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章 洞徹先機
身在軍情司,呂安很快便感受到了同袍之間,那種對大都督衷心的景仰,近朱者赤,呂安越來越適應大都督鷹犬的角色,沉迷其間,對大都督的軍令毫無條件的服從。
“走!”
一聲呼喝,交割了軍火的軍情司精銳悄無聲息,消失在藏區山城的曠野間,身後,是熊熊燃燒的藏區聖地。這江孜宗山城便是亦力把裏汗國的聖地,如今卻被李自成一把火燒了,這也是要斷藏區韃子的根。
河西,大都督行轅。
西南奏報,六月末,西南大軍已突破印北天險,大軍正在清剿生番,隨時可以派遣一支騎兵南下,直搗雄霸南亞次大陸的莫臥爾王朝腹地。西南破局,讓馬城長出了一口氣,一旦西南戰場騰出手來,大明四麵受敵的壓力驟減,起碼可以騰出十萬後備兵力。
隨著西北戰場穩定下來,大勝在即,大明已然渡過最艱難的時期。眼下最大的敵人便是時間,西南戰場可以不論,馬城需要盡快結束西北大戰,然後集結兵力北上馳援盧象升,與東歐二十五萬聯軍決戰於西伯利亞,就此完成雄霸天下的千古大業。
故此,馬城不停的將行轅往前移。
大都督行轅不停的遷移,牽一發而動全身,前線各部明軍便瘋了一般圍攻韃軍,即便是最貪生怕死的將領,也殺紅了眼,不願在大都督眼皮子底下,落下個怯懦畏戰的罪名,這要是貪生怕死的醜態落在大都督眼中,那還能有活路麽,為子孫後代計,這個時候也不能認慫。
狹長的河西走廊,兩千裏之地全線激戰,烽煙四起。這個時候傳出了大都督口諭,不要怕河西打爛了,打爛了可以重建,各部將士當以雷霆萬鈞之勢剿滅韃軍,成千古霸業。這千古霸業四個字出自大都督之口,傳入明人耳中,那便掀起了滔天駭浪。
散落在河西的十萬韃騎,被數十萬大明軍民圍攻,群毆,走投無路便大部逃進山區。河西走廊兩側多山,向西有祁連山,向東有合黎山,向南又有烏鞘嶺,四散而逃的韃騎一部進了烏鞘嶺,大部慌不擇路湧向綿延起伏的祁連山脈,卻被五孔不入的軍情司密探洞悉,提前將緊急軍情傳了出去。
祁連山中,扁都口。
扁都口高三千八百米,兵家必爭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南路便由此入青海入甘肅入西域。因此這裏便上演了一幕幕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曆史畫卷。曆朝曆代,這裏都不缺故事。留在這片峽穀的曆史與歲月,都化成了現在如詩如畫的扁都口。
張騫從這裏出使西域,霍去病從這裏征戰匈奴,法顯從這裏西去天竺,隋煬帝從這裏進入河西。這條古道上,走過戍邊將士、商賈駝隊、使節高僧,也走過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等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邊塞詩篇
在扁都口登高望遠,遠處雪峰雄峙,近處層巒疊嶂,山間綠草如碧,色彩斑斕的野花星星點點播撒在綠草之中,迎風搖曳。
皇明崇禎十一年,七月初。
提前洞悉了韃騎主力的動向,明軍從東西兩路瘋狂的趕到扁都口要隘,圍追堵截,要將總計多達六萬韃騎主力堵在這山巒大川之間。大批明軍打散了編製,分兩路湧向扁都峽天險,南路明軍從河湟出發,北路明軍走甘涼一線,蜂擁向前大舉進入祁連山。
此番,便是軍情司混在韃騎中的數百密探,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韃子一動,軍情司密探便輕騎飛報,便讓明軍搶了個先手,先一步趕至扁都峽天險布防。兩軍相爭,明軍占了極大的先機,便是這小小的先機,決定了大明西北此後數百年的局麵,一舉奠定了大明中興的局麵。
