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刀弒血走到如今,一切枉然。
魏榮芊心裏清楚,眼下死了一個謝密和一個謝時溫,這二府便是有十足的把握,也絕不會再輕舉妄動,兵行險招,走向這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的謀逆之路了。
何況,段白二人手上的兵力皆已暴露人前,知曉了這些,他們又哪裏來的把握同她正麵強鬥。
更不可能輕易起兵。
等他們反,那自然是等不得。
他們一時半會既是不反,那便逼著他們反,也得反。
彼時。
國庫空張,多地久旱無雨,又逢百年難遇的疫病。
正值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的當頭。
永安林府,承襲祖訓,帶頭開倉救濟,安置流民。此番善舉引起多處讚嘆,皆稱老丞相體恤愛民的性子得到了延續,民有所依。
教導有方。
林府的善舉,不但為林承在九泉下贏得一片盛名,也稍微彌補了林廣反叛的惡聲。
永安林家的事,傳到西平,進了魏榮芊的耳朵裏。
她挑了挑眉,不著痕跡地莞爾一笑,心下忽有了對策。
國貧家弱,民不聊生,林府的舉動倒是提醒了她,該是朝廷出麵,帶一眾達官貴族樂善好施,救濟難民的時候才是。
北紹遭逢旱瘟,百年不遇,實屬大難。
事出並非尋常事,子民皆是國之子民,國難皆是萬民之難,達官富族,貧苦百姓亦然。
應募富接濟,共渡難關。
聖旨一頒,百姓叫好與讚嘆的聲浪,此起彼伏。
魏榮芊身為太後,代掌大權,率先自太宜宮拿出了十萬兩白銀,率先垂範。
之後,魏府、段丞相府、白太尉府、以及其他官員,皆都前後捐銀救濟,共募了二百萬兩白銀。
北紹地大民廣,瘟疫蔓延多處,幹旱之地又非一座城池,這些銀子加起來,定然是不夠的。
所需之數,遠遠未及。
朝堂上,官銜位居一品的共有三人。
丞相段升,陳郡王府陳幾山,靖國公府章承望。
既是募銀,太後身為權政者,自然先帶頭拿出了她的嫁妝體己。
其他官員,尤其是這三人身為一朝表率,眾官之首,又如何能置身觀望呢,
段升竭盡所能,拿出了十萬兩,靖國公府稍漲些,拿了二十萬兩,陳郡王府最是豪氣,拿了五十萬兩。
然而,盡人皆知,老親王謝蘊是四代襲爵,自謝寧淵太/祖那一輩分起便是親王之位,他所繼承的除了親王的位子外,自然還有數代所累計的金銀賞賜,財地田產。
西平的名流貴人中一直盛傳,說是滿西平盡半的鋪子營生,皆在他謝蘊的名下。
富可敵國。
謝寧和是謝蘊的獨生女,爵位承襲有著傳子不傳兄,無子不傳侄的舊規,致使這親王之銜到了她這處便斷了。
無從傳起。
後來謝寧淵體恤老親王,便為謝寧和封了郡,賜了號,其風頭一時竟蓋過了謝寧靖,萬眾矚目。
爵位雖然未能繼承下來,可謝蘊的萬貫家財,皆都悉數給了她,謝寧和嫁於陳幾山時,便是直接帶著親王府所有的家產,另設府邸。
取夫姓,帶妻稱,名為陳郡王府。
陳幾山本也是高官子弟,家財無數,這兩姓聯姻,二府所有的資產全都歸在了陳郡王府處。
謝寧淵尚還在位,北紹尚未南征北伐前,國庫的數目興許能與之比上一比。
延續至今,國庫虧空,陳郡王府儼然是富貴無二。
而捐出的這區區五十萬兩白銀,不過九牛一毛,實在不值一提。
魏榮芊同百官文武自然也是知曉這一點。
她不動聲色地收下了銀子,命段升與白慕石兼任欽差,趕往多地救濟。
可銀子不夠,便確實是不夠,不過幾日,這幾百萬兩白銀,如同閥門流水般,全都花了下去。
錢再募,無處可募。
民間疾苦,不知何處開始傳起,陳郡王府坐擁千萬兩金銀,財產無數,可對賑災救瘟,卻視而不見。
謠傳一經聲起,便越傳越盛。
太後『不得已』,召了陳幾山入宮,同他推心置腹,字字珠璣,勸他正是國難,要慷慨解囊,為百姓著想。
這本是一場鴻門宴。
陳幾山也知曉太後言下之意想要讓他放些血,或是藉機打壓他們府下的財勢。
他緊蹙眉頭,沉著嗓子問:
「太後想要多少?」
魏榮芊和藹地笑了笑,風輕雲淡地吐了一個數字。
「三千萬兩。」
「黃金。」
話音如晴天霹靂。
陳幾山隻以為她是要放陳郡王府的血,卻未曾料竟是直接要他的命。
三千萬兩白銀他尚拿得出,可這三千萬兩黃金,從何而來?
