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兩難抉擇的事情積壓多了,突然像被柳書言撕裂開了一道口子,壓抑許久的怒火也不由自主地隨之而出,像是發泄:「柳書言你放肆!真是許久不見,你說話也越來越大膽了,你眼裏到底還有沒有朕這個皇帝?你真以為朕不敢立馬便下旨廢了你?」
到底二人一起生活了這麽多年,說是沒有至親之情那是假的,說對對方沒有較深的了解也是假的。沈天和知道柳書言除了執著於和衛千兒相關的事之外,幾乎算是無欲無求也沒什麽好怕的,以至於如今他麵對著柳書言,連太子之怒時的威脅都顯得這麽蒼白無力。
沈知也知道沈天和這麽說也隻是一時氣話,他不可能會真的把柳書言怎麽樣的。所以二人之後無意義的爭吵,她也已不想去聽了。
其實今夜柳書言和沈天和所說的這些話,大多都是沈知已經知道的,可是屋裏柳書言說話的語氣,卻讓沈知感覺有些陌生。除了剛相熟那會兒,柳書言平日裏在沈知麵前總是很溫柔;麵對他人,也不過是多了些懾人的氣勢,沈知卻還從來沒有見過她與誰這般犀利地爭執過。
更重要的是……柳書言剛才所言,隱隱表達著她所做的這一切——不管是當年進宮、還是近幾月來對沈知盡心竭力的幫助和指導——似乎都隻是因為衛千兒,而沈知對她來說,重要的也不過是她的身份是衛千兒的骨肉罷了。她曾不止一次和沈知說過,在旁人的眼裏,她或許不是什麽好人,她也不關心別人究竟過得怎麽樣,但因為衛千兒曾是母儀天下的皇後,柳書言還是懷了幾分對天下蒼生的關懷。
大抵柳書言希望,沈知和這天下,都能變成衛千兒想看到的模樣。
第106章 誤會(三)
收住有漸漸飄遠趨勢的思緒, 沈知斂了斂眸子, 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地長呼了口氣。她轉身離去, 耳畔餘下柳書言的聲音越行越遠。
輕車熟路地翻牆出了蓬萊殿, 剛落地,沈知一抬頭, 便瞧見了還站在前麵不遠處緊張地走來走去的曹閔。沈知朝他走過去, 見到「平安無事」出來的沈知,他才徹底鬆下了心頭的這一口氣。
「奴才見過殿下。現下夜已深沉,殿下……殿下可是要回東宮去?若……若是還不想回去, 奴才也可陪殿下再此處走走, 散散酒氣。」他環顧了一眼四周, 見四下無人,這才盡量壓低了聲音, 小心翼翼地詢問沈知道。
雖然當下天已經黑了下來, 但是透過月光的輝映,曹閔還是隱隱約約能感覺得到沈知的眼神和周遭的氣氛有些不太對勁。他心道怕不是沈知過去恰好撞見了什麽不該看見的,正在氣頭上, 說話還是要小心隱晦些為妙。
誰知沈知不僅沒有怪他沒聽她的話私自跟過來, 開口的語氣還是出奇地平淡:「回去吧, 孤乏了。」話畢, 她朝曹閔揮了揮手,便先行朝著回宮的方向走去了。
*
次日早朝,沈天和再次坐上了久違的龍椅,眾臣相互說話也都是樂嗬嗬的。
沈泰被貶之後的一段時日裏, 除了讓自己稍微放鬆些之外,沈知也沒有掉以輕心。在柳書言的幫助下,她順著一些線索摸到了剩餘的一些傾向沈泰且對她有所威脅的臣子,都想方設法地同貶或是調離了京城。如今這朝堂之上,幾乎再沒有對沈知意見很大的人留著了,看起來倒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唯有沈知一人,心思好似不在這處,有些皮笑肉不笑的。不過好在她的麵容有麵具擋著,加上她又站在第一排,旁人倒也看不出什麽端倪。可她的心不在焉,落入沈天和眼裏,還是很容易便被瞧了出來。可畢竟這麽多人在場,沈天和即便有心想問,卻也不是現在。
人都齊了,時辰一到,大臣們便紛紛住了議論之聲,按照規矩先正式地向沈天和行了一跪拜禮:「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快快請起。」眾人剛一跪下,沈天和便連忙開口免了他們的禮。
