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姐姐上線了……這一章聊聊少年毛澤東的一段故事。
話說,少年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時候,與朋友蕭子升一起到鄉村開展實地調研活動。
他們的老師楊昌濟先生,也就是毛澤東夫人楊開慧的父親。楊先生,一位師者,位卑未敢忘憂國,他教育自己的學生,“修學好古,還要實事求是。”
這句話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知識與真理的大門。學習不僅僅是追求古老的智慧和傳統,更要以事實為依據,去探索、去驗證、去理解世界的本質。
修學好古,意味著對曆史、文化、經典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愛。通過研讀古人的著作、思想和經驗,我們可以汲取到無盡的智慧和啟示。這些古老的知識如同寶藏一般,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傳承。然而,僅僅停留在古代的知識體係中是遠遠不夠的。
時代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新的問題和挑戰也層出不窮。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實事求是”要求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迷信權威,不被表象所迷惑。鼓勵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勇於質疑和創新。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規律,推動知識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修學好古與實事求是相輔相成。前者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者則讓我們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有對古老智慧的敬畏之心,又要有敢於突破傳統的勇氣。隻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既有深厚底蘊又有創新能力的人。
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們秉持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態度。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時候,兵荒馬亂的年代,給少年毛澤東和蕭子升留下了深刻印象。
蕭子升的父親曾經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知識和思想。他對世界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理解。學成歸來後,他決定將自己所學帶回故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於是,他在家鄉積極投身於辦學和教育事業,致力培養新一代的人才,推動地方文化和社會進步。
通過創辦學校、設立圖書館等舉措,他為當地年輕人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看到了外麵的世界,也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度娘顯示,蕭子升,字旭東,後改名為蕭瑜,1894年8月22日生於湖南湘鄉蕭家衝。1910年在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1915年秋畢業後,到長沙楚怡學校任教。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是民國初年湖南青年參加赴法勤工儉學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在全國性的勤工儉學運動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1924年回國,曆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民報》總編輯、中法大學教授、國立北京大學委員兼農學院院長、華北大學校長及國民政府農礦部次長、國立曆史博物館館長等職。
1949年,去台灣,後來又到法國、瑞士。1952 年去南美烏拉圭,從事教育事業。
蕭子升的父親叫蕭嶽英。蕭嶽英是湘鄉有名的教書先生,在省裏也有名。蕭嶽英留過洋,人很開明。他1907年到東山學堂教書的時候,把他兒子也帶到東台山下的東山學堂,該學堂當時是新式學堂。毛澤東到東山學堂那年是宣統元年(1909)年,剛好蕭子升畢業。毛澤東在東山學堂讀書的時候,和蕭子升的弟弟蕭三(蕭子璋)關係很好。對毛澤東影響很大的一本書--《世界大英雄傳》,就是蕭三借給他看的。毛澤東和蕭子升這個時候,應該就互相認識了。
蕭子升有一段時間想倡導一種沒有經濟來源的生活,他與毛澤東倆人開始了這種旅行,一路上以地當床,以天為被的生活。
兩個年輕人踩著晨曦,披著月光,走過一片片水田菜地,越過一座座高山,他們相信真理就在前方,真理就在腳下。
碰到歧路,毛澤東說,“走山路,山路困難多,一定會有更多的思考”,堅定而果敢、無畏亦無懼;
碰到食不果腹,草眠露宿,毛澤東說,“把河灘當床,藍天當帳幔,月亮當燈籠”,激情又浪漫,豪情又萬丈。
這個暑假,他們不帶分文,從長沙出發,行經寧鄉、安化、益陽、阮江,行程千裏,深入群眾,見證了農民貧苦,土匪猖獗,見到了同學,進過寺廟,禦馬幫脫險,喜逢老師,遭洪水,救災民,與軍閥抗爭,見世間萬象與民生百態,赫然發現,洪水固然可怕,但軍閥地痞土匪比洪水還要可怕,這次的遊行學習更是點燃了毛澤在中國大地上救國救民的大本源之道。
毛澤東和蕭子升“把河灘當床,藍天當帳幔,月亮當燈籠”,恣意瀟灑。兩人從長沙出發,結伴西行,深入鄉村,深入群眾,見證農民貧苦、匪患猖獗、沅江漲水,以及猛於洪水的戰亂……
透過一組組電影鏡頭,跟隨青年毛澤東一路行走遊學,見過世間萬象民生百態,歎服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廣闊胸襟,“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出發》讓我們看到了青年偉人“個人如何走向社會,青年學子如何報效國家,中華民族如何立足世界”的思考與抉擇。
少年毛澤東不怕吃苦,敢於挑戰生活極限。值得新一代年輕人學習。
