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您可是好久沒來看我了,我可想你了!”十三歲的皇長子,皇後長孫氏所出的安文建在自己父皇的懷裏開心地埋怨著。
皇帝安嘉傑十分的慚愧,“父皇政務繁忙,所以很少有時間。”
“嗯,母後也是這麽說的。父皇,自從您登基後,就很少來看我跟母後了,您也太忙了!”
安嘉傑聽出了兒子的不滿,於是不想糾纏這個問題了,“兒呀!最近夫子都教授你什麽了?”
“昨日夫子教兒臣史學,講的是寧朝第二位皇帝登基之事,他是因為玄武之變登基的,因為他的大哥也就是當時的太子,認為他的功勞太大,威脅到了太子之位,所以這個太子大哥就與三弟,在皇城的玄武門設下埋伏,要殺死他,沒想到在他的家將誓死保護下,不但沒死,還反殺了太子和他三弟,於是,他成了太子,當上了皇帝。”安文建實事求是地講著自己的所學。
“那你怎麽對這件事有什麽看法呀?”這安嘉傑試探著問道。
“我,我想不明白。我就去問母後了,母後對我說,如果為了皇位而要血肉相殘,那就不要皇位也罷。父皇,我也是這麽想的,皇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兄弟之情。”
安嘉傑看著寶貝兒子,想起了自己三哥所做之事,長歎一聲。
......
“太後,太後,大事不好了!陛下,陛下他把皇後和皇後的孩子們逐出京城,放逐去了白山書院。”蒹葭急報道。
“什麽!”太後宇文氏聽了後,大驚失色,這怎麽可能呢!“蒹葭,你仔細道來,到底是因何事,陛下做出如此決定?”
“太後,事情是這樣的......”
“唉,皇後太善了,這話可不是她後宮應該說的。不過,陛下也太過激了。我去見陛下。”太後宇文氏知道了事情原委後來到了養神殿。
“見過母後。”安嘉傑的臉色陰沉,知道自己的母後前來的目的。
“陛下,關於皇後之事,哀家已略有所聞。皇後娘娘溫婉賢淑,心地純良,其言雖直,卻也出於一片赤誠之心,望陛下念及舊情,寬宏大量,莫讓宮闈之內再生波瀾,傷了那母子情分。皇後之位,非同小可,關乎皇家顏麵與後宮安寧;而建兒,身為皇長子,承載著國家未來的希望,更是不可輕忽。陛下三思啊!”
“母後,兒臣心意已決,望母後體諒。後宮不得幹政,此規矩乃祖宗之法,不可輕易撼動。至於皇後所言,其背後深意,兒臣已洞悉幾分,她若真有不願建兒承繼大統之心,兒臣亦唯有順應天命,成全她心中所願,以正宮闈之序。”
“陛下,萬萬不可衝動行事!此舉若出,後宮必將掀起軒然大波,人心惶惶。皇後與建兒,一者為國母,一者為儲君之選,皆係社稷之根本,陛下豈能輕易割舍?望陛下再行斟酌,以大局為重,保我皇家萬世基業穩固。”太後宇文氏苦口婆心地勸慰著皇帝。
“母後,朕是皇帝,難道事事都要聽命於您嗎?”安嘉傑怒了。
“你!”太後聽聞此言,氣得渾身顫抖,“我,我這麽做不也是為了幫你嗎?反正皇後不可廢,不可逐出皇宮。不然,不然哀家也與皇後同往。”
“那好吧!母後願意前往白山那就同去吧!傳朕旨意,太後與皇後還有皇後所出嫡子全部護往白山書院,修心養性。無旨不得回京!”
“你!你!”太後宇文氏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如此絕情,氣得拂袖而去。
同日,皇帝安嘉傑做出了另外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一直空置的貴妃之位定了人選,就是原來的皇子妃李氏,此李氏乃是隴西李家出身,育有一男一女,兒子安文雄今年十一歲,皇子中排行第二。
......
