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紅樓]基建高手在紅樓 作者:安靜的九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時大觀園的工作安排就這麽決定了。雙文自去畫草圖,第二天與工匠們分派任務,大家先著手準備起來。
賈放卻有他自己的心事——
大觀園裏增加的這一條折帶朱欄板橋,式樣比較簡單,建築起來一點兒也不費事。但這提醒了他:或許在「縮地鞭」的另一頭,桃源寨裏,也該考慮建一座橋了。
他在桃源寨的整片封地,實際上被青坊河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部分。其中,原本土著們生活的桃源村,以及絕大部分種植稻米的水田,都在青坊河的左岸。因此左岸成了桃源寨的主要生產和生活區域。
但是從餘江來的新移民抵達之後,那些沒有分到土地的人們開始著手開墾新的土地。他們在賈放這裏拿到了開墾許可,其中有一部分待開的荒地便位於青坊河的右岸。
青坊河水大的時候,人們嚐試遊泳過河,水小的時候就直接蹚水過去。但因為怕水裏還有沒有完全根除的釘螺,所以人們過河過得都提心弔膽的。
後來人們就想了個土辦法。他們在河兩岸各尋了一棵大樹,樹身上拴起一根粗粗的繩纜,然後在這繩纜上拴上一條小船。
需要過河的時候,他們就坐在這條小船上,使勁兒拉動纜繩,就能把自己「拉」到對麵去。
但這也稍許有些麻煩:一來隻有這一條小船,一次隻能載兩三人,如果有很多人需要同時過河,就需要等上很久;二來這小船的位置也有些麻煩,有時村民們興沖沖準備過河,在河邊一看,那船正在對岸,得趕緊把船拉過來,剛拉到一半,對岸來人了,見到便拍腿惋惜:「早知道你就等這片刻的功夫,把我拉過去嘛!」
因此賈放想:既然將來青坊河對岸的開發在所難免,那就早早地把橋樑設施建起來吧。
而且冬天建橋也有一樣好處:青坊河這時的水量較小,很容易就能在上遊截一道水壩,讓大家在下遊施工。若是再拖到明天春夏之交,水大的時候再動手會更麻煩。
因此這幅「施工圖」捲軸,提醒他提醒得非常是時候。
*
第二天,賈放來到桃源寨,他把五個行政村的村長一起找來開會,在會上宣布了他的決定——要趁枯水季的時候在青坊河上架一座橋。
決定一宣布,五個村長齊齊喊好,新餘和一村二村三村的村長尤其興奮。他們的村民有一些是開墾右岸荒地的,早已經提過過河不便。但是他們自覺是外來者的身份,不太好意思向賈放提出建議。
現在賈放則自己提出來了。村長們便踴躍認捐:「我出二兩紋銀!」
「我出三千流通券!」
「老秦不才,拿不出什麽錢物,但必定動員村裏的青壯,聽從賈三爺的調度與指揮,人人出力,絕不敢吝惜。」
「那……我村的富戶挺多,要他們出錢必定是願意的,但是……賈三爺,這裏的規矩,出錢修橋的人名字能上功德碑嗎?」
賈放傻了:……功德碑?
感情他眼前的這些村長們——在這桃源寨好歹都算是政治人物了,對於公共建設的概念依舊是:大家積極認繳認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然後大家一起上,功德碑?
修橋這是公共工程啊!理應由執政團體從稅金等渠道來源的公共財政基金中開支,然後由專業施工團隊建築完成呀。
「你們讓我緩緩!」賈放手一攤,讓五名村長先稍作,讓他思考一下。而他自己則將手肘撐在身邊的椅背上,開始思考。
他有點明白歷史上那個「自秦以後,皇權不下縣」的說法了。
「皇權不下縣」,是說皇家的政令隻傳達到縣這個級別的基層,而縣以下就不設正式的職官了。因此有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治理格局是「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1。這個時空的基層也和中國古代的基層一樣,依靠宗族與倫理實現自我治理。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桃花源,在完全沒有皇權幹涉的前提下,完全通過宗族倫理實現自治,便成了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治理典範「桃花源」。
賈放並不想否認這種治理的有效性,但是在他看來,這種傳統的宗族自治觀念,直接導致目前他桃源寨的村民完全沒有私有財產與公共開支兩者之間相互聯繫的概念。
在賈放看來,一個社會需要良好而高效地運轉,需要一個有力的執政團體,有這個團體從所有社會成員所貢獻的公共開支中公開透明地去運營,讓專業人士以商業化的方式去完成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必須環節,並以必要的規則手段保證這些環節的正常運行。
隻有這樣才能避免完全以道德要求來運行社會造成的不確定性,並且避免掌握著「道德」話語權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力尋租。
作為一個工科生,賈放覺得自己在「道德」話語權上沒有什麽優勢。
所以他更傾向於建立起自己比較熟悉的一套秩序。
比如說,公共開支來源於稅收。
