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李淵其實很明白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侄來您這兒,是想看看工地的賬本。”李複說道:“我昨天去了之後,看到工地上還真是有不少人幹活,問了問薑確,薑確說,工地上招攬的,一部分是因為地裏鬧了蝗災導致糧食減產甚至絕產的百姓人家,一部分則是長安城裏的無業者。”
“這次修建競技館,畢竟是大安宮出錢,首次宮中有工程而不征徭役,給了百姓們一條活路,小侄覺得,就算這件事不歸小侄統管,多上上心,也是有必要的。”
李淵麵露欣慰,撫須點頭。
“恩,你說的不錯。”
隨後,李複又將昨日跟薑確的談話,挑揀出一些來,重複給李淵聽。
包括長安城的無業遊民的問題,也跟李淵做了探討。
“雖然現在不可能讓朝廷取消征力役,雜役,但是朝廷將來也會慢慢改變,長安城,甚至整個大唐,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是啊,總不能越來越壞不是,二郎處理國政,也是有一套的。”李淵笑道:“不過要恢複國力,可不是一朝一夕啊,朝廷也難。”
“雖然現在不知道朝廷改變了多少,但是就拿著朕在位的時候說吧。”李淵回想著,將情況解釋給李複聽:“大唐以一百萬戶人口算,每戶每年,交兩石糧食,這就是兩百萬石。”
“或許你會疑惑,為什麽朕要按照一百萬戶,兩百萬石算,大唐的人口,遠不止此。”
“多出來的人,上繳的租,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李複一邊聽一邊點頭。
是啊,大唐再怎麽慘,也不至於就剩下一百萬戶了。
僅僅長安城,就三十五萬多人呢,按照五人一戶來算,八萬戶。
“當年大唐建立的時候,朕許諾出去很多爵位,官職,曆年的封王封爵,免租甚多,而且,是不是的地方上有天災,災害地區,總不能還要讓百姓足丁足卯的上繳糧食吧?也是要視情況減免的。”
“因此,一年下來,戶部給出的賬,就隻能算是一百萬戶人口,兩百萬石糧食。”
“這兩百萬石的糧食,朝廷的各項支出,需要七十多萬石,每年給草原十八部,有二十萬石。”李淵說道:“剩下的,就隻有不到一百一十萬石了,加上一些零星開銷,因此實際能積累下來的,不到一百萬石。”
“你以為,朕在位的時候,不想對草原上的突厥人動手?”李淵問道:“朕既然起兵,建立大唐,就不是那般軟弱之人,忍氣吞聲,那也是一時的。”
“武德年間,大唐內部還未曾統一,內憂已經讓朝廷頭疼了,加上草原這個外患,朕隻能忍氣吞聲啊。”
“征伐草原,大軍出擊,需要多少糧草?”李淵拍著手背說道:“不敢算呐,便是當初打王世充,那也是朝廷積攢了許久,才發兵的,這還是二郎,統兵有方,以少勝多,節省下了不少糧食,一戰將王世充竇建德全都擒獲,這才有了大唐的統一,否則,這中原割據,戰亂還是要持續下去的。”
“大唐依舊還是被夾在中間,日子難過的很。”
“忍一時之不能忍,換來大唐平穩發展,積攢糧食,兵丁,往後反攻草原,才更有把握,才能出了這麽多年擠壓在胸口的這口惡氣。”
李淵長長的呼出一口氣。
隻可惜,這件事,他是做不成了,但是二郎能做啊。
“便是現如今,朝廷也不敢妄言說要打突厥,加上這兩年災害,朝廷賑濟百姓,開銷諸多,難啊。”
李複心情複雜。
朝廷也不容易,不過,竟然在這種情況下,在貞觀四年的時候,李二鳳還能把東突厥給滅了,活捉頡利可汗,真特麽的牛逼啊。
應該說,李二鳳坐鎮長安,手底下的文臣武將天團夠牛逼。
