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的這幾位卻不知道正被她們猜中了,那位“張修媛”果然便是“生死兩皇後”中的女主角張貴妃。
張氏是河南永安人氏,石州推官張堯封的女兒。她的祖父、父親都是進士出身,雖然官不算大,但出身還算不錯了。可惜的是她的父親張堯封中進士沒多久便去世了,她的伯父張堯佐外放為官時,她的母親錢氏請求大伯帶著她們娘倆一起去,卻被張堯佐以“道遠難行”為由拒絕了。錢氏和女兒孤苦無依,便將女兒送到了章惠皇太後,即當時的楊太妃宮中。張氏因為“慧多智數,善承迎”很受楊太妃寵愛。皇帝趙禎到了大婚的年齡要選立皇後,楊太妃便推舉了身邊侍奉的張氏出來,和劉後推舉的郭氏一並過關斬將,經過了重重考驗,最後站到了皇帝的麵前。
趙禎一見到張氏便十分喜歡。同樣年齡的女子,幼年喪父寄居人下的張氏,眼眸中流動的是錦衣玉食的郭氏所不能比擬的成熟光彩。當郭氏還懵懂羞澀時,張氏已經懂得了用她溫柔的眼神和柔媚的聲音去虜獲年輕皇帝的心了。
剛剛經曆過王蒙正之女被劉後下嫁給劉美之子事件的皇帝趙禎,理所當然想立張氏為後。但是年輕的皇帝還是再一次被劉太後拒絕了,郭氏堂而皇之的登上了皇後之位,而張氏卻隻被封為一個小小的美人。
皇帝恨,楊妃恨,張氏也恨!
但是相較於趙禎刻意漠視皇後的反抗,因為深受教導而幾乎可以說得上是完全秉承了楊妃心性的張氏卻和楊妃一起,深深收斂起她們內心的怨憤,麵對權傾朝堂的劉太後,臻首深垂,以優美的姿態表現出無比的謙卑恭順。而後尚美人、楊美人一並得寵,其實有一大半的原因卻是楊太妃和她共同縱容所致。對此張氏曾有不解,百般求寵尚不及,如何卻要眼見著別人得寵,自己不但不能吭聲,還要在背後處處推動?楊太妃卻歎息著對她說:“那郭後因著背後有太後撐腰,驕恣已甚。官家寵愛之人勢必要與其衝突。你要記著,立於風口之中、浪尖之上的人,雖然一時風光無限,終究卻不是長久之計。韜光養晦方為上策。”好一句韜光養晦,道盡了楊妃百般不易。張氏深感受教,自此不再有疑。
是以每每與郭後衝突的,總是尚、楊二人,而皇帝記住的卻是張美人的謙約惠下和溫柔恭順。劉後薨,尚、楊二人果然應了楊太妃“不能長久”之言,並且還是被已晉為保慶皇太後的楊氏親自下的懿旨給遣送出宮的。
倦了的皇帝自然重歸了溫柔的張美人的懷抱,甚至許諾要立她為後。她欣喜若狂,從前的忍耐辛勞終於都有了回報!然而現實卻很快教育了她,原來天底下最尊貴的皇帝的金口玉言有時候也隻是放屁!
<a href="http:///"></a>
她趴在保慶楊太後的膝頭痛哭。楊太後輕輕***著她的頭發,像對女兒那般教導她:“愈是這樣,愈要忍耐……”她抬起頭,看著楊太後的臉。這是一個曾經容貌傾城的女子的臉,而今那麵上的皺紋卻老樹般的醜陋,她的眼神已經混濁,不複美麗。楊太後忍了一輩子,卑躬屈膝地活在劉太後的影子裏。難道她也要像這樣忍到年老珠黃人半入土地時候才能戴上後冠?
她曾經痛恨過幼時孤苦無依的生活,而今錦衣玉食,她卻依然不能感到安全和幸福。
就像蘇覽月所說的,她的美麗,她的靈慧,她的溫柔婉約,都漸漸沉沒在這個四方形的後宮裏。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像古往今來的無數女子一樣,在皇帝的後妃列傳裏留下一個姓氏,姓氏後冠著諸如“貴妃”“賢妃”“德妃”之類的封號,再配以“溫順”“謙和”“敏慧”一類的寥寥評語,草草描繪她們模糊的一生。
可是張氏痛恨這樣。後宮主位即立,以曹氏那樣的賢德,斷無再廢的可能。於是張氏想,她得不到的東西太沉重了,至少讓她能得到皇帝的寵愛吧……
有時候,和你最相像的你不是你的朋友,卻往往是你的敵人。和張氏抱著幾乎是完全相同想法的,便是那個被保慶皇太後逐出了宮的楊美人。
在張氏晉升為修媛時,多情又善感的皇帝偶然經過楊美人舊時的居所,一時鉤起了感傷的情懷,不自禁地懷念起楊美人的俏麗多嬌,甚至她撒嬌討寵時使小性兒的模樣。於是楊美人就這樣被悄悄地迎回了後宮。其時保慶皇太後楊氏薨,皇帝的頭上再無人管束,楊美人就從美人晉升為婕妤。
曹皇後以正宮身份掌理後宮,雖然素有威信,但張、楊二女也知道皇帝趙禎對曹皇後的感覺是敬重不是愛寵,所以這兩個人也聰明的不去招惹皇後,在皇後麵前倒也恭謹。但是二女之間就沒那麽太平了。
各種明槍暗箭,你來我往,自不消說了。而這種相互嘲諷謾罵的醜態,自然都是在皇帝看不到的時候才會展現出來,在皇帝麵前自然都作出溫柔嫵媚的模樣。曹皇後自然是知道實情的,但她不欲趙禎為後宮之事煩心。每每這二人鬧得不可開交,曹皇後便出麵彈壓下去。皇帝那邊,當事人不說,皇後不說,又有哪個多嘴的太監宮人趕到皇帝跟前去嚼舌根的?
