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逸才笑了一下,問:"你剛才說,你是晨……"
對於這張新興報紙,像蘇逸才這樣的老人不熟悉是很正常的,我忙複述了一遍,把記者證拿出來。蘇逸才搖搖手示意我收回去,看來這位老人要比二樓那位好相處的多。
"您是在這幢大樓裏居住時間最長的居民之一了,來這裏是想向您了解一些大樓的掌故。畢竟這幢大樓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如果拆遷太可惜,希望通過媒體的努力,可以把三層樓保下來。"
"說到居住時間最長,這裏可不止我一個啊。看來你已經在二樓碰過壁了吧。"蘇老嗬嗬笑道。
我也笑了:"我連張老的門都沒進去。"
"其實老張的人挺不錯的,就是性子怪了點。你想問些什麽?"
我心中大定,看起來麵前的這位老人是最好的採訪對象,肯講而且廢話好像又不多。希望他的記憶力好一些,能提供給我盡可能多的細節。
"一九三七年那次日軍轟炸之後,三層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是閘北最高的建築,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三層樓有了紀念價值。我在上海圖書館看見一張照片,是那場轟炸之後不久拍的,那場麵太神奇了,周圍一片廢墟,而三層樓卻得以保全。我非常好奇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這番話說完之後,我心裏卻忽然有了不好的預感,蘇逸才臉上的微笑已經消失了。
"太久遠的時間了,我老了,已經記不太清楚啦。"
"據說是當時住在樓裏的外國人打出了旗子……"我試圖提醒他。
蘇逸才的臉色一肅:"對不起,剛才是我打了誑語,並不是記不清楚。"
我心裏一喜,看來他向佛之心還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可蘇逸才接下來的話卻讓我的笑容僵在了臉上。
"但是,那是一段我不願意提起的回憶,所以,隻能說一聲抱歉啦。"
走出"中央三層樓",我向居委會所在的"三層樓"走去。一無所獲,卻反倒激起了我把事情搞清楚的好奇心。
兩次碰壁並不能堵住所有的路,對我這樣一個老記者而言,還有許多尋找真相的辦法。
老張頭和蘇逸才的奇特反應,使我開始覺得,六十七年前的那場轟炸時,一定發生了什麽事,不僅保下了這片建築,更讓當事人噤若寒蟬。
回想起來,圍繞著"三層樓"的不正常現象已經很多了,除了在日軍轟炸中倖存這最大的疑點之外,看起來孫氏四兄弟也有問題,為什麽造了這四幢相隔這麽遠的大樓,為什麽是品字型……
回到居委會,楊副主任忙了半天,終於找出了我要的資料。
雖然眼前"三層樓"裏的兩位老居民都對當年絕不透露,但我沒有忘記,還有兩座我沒去過的"三層樓"。
就是那兩幢已經拆除的"三層樓"。
那裏麵應該也住著一些見證過當年情況的老人吧。
居委會的工作做得非常細緻,雖然那兩幢樓裏的居民已經搬遷,卻還是留下了他們的新住址和電話。
我又得到了三個名字。
鍾書同,楊鐵,傅惜娣。
沒想到,竟然看到了鍾書同的名字。從居委會提供的資料來看,我並沒有搞錯。就是他,我在讀大學的時候,還聽過他的一次關於三國歷史的一次講演,非常精彩。鍾書同卻不是因為拆遷才被迫搬的,他本來也是住在中麵那幢三層樓裏,七八年前買了新宅就搬出去住了。
這位九旬老人是中國歷史學界當之無愧的泰山北鬥,他對中國歷代史都有研究,而其專業領域,也就是對兩漢,尤其是從東漢後期到晉,也就是俗稱的三國時期的研究,更是達到了令每一個歷史學家都驚嘆的高度。他採用的許多研究方式在最初都被認為不合學術常規,但取得的豐碩成果使這些方式在今天被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所採用。許多學者談起他的時候,都以"他幾乎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來形容他對那段歷史的驚人了解。
所以,很自然我第一個就打電話給他。
