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姐姐上線了……


    這一章,紅娘姐姐帶著讀者一起穿越魏晉,看看琅琊王氏與司馬家族以及其他士族的聯姻。


    相傳,琅琊王氏通過與皇室、與頂級高門大戶聯姻,搭建了牢固厚實的保護網絡,在西晉政壇左右逢源,曆經風雨而不倒……


    紅娘姐姐的祖籍是琅琊古郡,那裏曾是琅琊王氏士族之地,也是琅琊王司馬睿的封地……


    聽老人們說,琅琊王氏可不得了!那麽,怎麽個不得了呢?紅娘姐姐小時候,隻知道這座老城汽車站周圍,有一個王羲之的雕像,算是整個城市的核心和靈魂……在羲之雕塑東北方向,過了沂蒙路,大約隔著兩條街,有一條硯池街,那裏有一座王羲之故居。


    羲之故居裏還有個墨池,相傳他四歲開始學寫毛筆字,常常在那個池子裏涮毛筆。


    再後來,紅娘姐姐大學同學的老父親,在紅色沂蒙大學曆史老師,專門研究王羲之。曾經舉辦王羲之研討會。再後來,這座城市還新建了書法廣場……


    但是,琅琊王氏家族究竟是怎麽回事?大多數人們,每天生活在這座城市,也並不太了解。


    琅琊王氏,相傳是古代周朝時期周靈王太子姬晉的後裔。據說,姬晉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後代便以“王”為姓氏。


    到了秦朝末年,王氏家族的祖先王翦、王賁父子成為秦國著名將領,立下赫赫戰功。


    西漢時,他們的子孫為了躲避戰亂,遷徙至山東琅琊郡。紅娘姐姐覺得,之所以選擇琅琊古郡,也許跟這裏地理位置有關係,這座古城位於魯西南地區,南北交通相對方便,離泰山和曲阜都不太遠,關鍵緊鄰沂河,物產豐富。稻米和小麥玉米均有生產。往東便是大海,海鮮也能及時運送。往南則是江蘇連雲港和徐州。


    王氏家族的王元,他的曾孫叫王吉,王吉舉(孝廉)入仕,後來擔任昌邑中尉,他的主子就是昌邑王劉賀,就是被霍光奪權的漢廢帝,海昏侯。


    王吉還曾促成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見麵。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話。


    王吉的兒子王駿擔任幽州刺史,司隸校尉,禦史大夫。孫子王崇繼續擔任禦史大夫,大司農。王崇之後好幾代,出了一個王仁,王仁擔任青州刺史,王仁的兒子王融生了倆兒子,弟弟王覽,哥哥就是“臥冰求鯉”的王祥。


    王融雖未做官,但其父王仁一直為官,家庭相對殷實。與前妻有一子王祥,後娶廬江朱氏,生小兒子王覽。


    王覽(206年-278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是書聖王羲之的曾祖父,王夫之、王獻之的曾曾祖父。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的同父異母之弟。


    “王覽爭鴆”的典故廣為流傳。後來王覽出仕為官,經多次升遷,官至光祿大夫。


    王祥(186年-268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曆經漢末、曹魏和西晉三朝,以“臥冰求鯉”名列“二十四孝”,被尊稱為“孝聖”。王覽的同父異母之兄。


    相傳王祥年輕時不肯出仕為官,後在弟弟王覽的勸說下,年近六十應召出仕。曹魏之時,升任太尉;晉武帝繼位之後,出任太保(輔導太子)。


    從王祥王覽開始,逐漸奠定琅琊王氏家族在西晉時期的地位。


    王祥後期官至萬戶侯,三公,他的兩個兒子都做到了太守級別的官,後來衣冠南渡,王祥這支留在了洛陽逐漸沒落。


    王覽雖然不如哥哥王祥出名,但他育六個兒子,都擔任了朝廷官員,到了第三代,更是出了王導、王曠等人,第四代有王羲之(王曠的兒子)、王允之等人,第五代有王獻之,王夫之等人


