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製衡
娜木鍾不無惡意的琢磨著,黃金家族的男人都當了軟腳蟹,死心塌地給明人賣命了,一個女人還固執個什麽勁兒呢。於是,年僅十歲的北元幼主額哲便將他的王宮開放,讓大批明軍病患住進來養病,大汗都一屁股坐到明人那邊去了,各部首領,頭人也隻得紛紛讓出住所,收留了大批明軍傷患。
北元末代大汗額哲,在後世是一個極正麵的人物,皇明史學家大多對其讚賞有加。正史上,將額哲和察哈爾王廷奉為黃金家族正統,以外蒙古,西蒙古為叛逆,野心家口誅筆伐,內蒙古察哈爾部則是葉赫女真之外,另一個民族融合的成功案例,在皇明疆域內代表著蒙古人的正統。
兩日後,白城。
馬城帶著開原帥府大小將官數百名,親臨白城,檢視在白城進入整補期的台灣鎮軍。馬城手按戰刀,帶著數百將官在大營中穿行,觸目驚心。南兵久居高溫潮濕之地,對高寒幹冷的極地氣候不適應,手腳生凍瘡,臉上皸裂,又是長達半年的連續作戰,此時北進實在太過勉強。
看著滿營病患心中無奈,士卒是人不是機器,打天下不是那麽容易的呀。
入王宮,軍議。
台灣,開原,白城三鎮高級將官百餘人,參與軍議,馬城安坐上首主位,額哲規規矩矩坐在一側,下首是閃耀的將星,一排排鑲著金線,銀線的領章,進入人才井噴期的遼軍,台灣軍,真正成為組織嚴密戰力凶悍的近代化軍隊。大批開原兵學,台灣兵學出身的年輕將領補入軍中。
明末的遼東兵學興起,終出現了一支擺脫了儒教束縛的強大軍隊。
馬城視線落在額哲身上,看著年近十歲的北元幼主,穿一身大紅軍服坐的腰杆筆挺,雙手規規矩矩按在膝蓋上,一副兵學學子的做派,心中滋味不免有些古怪。在遼東興起的兵學,在少年人心中擁有何等強大的影響力,沒人會被馬城更清楚了,前世,他就是被一句保衛邊疆的口號,慫恿著考進軍校。
年輕的身體荷爾蒙分泌十分旺盛,開疆裂土的野心,在年輕的心髒裏蠢蠢欲動。
想到入神時親兵捧著炭盆進來,還遞給各位將領一些手爐,馬城將手爐捧在懷中,室內很快暖和了起來。
主持軍議的盧象升,輕咳道:“請茶。”
叮叮當當,百餘將官腰杆挺直,紛紛伸手拿起桌上涼掉的清茶,很有紀律性的一仰脖子,咕咚咽了下去。馬城不免心中好笑,這場麵後世自然是見不到的,一群腰杆筆挺的校官,將官偏偏又擺著文人的譜,很有一種時空錯亂的違和感。然而這是時代的特色,茶文化,在大明自是深入人心的。
“南兵北進之事,議一議吧,不能再拖延了。”
放下茶杯,盧象升朗聲道,白虎節堂內一片鴉雀無聲。
盧象升在帥府中的地位極高,威嚴日生,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他的話眾將官自然要好生揣摩,其中深意。陷在興安嶺的是什麽人,李爭鳴,盧大人的得意門生也是心腹愛將,此時,盧大人自是心急如焚的,言下之意,自然想要台灣鎮軍主力盡快北進,救李爭鳴於水火之中。
“標下以為,南兵北進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標下附議,天寒地凍便不打仗了麽,沒這個道理!”