可惜,我在電話裏被告知鍾老去巴黎參加一個有關東方歷史文化的學術會議了,要過些時日才能回來。失望之餘,我不由驚嘆,如果沒記錯的話,這位老人已經九十二歲高齡了,竟還能乘長途飛機參加這樣的學術會議。
無奈之下,隻能聯繫另兩位的採訪。
說起來真是很慘,我們《晨星報》報社在外灘,而楊鐵搬到了浦東世紀公園,傅惜娣則在莘莊。也就是說,從報社出發,不管到哪裏我都得跑十幾二十公裏。
不過從好的方麵講,我跑那麽遠來採訪你,你也不好意思直接把我轟出去吧,總得告訴我些什麽。
世事總是那麽的出人意料,對楊鐵和傅惜娣的採訪,除了路上的奔波不算,竟然非常順利。
而兩次極為順利的採訪,卻為當年所發生的一切,蒙上了更陰霾厚重的疑雲。
第二章
二扛旗子的四兄弟
我向藍頭匯報了一下大致的情況,說到當年的奇蹟,又給他看了掃描的照片,他顯得非常興奮。他認同了我對報導的切入點,一定要把當年的奇蹟細節還原出來。看來他還算是有點眼光的。
我跟他說,兩位採訪對象都很遠,而這個報導又會做得比較大,所以可能這一兩天裏搞不出來。本來我的意思是想讓他給我派採訪車,沒想到他拍著我的肩膀說:那多你不用管時間,隻要把報導做深做透,不管是一個星期還是兩個星期都行,這個月你不用擔心工作量,把這個報導搞出來,稿費獎金不是問題。
於是,坐著地鐵二號線,我來到了楊鐵的家裏。
兩室一廳的屋子,老人和子女一起住,子女白天上班,好不容易有個年輕人跑上門來聊天,老人顯得相當開心。
楊鐵看上去比張輕和蘇逸才都蒼老得多,精神頭也並不算很好。
"唉呀,真是幸運啊,我還記得當年日本飛機來的時候,一大片,飛得真低啊,轟轟的聲音,那時覺得都完了,躲在屋裏不敢出去。"楊鐵說起當年的事,並沒有什麽忌諱。
"可為什麽沒炸這片房子呢?周圍的房子可都遭了殃啊。"
"周圍?我們那一片都沒炸啊?"楊鐵奇怪地問我。
我正在想這老人是不是人老了記性也差,楊鐵卻似乎反應了過來。
"你不會以為我那時就住進了三層樓裏吧?"
"啊,難道不是嗎?"我意外地問。
"不是不是,我是三九年搬進去住的,三七年那場轟炸可沒碰上,不過炸完我還上那兒去看過,是挺奇怪的。"
竟然是一九三九年才搬進去的,大概就居委會的角度來看,這已經可以算是最老的居民之一了,可我想知道的,是一九三七年日軍轟炸時就在"三層樓"裏的居民啊。
"哎,看來是我搞錯了,本來還想問您老外國旗的事情呢。"我心裏鬱悶,可來一次總也不能就這麽回去吧,想想問些別的。
"外國旗?"
"是啊,聽說樓裏有人升了外國旗出去,所以日寇看見就沒炸。"我順口回答。
楊鐵的麵容忽然呆滯了一下,他腮幫上的肉抖動起來。
"旗,你說外國旗,他們把那麵旗升出去了?"
"我看了本資料書,上麵這麽寫的。"
"那旗子,難怪,難怪。"楊鐵點著頭,眼中閃著莫名的神色。
"您知道旗子的事?"我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那時候住那兒的,誰不知道那麵旗子啊。"
"那麵旗子是哪國的國旗啊?"雖然已經暗暗覺得那外國旗可能並非如此簡單,我還是這樣問了。
"那可不知道了,當時上海租界裏飄的那些旗,我們都認識,可這旗子沒見過。"
"那拿旗子的是哪國人?"這個問題剛問出我就在心裏暗罵自己笨,楊鐵當時又不在,他哪會知道是誰把旗子亮出來的。
"哪國人?"楊鐵笑了:"中國人唄。"
"中國人?"看來楊鐵很熟悉那旗和旗的主人,可難道那本圖冊上的資料有錯?
"不過也難怪,一開始我們都當他們是外國人,可後來,他們一口京片子說得比誰都利索,接觸多了,才知道他們家代代頭髮都有點黃,眼珠的顏色也不是黑的,大概不知祖上哪代是胡人吧。"
"你認識他們?"
楊鐵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人老了,說話顛三倒四的,不好意思啊。他們就是造三層樓的人,孫家的四兄弟。"
又是一個我完全沒想到的答案。
"這麽說來,他們那時候在樓裏把旗子又亮出來了。"楊鐵自言自語地說著,他仿佛已經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中去了,隻是那回憶看起來,並非那麽美好。
從楊老剛才的說話中,我已經知道所謂的外國人並不存在,所謂的外國旗也隻有一麵,就是這麵旗,從"三層樓"上升了出去,竟保住了整片區域?
這到底是麵什麽旗?
