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作為司馬昭長子,於30歲而立之年,接受魏元帝曹奐禪讓,登基成為晉朝開國皇帝。


    曹家的皇位也是由漢獻帝禪讓而來,隻延續了45年。


    曹家江山為什麽這麽快就被司馬家奪了?


    最可信的說法應該是:曹家失敗源頭在曹家皇帝得位路數、以及因此導致的對宗親的態度。


    曹丕能夠從漢獻帝手裏把皇位搶過來,九成是因為其父曹操的一己之力。曹氏家族作為整體幾乎沒體現作用。


    所以,曹丕稱帝後,他在宗親裏隻選擇提拔了幾人:曹洪、曹真、夏侯惇、曹仁、曹爽。對他們委以重任。


    對其他宗親,他采取了極其過分的做法:圈禁起來,嚴加看管,隻給予物質享受。


    曹叡延續了父親的做法。


    所以,當曹叡死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他根本無懼曹氏宗室反抗。


    因為曹氏宗室沒有實力。


    司馬家族早已代替荀家,成了曹魏政權下的士族領袖。在魏國的貴族、高官圈子裏,司馬氏可以做到一呼百應。


    司馬炎30歲,已不是小孩,自然考慮過這個問題。加上與身邊人討論,他對這一點,印象特別深刻。


    他的這些印象,成為影響他製定國策的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這一支,原本不是司馬家族謀得大位的首選血脈。


    司馬懿的首選繼承人是長子司馬師。可惜他在平叛毋丘儉之後,早早去世,年僅48歲。


    司馬昭自認比兄長差得太遠,從未想過與兄長爭位。相反,他對兄長在關鍵時刻去世,感到非常悲傷、恐懼。


    因為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攸還太小,才10歲,司馬昭得以接掌了司馬家族。


    他認為自己是趕鴨子上架。


    所以,他接過舵旗以後,曾經多次表示:待司馬攸長大,把權力移交到侄兒手上。


    實際上,司馬攸其實是司馬昭之次子。


    因為司馬師隻有女兒,沒有兒子。司馬攸便被過繼給司馬師,以續香火。


    按照這個時代的法律和習慣,司馬攸就是司馬師之子,與司馬昭隻是叔侄關係。


    但人總是有私心的。


    司馬昭經過10年經營,實力大增,今非昔比。


    大哥去世後,原來在他身邊的人才四散謀出路。


    此消彼長之下,聚攏在司馬炎周圍的勢力,雖然也很單薄。但比大哥獨子司馬攸身邊的人手,還是多些,也強些。


    這樣計較之後,臨死之際,司馬昭聽從親信謀臣勸諫,還是把繼承權交給了長子司馬炎。而不是原來承諾的侄子司馬攸。


    司馬炎被家族長輩們拱到皇帝寶座上時,距離老爹去世才4個月。


    老爹是一年前才受封晉王,得以開衙建府,組織他的完整班子。


    這即是說,司馬炎做晉王太子也才一年多點。身邊得力班子根本還沒成型。


    現在,司馬炎突然坐在了皇帝位置上,要考慮萬裏疆域、千萬人口、百年基業的管理問題。


    依靠誰來掌控政權?這是首要問題。


    其次才是安撫民心、促進生產。


    之後是覆滅吳國,威加嶺南。


    經過思考,司馬炎的答案,是且隻能是一個:與司馬家族宗親共享天下。


    回報司馬家族各房血脈幾代人的精誠團結努力、共同付出。


    在與家族人共享天下的過程中,組建自己的核心團隊。


    避免曹家悲劇在司馬家族身上重演;


    基於以上述考慮,司馬炎登基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封王。


    給司馬家族的有功之臣加官進爵,封地賞錢。


    哪些人是有功之人呢?