先是把趙德言這個攪屎棍子送到突厥去,讓突厥內部混亂起來,再趁著突厥受災,派兵攻打。
李靖輕裝簡行,突擊頡利的大本營,這一手打的實在是太妙了。
“朝廷想要積攢,無非就是大臣們說的,開源節流,朝廷節流,如何節?節不了。開源呢,無非還是從百姓身上想辦法,增加稅收,或者是安穩天下之後,增加人口,人口多了,稅收也就多了。”
“但是呢,人口不是地裏的糧食,多種點,第二年就能收成很多,人口的增長,是緩慢的,急不得。”
“再就是增加稅收了,不還是苦了百姓嗎?”李淵無奈搖頭:“所以啊,行不通,就是要耐心等。”
李淵也是趁著今天這話趕話說到這兒了,將當皇帝這些年心裏的苦楚,也都說了出來。
就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對外隱忍,對內還要平衡朝堂,平衡世家,平衡自己的兩個兒子。
這皇帝當的,想想都覺得有些憋屈。
看似大權在握,實際上,做點什麽,都要三思而後行。
李淵說完了之後,心裏也暢快了許多。
他吩咐身邊的內侍,去將競技館修建工地上送來的賬冊全都拿過來,讓涇陽王查閱。
“草原上的突厥,一直都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如今雖然雙方達成約定,互不侵犯,但是,如鯁在喉啊,這玩意兒就跟癩蛤蟆一樣,不,比癩蛤蟆還膈應人。
癩蛤蟆跳腳背上,不咬人,惡心人,但是突厥,他是真的會咬你一口。”
“不過有筆賬,能省下來了。”李複說道:“當初跟突厥簽訂盟約的時候,大唐沒再掏國庫給突厥送東西了,國庫是保下來了,不過以前,大唐每年都要給突厥糧食嗎?”
李淵點點頭。
“那當然,不然兩邊怎麽相安無事呢?突厥缺糧,上一次二郎即為做皇帝,突厥南下,你們也隻是保住了國庫裏的財帛,但是以前談的給糧食,還是要給的,不然你以為,突厥會那麽容易退走?就真的什麽都不要?那是保證了他們以前跟大唐談的條件還在,在這個基礎上,他們白跑一趟,沒有額外獲得什麽。”
“這次修建競技館,畢竟是大安宮出錢,首次宮中有工程而不征徭役,給了百姓們一條活路,小侄覺得,就算這件事不歸小侄統管,多上上心,也是有必要的。”
李淵麵露欣慰,撫須點頭。
“恩,你說的不錯。”
隨後,李複又將昨日跟薑確的談話,挑揀出一些來,重複給李淵聽。
包括長安城的無業遊民的問題,也跟李淵做了探討。
“雖然現在不可能讓朝廷取消征力役,雜役,但是朝廷將來也會慢慢改變,長安城,甚至整個大唐,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是啊,總不能越來越壞不是,二郎處理國政,也是有一套的。”李淵笑道:“不過要恢複國力,可不是一朝一夕啊,朝廷也難。”
“雖然現在不知道朝廷改變了多少,但是就拿著朕在位的時候說吧。”李淵回想著,將情況解釋給李複聽:“大唐以一百萬戶人口算,每戶每年,交兩石糧食,這就是兩百萬石。”
“或許你會疑惑,為什麽朕要按照一百萬戶,兩百萬石算,大唐的人口,遠不止此。”
“多出來的人,上繳的租,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李複一邊聽一邊點頭。
是啊,大唐再怎麽慘,也不至於就剩下一百萬戶了。
僅僅長安城,就三十五萬多人呢,按照五人一戶來算,八萬戶。
“當年大唐建立的時候,朕許諾出去很多爵位,官職,曆年的封王封爵,免租甚多,而且,是不是的地方上有天災,災害地區,總不能還要讓百姓足丁足卯的上繳糧食吧?也是要視情況減免的。”
“因此,一年下來,戶部給出的賬,就隻能算是一百萬戶人口,兩百萬石糧食。”