下首,一幹高級參謀,帥府大員紛紛出言支持,這自然便是盧象升這個參謀總長的派係,心腹,自然是要幫腔的。另一側雕花太師椅上,喬一琦,張永產等台灣鎮軍將領,對看幾眼便很有默契的保持著沉默,不願開罪盧大人,一眾台灣將官剛到遼東不久,自是不願意得罪權高位重的盧象升。
下首座位靠前的,軍銜高的如沈良,張翼等人,則分屬浙兵,衛所舊軍兩個派係。
兩人同樣一言不發,不讚成也不反對,一時間,這白虎節堂倒成了一言堂,這是早晚會出現的狀況。馬城端坐在上首,板著一張撲克臉,一聲歎息,中興大明是那麽輕鬆的麽,一代雄主是那麽容易做的麽,皇上是那麽容易當的麽。
真真不易呀,當下,馬城便緬懷起英明神武的大明神宗皇帝。
到了如今馬城這樣高的位置,才終於懂得了神宗萬曆皇帝的英明,為何神宗要搞平衡,搞派係,搞黨爭了,不搞權力製衡不行呀。沒有權力製衡,就會出現盧象升這樣的權臣,盧象升再如何胸懷坦蕩,他終究是個人不是神,但凡是人就會犯錯,就象今日這般關心則亂,而百餘高級將官竟無一人反對。
權力製衡,果然是治國理政,統禦下屬的不二法門,萬世不移的安邦定國之策。
馬城也曾反思過,神宗皇帝搞黨爭是英明神武的,政治手腕極為高妙,有明一朝,神宗萬曆皇帝算是搞權力製衡的第一高手,以黨爭之法製衡群臣,才成就了武功赫赫的萬曆盛世,
然而到了晚年這位陛下精力不濟,黨爭便成了一場災難,這也是免不了的,人老了就會犯糊塗。
馬城以為神宗皇帝的黨爭製衡策略,不夠完善,其實是可以改良的。
黨爭,錯在明爭安鬥下黑手,卻沒有形成完善的製度,這是神宗皇帝所處的時代局限性。可加以改良,形成一套完善的製度,大家明著鬥,公開鬥,拿到台麵上鬥,按照製度來鬥,不能誰的嗓門大就聽誰的,也不能背後下死手搞打擊報複那一套,那就和東林黨沒什麽兩樣了。
既然要爭,要鬥,這玩意還得需要一個裁判。
馬城可不打算做這個裁判,後世有現成的成熟體製可以借鑒,以老父馬林,台灣南公,袁公三位老大人,加上馬城本人作為最高決策機構,想來無人不服。再以盧象升,倪元璐,沈良,張益,袁崇煥,祖大壽等人輔助決策,如此,一套成熟的決策體製便成型了,這樣一套決策體製將決定大明未來的去向。
派係,製衡,分權,這套製度將會慢慢變的完善,會被一代代人加以改良,最終徹底結束中原王朝家天下的傳統。
娜木鍾不無惡意的琢磨著,黃金家族的男人都當了軟腳蟹,死心塌地給明人賣命了,一個女人還固執個什麽勁兒呢。於是,年僅十歲的北元幼主額哲便將他的王宮開放,讓大批明軍病患住進來養病,大汗都一屁股坐到明人那邊去了,各部首領,頭人也隻得紛紛讓出住所,收留了大批明軍傷患。
北元末代大汗額哲,在後世是一個極正麵的人物,皇明史學家大多對其讚賞有加。正史上,將額哲和察哈爾王廷奉為黃金家族正統,以外蒙古,西蒙古為叛逆,野心家口誅筆伐,內蒙古察哈爾部則是葉赫女真之外,另一個民族融合的成功案例,在皇明疆域內代表著蒙古人的正統。
兩日後,白城。
馬城帶著開原帥府大小將官數百名,親臨白城,檢視在白城進入整補期的台灣鎮軍。馬城手按戰刀,帶著數百將官在大營中穿行,觸目驚心。南兵久居高溫潮濕之地,對高寒幹冷的極地氣候不適應,手腳生凍瘡,臉上皸裂,又是長達半年的連續作戰,此時北進實在太過勉強。
看著滿營病患心中無奈,士卒是人不是機器,打天下不是那麽容易的呀。
入王宮,軍議。
台灣,開原,白城三鎮高級將官百餘人,參與軍議,馬城安坐上首主位,額哲規規矩矩坐在一側,下首是閃耀的將星,一排排鑲著金線,銀線的領章,進入人才井噴期的遼軍,台灣軍,真正成為組織嚴密戰力凶悍的近代化軍隊。大批開原兵學,台灣兵學出身的年輕將領補入軍中。
明末的遼東兵學興起,終出現了一支擺脫了儒教束縛的強大軍隊。
