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位奇人叫孟月,傳言是某位王爺的私生子,主攻清樂,擅吹笙,不僅笙音如泣如訴,催人淚下,自己也成天孤芳自賞,酸不溜秋,見人就挖苦。
賀連說,自己偏好吳音,曾經練過音聲氣息,隻是後來嫌棄太苦太累,沒有堅持。孟月就笑他,美姿容,善歌舞,並非好事,還是別學稱心為好。
葉奴和賀連聽完,瑟瑟發抖,其實哪個又不是命如草芥,誰的身世也不比誰強,大家就這麽你一言我一句的,直至戌時三刻,突然,外麵的門響了三聲。
緊接著,榻上塌下的,全都收拾起自己的粗糙模樣。葉奴道:「這麽晚了,是誰?」孟月一笑,轉過身,對著鏡子照了照容貌:「還能是誰,月照紅塵路,春籃家書長。」賀連聳肩膀,酸得雞皮疙瘩起一身。
許闊穿好了打底的白襦裙,回頭見新人不知規矩,才解釋道:「是顧郎,他每月都來秋院替我們和家裏捎信,也能辦些瑣碎的事。」葉奴眸中一亮:「顧郎?」
幾人議論間,顧越已經進門,一襲素衫,左手秉火燭,右手提著盛放筆墨紙硯的竹籃子。葉奴就光著腳,笑道:「顧郎,我想你。」顧越放下籃子,在案前鋪開紙頁:「怎麽不穿鞋,你過得還慣嗎?」葉奴點頭。顧越道:「幫我研磨。」
許闊和孟月眨巴眨巴眼,下巴都要驚得掉地,隨後,大家簇擁過來,先在竹籃子裏找自家的信,不識字的找識字的念,念完之後,按順序請顧越代筆回信。
筆墨自然屬於署裏,而信紙就比較講究,用的是經過均勻塗蠟和砑光的硬黃紙,看起來光澤瑩潤,且質地密實,不易損爛,絕非一般公署用的染黃紙。
葉奴擠在最裏麵那圈,心想原來這就是孟月口中的「春籃家書長」,其中不光是家書,還有給教坊女伎的情書,甚至連禁忌的期約朝中官員春遊的書信都有。
集賢閣是個沒有秘密的地方,大家樂同樂,苦同苦。下筆前,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顧越都會做適當的詢問和修改,一旦文思成,連起墨絕不停頓。
除此之外,還有人要托著辦事的,譬如許闊,就想要一本春宮……反正不管邪的還是正的,當然大部分都是邪的,顧越都會很淡定地記在一本冊簿上。
葉奴托著腮,感嘆這得背住多少人情世故,突然麵前飛過墨汁。顧越怔住,呀了一聲。葉奴道:「什麽?」顧越笑了笑,索性在他的額頭上塗畫了一朵團花。
旁人說傳神,葉奴臉沉。顧越道:「你要不要也寫一封家書?」葉奴回頭看看,除了賀連和孟月兩三個不書信,其他人似乎都已經輪完。
「可是我家在嶺南鄉下,即使一路騎驢,來回也得要兩個月,你寫了這些,去哪裏遞送?」葉奴道,「就算遞到,阿爹阿娘不識字,也不知何日才會回。」
顧越道:「你信我,天涯海角都能遞到,十載八年回信不丟。」葉奴脫口而出:「不必,你要幫我寫,就隻幫我一個人寫。」顧越看他一眼,沒多問,低頭開始收拾籃子:「一封家書抵萬金,豈是與我負氣?這叫什麽話。」
葉奴一陣羞窘,要去擦額頭上的花,卻看到許闊去偏房的櫃子裏取來了三貫通寶錢。顧越自然地接過,一句沒解釋,塞進籃子下麵掛的布袋裏,飄身而去。
這下子,各自鑽各自的被窩,賀連擺出商戶精明的模樣,開始算帳。統共是六封信,如何生生要了三貫通寶錢?有人還沒寫,怎麽用的是集賢閣的公錢?