    就是從司馬懿決定謀取皇位起,支持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最終得到皇位。——這個過程中出錢出力、殺敵誅賊的司馬家人。


    這一路算下來,人可不少。


    司馬炎不理那麽多。先對重要宗親,全部封王。


    他擬了一份名單,一共27人。


    尚書仆射裴秀是這方麵專家。司馬炎便擢升裴秀為尚書令、右光祿大夫,負責操辦此事。


    裴秀拿著司馬炎交來的27人名單,逐一查看,細細琢磨。


    名單上,與司馬懿同輩、屬皇帝爺爺輩的一人:司馬孚,司馬懿之弟。


    司馬懿兄弟8人,但到如今隻剩司馬孚健在。


    裴秀把他列在最高處。


    皇帝的名單中,與帝父司馬昭同輩的有21人,其中6人是司馬師的親兄弟,即司馬懿的兒子。


    他們是皇帝的親叔或堂叔。裴秀將他們列在第二排。


    名單中與皇帝平輩的有5人,其中三人是司馬昭之子,即皇帝親弟弟。另兩人是皇帝從兄弟。裴秀將他們列在第三排。


    從周朝到曹魏,爵位製經過了一些變化,但大同小異。都是分兩部分:宗室爵位、軍功爵位。


    宗室爵位分王、公、侯三級。


    秦漢軍功爵位是二十軍功爵位製,最高是關內侯。


    曹魏時增加了5階軍功列侯:縣侯、鄉侯、都鄉侯、亭侯、都亭侯。五階列侯都有食邑。


    裴秀此刻不考慮軍功爵位。


    先解決司馬宗親貴族封王的事,然後考慮宗室公、侯分封之事。


    王分兩階:郡王、縣王。


    公三階:郡公、縣公、鄉公。


    侯也分三階:縣侯、鄉侯、亭侯。


    由上可以看出,貴族爵位是三級八階。


    三級八階還是太籠統了,不足以拉開差距,可能會導致尊者、卑者,功大、功小的在一階。


    皇帝把這差事派給裴秀,就是要他想出辦法評估差別、平衡高低,為皇帝排憂解難。


    經過苦苦思索,他有了主意。


    郡王均可裂土立國。那就通過食邑、常備軍多少,把郡國分為大國、次國、小國。


    眼下,皇帝的指令是:名單中27位司馬家族要員,全部封郡王。


    那麽,就把郡王(國)分為大、次、小三類。


    大郡王(國)食邑2萬戶、可養5000常備軍。


    這次的分封名單中,夠資格的大郡王隻有一人:太傅司馬孚,安平王。


    次郡王(國)食邑1萬戶、可養常備軍3000人。


    這次分封名單中有5人夠格:平原王司馬幹、扶風王司馬亮、東莞王司馬伷、汝陰王司馬駿、義陽王司馬望。


    前麵4人是司馬懿之子,後麵的司馬望是司馬孚之子。


    小郡王(國)食邑5千戶以下,可養常備軍1500人。


    名單中剩餘的21人都封小郡王。


    總的看來,司馬孚這一支,有七子、二孫,加上他本人,共10人獲得封王。


    司馬懿這支,有六個兒子、三個孫子共9人封王。


    假如把晉國看做一棵大樹,從封王結果來看,它呈現出強枝弱幹的特征。


    裴秀搞定了一個較為滿意方案後,看著名單陷入了沉思。


    當年魏文帝曹丕登基後,隻封了自己的親弟弟和兒子為王。支係宗親一個王也沒封,連最倚重的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的爵位,都歸入到軍功爵體係,隻封到縣侯為止。


    而現在,晉國開國皇帝,把從兄弟都封了這麽多個郡王,對自己的兒子,卻一個也沒封王。


    裴秀隱隱然覺得,弱幹強枝不是好兆頭。這事應該是哪裏有些不妥。


    但他位卑權輕,也不敢往深處想。就算想通了,作為外臣,插嘴皇家私事,那是找死。


    還不如不想這事。


    這時代的造紙術已經突破了。


    好的紙張名蔡侯紙,以紀念東漢宦官、龍亭侯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蔡侯紙很適合寫字、保存。就是超貴。


    裴秀咬牙拿出兩張不同紙張,把自己的方案工工整整謄抄兩份。


    蔡侯紙張那份呈送皇帝。另一份麻紙的自己留底,以備修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好遇見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班門弄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班門弄茶並收藏幸好遇見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