傾家蕩產。
若真是傾低而出,許是有些可能,然而,他知曉這不過是魏榮芊逼死他的一個由頭罷了。
明白了這一層,還如何肯心甘情願同太後多言。
直稱無錢。
太後倒也不急,笑盈盈地將他放回了府,讓他再仔細考慮些時日。
陳郡王府拒絕出錢賑災一事不脛而走,四處皆傳他自私吝嗇,見死不救,一心隻圖自己榮華富貴。
不配為官。
百姓積攢的怒怨,似是終於找到了缺口,傾泄而出。
魏榮芊心裏清楚,眼下死了一個謝密和一個謝時溫,這二府便是有十足的把握,也絕不會再輕舉妄動,兵行險招,走向這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的謀逆之路了。
何況,段白二人手上的兵力皆已暴露人前,知曉了這些,他們又哪裏來的把握同她正麵強鬥。
更不可能輕易起兵。
等他們反,那自然是等不得。
他們一時半會既是不反,那便逼著他們反,也得反。
彼時。
國庫空張,多地久旱無雨,又逢百年難遇的疫病。
正值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的當頭。
永安林府,承襲祖訓,帶頭開倉救濟,安置流民。此番善舉引起多處讚嘆,皆稱老丞相體恤愛民的性子得到了延續,民有所依。
教導有方。
林府的善舉,不但為林承在九泉下贏得一片盛名,也稍微彌補了林廣反叛的惡聲。
永安林家的事,傳到西平,進了魏榮芊的耳朵裏。
她挑了挑眉,不著痕跡地莞爾一笑,心下忽有了對策。
國貧家弱,民不聊生,林府的舉動倒是提醒了她,該是朝廷出麵,帶一眾達官貴族樂善好施,救濟難民的時候才是。
北紹遭逢旱瘟,百年不遇,實屬大難。
事出並非尋常事,子民皆是國之子民,國難皆是萬民之難,達官富族,貧苦百姓亦然。
應募富接濟,共渡難關。
聖旨一頒,百姓叫好與讚嘆的聲浪,此起彼伏。
魏榮芊身為太後,代掌大權,率先自太宜宮拿出了十萬兩白銀,率先垂範。
之後,魏府、段丞相府、白太尉府、以及其他官員,皆都前後捐銀救濟,共募了二百萬兩白銀。
北紹地大民廣,瘟疫蔓延多處,幹旱之地又非一座城池,這些銀子加起來,定然是不夠的。
所需之數,遠遠未及。
朝堂上,官銜位居一品的共有三人。
丞相段升,陳郡王府陳幾山,靖國公府章承望。
既是募銀,太後身為權政者,自然先帶頭拿出了她的嫁妝體己。
其他官員,尤其是這三人身為一朝表率,眾官之首,又如何能置身觀望呢,
段升竭盡所能,拿出了十萬兩,靖國公府稍漲些,拿了二十萬兩,陳郡王府最是豪氣,拿了五十萬兩。
然而,盡人皆知,老親王謝蘊是四代襲爵,自謝寧淵太/祖那一輩分起便是親王之位,他所繼承的除了親王的位子外,自然還有數代所累計的金銀賞賜,財地田產。
西平的名流貴人中一直盛傳,說是滿西平盡半的鋪子營生,皆在他謝蘊的名下。
富可敵國。
謝寧和是謝蘊的獨生女,爵位承襲有著傳子不傳兄,無子不傳侄的舊規,致使這親王之銜到了她這處便斷了。
無從傳起。
後來謝寧淵體恤老親王,便為謝寧和封了郡,賜了號,其風頭一時竟蓋過了謝寧靖,萬眾矚目。
爵位雖然未能繼承下來,可謝蘊的萬貫家財,皆都悉數給了她,謝寧和嫁於陳幾山時,便是直接帶著親王府所有的家產,另設府邸。
取夫姓,帶妻稱,名為陳郡王府。
陳幾山本也是高官子弟,家財無數,這兩姓聯姻,二府所有的資產全都歸在了陳郡王府處。
謝寧淵尚還在位,北紹尚未南征北伐前,國庫的數目興許能與之比上一比。
延續至今,國庫虧空,陳郡王府儼然是富貴無二。
而捐出的這區區五十萬兩白銀,不過九牛一毛,實在不值一提。
魏榮芊同百官文武自然也是知曉這一點。
她不動聲色地收下了銀子,命段升與白慕石兼任欽差,趕往多地救濟。
可銀子不夠,便確實是不夠,不過幾日,這幾百萬兩白銀,如同閥門流水般,全都花了下去。
錢再募,無處可募。
民間疾苦,不知何處開始傳起,陳郡王府坐擁千萬兩金銀,財產無數,可對賑災救瘟,卻視而不見。
謠傳一經聲起,便越傳越盛。
太後『不得已』,召了陳幾山入宮,同他推心置腹,字字珠璣,勸他正是國難,要慷慨解囊,為百姓著想。
這本是一場鴻門宴。
陳幾山也知曉太後言下之意想要讓他放些血,或是藉機打壓他們府下的財勢。
他緊蹙眉頭,沉著嗓子問:
「太後想要多少?」
魏榮芊和藹地笑了笑,風輕雲淡地吐了一個數字。
「三千萬兩。」
「黃金。」
話音如晴天霹靂。
陳幾山隻以為她是要放陳郡王府的血,卻未曾料竟是直接要他的命。
三千萬兩白銀他尚拿得出,可這三千萬兩黃金,從何而來?
傾家蕩產。
若真是傾低而出,許是有些可能,然而,他知曉這不過是魏榮芊逼死他的一個由頭罷了。
明白了這一層,還如何肯心甘情願同太後多言。
直稱無錢。
太後倒也不急,笑盈盈地將他放回了府,讓他再仔細考慮些時日。
陳郡王府拒絕出錢賑災一事不脛而走,四處皆傳他自私吝嗇,見死不救,一心隻圖自己榮華富貴。
不配為官。
百姓積攢的怒怨,似是終於找到了缺口,傾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