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八月末。大亂之後,江南尚未恢複元氣,山河破碎,從福州到南京沿途城市被亂兵擄掠一空,人口傷亡極是慘重。所幸丁文朝親自領兵上陣,以數千鐵騎掃蕩了叛軍大隊,各地勤王兵馬接踵而至,南京重地得以保
全了下來。等到回援的沐天波從湖北,丁文朝從南京,各路勤王大軍齊聚福建,福王之亂便煙消雲散了。
可笑一個短視的藩王被賊人蠱惑,腦子一熱,竟然釀成了無法彌補的慘烈兵禍。這場大亂可說是無法避免的,江南之地,新舊勢力的明爭暗鬥,矛盾日益加深,早晚會演變成一場浩劫,動亂。
福王之亂,對大明政局的影響極大。丁文朝借大勝之威,坐鎮江南,麾下軍情司精銳從四麵八方趕來,大肆拘捕捉拿參與叛亂的舊黨中人。抄家,殺頭,流放,磨刀霍霍的軍情司一舉肅清了江南舊黨,士紳,一幹冥頑不靈的守舊勢力,新政
,隨之在江南各地順利實施。
經此一亂,南京,很快失去了商業中心的地位,從而變成了單純的行政中心,繁華漸去。大明南方的商業中心開始向兩廣,福建轉移,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情。
傍晚,官廳。方從哲埋首於堆積如山的上書中,翻看著各地新學舉子們所上的條陳,從中挑選優秀者為官。江南大亂,各地官員死傷的極多,各府急缺官員,屬員,新學人才嚴重不足,便不得不從新學舉子裏,挑選一
些優秀的補缺。
下首,孫傳庭又從西北調回來輔政,傅宗龍又補了他的缺。這一連串走馬燈似的調動,任命,孫傳庭便如同一個救火隊員,疲於奔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明新政,大量舊學門生被裁撤,流放,孫傳庭這樣有能力又開明,又能文又能武的人才便顯得彌足珍貴
。
大明進入嚴重的人才斷檔期,這是新舊交替必然會出現的。如今在南京做閣臣的,非得是文武兼備,三頭六臂的能人才行,方從哲便深感心力交瘁。前些天,台灣府又傳來噩耗,南居益南老大人終究是去了,大明東南又斷了一臂。瞧著年輕儒雅的孫傳庭,方首輔
琢磨著過幾日,等南京朝局穩定了,就把他調去鎮守台灣。可惜呀,可惜,孫傳庭,傅宗龍這樣文武兼備的人才太少了。方首輔回想起來神宗朝,崇禎初年那些黨爭,惡鬥便覺得諷刺,鬥來鬥去不就是出了些酒囊飯袋麽,不堪回首的那些年,盡出了些隻會噴口水
的廢物。拿起一份宣鎮舉子的條陳,方從哲眼睛便亮了起來:“學生之策,便是四事六政之法。修複驛路,建渠養蠶,屯糧、種棉、造林、牧畜、貿易諸計。我宣鎮之地,向不以產糧見長,然有煤鐵之利,東為京畿
,西為三晉。臨近塞外,當可大興農牧,貿易往來。”
方從哲看的眼睛一亮,宣鎮這種九邊之地,竟然也有這樣頭腦清醒的舉子。這在早些年怎麽可能,這也就是新學大興,才出了這麽些個務實的人才。宣鎮很快就要裁撤了,此人倒是調來江南做個縣官。
再拿起一份條陳,上書:“如今朝廷所獲二十萬叛軍,朝廷可令之轉為軍戶,發配西北,可每數千人集於一屯,每屯相距數十裏,置行幕於荒穢中,披荊棘、拾瓦礫,集糧養望。底蘊既展。百廢俱興。”
這個說的倒也沒錯,大可以當個兵備道的屬官。
“以東路百姓之教化,學生以為,可每屯設之學堂一所,百姓幼子均需識字。全民教化,使之邑無不學之戶,戶無不學之人,讓百姓人人皆知禮義廉恥。設之教化司,學生獻尊皇攘夷之策。”
這個就差多了,方從哲隨手將這大言不慚的條陳擱置一旁。
方老大人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眉頭竟然舒展開了,看了這些舉子的條陳,方知大明不是沒有人才,而是這些人才報國無門呀。稍一琢磨便提起筆來,寫了一道政令,開恩科吧。
恩科,那是皇上才能開的,這會兒皇上還在巡幸倭國呐。