「人吶,誰不遇十難八難?若沒交這點錢,咱指不定受多少欺負呢。」許闊吹滅燭盞,嫻熟地摸上榻,說道,「『月照紅塵路』,你們早晚會知道滋味的。」
前年,許爹大病,許闊幾人私自去崇仁坊賣藝賺錢,不想被崔立得知,隻給兩條路,一條是打死,一條是交錢,情急之下,顧越先是把此事捅到太常寺,鉗住崔立,然後通融幾家樂坊銷帳,給他們開了第三條路。
得知這些,葉奴才打聽到,兩京流外吏在外經商的很多,顧越不僅在春院辦差,還在皇城東門外的永昌坊中,開著一家名叫顧十八的茶肆。
※※※※※※※※※※※※※※※※※※※※
發點童年回憶的糖。
《舊唐書》卷44《職宮三》記太樂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樂正八人,從九品下。典事八人,掌固八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
簡單來說,樂正是老師,協律郎是紀律委員,都是樂官
樂工則包括文、武二舞郎和散樂成員。散樂成員從地方州縣抽調而來,凡被徵調者,名字皆被載入太常寺戶簿,以服役形式參加培訓與表演。
所以,蘇安和賀連的身份,在輕外重內的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類似於,農村人口遷徙城市
第6章 南安
日復一日,晨鼓隆響之際,集賢閣裏雞鳴狗跳。許闊劈裏啪啦地敲拍板,督促各位起床,葉奴匆匆忙忙套好白襦裙和袍衫,賀連剛睜開眼便要去看看自己的那條金錠還在不在,孟月總是半敞紗袍在窗下嗟嘆。
眾人水房洗漱,廊下用食,步往冬院,一路上與細碎不停的腳步聲齊鳴的是各類嘈雜的樂器聲。院子裏的圓凳擺得像蓮蓬上的蓮子,一朵一朵地簇擁成團。韓昌君拄著拐杖,一隻手背在身後,來回在冬夏院之間往返。
賀連說,自己偏好吳音,曾經練過音聲氣息,隻是後來嫌棄太苦太累,沒有堅持。孟月就笑他,美姿容,善歌舞,並非好事,還是別學稱心為好。
葉奴和賀連聽完,瑟瑟發抖,其實哪個又不是命如草芥,誰的身世也不比誰強,大家就這麽你一言我一句的,直至戌時三刻,突然,外麵的門響了三聲。
緊接著,榻上塌下的,全都收拾起自己的粗糙模樣。葉奴道:「這麽晚了,是誰?」孟月一笑,轉過身,對著鏡子照了照容貌:「還能是誰,月照紅塵路,春籃家書長。」賀連聳肩膀,酸得雞皮疙瘩起一身。
許闊穿好了打底的白襦裙,回頭見新人不知規矩,才解釋道:「是顧郎,他每月都來秋院替我們和家裏捎信,也能辦些瑣碎的事。」葉奴眸中一亮:「顧郎?」
幾人議論間,顧越已經進門,一襲素衫,左手秉火燭,右手提著盛放筆墨紙硯的竹籃子。葉奴就光著腳,笑道:「顧郎,我想你。」顧越放下籃子,在案前鋪開紙頁:「怎麽不穿鞋,你過得還慣嗎?」葉奴點頭。顧越道:「幫我研磨。」
許闊和孟月眨巴眨巴眼,下巴都要驚得掉地,隨後,大家簇擁過來,先在竹籃子裏找自家的信,不識字的找識字的念,念完之後,按順序請顧越代筆回信。
筆墨自然屬於署裏,而信紙就比較講究,用的是經過均勻塗蠟和砑光的硬黃紙,看起來光澤瑩潤,且質地密實,不易損爛,絕非一般公署用的染黃紙。
葉奴擠在最裏麵那圈,心想原來這就是孟月口中的「春籃家書長」,其中不光是家書,還有給教坊女伎的情書,甚至連禁忌的期約朝中官員春遊的書信都有。