祁連山中,狹窄難行的山路。
呂長海領三百清澗團練,牽著馬,帶著軍需補給在山巒中穿行,前頭,後頭,還各有一支長途跋涉的友軍。呂長海整了整身上嶄新的大紅棉甲,穿上這身紅色棉甲,呂長海便覺得有點白馬長槍的感覺了,自接到肅州軍令,命各部速援扁都峽,這一路行來呂長海享受友軍豔羨的矚目。
如今,清澗團練靠著馮德的關係,換了裝,著實算一支精兵了。
火銃,棉甲,百鍛鋼刀,鎖子內甲一應俱全,還有四門便於攜帶的小炮,綁在馱馬上帶著走。呂長海這般邊軍老卒,當了那些年邊軍,本能的便對炮有了極大的依賴,炮就是他的膽氣,手中有炮,換了裝心氣爆棚的呂長海,敢上南山伏惡虎,敢下北海擒蛟龍。
也隻有呂長海這般邊軍老卒,在邊軍打了那些年仗,才知道一門小炮在山地防禦戰的作用有多大。一聲悲鳴,一匹馱馬不堪重負,馬失前蹄身子一歪,便大口吐著白沫,那四門雖是小炮卻也有兩三百斤重,不免要累死幾匹馱馬,周圍清澗子弟慌忙圍攏過去,將那門虎蹲小炮解下來。
那馱馬不堪重負,吐著白沫眼見是活不成了。
“長海叔,累死三匹馬了。”
“長海叔,這馬不行了。”
清澗子弟七嘴八舌的抱怨起來,這些都是貧苦人家出身的子弟,將馬匹看的比性命還重,這般素質出眾的馱馬一匹匹累死,不免心疼。這樣一匹馱馬出自遼東,吃苦耐勞,在河西起碼能值兩畝好田。
呂長海隻是心如鐵石,皺眉道:“換馬。”
清澗子弟不敢忤逆下,忍痛給那廢馬補了一刀,許多人露出惋惜之色,兩畝好田就這麽沒了。
山路難行,呂長海沉吟片刻,便冷聲道;“仍口糧節省些馬力,這是祁連山,餓不死人。”
一眾清澗子弟無奈,隻得將大包小包的口糧從馬背上卸下來,好些人拚命將甲等口糧,肉幹餅子往懷裏揣,揣不下了才棄置在路邊。仍是舍不得仍的,便留給後隊的友軍吧。仍了口糧,清澗團練隨身攜帶可供三天實用的口糧,輕裝上陣,沉默的穿行在山清水秀的祁連山中。
身在軍情司,呂安很快便感受到了同袍之間,那種對大都督衷心的景仰,近朱者赤,呂安越來越適應大都督鷹犬的角色,沉迷其間,對大都督的軍令毫無條件的服從。
“走!”
一聲呼喝,交割了軍火的軍情司精銳悄無聲息,消失在藏區山城的曠野間,身後,是熊熊燃燒的藏區聖地。這江孜宗山城便是亦力把裏汗國的聖地,如今卻被李自成一把火燒了,這也是要斷藏區韃子的根。
河西,大都督行轅。
西南奏報,六月末,西南大軍已突破印北天險,大軍正在清剿生番,隨時可以派遣一支騎兵南下,直搗雄霸南亞次大陸的莫臥爾王朝腹地。西南破局,讓馬城長出了一口氣,一旦西南戰場騰出手來,大明四麵受敵的壓力驟減,起碼可以騰出十萬後備兵力。
隨著西北戰場穩定下來,大勝在即,大明已然渡過最艱難的時期。眼下最大的敵人便是時間,西南戰場可以不論,馬城需要盡快結束西北大戰,然後集結兵力北上馳援盧象升,與東歐二十五萬聯軍決戰於西伯利亞,就此完成雄霸天下的千古大業。
故此,馬城不停的將行轅往前移。
大都督行轅不停的遷移,牽一發而動全身,前線各部明軍便瘋了一般圍攻韃軍,即便是最貪生怕死的將領,也殺紅了眼,不願在大都督眼皮子底下,落下個怯懦畏戰的罪名,這要是貪生怕死的醜態落在大都督眼中,那還能有活路麽,為子孫後代計,這個時候也不能認慫。
狹長的河西走廊,兩千裏之地全線激戰,烽煙四起。這個時候傳出了大都督口諭,不要怕河西打爛了,打爛了可以重建,各部將士當以雷霆萬鈞之勢剿滅韃軍,成千古霸業。這千古霸業四個字出自大都督之口,傳入明人耳中,那便掀起了滔天駭浪。
散落在河西的十萬韃騎,被數十萬大明軍民圍攻,群毆,走投無路便大部逃進山區。河西走廊兩側多山,向西有祁連山,向東有合黎山,向南又有烏鞘嶺,四散而逃的韃騎一部進了烏鞘嶺,大部慌不擇路湧向綿延起伏的祁連山脈,卻被五孔不入的軍情司密探洞悉,提前將緊急軍情傳了出去。