皇上不再南京,方首輔隻好越俎代庖了,壯著膽子擬了一道政令,替皇上開了一次恩科。放下筆,老大人還覺得心驚肉跳,嘴唇發幹,這要在早些年,妥妥的大逆不道呀,哪有臣子替皇上開科舉的。
情勢如此也由不得他不做,江南各府可不能沒人治理。
於是,大明開國以來,第一次由內閣首輔下令開的科舉,誕生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過了一年方從哲嚐到了甜頭,又下令開了一次恩科,用於簡拔各類稀缺人才。隨著大明占領的地盤越來越大,人才的缺口也越來越大,這每年一科竟然成了定製。科舉涉及的領域
也越來越廣,從士農工商到航海人才,最後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國考。
但凡有秀才功名的都可以參加國考,自然,得是新學秀才才行。
隨著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國考製度形成,千百年來,士大夫壟斷官位朝局的局麵被打破了。然而隨著崇禎皇帝不問朝政,雲遊四海去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擺在方從哲麵前。他畢竟不是皇帝,總不能老是替皇帝下聖旨吧,皇上一怒之下解散了後宮,遣散了太監,大明長期實行的內廷製度便土崩
瓦解了。
崇禎爺一貫的不負責任,拍拍屁股跑到海外去了,可苦了方老大人苦苦支撐,真是嘔心瀝血了。麵對日益混亂的朝局,方老大人也不是白混的四朝元老,很快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恢複中書省吧。
於是乎,被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的中書省,在崇禎十四年重立了。中書省重立,隻會製造唯一的結果,那就是製造出一位真正權傾朝野的宰相,代替皇帝行使軍政大權。方從哲自己不敢當這個宰相,這個位置天底下隻有一個人敢坐,天下兵馬大都督,遼王馬城。
全了下來。等到回援的沐天波從湖北,丁文朝從南京,各路勤王大軍齊聚福建,福王之亂便煙消雲散了。
可笑一個短視的藩王被賊人蠱惑,腦子一熱,竟然釀成了無法彌補的慘烈兵禍。這場大亂可說是無法避免的,江南之地,新舊勢力的明爭暗鬥,矛盾日益加深,早晚會演變成一場浩劫,動亂。
福王之亂,對大明政局的影響極大。丁文朝借大勝之威,坐鎮江南,麾下軍情司精銳從四麵八方趕來,大肆拘捕捉拿參與叛亂的舊黨中人。抄家,殺頭,流放,磨刀霍霍的軍情司一舉肅清了江南舊黨,士紳,一幹冥頑不靈的守舊勢力,新政
,隨之在江南各地順利實施。
經此一亂,南京,很快失去了商業中心的地位,從而變成了單純的行政中心,繁華漸去。大明南方的商業中心開始向兩廣,福建轉移,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情。
傍晚,官廳。方從哲埋首於堆積如山的上書中,翻看著各地新學舉子們所上的條陳,從中挑選優秀者為官。江南大亂,各地官員死傷的極多,各府急缺官員,屬員,新學人才嚴重不足,便不得不從新學舉子裏,挑選一
些優秀的補缺。
下首,孫傳庭又從西北調回來輔政,傅宗龍又補了他的缺。這一連串走馬燈似的調動,任命,孫傳庭便如同一個救火隊員,疲於奔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明新政,大量舊學門生被裁撤,流放,孫傳庭這樣有能力又開明,又能文又能武的人才便顯得彌足珍貴
。
大明進入嚴重的人才斷檔期,這是新舊交替必然會出現的。如今在南京做閣臣的,非得是文武兼備,三頭六臂的能人才行,方從哲便深感心力交瘁。前些天,台灣府又傳來噩耗,南居益南老大人終究是去了,大明東南又斷了一臂。瞧著年輕儒雅的孫傳庭,方首輔