他賈放遲早要收稅的,雖然現在餘江的移民剛剛落下腳,還處在接受賈放提供救濟的階段。現在收稅肯定不太合適,而且以後徵收各種稅費,也需要以一種合理的形式徵收,得讓鄉民們都知道自己繳納的稅收,是以另一種方式在為他們提供服務與便利。
賈放卻有他自己的心事——
大觀園裏增加的這一條折帶朱欄板橋,式樣比較簡單,建築起來一點兒也不費事。但這提醒了他:或許在「縮地鞭」的另一頭,桃源寨裏,也該考慮建一座橋了。
他在桃源寨的整片封地,實際上被青坊河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部分。其中,原本土著們生活的桃源村,以及絕大部分種植稻米的水田,都在青坊河的左岸。因此左岸成了桃源寨的主要生產和生活區域。
但是從餘江來的新移民抵達之後,那些沒有分到土地的人們開始著手開墾新的土地。他們在賈放這裏拿到了開墾許可,其中有一部分待開的荒地便位於青坊河的右岸。
青坊河水大的時候,人們嚐試遊泳過河,水小的時候就直接蹚水過去。但因為怕水裏還有沒有完全根除的釘螺,所以人們過河過得都提心弔膽的。
後來人們就想了個土辦法。他們在河兩岸各尋了一棵大樹,樹身上拴起一根粗粗的繩纜,然後在這繩纜上拴上一條小船。
需要過河的時候,他們就坐在這條小船上,使勁兒拉動纜繩,就能把自己「拉」到對麵去。
但這也稍許有些麻煩:一來隻有這一條小船,一次隻能載兩三人,如果有很多人需要同時過河,就需要等上很久;二來這小船的位置也有些麻煩,有時村民們興沖沖準備過河,在河邊一看,那船正在對岸,得趕緊把船拉過來,剛拉到一半,對岸來人了,見到便拍腿惋惜:「早知道你就等這片刻的功夫,把我拉過去嘛!」
因此賈放想:既然將來青坊河對岸的開發在所難免,那就早早地把橋樑設施建起來吧。
而且冬天建橋也有一樣好處:青坊河這時的水量較小,很容易就能在上遊截一道水壩,讓大家在下遊施工。若是再拖到明天春夏之交,水大的時候再動手會更麻煩。
因此這幅「施工圖」捲軸,提醒他提醒得非常是時候。
*
第二天,賈放來到桃源寨,他把五個行政村的村長一起找來開會,在會上宣布了他的決定——要趁枯水季的時候在青坊河上架一座橋。
決定一宣布,五個村長齊齊喊好,新餘和一村二村三村的村長尤其興奮。他們的村民有一些是開墾右岸荒地的,早已經提過過河不便。但是他們自覺是外來者的身份,不太好意思向賈放提出建議。
現在賈放則自己提出來了。村長們便踴躍認捐:「我出二兩紋銀!」
「我出三千流通券!」
「老秦不才,拿不出什麽錢物,但必定動員村裏的青壯,聽從賈三爺的調度與指揮,人人出力,絕不敢吝惜。」
「那……我村的富戶挺多,要他們出錢必定是願意的,但是……賈三爺,這裏的規矩,出錢修橋的人名字能上功德碑嗎?」
賈放傻了:……功德碑?
感情他眼前的這些村長們——在這桃源寨好歹都算是政治人物了,對於公共建設的概念依舊是:大家積極認繳認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然後大家一起上,功德碑?
修橋這是公共工程啊!理應由執政團體從稅金等渠道來源的公共財政基金中開支,然後由專業施工團隊建築完成呀。
「你們讓我緩緩!」賈放手一攤,讓五名村長先稍作,讓他思考一下。而他自己則將手肘撐在身邊的椅背上,開始思考。
他有點明白歷史上那個「自秦以後,皇權不下縣」的說法了。
「皇權不下縣」,是說皇家的政令隻傳達到縣這個級別的基層,而縣以下就不設正式的職官了。因此有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治理格局是「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1。這個時空的基層也和中國古代的基層一樣,依靠宗族與倫理實現自我治理。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桃花源,在完全沒有皇權幹涉的前提下,完全通過宗族倫理實現自治,便成了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治理典範「桃花源」。
賈放並不想否認這種治理的有效性,但是在他看來,這種傳統的宗族自治觀念,直接導致目前他桃源寨的村民完全沒有私有財產與公共開支兩者之間相互聯繫的概念。
在賈放看來,一個社會需要良好而高效地運轉,需要一個有力的執政團體,有這個團體從所有社會成員所貢獻的公共開支中公開透明地去運營,讓專業人士以商業化的方式去完成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必須環節,並以必要的規則手段保證這些環節的正常運行。
隻有這樣才能避免完全以道德要求來運行社會造成的不確定性,並且避免掌握著「道德」話語權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力尋租。
作為一個工科生,賈放覺得自己在「道德」話語權上沒有什麽優勢。
所以他更傾向於建立起自己比較熟悉的一套秩序。
比如說,公共開支來源於稅收。
他賈放遲早要收稅的,雖然現在餘江的移民剛剛落下腳,還處在接受賈放提供救濟的階段。現在收稅肯定不太合適,而且以後徵收各種稅費,也需要以一種合理的形式徵收,得讓鄉民們都知道自己繳納的稅收,是以另一種方式在為他們提供服務與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