“這兩百萬石的糧食,朝廷的各項支出,需要七十多萬石,每年給草原十八部,有二十萬石。”李淵說道:“剩下的,就隻有不到一百一十萬石了,加上一些零星開銷,因此實際能積累下來的,不到一百萬石。”
“你以為,朕在位的時候,不想對草原上的突厥人動手?”李淵問道:“朕既然起兵,建立大唐,就不是那般軟弱之人,忍氣吞聲,那也是一時的。”
“武德年間,大唐內部還未曾統一,內憂已經讓朝廷頭疼了,加上草原這個外患,朕隻能忍氣吞聲啊。”
“征伐草原,大軍出擊,需要多少糧草?”李淵拍著手背說道:“不敢算呐,便是當初打王世充,那也是朝廷積攢了許久,才發兵的,這還是二郎,統兵有方,以少勝多,節省下了不少糧食,一戰將王世充竇建德全都擒獲,這才有了大唐的統一,否則,這中原割據,戰亂還是要持續下去的。”
“大唐依舊還是被夾在中間,日子難過的很。”
“忍一時之不能忍,換來大唐平穩發展,積攢糧食,兵丁,往後反攻草原,才更有把握,才能出了這麽多年擠壓在胸口的這口惡氣。”
李淵長長的呼出一口氣。
隻可惜,這件事,他是做不成了,但是二郎能做啊。
“便是現如今,朝廷也不敢妄言說要打突厥,加上這兩年災害,朝廷賑濟百姓,開銷諸多,難啊。”
李複心情複雜。
朝廷也不容易,不過,竟然在這種情況下,在貞觀四年的時候,李二鳳還能把東突厥給滅了,活捉頡利可汗,真特麽的牛逼啊。
應該說,李二鳳坐鎮長安,手底下的文臣武將天團夠牛逼。
先是把趙德言這個攪屎棍子送到突厥去,讓突厥內部混亂起來,再趁著突厥受災,派兵攻打。
李靖輕裝簡行,突擊頡利的大本營,這一手打的實在是太妙了。
“朝廷想要積攢,無非就是大臣們說的,開源節流,朝廷節流,如何節?節不了。開源呢,無非還是從百姓身上想辦法,增加稅收,或者是安穩天下之後,增加人口,人口多了,稅收也就多了。”
“但是呢,人口不是地裏的糧食,多種點,第二年就能收成很多,人口的增長,是緩慢的,急不得。”
“再就是增加稅收了,不還是苦了百姓嗎?”李淵無奈搖頭:“所以啊,行不通,就是要耐心等。”
李淵也是趁著今天這話趕話說到這兒了,將當皇帝這些年心裏的苦楚,也都說了出來。
就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對外隱忍,對內還要平衡朝堂,平衡世家,平衡自己的兩個兒子。
這皇帝當的,想想都覺得有些憋屈。
看似大權在握,實際上,做點什麽,都要三思而後行。
李淵說完了之後,心裏也暢快了許多。
他吩咐身邊的內侍,去將競技館修建工地上送來的賬冊全都拿過來,讓涇陽王查閱。
“草原上的突厥,一直都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如今雖然雙方達成約定,互不侵犯,但是,如鯁在喉啊,這玩意兒就跟癩蛤蟆一樣,不,比癩蛤蟆還膈應人。
癩蛤蟆跳腳背上,不咬人,惡心人,但是突厥,他是真的會咬你一口。”
“不過有筆賬,能省下來了。”李複說道:“當初跟突厥簽訂盟約的時候,大唐沒再掏國庫給突厥送東西了,國庫是保下來了,不過以前,大唐每年都要給突厥糧食嗎?”
李淵點點頭。
“那當然,不然兩邊怎麽相安無事呢?突厥缺糧,上一次二郎即為做皇帝,突厥南下,你們也隻是保住了國庫裏的財帛,但是以前談的給糧食,還是要給的,不然你以為,突厥會那麽容易退走?就真的什麽都不要?那是保證了他們以前跟大唐談的條件還在,在這個基礎上,他們白跑一趟,沒有額外獲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