琢磨著過幾日,等南京朝局穩定了,就把他調去鎮守台灣。可惜呀,可惜,孫傳庭,傅宗龍這樣文武兼備的人才太少了。方首輔回想起來神宗朝,崇禎初年那些黨爭,惡鬥便覺得諷刺,鬥來鬥去不就是出了些酒囊飯袋麽,不堪回首的那些年,盡出了些隻會噴口水
的廢物。拿起一份宣鎮舉子的條陳,方從哲眼睛便亮了起來:“學生之策,便是四事六政之法。修複驛路,建渠養蠶,屯糧、種棉、造林、牧畜、貿易諸計。我宣鎮之地,向不以產糧見長,然有煤鐵之利,東為京畿
,西為三晉。臨近塞外,當可大興農牧,貿易往來。”
方從哲看的眼睛一亮,宣鎮這種九邊之地,竟然也有這樣頭腦清醒的舉子。這在早些年怎麽可能,這也就是新學大興,才出了這麽些個務實的人才。宣鎮很快就要裁撤了,此人倒是調來江南做個縣官。
再拿起一份條陳,上書:“如今朝廷所獲二十萬叛軍,朝廷可令之轉為軍戶,發配西北,可每數千人集於一屯,每屯相距數十裏,置行幕於荒穢中,披荊棘、拾瓦礫,集糧養望。底蘊既展。百廢俱興。”
這個說的倒也沒錯,大可以當個兵備道的屬官。
“以東路百姓之教化,學生以為,可每屯設之學堂一所,百姓幼子均需識字。全民教化,使之邑無不學之戶,戶無不學之人,讓百姓人人皆知禮義廉恥。設之教化司,學生獻尊皇攘夷之策。”
這個就差多了,方從哲隨手將這大言不慚的條陳擱置一旁。
方老大人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眉頭竟然舒展開了,看了這些舉子的條陳,方知大明不是沒有人才,而是這些人才報國無門呀。稍一琢磨便提起筆來,寫了一道政令,開恩科吧。
恩科,那是皇上才能開的,這會兒皇上還在巡幸倭國呐。
皇上不再南京,方首輔隻好越俎代庖了,壯著膽子擬了一道政令,替皇上開了一次恩科。放下筆,老大人還覺得心驚肉跳,嘴唇發幹,這要在早些年,妥妥的大逆不道呀,哪有臣子替皇上開科舉的。
情勢如此也由不得他不做,江南各府可不能沒人治理。
於是,大明開國以來,第一次由內閣首輔下令開的科舉,誕生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過了一年方從哲嚐到了甜頭,又下令開了一次恩科,用於簡拔各類稀缺人才。隨著大明占領的地盤越來越大,人才的缺口也越來越大,這每年一科竟然成了定製。科舉涉及的領域
也越來越廣,從士農工商到航海人才,最後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國考。
但凡有秀才功名的都可以參加國考,自然,得是新學秀才才行。
隨著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國考製度形成,千百年來,士大夫壟斷官位朝局的局麵被打破了。然而隨著崇禎皇帝不問朝政,雲遊四海去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擺在方從哲麵前。他畢竟不是皇帝,總不能老是替皇帝下聖旨吧,皇上一怒之下解散了後宮,遣散了太監,大明長期實行的內廷製度便土崩
瓦解了。
崇禎爺一貫的不負責任,拍拍屁股跑到海外去了,可苦了方老大人苦苦支撐,真是嘔心瀝血了。麵對日益混亂的朝局,方老大人也不是白混的四朝元老,很快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恢複中書省吧。
於是乎,被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的中書省,在崇禎十四年重立了。中書省重立,隻會製造唯一的結果,那就是製造出一位真正權傾朝野的宰相,代替皇帝行使軍政大權。方從哲自己不敢當這個宰相,這個位置天底下隻有一個人敢坐,天下兵馬大都督,遼王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