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姐姐上線了……


    人之初,性本善。紅娘姐姐覺得,善良要給值得的人。


    雖說,善良的人,終將被世界溫柔對待。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賈誼《新書》


    《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一心向善、多做善事,做好當下的事情就行了,不必過於擔心和牽掛未來的發展。


    人生短暫而寶貴,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用善意和愛心去對待他人,積累善行,為社會做出貢獻。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行善之中時,我們會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並非來自於外界的回報或認可,而是源於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肯定。


    心地善良的人,總是以真誠的心去關愛他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行為不僅能夠給別人帶來溫暖和希望,也能讓自己收獲更多的快樂和幸福。這些善良之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愛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將善舉融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論是小小的微笑還是大大的幫助,都是我們給予世界的一份美好禮物。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


    所以,讓我們心懷善意,積極行動起來吧!不要過分關注未來的結果,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隻要我們堅持行善,福報就一定會降臨在我們身上。


    有人說,人這輩子最大的財富,是骨子裏的修養,植根於內心的善良。


    那什麽是善呢?是蘇軾的“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嗎?還是說,它是金庸筆下的“為人切莫用欺心,舉頭三尺有神明”呢?


    或許,善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慈悲和憐憫吧!當我們看到弱小的生命時,會忍不住心生同情;當我們麵對他人的苦難時,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這種善良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本能反應。就像蘇軾對老鼠和飛蛾的關懷,雖然微不足道,但卻體現了他內心深處的善良。而金庸所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則更多地強調了善惡有報的觀念。


    無論我們做什麽事情,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為神明在看著我們。這種對道德的堅守,也是善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無論是蘇軾的詩句還是金庸的名言,它們都在告訴我們:善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值得我們去追求和傳承。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多一份關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計較。相信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可是,那個被稱為大善人的安子,被朋友同鄉表揚善良的人,卻做出來的不善良的事。


    如果一個連部下都不懂得憐憫的人,能說他善良嗎?也許,他那一天是著急回家,麵對同事求助搭車,他竟然表示不耐煩。幸虧司機有同情心,不顧他的煩躁,欣然想送他回家,然後又送同事。才算讓他滿意。


    這件事,讓他的同事,感覺不到一絲他的善良。


    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心靈的狀態,一種自我肯定。


    薛侃曾經向王陽明抱怨:為什麽天地之間,惡難鏟除,善更難培養呢?


    王陽明勸導:善惡是相對的。在除草的時候,草相對花來說就是惡的,因為它阻礙了花的盛開。但是它卻在某些程度上又給予了花養分,因此它又是善的。


    也許,安子覺得,他的同事職位比他低,不值得司機送著回家。


    以一顆柔軟心看世界,世界便是斑斕的,世界的顏色取決於你本心的顏色。


    豐子愷著有《護生畫集》,是位佛教徒,但是他和一般的佛教徒有點不一樣。


    女兒回憶說,豐子愷曾教育他們要愛世間的一切生命,包括小小的螞蟻。


    但他勸孩子們愛螞蟻,不要踩死螞蟻,並不是為了講什麽“積德”、“報應”,也不是為了要保護世間的螞蟻,而是為了要培養孩子一顆善良的心。


    他說,如果喪失了這顆善心,今天可以一腳踩死數百隻螞蟻,將來這顆心發展起來,這個人就變成了一個暴虐的人,會去傷害周圍的人,甚至去虐殺無辜的老百姓。


    《了凡四訓》中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世間的一切善良福報,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一個人行善去惡,他的內心就會純淨安詳,這樣的人和世界的關係是和諧的。


    老子《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上天不分親疏,但常常眷顧善良的人,為什麽呢?因為善良順應了天道。


    梁曉聲說: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並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時候,善良就是為了心安理得。


    人,不一定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也無須把日子過得轟轟烈烈,但一定要有一顆溫暖善良的心。


    當走在路上感到舒心從容,當遇到麻煩時會,有隻手來拉我們一把,這就是善的回音。


    很多人喜歡看風水,他們覺得家裏不夠興旺,多半是風水不好。卻不知,不是風水養人,而是人養風水。


    如果說家是一座房子,那麽善心就是地基,人心不善,整個家就會陷入不安。最好的家風,是內心的善良。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良對一個家來說,是黑夜裏的路燈,上一輩熠熠光輝,照亮下一輩前行的路。


    曾國藩從小受家庭影響,半耕半讀發奮苦學,後來成為封疆大吏,他再三告誡後代子孫親自參加農事勞動,不許仗勢欺人,不許使婢差奴。


    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這與曾國藩良好的家風、嚴謹的家教密不可分的。


    古語有雲: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餘。


    善良種子,落地生根。


    此間有福田,何處不安身?


    古人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願我們在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心懷善意。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終被溫柔對待……


    但願,善有善報。隻管善良,莫問前程,不求回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娘啼笑因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蝶並收藏紅娘啼笑因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