    還有一個後代叫王雄,他的兩個兒子,做了刺史和平北將軍。第三代有“竹林七賢”之一的 王戎和玄學領袖 王衍。


    西晉時期,王氏一脈,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了琅琊王氏家族。更神奇的是,那個名揚天下的夏侯淵竟然跟琅琊王氏也有淵源。夏侯淵的女兒分別嫁給了琅琊王氏後代和司馬家族後代(琅琊王)。


    王羲之的祖母姓夏侯,與晉元帝司馬睿的母親夏侯光姬是姐妹,而夏侯光姬的曾祖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名將夏侯淵。夏侯淵一生為曹操效力,東征西討,參加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在關右地區逐馬超、破韓遂、橫掃羌氐等外族勢力,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


    兩家的婚姻,可謂是強強聯合。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樣的聯姻不僅有助於鞏固雙方的地位和勢力,還為他們帶來了無盡的榮耀。


    琅琊是司馬睿的封地,司馬睿又號稱琅琊王。司馬睿與王曠(王羲之的父親)、王廙、王彬兄弟是姨表兄弟,一起玩到大,同時也與王導自幼交好,“契同友執”,“有布衣之好”。


    但是,隨著琅琊王一代一代往下傳,琅琊王與西晉皇帝的血緣越來越遠,琅琊王在西晉政壇的地位是直線下落的。家族政治地位的高低,直接體現為姻親的量級。


    有史書記載,司馬的姓是官職,屬於皇帝用掌管兵器的官職名,賞賜給顯赫的司馬家族。


    司馬睿的曾祖父是宣帝司馬懿,司馬懿隱忍,終還是得到了想要的王朝。司馬睿的祖父是琅琊武王(琅琊封地)司馬伷,父親則是琅琊恭王(世襲官職)司馬覲,母親則是夏侯淵的女兒夏侯光姬。


    司馬睿在司馬皇族中名聲不顯、勢力單薄,從封地琅琊就能看出,他在皇族中並不太重要。“時人未之識”,卻最終登基至尊之位,民諺稱為“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其主要原因便是琅琊王氏在其背後的支持。


    司馬睿作為琅琊王,王氏在琅琊勢力龐大,司馬睿一直盡力結交,其祖父開始,三代與王氏聯姻,友好關係保持數十年之久,司馬睿曾對王敦形容他與王氏兄弟的關係為“管鮑之交”,《世說新語》甚至記載“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禦床”語,司馬睿與王氏關係可見一斑。


    而當天下大亂,也正是王導勸司馬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琅琊(今山東臨沂),並在司馬睿出鎮下邳之時為其出謀劃策,最終輔佐司馬睿渡江出鎮建鄴,史書稱“晉中興之功,導實居其首”。


    渡江之後,司馬睿也並非坐穩。當時吳地士族勢力龐大,中原衣冠根基未穩,離開了吳地士族的認可與支持,根本難以立足,司馬睿甚至有“寄人國土、心常懷慚”之語。南渡之初,吳人不附,王導會同王敦,在上巳節,陪同司馬睿出行觀禊,並率中原名士眾星拱月般跟隨左右,於是吳人“相率拜於道左”,故事真假不論,但王氏在東晉立國並站穩腳跟中發揮極重要作用應是事實。王導、王敦也在憑借扶龍之功極盡尊榮、位及人臣,王敦娶的妻子是晉武帝的女兒襄城公主,因此以駙馬都尉起步,仕途通達。琅琊王氏如日中天。


    王氏兄弟與司馬睿相輔相成,比如王導還勸司馬睿戒酒,司馬睿都聽了建議。一段時期內,司馬與王氏相安無事,共同經營著長江之南的國土。


    權力讓人上癮,慢慢地,司馬睿不再滿足於做一個受製門閥的“半皇帝”,王敦也愈加驕橫跋扈,專權擅事。雙方不斷地試探、挑釁。終於,祖逖死後,王敦由荊州起兵,直指建康,占領石頭城,司馬睿率百官投降,王敦大權獨掌,還師武昌,遙控朝政,不久司馬睿憂憤而終,晉明帝司馬紹即位。