“王爺,我這位四哥是作什麽妖啊?把太後與皇後還有未來的太子都放逐到咱們東北,而且無旨不能回京,他這不就是要廢後嗎?什麽事至於如此大動幹戈呀?”安瑤十分不解的說道。
“是呀,王爺,四哥意欲何為呀!這麽做也太過了!”安真真十分生氣。
樂樂不動聲色,她可是知道事情可沒表麵這麽簡單。光是新立的貴妃,就來者不善。背後世家一定搗鬼了!
於樂歎息道:“皇家之事,咱們決不能參與。好好準備迎接太後與皇後和皇長子吧!其它的就靜觀其變吧!”
......
“這個皇上想幹嗎?”
“為自己留後路嗎?”
“咱們的人可是盯住太後與皇後了嗎,她們沒帶密旨出京吧?”
“應該是沒有,而且皇後是嚎啕大哭出的京。至於太後嗎,也是差點被氣昏。”
“這是明顯的陽謀啊!把人送到東北,有於樂保護著,咱們動不了手。”
“我認為無所謂,東北現在人力匱乏,兵力不到十萬,不足為懼!”
“路上派人截殺呢?”
“不妥吧!咱們的人在皇宮之中啊,你不怕安嘉傑魚死網破?”
......
“哥哥,皇上這麽做,是不是因為受到了世家的威脅啊?”樂樂在書房裏單獨跟哥哥聊了起來。
“應該不是,我估計是陛下提前做防範,這招出其不意,看似陽謀就是陽謀,雖然受了些罵名,但也保住了血脈,唉,做皇帝也難啊!”於樂長歎道。
“這幫該死的世家大族,都應該鏟除。”樂樂憤憤地說道。
“還沒到時候。”
樂樂乖巧地坐在哥哥身邊,依靠在哥哥的肩膀上,“哥哥,你不會有事吧?”
“放心吧,哥哥是不會做出如此過激之事的。”
“那就好,我可不想與你分開,你的媳婦們和孩子們可都指望著你呢!”
“嗯,哥哥知道了!”於樂輕揉著妹妹的秀發。
樂樂心安了不少,可是仍然痛恨那些該死的世家,這幫世家真是為非作歹,就連皇帝都被逼得妻離子散了,還能上哪說理去!看來就得斬草除根,徹底鏟除世家。
皇帝安嘉傑十分的慚愧,“父皇政務繁忙,所以很少有時間。”
“嗯,母後也是這麽說的。父皇,自從您登基後,就很少來看我跟母後了,您也太忙了!”
安嘉傑聽出了兒子的不滿,於是不想糾纏這個問題了,“兒呀!最近夫子都教授你什麽了?”
“昨日夫子教兒臣史學,講的是寧朝第二位皇帝登基之事,他是因為玄武之變登基的,因為他的大哥也就是當時的太子,認為他的功勞太大,威脅到了太子之位,所以這個太子大哥就與三弟,在皇城的玄武門設下埋伏,要殺死他,沒想到在他的家將誓死保護下,不但沒死,還反殺了太子和他三弟,於是,他成了太子,當上了皇帝。”安文建實事求是地講著自己的所學。
“那你怎麽對這件事有什麽看法呀?”這安嘉傑試探著問道。
“我,我想不明白。我就去問母後了,母後對我說,如果為了皇位而要血肉相殘,那就不要皇位也罷。父皇,我也是這麽想的,皇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兄弟之情。”
安嘉傑看著寶貝兒子,想起了自己三哥所做之事,長歎一聲。
......
“太後,太後,大事不好了!陛下,陛下他把皇後和皇後的孩子們逐出京城,放逐去了白山書院。”蒹葭急報道。
“什麽!”太後宇文氏聽了後,大驚失色,這怎麽可能呢!“蒹葭,你仔細道來,到底是因何事,陛下做出如此決定?”
“太後,事情是這樣的......”
“唉,皇後太善了,這話可不是她後宮應該說的。不過,陛下也太過激了。我去見陛下。”太後宇文氏知道了事情原委後來到了養神殿。
“見過母後。”安嘉傑的臉色陰沉,知道自己的母後前來的目的。
“陛下,關於皇後之事,哀家已略有所聞。皇後娘娘溫婉賢淑,心地純良,其言雖直,卻也出於一片赤誠之心,望陛下念及舊情,寬宏大量,莫讓宮闈之內再生波瀾,傷了那母子情分。皇後之位,非同小可,關乎皇家顏麵與後宮安寧;而建兒,身為皇長子,承載著國家未來的希望,更是不可輕忽。陛下三思啊!”