話說,少年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時候,與朋友蕭子升一起到鄉村開展實地調研活動。
他們的老師楊昌濟先生,也就是毛澤東夫人楊開慧的父親。楊先生,一位師者,位卑未敢忘憂國,他教育自己的學生,“修學好古,還要實事求是。”
這句話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知識與真理的大門。學習不僅僅是追求古老的智慧和傳統,更要以事實為依據,去探索、去驗證、去理解世界的本質。
修學好古,意味著對曆史、文化、經典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愛。通過研讀古人的著作、思想和經驗,我們可以汲取到無盡的智慧和啟示。這些古老的知識如同寶藏一般,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傳承。然而,僅僅停留在古代的知識體係中是遠遠不夠的。
時代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新的問題和挑戰也層出不窮。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實事求是”要求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迷信權威,不被表象所迷惑。鼓勵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勇於質疑和創新。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規律,推動知識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修學好古與實事求是相輔相成。前者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者則讓我們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有對古老智慧的敬畏之心,又要有敢於突破傳統的勇氣。隻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既有深厚底蘊又有創新能力的人。
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們秉持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態度。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時候,兵荒馬亂的年代,給少年毛澤東和蕭子升留下了深刻印象。
蕭子升的父親曾經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知識和思想。他對世界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理解。學成歸來後,他決定將自己所學帶回故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於是,他在家鄉積極投身於辦學和教育事業,致力培養新一代的人才,推動地方文化和社會進步。
通過創辦學校、設立圖書館等舉措,他為當地年輕人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看到了外麵的世界,也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度娘顯示,蕭子升,字旭東,後改名為蕭瑜,1894年8月22日生於湖南湘鄉蕭家衝。1910年在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 1915年秋畢業後,到長沙楚怡學校任教。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是民國初年湖南青年參加赴法勤工儉學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在全國性的勤工儉學運動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1924年回國,曆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民報》總編輯、中法大學教授、國立北京大學委員兼農學院院長、華北大學校長及國民政府農礦部次長、國立曆史博物館館長等職。
1949年,去台灣,後來又到法國、瑞士。1952 年去南美烏拉圭,從事教育事業。
蕭子升的父親叫蕭嶽英。蕭嶽英是湘鄉有名的教書先生,在省裏也有名。蕭嶽英留過洋,人很開明。他1907年到東山學堂教書的時候,把他兒子也帶到東台山下的東山學堂,該學堂當時是新式學堂。毛澤東到東山學堂那年是宣統元年(1909)年,剛好蕭子升畢業。毛澤東在東山學堂讀書的時候,和蕭子升的弟弟蕭三(蕭子璋)關係很好。對毛澤東影響很大的一本書--《世界大英雄傳》,就是蕭三借給他看的。毛澤東和蕭子升這個時候,應該就互相認識了。
蕭子升有一段時間想倡導一種沒有經濟來源的生活,他與毛澤東倆人開始了這種旅行,一路上以地當床,以天為被的生活。
兩個年輕人踩著晨曦,披著月光,走過一片片水田菜地,越過一座座高山,他們相信真理就在前方,真理就在腳下。
碰到歧路,毛澤東說,“走山路,山路困難多,一定會有更多的思考”,堅定而果敢、無畏亦無懼;
碰到食不果腹,草眠露宿,毛澤東說,“把河灘當床,藍天當帳幔,月亮當燈籠”,激情又浪漫,豪情又萬丈。
這個暑假,他們不帶分文,從長沙出發,行經寧鄉、安化、益陽、阮江,行程千裏,深入群眾,見證了農民貧苦,土匪猖獗,見到了同學,進過寺廟,禦馬幫脫險,喜逢老師,遭洪水,救災民,與軍閥抗爭,見世間萬象與民生百態,赫然發現,洪水固然可怕,但軍閥地痞土匪比洪水還要可怕,這次的遊行學習更是點燃了毛澤在中國大地上救國救民的大本源之道。
毛澤東和蕭子升“把河灘當床,藍天當帳幔,月亮當燈籠”,恣意瀟灑。兩人從長沙出發,結伴西行,深入鄉村,深入群眾,見證農民貧苦、匪患猖獗、沅江漲水,以及猛於洪水的戰亂……
透過一組組電影鏡頭,跟隨青年毛澤東一路行走遊學,見過世間萬象民生百態,歎服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廣闊胸襟,“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出發》讓我們看到了青年偉人“個人如何走向社會,青年學子如何報效國家,中華民族如何立足世界”的思考與抉擇。
少年毛澤東不怕吃苦,敢於挑戰生活極限。值得新一代年輕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