    司馬紹即位後,一麵安撫王敦,給與“假黃鉞、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之殊禮,一麵重用王導、郗鑒、溫嶠,以備王敦不臣之心。323年,王敦圖謀篡位,324年,司馬紹起兵討伐王敦。最終王敦病逝姑孰,王師大勝。


    王敦之亂後,司馬皇室與琅琊王氏之間回到一個微妙的平衡,琅琊王氏恩寵不減,但家族勢力卻是江河日下,難出棟梁之材,僅靠王導一人勉力支撐,最終在與門閥內部鬥爭中,被庾氏取代。


    聯姻帝室、居上製下—潁川庾氏。平定王敦後,司馬紹重整各州,收攏皇權勢力,325年,司馬紹走完了它短暫卻光輝的一生,長子司馬衍即位,是為晉成帝。司馬衍母親為潁川庾氏女。即位之初,司馬衍年齡尚幼,庾太後臨朝聽政,庾氏開始在東晉政壇展露崢嶸。庾太後後,由王導、庾亮共同輔政。庾亮以帝舅之尊,架空王導,獨攬大權,意欲取代王氏。


    其實,在此之前,庾氏與王氏是共同維護門閥地位的盟友關係。司馬紹死前,欲假手宗室控製禁軍,排斥門閥,庾亮挺身而出,闖宮麵聖,維護了門閥地位,並與王導共同對抗卞壺等舊族勢力。可見,當麵臨外敵時,門閥之間是可以擱置爭議,一致對外的。但一旦政局穩定,外部威脅消失,門閥各大家族內部的矛盾便會凸顯。


    元、明二帝之時,庾、王之間有諸多共同利益,矛盾並不顯著。王敦亂後,明帝雖仍以王導為司徒,卻越來越表現出親庾、遠王的傾向。當成帝司馬衍即位,庾氏坐大,庾、王矛盾逐漸公開化、尖銳化。


    庾亮執政時,一改王導寬仁政策,用事嚴厲切峻,得罪時任荊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約,並不顧王導、溫嶠等阻攔,堅持要征召在王敦之亂中立有大功的流民帥蘇峻入朝,逼得蘇峻叛亂。叛亂平息後,京畿一片廢墟,民意沸騰,庾亮不得已自貶蕪湖。此時,權柄又回到王導手中。王導執政後,修治殘缺,發展生產,力排眾議拒絕遷都,終使風雨飄搖的東晉進入了一段十餘年的穩定發展期。


    由儒入玄,芝蘭滿室—陳郡謝氏。陳郡謝氏初渡江之時,家族地位不高,其上升之路經曆了三個階段,分別由三個人完成,這三個人是謝鯤、謝尚、謝安。


    第一階段,渡江前後,謝鯤由儒入玄進入名士行列,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謝氏家族的地位。西晉末年,謝氏名聲不顯,謝鯤也未得大名,輾轉求仕於諸王之間,屢受屈辱。而後,因當時玄風大盛,不談玄不得稱名士,謝鯤於是改變謝家的儒學風尚,轉入玄學,獲得高名,得以參與朝政,也使得謝氏家族水漲船高。


    第二階段,謝鯤之後,謝氏家族地位已穩固,重心開始由玄學清談轉向事功學問,代表人物為謝尚。謝尚為謝鯤長子,當時,王導、郗鑒、庾亮先後逝世,“朝廷憂懼”,謝尚得到機會出任曆陽太守。兩年後,成帝死,政局動蕩,王、庾氏皆走向沒落,中樞與地方力量都麵臨重組,謝尚抓住這個機會還鎮曆陽,為豫州刺史,經營豫州,成為東晉朝廷一支極重要的力量,謝氏家族也有了自己的大本營。之後十餘年,謝氏勢力漸大,並維係著上遊桓溫和下遊朝廷的平衡,直到北伐失敗,豫州被桓溫所奪。