"一麵旗子,怎麽會起這麽大的作用?"我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那是你沒見過那旗。"楊鐵長長嘆了口氣,用他那沙啞的聲音,說起那段塵封數十年的記憶。
對於這張新興報紙,像蘇逸才這樣的老人不熟悉是很正常的,我忙複述了一遍,把記者證拿出來。蘇逸才搖搖手示意我收回去,看來這位老人要比二樓那位好相處的多。
"您是在這幢大樓裏居住時間最長的居民之一了,來這裏是想向您了解一些大樓的掌故。畢竟這幢大樓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如果拆遷太可惜,希望通過媒體的努力,可以把三層樓保下來。"
"說到居住時間最長,這裏可不止我一個啊。看來你已經在二樓碰過壁了吧。"蘇老嗬嗬笑道。
我也笑了:"我連張老的門都沒進去。"
"其實老張的人挺不錯的,就是性子怪了點。你想問些什麽?"
我心中大定,看起來麵前的這位老人是最好的採訪對象,肯講而且廢話好像又不多。希望他的記憶力好一些,能提供給我盡可能多的細節。
"一九三七年那次日軍轟炸之後,三層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是閘北最高的建築,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三層樓有了紀念價值。我在上海圖書館看見一張照片,是那場轟炸之後不久拍的,那場麵太神奇了,周圍一片廢墟,而三層樓卻得以保全。我非常好奇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這番話說完之後,我心裏卻忽然有了不好的預感,蘇逸才臉上的微笑已經消失了。
"太久遠的時間了,我老了,已經記不太清楚啦。"
"據說是當時住在樓裏的外國人打出了旗子……"我試圖提醒他。
蘇逸才的臉色一肅:"對不起,剛才是我打了誑語,並不是記不清楚。"
我心裏一喜,看來他向佛之心還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可蘇逸才接下來的話卻讓我的笑容僵在了臉上。
"但是,那是一段我不願意提起的回憶,所以,隻能說一聲抱歉啦。"
走出"中央三層樓",我向居委會所在的"三層樓"走去。一無所獲,卻反倒激起了我把事情搞清楚的好奇心。
兩次碰壁並不能堵住所有的路,對我這樣一個老記者而言,還有許多尋找真相的辦法。
老張頭和蘇逸才的奇特反應,使我開始覺得,六十七年前的那場轟炸時,一定發生了什麽事,不僅保下了這片建築,更讓當事人噤若寒蟬。
回想起來,圍繞著"三層樓"的不正常現象已經很多了,除了在日軍轟炸中倖存這最大的疑點之外,看起來孫氏四兄弟也有問題,為什麽造了這四幢相隔這麽遠的大樓,為什麽是品字型……
回到居委會,楊副主任忙了半天,終於找出了我要的資料。
雖然眼前"三層樓"裏的兩位老居民都對當年絕不透露,但我沒有忘記,還有兩座我沒去過的"三層樓"。
就是那兩幢已經拆除的"三層樓"。
那裏麵應該也住著一些見證過當年情況的老人吧。
居委會的工作做得非常細緻,雖然那兩幢樓裏的居民已經搬遷,卻還是留下了他們的新住址和電話。
我又得到了三個名字。
鍾書同,楊鐵,傅惜娣。
沒想到,竟然看到了鍾書同的名字。從居委會提供的資料來看,我並沒有搞錯。就是他,我在讀大學的時候,還聽過他的一次關於三國歷史的一次講演,非常精彩。鍾書同卻不是因為拆遷才被迫搬的,他本來也是住在中麵那幢三層樓裏,七八年前買了新宅就搬出去住了。
這位九旬老人是中國歷史學界當之無愧的泰山北鬥,他對中國歷代史都有研究,而其專業領域,也就是對兩漢,尤其是從東漢後期到晉,也就是俗稱的三國時期的研究,更是達到了令每一個歷史學家都驚嘆的高度。他採用的許多研究方式在最初都被認為不合學術常規,但取得的豐碩成果使這些方式在今天被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所採用。許多學者談起他的時候,都以"他幾乎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來形容他對那段歷史的驚人了解。
所以,很自然我第一個就打電話給他。
可惜,我在電話裏被告知鍾老去巴黎參加一個有關東方歷史文化的學術會議了,要過些時日才能回來。失望之餘,我不由驚嘆,如果沒記錯的話,這位老人已經九十二歲高齡了,竟還能乘長途飛機參加這樣的學術會議。