祁連山中,扁都口。
扁都口高三千八百米,兵家必爭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南路便由此入青海入甘肅入西域。因此這裏便上演了一幕幕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曆史畫卷。曆朝曆代,這裏都不缺故事。留在這片峽穀的曆史與歲月,都化成了現在如詩如畫的扁都口。
張騫從這裏出使西域,霍去病從這裏征戰匈奴,法顯從這裏西去天竺,隋煬帝從這裏進入河西。這條古道上,走過戍邊將士、商賈駝隊、使節高僧,也走過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等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邊塞詩篇
在扁都口登高望遠,遠處雪峰雄峙,近處層巒疊嶂,山間綠草如碧,色彩斑斕的野花星星點點播撒在綠草之中,迎風搖曳。
皇明崇禎十一年,七月初。
提前洞悉了韃騎主力的動向,明軍從東西兩路瘋狂的趕到扁都口要隘,圍追堵截,要將總計多達六萬韃騎主力堵在這山巒大川之間。大批明軍打散了編製,分兩路湧向扁都峽天險,南路明軍從河湟出發,北路明軍走甘涼一線,蜂擁向前大舉進入祁連山。
此番,便是軍情司混在韃騎中的數百密探,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韃子一動,軍情司密探便輕騎飛報,便讓明軍搶了個先手,先一步趕至扁都峽天險布防。兩軍相爭,明軍占了極大的先機,便是這小小的先機,決定了大明西北此後數百年的局麵,一舉奠定了大明中興的局麵。
祁連山中,狹窄難行的山路。
呂長海領三百清澗團練,牽著馬,帶著軍需補給在山巒中穿行,前頭,後頭,還各有一支長途跋涉的友軍。呂長海整了整身上嶄新的大紅棉甲,穿上這身紅色棉甲,呂長海便覺得有點白馬長槍的感覺了,自接到肅州軍令,命各部速援扁都峽,這一路行來呂長海享受友軍豔羨的矚目。
如今,清澗團練靠著馮德的關係,換了裝,著實算一支精兵了。
火銃,棉甲,百鍛鋼刀,鎖子內甲一應俱全,還有四門便於攜帶的小炮,綁在馱馬上帶著走。呂長海這般邊軍老卒,當了那些年邊軍,本能的便對炮有了極大的依賴,炮就是他的膽氣,手中有炮,換了裝心氣爆棚的呂長海,敢上南山伏惡虎,敢下北海擒蛟龍。
也隻有呂長海這般邊軍老卒,在邊軍打了那些年仗,才知道一門小炮在山地防禦戰的作用有多大。一聲悲鳴,一匹馱馬不堪重負,馬失前蹄身子一歪,便大口吐著白沫,那四門雖是小炮卻也有兩三百斤重,不免要累死幾匹馱馬,周圍清澗子弟慌忙圍攏過去,將那門虎蹲小炮解下來。
那馱馬不堪重負,吐著白沫眼見是活不成了。
“長海叔,累死三匹馬了。”
“長海叔,這馬不行了。”
清澗子弟七嘴八舌的抱怨起來,這些都是貧苦人家出身的子弟,將馬匹看的比性命還重,這般素質出眾的馱馬一匹匹累死,不免心疼。這樣一匹馱馬出自遼東,吃苦耐勞,在河西起碼能值兩畝好田。
呂長海隻是心如鐵石,皺眉道:“換馬。”
清澗子弟不敢忤逆下,忍痛給那廢馬補了一刀,許多人露出惋惜之色,兩畝好田就這麽沒了。
山路難行,呂長海沉吟片刻,便冷聲道;“仍口糧節省些馬力,這是祁連山,餓不死人。”
一眾清澗子弟無奈,隻得將大包小包的口糧從馬背上卸下來,好些人拚命將甲等口糧,肉幹餅子往懷裏揣,揣不下了才棄置在路邊。仍是舍不得仍的,便留給後隊的友軍吧。仍了口糧,清澗團練隨身攜帶可供三天實用的口糧,輕裝上陣,沉默的穿行在山清水秀的祁連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