    第三階段,謝萬失去豫州,淪為庶民,謝氏失去憑借,急需一位領袖扶持謝家度過難關。於是,隱居東山的謝安不得已出仕。但由於桓氏坐大,謝安也隻是做一些小官,不曾參與樞要。謝安韜光養晦,隱忍不發十餘年,在殷氏、庾氏被桓溫誅戮一空的殘酷政治氛圍下,保全了謝氏,也最終成就了謝氏之後登上門閥頂峰。


    簡文帝後,桓溫圖謀不軌,正是謝安與王坦之聯手阻止了桓溫的企圖。桓溫後,謝安借太後等宮廷勢力逼迫桓衝退回荊州,下遊由謝氏掌握。但手中既無軍隊,也沒有謝家子弟外居方鎮以為援手,麵對統一北方,時刻可能南侵的前秦,和統治上遊荊、梁重地,手握精兵的桓氏,謝氏急需強大的武裝力量,既為家族,也為朝廷。


    終於,謝安利用前秦軍壓境,朝廷急需良將鎮禦北方的機會,舉薦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後又兼任徐州刺史,正是在這裏,謝玄組建了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淝水戰後,謝氏權力達到頂峰。


    但隨著北方壓力的解除,東晉內部的矛盾開始顯露。謝家勢力日大,已是功高震主,淝水戰後,朝廷對謝安久不封賞,反而是讒毀迭起,謝安不得已離開中樞。謝玄也因北伐失利和身體原因,退居會稽。謝氏也從權勢頂點滑落,之後的孫恩起義和劉裕代晉自立中,謝氏人物如謝琰、謝混、謝靈運等多被追逃,謝氏風流也被政治風暴雨打風吹去了。


    謝氏之後,代之而起的是太原王氏,但太原王氏既沒有兵權,也沒有能足以左右時局的人物,隻是皇權政治回歸的過渡一步,是“東晉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的終場”。之後,桓玄代晉自立又迅速敗亡,成了門閥勢力回光返照般的一次迸發。


    門閥權力兜兜轉轉,在四大世族手中依次傳遞,形成門閥政治趣橫生的現象。命運總是充滿了變數。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更迭,戰亂頻繁,幾段婚姻也經曆了許多波折。琅琊古郡的緣起,也因為傳奇的姻緣,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司馬家族和琅琊王氏家族休戚相關……士族子弟和皇族之間並肩齊驅。


    再說說家喻戶曉的那個琅琊王氏家長裏短那點事,王祥那個繼母朱女士,擔心大兒子搶了小兒子王覽的飯碗,總想除掉王祥,也不知真假?


    王覽沒有同母親一樣加害王祥,總是保護大哥,真是祖上積德啊!妥妥一部家族族鬥劇。


    據《晉書·卷三十三·列傳》記載:覽字玄通。母朱,遇祥無道。覽年數歲,見祥被楚撻,輒涕泣抱持。至於成童,每諫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屢以非理使祥,覽輒與祥俱。又虐使祥妻,覽妻亦趨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喪父之後,漸有時譽。朱深疾之,密使酖祥。覽知之,徑起取酒。祥疑其有毒,爭而不與,朱遽奪反之。自後朱賜祥饌,覽輒先嚐。朱懼覽致斃,遂止。


    王覽,字玄通。其母朱氏,對於其父王融前妻所生的王祥非常不慈愛。王覽年僅幾歲,看到哥哥王祥被母親鞭撻,總是哭泣著抱著哥哥護持他。等王覽稍微長大以後,就經常勸諫母親,母親的凶虐因而稍微收斂一些。


    朱氏經常無理驅使王祥做事,王覽總是陪著哥哥一起做。朱氏又虐待王祥之妻,王覽就讓妻子一起陪著。朱氏為此顧慮,也就停止了對王祥夫妻的虐待、驅使。


    王祥父親王融病逝以後,王祥孝順的名聲逐步傳播開來。朱氏為此深深忌憚,就想秘密毒殺王祥。王覽為人友悌,這就是古代“二十四悌”之一的“王覽爭鴆”的典故。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記載:祥嚐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朱氏不能以酒食毒殺王祥,就想別的招。王祥獨自在一張床上睡覺,朱氏就偷偷過去殺他。恰好王祥起床小解,隻砍在空床的被子上。