說實在話,沈天和也算得上是一個難得可以做到廣開言路、納諫兼聽的明君了。議事一開始,他簡單地匯結了此次禦駕親征的情況,又差人宣召一些功臣加官進爵受賞的聖旨後,便問起了官員們這段時間以來朝中的情況。
雖然他離開的這段日子,京城裏每日大大小小的情況都會有專人匯總成信八百裏加急與他傳往前線,可他寫給沈知的信卻很多時候都不能順利到達她的手中,故而沈天和也不知道他看到的那些信,究竟是真的,還是柳書言想讓他看到的。
而柳書言也確實是頗為大膽,薛絳逼宮的事情傳入沈天和耳中之後,他察覺事情不對,便第一次寄回來,信中已然提及了讓沈知千萬不要為難沈泰的意思。可是那時東宮的侍衛幾乎都換成了衛峰的人,就連宮人,也都是一一被柳書言盤查囑咐過的,因為柳書言提前與他們溝通交代過,所以那封信,自然而然地就落入了她的手中,並一直被扣留了下來。
偏偏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的二人一個有恩於他,一個是難得的棟樑之才,即便如此,他也不想將他們真的怎麽樣,隻能將這件事埋在心裏,就當做什麽也沒有發生過。
沈天和這個問題一跑出去,第一個站出來接話的便是他又愛又恨的衛峰了。
「回陛下,您禦駕親征的這段時日,有些心思不純之人看太子殿下年幼,便生起了歹心,妄圖合謀謀權篡位,對太子殿下不利。好在太子殿下心思縝密,陛下又有先見之明,臨行前下旨讓貴妃娘娘輔佐殿下,兩人聯手尋到一些蛛絲馬跡,提前識破了他們的計劃,這才扭轉幹坤,轉危為安。至於其中具體的細節,想必陛下也是知曉的,臣也不再贅述。除此之外,太子殿下還拿捏做主了一些大事,像前線缺戰馬、江南水患、嶺南瘴氣毒等等,殿下獨特的見解和策略,都讓臣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見太子殿下此前雖未接觸過太多政事,卻也是個可塑之才。臣敢肯定,隻要陛下此番不再像從前那般一心癡迷於政事,而是分些心思對太子加以培養,又有丞相輔佐身前身後,假以時日,太子必成大器,能沿襲陛下的英明,成為一代深
到底二人一起生活了這麽多年,說是沒有至親之情那是假的,說對對方沒有較深的了解也是假的。沈天和知道柳書言除了執著於和衛千兒相關的事之外,幾乎算是無欲無求也沒什麽好怕的,以至於如今他麵對著柳書言,連太子之怒時的威脅都顯得這麽蒼白無力。
沈知也知道沈天和這麽說也隻是一時氣話,他不可能會真的把柳書言怎麽樣的。所以二人之後無意義的爭吵,她也已不想去聽了。
其實今夜柳書言和沈天和所說的這些話,大多都是沈知已經知道的,可是屋裏柳書言說話的語氣,卻讓沈知感覺有些陌生。除了剛相熟那會兒,柳書言平日裏在沈知麵前總是很溫柔;麵對他人,也不過是多了些懾人的氣勢,沈知卻還從來沒有見過她與誰這般犀利地爭執過。
更重要的是……柳書言剛才所言,隱隱表達著她所做的這一切——不管是當年進宮、還是近幾月來對沈知盡心竭力的幫助和指導——似乎都隻是因為衛千兒,而沈知對她來說,重要的也不過是她的身份是衛千兒的骨肉罷了。她曾不止一次和沈知說過,在旁人的眼裏,她或許不是什麽好人,她也不關心別人究竟過得怎麽樣,但因為衛千兒曾是母儀天下的皇後,柳書言還是懷了幾分對天下蒼生的關懷。
大抵柳書言希望,沈知和這天下,都能變成衛千兒想看到的模樣。
第106章 誤會(三)
收住有漸漸飄遠趨勢的思緒, 沈知斂了斂眸子, 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地長呼了口氣。她轉身離去, 耳畔餘下柳書言的聲音越行越遠。
輕車熟路地翻牆出了蓬萊殿, 剛落地,沈知一抬頭, 便瞧見了還站在前麵不遠處緊張地走來走去的曹閔。沈知朝他走過去, 見到「平安無事」出來的沈知,他才徹底鬆下了心頭的這一口氣。
