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年三月初一,於樂命潭州防禦使李光畢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


    南漢真正的奠基者,乃是那位隱於幕後卻運籌帷幄的劉隱。當年黃焯叛軍的鐵蹄無情地踏破廣州的寧靜,隨後又在湖湘之間肆虐,留下一片狼藉之時,而此時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劉隱之父,劉謙,以非凡的膽識與卓越的軍功,如同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劉家的前路。


    朝廷慧眼識珠,授以封州刺史及賀江鎮遏使之重職,讓他得以在梧州、桂林以西的廣袤土地上,施展胸中溝壑,經略四方。不過轉瞬之間,僅僅年餘光景,劉謙麾下已匯聚起一支威震四海的雄師,兵馬過萬,戰艦如林,足足百艘巨艦遊弋於南方蔚藍的海岸線上,其勢之盛,足以令四海側目。


    劉謙生有三子,長子便是劉隱。劉謙去世,廣州官員上表朝廷委任劉隱代替劉謙擔任封州刺史。


    與此同時,清海節度使劉崇龜悄然離世,其留下的權柄與疆土,如同無主之舟,在波濤中搖曳。嗣薛王安知柔,肩負皇命,踏上了前往廣州的征途,意欲接掌那方風雲之地,成為新任清海節度使。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在關鍵時刻布下重重迷霧。當安知柔的車馬緩緩行至湖南之境,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在嶺南的天空下醞釀。廣州城內,牙將盧琚與譚弘玘,二人心懷異誌,趁勢而起,如同兩隻潛伏已久的猛虎,猛然間占據了廣州城,誓要阻擋安知柔踏入這片土地。譚弘玘更是親守端州,將門戶緊鎖,令安知柔的軍隊望而生畏,不敢輕易涉足。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安知柔心中雖有千般無奈,卻也難掩其睿智與堅韌。而遠在暗處的譚弘玘,為求自保,竟向割據嶺南的劉隱拋出了橄欖枝,願以聯姻之盟,共謀大計。劉隱,這位深藏不露的梟雄,表麵上欣然應允,心中卻已盤算著如何利用這樁“婚事”,作為他南征北戰的鋒利刀刃。


    於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婚禮”悄然拉開序幕。劉隱以迎娶新娘為幌子,暗中調集精銳,將鋒利的兵器藏於船艙之下,趁著夜色如墨,悄無聲息地逼近了端州。那一刻,月光似乎也為之屏息,整個世界仿佛隻剩下船槳劃破水麵的微響,以及劉隱心中那股不滅的火焰。


    隨著一聲令下,劉隱的軍隊如同猛虎下山,瞬間衝破了端州的防線。譚弘玘,這位曾自詡為守城之神的將領,在突如其來的襲擊下,竟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倒在了血泊之中。勝利的曙光照亮了劉隱的眼眸,他並未停下腳步,而是乘勝追擊,直搗廣州城下。在那裏,盧琚的命運也早已注定,隨著一場激烈的戰鬥,他也步入了譚弘玘的後塵,成為了這段曆史中的匆匆過客。


    至此,嶺南的天空再次恢複了寧靜,但這份寧靜之下,卻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暗流湧動。安知柔雖未能親自踏入廣州,但劉隱的壯舉,無疑為他掃清了前行的障礙,也為嶺南的未來,埋下了新的伏筆。


    安知柔是知恩圖報之人,一紙奏章輕啟,向朝廷陳詞,力薦劉隱擔綱行軍司馬之重任,以感謝劉隱的助力。


    歲月流轉,清海節度使的寶座迎來了新的主人——徐彥若,他以其非凡的才略與沉穩的氣度,接過了守護一方的重責。上任伊始,徐彥若便以更加宏大的格局,再次提筆上書,懇請朝廷擢升劉隱為清海節度副使,將滿腔的信任與軍政大權,毫無保留地托付於這位年輕而卓越的將領。此舉,不僅是對劉隱能力的極高認可,更是對清海未來寄予的深切厚望。