    王祥回來後,得知朱氏為此懊惱,便跪在繼母麵前請求處死自己。


    朱氏因此深受感動而悔悟過來,從此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對待王祥。


    人心都是肉長得,以心換心。


    盡管王祥的父親王融沒有出仕,但其祖父王仁做過青州刺史,也是頗具實力的大戶人家。王祥與王覽年齡相差很大,朱氏也是考慮在王融去世以後,王祥作為嫡長子會成為家族的掌門人,如果王祥要霸淩王覽,王覽實在沒有辦法對抗。


    正是出於這個考慮,除掉王祥便一了百了。


    遠的不說,就東漢末年袁紹、劉表那些諸侯豪強,包括曹操爺們,為了繼承人問題搞得雞犬不寧,甚至痛下殺手,豈不司空見慣?


    據《晉書·卷三十三·列傳》記載:覽孝友恭恪,名亞於祥。及祥仕進,覽亦應本郡之召,稍遷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戶。泰始末,除弘訓少府。職省,轉太中大夫,祿賜與卿同。鹹寧初,詔曰“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其以覽為宗正卿”頃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詔聽之,以太中大夫歸老,賜錢二十萬,床帳薦褥,遣殿中醫療疾給藥。後轉光祿大夫,門施行馬。


    王覽在孝順友悌、恭敬謹慎等修為方麵,比起其兄王祥略微遜色一些,但也很有名聲。


    在王祥得到徐州刺史呂虔征辟之後,王覽也應琅琊郡征召出仕,不久升遷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


    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複建五等爵,王覽封即丘子,食邑六百戶。西晉泰始末年,王覽出任弘訓少府,後轉任太中大夫,俸祿賞賜與公卿相同。


    鹹寧初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


    王覽因德行操守高尚,得到朝廷的褒獎,遂出任宗正卿。不久,王覽以疾病請辭。最終王覽以太中大夫的身份致仕,回家養老。朝廷賞賜二十萬錢、床帳氈褥,並派遣殿中醫治疾病、供給醫藥。


    後王覽轉任光祿大夫,並允許在府門前設行馬(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子)。


    鹹寧四年(278年),王覽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諡號貞。


    漢末魏晉時期,天下大亂、政治昏暗,王覽與其兄王祥能夠全身而退。《王祥傳:》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賢,則親親故吏而已,門無雜吊之賓。族孫戎歎曰:“太保可謂清達矣!”


    王祥去世時,前來奔喪的人不是朝廷賢臣,就是親戚故吏,門前並沒有閑雜人等。王祥族孫、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感慨地說:“太保(王祥以太保致仕)可真是清達啊!”


    此意是說,王祥並不與社會各層接觸、交往,也就沒有亂七八糟的朋友,這省卻了許多麻煩。


    王祥臨終,留下《訓子孫遺令》以訓導子孫,王覽想必也很清楚。在品行、操守方麵,哥倆是一致的,從他們尊崇儒、道思想來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此安身立命,不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這也許就是,琅琊王氏長久不衰的根源所在。再說說呂虔佩刀《晉書·王祥傳》記載:


    初,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謂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祥固辭,強之乃受。祥臨薨,以刀授覽,曰“汝後必興,足稱此刀”覽後奕世多賢才,興於江左矣。裁子導,別有傳。


    當初,徐州刺史呂虔有一把佩刀,有見識的工匠看過以後,認為佩戴此刀的人一定會登上三公之位。


    王祥接受呂虔征辟出仕後,呂虔對王祥說:“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這刀對我來說,不但有益很可能還有害。而您有公輔的器量,所以贈送給您。”


    王祥堅決推辭,呂虔屢屢強迫,他才勉強接受。王祥果然位居三公,以太保身份退休。


    王祥臨終前,又把佩刀授給其弟王覽,說:“你的後代一定興盛,足以佩戴此刀。”


