍朱高煦,一臉慈父模樣,“老二你最像我了,世子身體不好,走兩步就喘,你要多努力啊!”


    父親對兒子最大的褒獎,莫過於說兒子像自己。


    加上一句:世子身體不好,你要多努力;朱高煦就是腦瓜子再直,也不會聽不出其中深意。


    朱高煦熱血沸騰:“父王放心,兒子定不會讓你失望。”


    “好!”


    朱棣哈哈一笑,朗聲道,“張玉、朱能、丘福……隨本王馳援北平。”


    ………………


    北平城外。


    李景隆望了望天,伸了個懶腰,“讓兄弟們回來歇歇,該吃午飯了。”


    李青附和:“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傳訊兵一臉古怪,但他就是個傳訊的,哪裏敢質疑大帥,立即照做。


    小半時辰後,大軍退了回來,大軍臉上洋溢著喜悅,聞著飯香滿是享受,這樣的仗打得真舒服。


    上午一個時辰,下午半個時辰,而後退回十五裏休息,這仗打得……美滋滋!


    士兵們開心,但各路主將臉上卻不太好看。


    北平城在燕王妃、燕王世子的堅守下,的確難以攻破,可並不代表攻不破。


    這麽多大軍,加上大炮,若是不間斷的玩命攻擊,最多一晝夜便能攻破北平城,可一天就打這一個半時辰,過年也破不了城。


    瞿能二子百思不得姐,憤憤不平,“父親,李景隆欺人太甚,明明我們已經攻破了張掖門,非得把我們喊回來,要不然早就結束了。”


    “就是,定是我們攻破城門,被李景隆所忌……卑鄙小人。”


    “好了!”瞿能喝止倆兒子,幽幽歎了口氣,“他是主帥。”


    倆兒子猶自氣憤,“主帥了不起啊,父親你是都督,回去後一定要彈劾那廝。”


    瞿能苦笑一聲,又重複了一句:“他是主帥。”


    見兒子還不理解,瞿能提點道,“破了城,打贏了仗,誰的功勞最大?


    我們破城就被他所忌?


    好笑!


    難道他還能提著刀,親自殺入城?


    他不是針對我們,換成別人破城,一樣會被叫回來。”


    瞿能二子呆了呆,旋即臉色大變,“父親,你是說……”


    “慎言!”瞿能及時叫停,淡淡道,“我們聽大帥帥令即可。”


    頓了頓,拍拍兒子肩膀,飽含深意道:“那群筆杆子太過跋扈,這樣也未嚐不可。”


    二子若有所思,臉上的憤怒漸漸消弭。


    ~


    帥營裏。


    李青小聲道,“老弟,你這樣做,回去免不了被彈劾,太明顯了。”


    他現在真的有些擔心戰神,此次出兵的都是精銳,帶兵的主將豈會看不出來?


    “放心吧,局勢盡在掌控。”李景隆一臉自信,“武將不是傻子,他們如此憤懣,卻還是這般配合,已經說明了一切。”


    李青心中一動,詫異道,“老弟你從一開始就打算這樣?”


    “不然呢?”李景隆翻了個白眼兒,“你不會真以為我是個草包吧?”


    不然呢……李青幹笑道,“哪裏哪裏,老弟還是挺厲害的。”


    李景隆沒好氣道,“行啦,我承認,論打仗我藍玉甩我十萬八千裏,燕王、寧王我也是拍馬難及;


    但好歹我也是在父親的熏陶中長大,領兵作戰什麽的,豈會一無所知?”


    李青認真點頭,確實,李景隆不是帥才的料子,但也絕沒有史書上那般不堪。


    畢竟史書上的李景隆,其草包程度,簡直就是個智障。


    想到這兒,李青又想起了耿炳文,他記得史書記載的是,耿炳文之所以會敗,是因為他善守不善攻。


    當時偏聽偏信,但當他來到大明,並經曆過戰場之後,李青才明白,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


    將領的確有攻守之分,但並不是說守將就不會攻,事實上,兩軍對壘三分取決於戰術,七分取決於實力。


    而且,戰場之上,大多都是陽謀,想以陰謀詭計取勝,除非雙方主帥能力相差太過懸殊。


    耿炳文在戰火衝殺出來的老將,又怎麽輸給不足他一半兵力的朱棣。


    朱棣確實厲害,但並不是天神下凡。


    李青暗歎:或許曆史上的靖難之役,這些武將都多少放了水,隻是因為我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過程。


    再想想曆史上的李景隆,先是放水,後又開城,他似乎全明白了。


    李景隆不是智障,更不是叛徒,從頭到尾他都是朱棣的人。


    隻是,最終朱棣享受光環,而李景隆得則成了‘戰神’。


    李青籲了口氣,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歎道:“委屈你了。”


    ……………………


    ————————————


    ps:我知道這麽寫,肯定會有讀者罵:永樂大帝怎麽會這麽弱?


    可靖難之役,尤其是到了後期,就是文臣,武將在暗中較量,明實錄太宗實錄,國榷,都有跡可循,甚至已經寫明了,到了建文四年,建文為何讓齊泰、黃子澄等人去征兵?


    朝廷百萬大軍,還有城可守,短短幾年就被朱棣殺光了?


    其根本原因,就是軍隊向著朱棣,打仗都是在劃水,隻有平安、鐵鉉、盛庸等幾位將領,真心實意的為朱允炆做事。


    舉個例子:《國榷》1:建文元年八月,燕庶人至真定,朱能率二十餘騎突入陷壑,燕庶人,率眾從之,南軍失亡九萬,戰馬兩萬餘匹。


    2:建文四年,燕南下,兵部尚書齊泰調遼卒十萬,令其兵絕其後,軍潰散無,一致清南!


    意思是:齊泰調遼兵十萬抄朱棣後路,結果,遼軍將領尋了個由頭,直接解散了大軍。


    例子太多了,數不勝數。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靖難之役,幾乎沒有寫過朱棣多少人,都是寫南軍多少人。


    最最詭異的是白溝河之戰……數次刮大風,每次都是向著朱棣,大風竟能把李景隆的帥旗旗杆刮斷。


    若帶著辯論的眼光看明史,很多詭異之處,將會迎刃而解。


    還有,為什麽軍隊不直接造反?


    因為沒必要,明明有退路,誰贏都不算輸,幹嘛要造反?


    靖難之後,武將之中,朱棣除了鐵鉉,甚至連平安盛庸都沒殺,他們是自殺,朱棣壓根就沒動武將。


    若真是武將個個下死手,以朱棣的性格,掌握大權之後,會這麽寬容?


    書不盡言,青紅不想糊弄讀者,青紅想輸出的是真正的大明,真正雄才偉略的永樂大帝,而不是無腦吹捧。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紅並收藏我,大明長生者,曆經十六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