集賢閣是個沒有秘密的地方,大家樂同樂,苦同苦。下筆前,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顧越都會做適當的詢問和修改,一旦文思成,連起墨絕不停頓。
除此之外,還有人要托著辦事的,譬如許闊,就想要一本春宮……反正不管邪的還是正的,當然大部分都是邪的,顧越都會很淡定地記在一本冊簿上。
葉奴托著腮,感嘆這得背住多少人情世故,突然麵前飛過墨汁。顧越怔住,呀了一聲。葉奴道:「什麽?」顧越笑了笑,索性在他的額頭上塗畫了一朵團花。
旁人說傳神,葉奴臉沉。顧越道:「你要不要也寫一封家書?」葉奴回頭看看,除了賀連和孟月兩三個不書信,其他人似乎都已經輪完。
「可是我家在嶺南鄉下,即使一路騎驢,來回也得要兩個月,你寫了這些,去哪裏遞送?」葉奴道,「就算遞到,阿爹阿娘不識字,也不知何日才會回。」
顧越道:「你信我,天涯海角都能遞到,十載八年回信不丟。」葉奴脫口而出:「不必,你要幫我寫,就隻幫我一個人寫。」顧越看他一眼,沒多問,低頭開始收拾籃子:「一封家書抵萬金,豈是與我負氣?這叫什麽話。」
葉奴一陣羞窘,要去擦額頭上的花,卻看到許闊去偏房的櫃子裏取來了三貫通寶錢。顧越自然地接過,一句沒解釋,塞進籃子下麵掛的布袋裏,飄身而去。
這下子,各自鑽各自的被窩,賀連擺出商戶精明的模樣,開始算帳。統共是六封信,如何生生要了三貫通寶錢?有人還沒寫,怎麽用的是集賢閣的公錢?
「人吶,誰不遇十難八難?若沒交這點錢,咱指不定受多少欺負呢。」許闊吹滅燭盞,嫻熟地摸上榻,說道,「『月照紅塵路』,你們早晚會知道滋味的。」
前年,許爹大病,許闊幾人私自去崇仁坊賣藝賺錢,不想被崔立得知,隻給兩條路,一條是打死,一條是交錢,情急之下,顧越先是把此事捅到太常寺,鉗住崔立,然後通融幾家樂坊銷帳,給他們開了第三條路。
得知這些,葉奴才打聽到,兩京流外吏在外經商的很多,顧越不僅在春院辦差,還在皇城東門外的永昌坊中,開著一家名叫顧十八的茶肆。
※※※※※※※※※※※※※※※※※※※※
發點童年回憶的糖。
《舊唐書》卷44《職宮三》記太樂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樂正八人,從九品下。典事八人,掌固八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
簡單來說,樂正是老師,協律郎是紀律委員,都是樂官
樂工則包括文、武二舞郎和散樂成員。散樂成員從地方州縣抽調而來,凡被徵調者,名字皆被載入太常寺戶簿,以服役形式參加培訓與表演。
所以,蘇安和賀連的身份,在輕外重內的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類似於,農村人口遷徙城市
第6章 南安
日復一日,晨鼓隆響之際,集賢閣裏雞鳴狗跳。許闊劈裏啪啦地敲拍板,督促各位起床,葉奴匆匆忙忙套好白襦裙和袍衫,賀連剛睜開眼便要去看看自己的那條金錠還在不在,孟月總是半敞紗袍在窗下嗟嘆。
眾人水房洗漱,廊下用食,步往冬院,一路上與細碎不停的腳步聲齊鳴的是各類嘈雜的樂器聲。院子裏的圓凳擺得像蓮蓬上的蓮子,一朵一朵地簇擁成團。韓昌君拄著拐杖,一隻手背在身後,來回在冬夏院之間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