    然而,世事無常,靜海節度使徐彥若,這位曾以鐵腕與智慧並重的領袖,終未能逃脫命運的安排,在歲月的長河中悄然隕落。臨終之際,他心懷家國,遺表一封,字字泣血,力薦劉隱暫行清海留後之職,以續其未竟之誌,保境安民。這份遺命,不僅是對劉隱個人能力的絕對信任,更是對清海百姓安寧生活的深切關懷。


    如此,劉隱在兩位前輩的厚望與托付下,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卻也更加堅定了他守護這片土地、造福一方百姓的決心。在這段被曆史銘記的篇章中,知恩圖報的美德與英雄相繼的壯舉,共同繪製了一幅波瀾壯闊、感人至深的時代畫卷。


    在安朝末年,劉隱於亂世中悄然布局,他以非凡的遠見,決定派遣一名精幹使者,攜帶著足以撼動人心的重禮,悄然潛入京師,目標直指那位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的權臣——朱炆。


    使者穿梭於夜色與權勢的縫隙間,終於,成功地將那沉甸甸的賄賂呈於朱炆麵前,不僅是金銀珠寶,更有對朱炆未來權勢穩固的微妙承諾,每一分都精準地擊中了朱炆的心弦。


    朱炆,這位久居朝堂之巔的梟雄,眸光閃爍,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他深知,這不僅是利益的交換,更是對彼此勢力範圍的默契劃分。於是,在一次朝會上,他巧妙言辭,將劉隱的名字高高舉起,奏請聖上,言辭懇切,力薦劉隱為清海節度使,以安嶺南,總領一方軍政,確保邊疆安寧。


    聖聽之下,雖有微詞,但麵對朱炆那不可一世的氣勢與精心編織的言辭,終是點頭應允。一時間,詔書傳遍大江南北,劉隱之名,也隨之響徹嶺南。他,以一介藩王之姿,憑借智慧與謀略,不僅贏得了朝堂之上的認可,更在嶺南百姓心中樹立了威望,開啟了他平定亂世、守護一方安寧的傳奇篇章。


    從此,嶺南之地,在劉隱的治理下,軍力漸強,民生漸安,仿佛在那動蕩不安的時代洪流中,築起了一座堅固的避風港,成為了亂世中的一抹亮色。


    朱炆毅然決然地廢黜了安帝,親手揭開了大梁王朝輝煌而動蕩的序幕。同年,春風得意之時,朱炆的目光落在了劉隱身上,他深知,亂世之中,人才乃是最寶貴的財富。於是,一紙詔書,加封劉隱為檢校太尉,並兼任侍中之職,委以重任,共謀大業。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至開平二年。武昌之地,節度使馬殷雄心勃勃,派遣麾下步軍都指揮使呂師周,率領精銳之師,如猛虎下山般直撲嶺南,意圖一舉奪下這片富饒之地。劉隱,作為嶺南的守護者,挺身而出,與呂師周大軍交鋒於疆場之上,兩軍對峙,戰鼓雷動,刀槍劍影間,盡顯英雄本色。曆經十餘次激戰,劉隱憑借過人的智謀與堅忍不拔的意誌,雖未能全殲敵軍,卻成功守住了嶺南的昭、賀、梧、蒙、龔、富六州,令敵軍大敗而歸,一時之間,威名遠播。


    十月金秋,大梁朝廷傳來喜訊,為表彰劉隱的赫赫戰功與忠誠之心,梁帝特下旨意,加封劉隱兼任靜海節度使、安南都護,權柄更重,地位尊崇。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是對他在維護國家安寧、抵禦外侮方麵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的肯定。


    開平三年,春風又綠江南岸,大梁王朝迎來了新的篇章。朱炆帝再次展現其惜才愛將之心,對劉隱進行了更為隆重的封賞,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之職,並冊封為南平王。這一連串的榮譽與地位,如同璀璨星辰般照耀在劉隱的頭頂,讓他成為了大梁王朝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瑤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於樂公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於樂公子並收藏平瑤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