    王覽也是固辭,最後勉強收下。果然,王覽後代多有賢才,在東晉時期尤為興盛。


    中國二十四史中,有三部史書列傳是以琅琊王氏居首:《晉書》列傳以王祥為首;《宋書》以王弘為首;《南齊書》以王儉為首。王弘、王儉都是出自王覽一支,這很了不起。


    東晉以後,興起於江左的王氏子孫主要是王祥、王覽的後裔。


    琅琊王氏家族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對其世代尊奉的儒家思想作出了調整。


    從西漢時期的王吉、王駿、王崇開始,就已經兼奉道家思想,東漢末期的王祥、王覽兄弟,繼續兼奉世傳的道家思想,西晉時期的王戎、王衍、王澄等人信仰了道教之一的天師道。


    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又逐步信仰了佛教,在玄學方麵也有高深的思想。


    雖然王導、王敦等也信奉玄學思想,但他們卻是很務實的政治家。能夠準確地把握政治時機,掌控中央政權,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使琅琊王氏達到了巔峰。


    謀國亦是謀家,二者不可能絕對的對立。琅琊王氏的立世之道,值得後世品味。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王夫之作為王羲之的後代,他認為:司馬昭進爵為王,荀顗欲相率而拜,祥曰:“王、公相去一階爾,安有天子三公可拜人者?”驟聞其言,未有不以為嶽立屹屹,可以為社稷臣者。馮道之勞郭威曰:“侍中此行不易。”亦猶是也。炎篡而祥為太保於晉,威篡而道為中書令於周,則其亢矯以立名,而取合於新主,大略可知矣。昭謂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深。”祥所逆揣而知其必然也。矜大臣之節,則太保之重任,終授之己也無疑。曆數姓而終受瀛王之爵,道固遠承衣盋於祥也。不吝於篡,而吝於一拜;不難於北麵為臣,而難折節於未篡之先;天下後世不得以助逆之名相加,萬一篡奪不成如桓玄,可以避責全身,免於佐命之討,計亦狡矣。


    王覽的兒子叫王曠,也就是王羲之的父親。王羲之還有兩位堂叔很出名,分別是王導和王敦。東晉時期,琅琊王氏達到了巔峰。衣冠南渡,王導,經王曠認識了司馬睿,輔佐琅琊王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並出任丞相一職。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才能,成為了東晉王朝的重要支柱之一。


    王導,出身於世家大族琅琊王氏,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和智慧。在西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王導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變化,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當永嘉之亂爆發後,王導與堂兄王敦等一同南渡江南,追隨司馬睿。


    在南方,王導憑借其家族的聲望和個人的魅力,迅速贏得了當地士族的支持。他與江東士族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通過聯姻等方式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時,他還積極推動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之間的融合,促進了東晉政權的穩定和發展。


    在政治上,王導主張寬政,反對嚴刑峻法,注重人才選拔和培養。他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致力於改善民生。在他的努力下,東晉初期的政治局麵相對穩定,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


    此外,王導還善於處理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他與王敦兄弟情深,但在王敦叛亂時,他堅決站在了朝廷一邊,維護了東晉的統一和穩定。後來,盡管王敦再次起兵叛亂,但王導依然堅定地扞衛著東晉政權。


    王導作為東晉的開國元勳和丞相,對東晉王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才能不僅為東晉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與堂兄王敦掌控東晉軍政大權,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據史料記載,王導和王曠是兄弟關係。他們都是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的重要人物。王導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領導能力而聞名,他在東晉建立初期發揮了關鍵作用,並成為東晉政權的重要決策者之一。


    王羲之的父親是王曠。他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和官員,曾任丹楊尹、淮南太守等職。王曠不僅擅長書法,還精通音樂和文學,對王羲之的藝術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後,琅琊王氏人才輩出,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如王羲之、王獻之等。