馬城視線落在額哲身上,看著年近十歲的北元幼主,穿一身大紅軍服坐的腰杆筆挺,雙手規規矩矩按在膝蓋上,一副兵學學子的做派,心中滋味不免有些古怪。在遼東興起的兵學,在少年人心中擁有何等強大的影響力,沒人會被馬城更清楚了,前世,他就是被一句保衛邊疆的口號,慫恿著考進軍校。
年輕的身體荷爾蒙分泌十分旺盛,開疆裂土的野心,在年輕的心髒裏蠢蠢欲動。
想到入神時親兵捧著炭盆進來,還遞給各位將領一些手爐,馬城將手爐捧在懷中,室內很快暖和了起來。
主持軍議的盧象升,輕咳道:“請茶。”
叮叮當當,百餘將官腰杆挺直,紛紛伸手拿起桌上涼掉的清茶,很有紀律性的一仰脖子,咕咚咽了下去。馬城不免心中好笑,這場麵後世自然是見不到的,一群腰杆筆挺的校官,將官偏偏又擺著文人的譜,很有一種時空錯亂的違和感。然而這是時代的特色,茶文化,在大明自是深入人心的。
“南兵北進之事,議一議吧,不能再拖延了。”
放下茶杯,盧象升朗聲道,白虎節堂內一片鴉雀無聲。
盧象升在帥府中的地位極高,威嚴日生,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他的話眾將官自然要好生揣摩,其中深意。陷在興安嶺的是什麽人,李爭鳴,盧大人的得意門生也是心腹愛將,此時,盧大人自是心急如焚的,言下之意,自然想要台灣鎮軍主力盡快北進,救李爭鳴於水火之中。
“標下以為,南兵北進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標下附議,天寒地凍便不打仗了麽,沒這個道理!”
下首,一幹高級參謀,帥府大員紛紛出言支持,這自然便是盧象升這個參謀總長的派係,心腹,自然是要幫腔的。另一側雕花太師椅上,喬一琦,張永產等台灣鎮軍將領,對看幾眼便很有默契的保持著沉默,不願開罪盧大人,一眾台灣將官剛到遼東不久,自是不願意得罪權高位重的盧象升。
下首座位靠前的,軍銜高的如沈良,張翼等人,則分屬浙兵,衛所舊軍兩個派係。
兩人同樣一言不發,不讚成也不反對,一時間,這白虎節堂倒成了一言堂,這是早晚會出現的狀況。馬城端坐在上首,板著一張撲克臉,一聲歎息,中興大明是那麽輕鬆的麽,一代雄主是那麽容易做的麽,皇上是那麽容易當的麽。
真真不易呀,當下,馬城便緬懷起英明神武的大明神宗皇帝。
到了如今馬城這樣高的位置,才終於懂得了神宗萬曆皇帝的英明,為何神宗要搞平衡,搞派係,搞黨爭了,不搞權力製衡不行呀。沒有權力製衡,就會出現盧象升這樣的權臣,盧象升再如何胸懷坦蕩,他終究是個人不是神,但凡是人就會犯錯,就象今日這般關心則亂,而百餘高級將官竟無一人反對。
權力製衡,果然是治國理政,統禦下屬的不二法門,萬世不移的安邦定國之策。
馬城也曾反思過,神宗皇帝搞黨爭是英明神武的,政治手腕極為高妙,有明一朝,神宗萬曆皇帝算是搞權力製衡的第一高手,以黨爭之法製衡群臣,才成就了武功赫赫的萬曆盛世,
然而到了晚年這位陛下精力不濟,黨爭便成了一場災難,這也是免不了的,人老了就會犯糊塗。
馬城以為神宗皇帝的黨爭製衡策略,不夠完善,其實是可以改良的。
黨爭,錯在明爭安鬥下黑手,卻沒有形成完善的製度,這是神宗皇帝所處的時代局限性。可加以改良,形成一套完善的製度,大家明著鬥,公開鬥,拿到台麵上鬥,按照製度來鬥,不能誰的嗓門大就聽誰的,也不能背後下死手搞打擊報複那一套,那就和東林黨沒什麽兩樣了。
既然要爭,要鬥,這玩意還得需要一個裁判。
馬城可不打算做這個裁判,後世有現成的成熟體製可以借鑒,以老父馬林,台灣南公,袁公三位老大人,加上馬城本人作為最高決策機構,想來無人不服。再以盧象升,倪元璐,沈良,張益,袁崇煥,祖大壽等人輔助決策,如此,一套成熟的決策體製便成型了,這樣一套決策體製將決定大明未來的去向。
派係,製衡,分權,這套製度將會慢慢變的完善,會被一代代人加以改良,最終徹底結束中原王朝家天下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