“母後,兒臣心意已決,望母後體諒。後宮不得幹政,此規矩乃祖宗之法,不可輕易撼動。至於皇後所言,其背後深意,兒臣已洞悉幾分,她若真有不願建兒承繼大統之心,兒臣亦唯有順應天命,成全她心中所願,以正宮闈之序。”
“陛下,萬萬不可衝動行事!此舉若出,後宮必將掀起軒然大波,人心惶惶。皇後與建兒,一者為國母,一者為儲君之選,皆係社稷之根本,陛下豈能輕易割舍?望陛下再行斟酌,以大局為重,保我皇家萬世基業穩固。”太後宇文氏苦口婆心地勸慰著皇帝。
“母後,朕是皇帝,難道事事都要聽命於您嗎?”安嘉傑怒了。
“你!”太後聽聞此言,氣得渾身顫抖,“我,我這麽做不也是為了幫你嗎?反正皇後不可廢,不可逐出皇宮。不然,不然哀家也與皇後同往。”
“那好吧!母後願意前往白山那就同去吧!傳朕旨意,太後與皇後還有皇後所出嫡子全部護往白山書院,修心養性。無旨不得回京!”
“你!你!”太後宇文氏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如此絕情,氣得拂袖而去。
同日,皇帝安嘉傑做出了另外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一直空置的貴妃之位定了人選,就是原來的皇子妃李氏,此李氏乃是隴西李家出身,育有一男一女,兒子安文雄今年十一歲,皇子中排行第二。
......
“王爺,我這位四哥是作什麽妖啊?把太後與皇後還有未來的太子都放逐到咱們東北,而且無旨不能回京,他這不就是要廢後嗎?什麽事至於如此大動幹戈呀?”安瑤十分不解的說道。
“是呀,王爺,四哥意欲何為呀!這麽做也太過了!”安真真十分生氣。
樂樂不動聲色,她可是知道事情可沒表麵這麽簡單。光是新立的貴妃,就來者不善。背後世家一定搗鬼了!
於樂歎息道:“皇家之事,咱們決不能參與。好好準備迎接太後與皇後和皇長子吧!其它的就靜觀其變吧!”
......
“這個皇上想幹嗎?”
“為自己留後路嗎?”
“咱們的人可是盯住太後與皇後了嗎,她們沒帶密旨出京吧?”
“應該是沒有,而且皇後是嚎啕大哭出的京。至於太後嗎,也是差點被氣昏。”
“這是明顯的陽謀啊!把人送到東北,有於樂保護著,咱們動不了手。”
“我認為無所謂,東北現在人力匱乏,兵力不到十萬,不足為懼!”
“路上派人截殺呢?”
“不妥吧!咱們的人在皇宮之中啊,你不怕安嘉傑魚死網破?”
......
“哥哥,皇上這麽做,是不是因為受到了世家的威脅啊?”樂樂在書房裏單獨跟哥哥聊了起來。
“應該不是,我估計是陛下提前做防範,這招出其不意,看似陽謀就是陽謀,雖然受了些罵名,但也保住了血脈,唉,做皇帝也難啊!”於樂長歎道。
“這幫該死的世家大族,都應該鏟除。”樂樂憤憤地說道。
“還沒到時候。”
樂樂乖巧地坐在哥哥身邊,依靠在哥哥的肩膀上,“哥哥,你不會有事吧?”
“放心吧,哥哥是不會做出如此過激之事的。”
“那就好,我可不想與你分開,你的媳婦們和孩子們可都指望著你呢!”
“嗯,哥哥知道了!”於樂輕揉著妹妹的秀發。
樂樂心安了不少,可是仍然痛恨那些該死的世家,這幫世家真是為非作歹,就連皇帝都被逼得妻離子散了,還能上哪說理去!看來就得斬草除根,徹底鏟除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