    王羲之早年是庾亮麾下的長史,直到後期才被推薦為江州刺史。當時滿朝公卿都愛他的才氣,屢次讓他入朝做京官,他就是不去。


    當時有人寫信勸他,他便回信表白:“我沒有廟廊之誌。”是的,他更喜歡在山水秀美的地方做個地方官,因此苦求宣城刺史的職位。最後被任命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這次他高興地赴任了。會稽這個地方本是眾多南渡大族的聚居之地,而且山水秀美,正是士人們最喜愛的地界之一。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曾經說此地“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覆蓋其上,仿佛雲蒸霞蔚”。會稽這個地方不僅在當時為士人所重,後人也都紛紛留下美文佳章描寫會稽附近山水之美。


    為何說王羲之是東床快婿呢?傳說王羲之年輕時長得很帥,而且性格瀟灑不羈。一次,他到郗鑒家做客,郗鑒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一位女婿。其他人都表現得很拘謹,隻有王羲之袒胸露腹躺在東邊的竹床上,若無其事地吃著東西。郗鑒認為他豁達自然,將來必成大器,就選了他做女婿。這就是“東床快婿”的由來。而王羲之也不負眾望,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代宗師,他的書法作品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郗鑒又是誰呢?王羲之的夫人叫什麽名字?又給他生了幾個兒子呢?


    郗鑒是東晉時期的大臣,他曾擔任兗州刺史、司空等職務,以儒雅著稱。


    而王羲之的夫人是郗鑒的女兒,名叫郗璿。她與王羲之結婚後,共生了七子一女。其中,王獻之是他們的第七個兒子,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與郗璿的婚姻,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兩人誌趣相投,感情深厚。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


    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娶了簡文帝司馬昱的女兒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王羲之因此與司馬昱成為兒女親家。


    相傳,司馬道福最初是嫁給了桓溫次子桓濟,由於桓濟想謀叔父桓衝,被流放而兩人分開。而王獻之本來是和表姐郗道茂結了婚的,但因為新安公主看上了王獻之,執意要嫁給他,郗道茂被迫離開王獻之。


    王獻之與司馬道福生了一個獨生女兒——王神愛,嫁給了司馬昱的兒子晉安帝司馬德宗為皇後。王獻之還因此獲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憲”。


    王羲之與夫人郗璿的獨女王孟薑,嫁給了南陽劉暢,王孟薑的女兒長大以後,又嫁給了謝玄的獨子謝瑍,生下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謝靈運被稱為山水詩的鼻祖。


    謝靈運從小就展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他繼承了王羲之的藝術基因,擅長書法和繪畫。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家族文化的熏陶,對詩詞歌賦有著獨特的見解。


    成年後的謝靈運決定離開家鄉,踏上旅途,去探尋更多的藝術靈感。他遊曆了名山大川,領略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這些經曆都成為了他創作的源泉。


    在旅途中,謝靈運結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交流文學心得,相互切磋技藝。謝靈運的作品風格清新自然,富有意境,深受當時文人的喜愛。


    最終,謝靈運成為了一代文學巨匠,他的作品流傳千古,為後人所傳頌。而他的成就也證明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傳承不僅僅局限於權力和財富,更體現在文化和藝術的積澱上。


    “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王謝兩家當時都是南京的士族。謝靈運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的詩作傳遍了大江南北。人們對他的家族背景也越發好奇,琅琊王氏的輝煌再次被世人津津樂道。


    然而,時光荏苒,物是人非。當年的繁華已不複存在,隻留下了一段段傳奇故事。謝氏家族的後人雖不如先人那般聲名顯赫,但他們依舊秉持著家族的傳統,努力追求著自己的夢想。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經曆了無數的挫折與困難,但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卻始終銘刻在心中。


    謝氏家族的後人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延續了家族的榮光。而那段關於琅琊王氏的曆史,也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永遠照耀著後人前行的道路。


    一龍生九子。琅琊王氏能夠代以繁衍,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家族內部成員與時俱進,並不是死摳一條路,大家各有各的發展軌跡。殊途同歸,諸王的個人發展和努力,最終都豐富和續寫了琅琊王氏的絢爛而輝煌的家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娘啼笑因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蝶並收藏紅娘啼笑因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