「奴才見過殿下。現下夜已深沉,殿下……殿下可是要回東宮去?若……若是還不想回去, 奴才也可陪殿下再此處走走, 散散酒氣。」他環顧了一眼四周, 見四下無人,這才盡量壓低了聲音, 小心翼翼地詢問沈知道。
雖然當下天已經黑了下來, 但是透過月光的輝映,曹閔還是隱隱約約能感覺得到沈知的眼神和周遭的氣氛有些不太對勁。他心道怕不是沈知過去恰好撞見了什麽不該看見的,正在氣頭上, 說話還是要小心隱晦些為妙。
誰知沈知不僅沒有怪他沒聽她的話私自跟過來, 開口的語氣還是出奇地平淡:「回去吧, 孤乏了。」話畢, 她朝曹閔揮了揮手,便先行朝著回宮的方向走去了。
*
次日早朝,沈天和再次坐上了久違的龍椅,眾臣相互說話也都是樂嗬嗬的。
沈泰被貶之後的一段時日裏, 除了讓自己稍微放鬆些之外,沈知也沒有掉以輕心。在柳書言的幫助下,她順著一些線索摸到了剩餘的一些傾向沈泰且對她有所威脅的臣子,都想方設法地同貶或是調離了京城。如今這朝堂之上,幾乎再沒有對沈知意見很大的人留著了,看起來倒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唯有沈知一人,心思好似不在這處,有些皮笑肉不笑的。不過好在她的麵容有麵具擋著,加上她又站在第一排,旁人倒也看不出什麽端倪。可她的心不在焉,落入沈天和眼裏,還是很容易便被瞧了出來。可畢竟這麽多人在場,沈天和即便有心想問,卻也不是現在。
人都齊了,時辰一到,大臣們便紛紛住了議論之聲,按照規矩先正式地向沈天和行了一跪拜禮:「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諸位愛卿快快請起。」眾人剛一跪下,沈天和便連忙開口免了他們的禮。
說實在話,沈天和也算得上是一個難得可以做到廣開言路、納諫兼聽的明君了。議事一開始,他簡單地匯結了此次禦駕親征的情況,又差人宣召一些功臣加官進爵受賞的聖旨後,便問起了官員們這段時間以來朝中的情況。
雖然他離開的這段日子,京城裏每日大大小小的情況都會有專人匯總成信八百裏加急與他傳往前線,可他寫給沈知的信卻很多時候都不能順利到達她的手中,故而沈天和也不知道他看到的那些信,究竟是真的,還是柳書言想讓他看到的。
而柳書言也確實是頗為大膽,薛絳逼宮的事情傳入沈天和耳中之後,他察覺事情不對,便第一次寄回來,信中已然提及了讓沈知千萬不要為難沈泰的意思。可是那時東宮的侍衛幾乎都換成了衛峰的人,就連宮人,也都是一一被柳書言盤查囑咐過的,因為柳書言提前與他們溝通交代過,所以那封信,自然而然地就落入了她的手中,並一直被扣留了下來。
偏偏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的二人一個有恩於他,一個是難得的棟樑之才,即便如此,他也不想將他們真的怎麽樣,隻能將這件事埋在心裏,就當做什麽也沒有發生過。
沈天和這個問題一跑出去,第一個站出來接話的便是他又愛又恨的衛峰了。
「回陛下,您禦駕親征的這段時日,有些心思不純之人看太子殿下年幼,便生起了歹心,妄圖合謀謀權篡位,對太子殿下不利。好在太子殿下心思縝密,陛下又有先見之明,臨行前下旨讓貴妃娘娘輔佐殿下,兩人聯手尋到一些蛛絲馬跡,提前識破了他們的計劃,這才扭轉幹坤,轉危為安。至於其中具體的細節,想必陛下也是知曉的,臣也不再贅述。除此之外,太子殿下還拿捏做主了一些大事,像前線缺戰馬、江南水患、嶺南瘴氣毒等等,殿下獨特的見解和策略,都讓臣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見太子殿下此前雖未接觸過太多政事,卻也是個可塑之才。臣敢肯定,隻要陛下此番不再像從前那般一心癡迷於政事,而是分些心思對太子加以培養,又有丞相輔佐身前身後,假以時日,太子必成大器,能沿襲陛下的英明,成為一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