無奈之下,隻能聯繫另兩位的採訪。
說起來真是很慘,我們《晨星報》報社在外灘,而楊鐵搬到了浦東世紀公園,傅惜娣則在莘莊。也就是說,從報社出發,不管到哪裏我都得跑十幾二十公裏。
不過從好的方麵講,我跑那麽遠來採訪你,你也不好意思直接把我轟出去吧,總得告訴我些什麽。
世事總是那麽的出人意料,對楊鐵和傅惜娣的採訪,除了路上的奔波不算,竟然非常順利。
而兩次極為順利的採訪,卻為當年所發生的一切,蒙上了更陰霾厚重的疑雲。
第二章
二扛旗子的四兄弟
我向藍頭匯報了一下大致的情況,說到當年的奇蹟,又給他看了掃描的照片,他顯得非常興奮。他認同了我對報導的切入點,一定要把當年的奇蹟細節還原出來。看來他還算是有點眼光的。
我跟他說,兩位採訪對象都很遠,而這個報導又會做得比較大,所以可能這一兩天裏搞不出來。本來我的意思是想讓他給我派採訪車,沒想到他拍著我的肩膀說:那多你不用管時間,隻要把報導做深做透,不管是一個星期還是兩個星期都行,這個月你不用擔心工作量,把這個報導搞出來,稿費獎金不是問題。
於是,坐著地鐵二號線,我來到了楊鐵的家裏。
兩室一廳的屋子,老人和子女一起住,子女白天上班,好不容易有個年輕人跑上門來聊天,老人顯得相當開心。
楊鐵看上去比張輕和蘇逸才都蒼老得多,精神頭也並不算很好。
"唉呀,真是幸運啊,我還記得當年日本飛機來的時候,一大片,飛得真低啊,轟轟的聲音,那時覺得都完了,躲在屋裏不敢出去。"楊鐵說起當年的事,並沒有什麽忌諱。
"可為什麽沒炸這片房子呢?周圍的房子可都遭了殃啊。"
"周圍?我們那一片都沒炸啊?"楊鐵奇怪地問我。
我正在想這老人是不是人老了記性也差,楊鐵卻似乎反應了過來。
"你不會以為我那時就住進了三層樓裏吧?"
"啊,難道不是嗎?"我意外地問。
"不是不是,我是三九年搬進去住的,三七年那場轟炸可沒碰上,不過炸完我還上那兒去看過,是挺奇怪的。"
竟然是一九三九年才搬進去的,大概就居委會的角度來看,這已經可以算是最老的居民之一了,可我想知道的,是一九三七年日軍轟炸時就在"三層樓"裏的居民啊。
"哎,看來是我搞錯了,本來還想問您老外國旗的事情呢。"我心裏鬱悶,可來一次總也不能就這麽回去吧,想想問些別的。
"外國旗?"
"是啊,聽說樓裏有人升了外國旗出去,所以日寇看見就沒炸。"我順口回答。
楊鐵的麵容忽然呆滯了一下,他腮幫上的肉抖動起來。
"旗,你說外國旗,他們把那麵旗升出去了?"
"我看了本資料書,上麵這麽寫的。"
"那旗子,難怪,難怪。"楊鐵點著頭,眼中閃著莫名的神色。
"您知道旗子的事?"我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那時候住那兒的,誰不知道那麵旗子啊。"
"那麵旗子是哪國的國旗啊?"雖然已經暗暗覺得那外國旗可能並非如此簡單,我還是這樣問了。
"那可不知道了,當時上海租界裏飄的那些旗,我們都認識,可這旗子沒見過。"
"那拿旗子的是哪國人?"這個問題剛問出我就在心裏暗罵自己笨,楊鐵當時又不在,他哪會知道是誰把旗子亮出來的。
"哪國人?"楊鐵笑了:"中國人唄。"
"中國人?"看來楊鐵很熟悉那旗和旗的主人,可難道那本圖冊上的資料有錯?
"不過也難怪,一開始我們都當他們是外國人,可後來,他們一口京片子說得比誰都利索,接觸多了,才知道他們家代代頭髮都有點黃,眼珠的顏色也不是黑的,大概不知祖上哪代是胡人吧。"
"你認識他們?"
楊鐵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人老了,說話顛三倒四的,不好意思啊。他們就是造三層樓的人,孫家的四兄弟。"
又是一個我完全沒想到的答案。
"這麽說來,他們那時候在樓裏把旗子又亮出來了。"楊鐵自言自語地說著,他仿佛已經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中去了,隻是那回憶看起來,並非那麽美好。
從楊老剛才的說話中,我已經知道所謂的外國人並不存在,所謂的外國旗也隻有一麵,就是這麵旗,從"三層樓"上升了出去,竟保住了整片區域?
這到底是麵什麽旗?
"一麵旗子,怎麽會起這麽大的作用?"我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那是你沒見過那旗。"楊鐵長長嘆了口氣,用他那沙啞的聲音,說起那段塵封數十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