所以,當蘇拂雲離開後,曹皇後得到宮人來報說楊張二位率領宮人群毆,蘇拂雲為曹皇後帶來的那點開心就全然一掃而空了。
放下手中的書,曹皇後蛾眉微蹙,這兩個女人真是不讓人省心啊。
然而更糟糕的是第二個來報信的宮人帶來的消息:“陛下正前往楊婕妤處。”
剛剛走到半路的曹皇後,開始頭痛了。
————————————————————————————
關於這個張貴妃哈,宋史裏記載她幼年入宮服侍楊妃,實際上是在趙禎中年的時候才開始被寵幸,死得時候也很年輕。但是我在別的地方也看到不同的說法。搞不清哪個是正確的。不過通常蘇二是不相信所謂“正史”的,我總覺得有時候“野史”反而能揭露一些曆史的真相吧。(未完待續)
張氏是河南永安人氏,石州推官張堯封的女兒。她的祖父、父親都是進士出身,雖然官不算大,但出身還算不錯了。可惜的是她的父親張堯封中進士沒多久便去世了,她的伯父張堯佐外放為官時,她的母親錢氏請求大伯帶著她們娘倆一起去,卻被張堯佐以“道遠難行”為由拒絕了。錢氏和女兒孤苦無依,便將女兒送到了章惠皇太後,即當時的楊太妃宮中。張氏因為“慧多智數,善承迎”很受楊太妃寵愛。皇帝趙禎到了大婚的年齡要選立皇後,楊太妃便推舉了身邊侍奉的張氏出來,和劉後推舉的郭氏一並過關斬將,經過了重重考驗,最後站到了皇帝的麵前。
趙禎一見到張氏便十分喜歡。同樣年齡的女子,幼年喪父寄居人下的張氏,眼眸中流動的是錦衣玉食的郭氏所不能比擬的成熟光彩。當郭氏還懵懂羞澀時,張氏已經懂得了用她溫柔的眼神和柔媚的聲音去虜獲年輕皇帝的心了。
剛剛經曆過王蒙正之女被劉後下嫁給劉美之子事件的皇帝趙禎,理所當然想立張氏為後。但是年輕的皇帝還是再一次被劉太後拒絕了,郭氏堂而皇之的登上了皇後之位,而張氏卻隻被封為一個小小的美人。
皇帝恨,楊妃恨,張氏也恨!
但是相較於趙禎刻意漠視皇後的反抗,因為深受教導而幾乎可以說得上是完全秉承了楊妃心性的張氏卻和楊妃一起,深深收斂起她們內心的怨憤,麵對權傾朝堂的劉太後,臻首深垂,以優美的姿態表現出無比的謙卑恭順。而後尚美人、楊美人一並得寵,其實有一大半的原因卻是楊太妃和她共同縱容所致。對此張氏曾有不解,百般求寵尚不及,如何卻要眼見著別人得寵,自己不但不能吭聲,還要在背後處處推動?楊太妃卻歎息著對她說:“那郭後因著背後有太後撐腰,驕恣已甚。官家寵愛之人勢必要與其衝突。你要記著,立於風口之中、浪尖之上的人,雖然一時風光無限,終究卻不是長久之計。韜光養晦方為上策。”好一句韜光養晦,道盡了楊妃百般不易。張氏深感受教,自此不再有疑。
是以每每與郭後衝突的,總是尚、楊二人,而皇帝記住的卻是張美人的謙約惠下和溫柔恭順。劉後薨,尚、楊二人果然應了楊太妃“不能長久”之言,並且還是被已晉為保慶皇太後的楊氏親自下的懿旨給遣送出宮的。
倦了的皇帝自然重歸了溫柔的張美人的懷抱,甚至許諾要立她為後。她欣喜若狂,從前的忍耐辛勞終於都有了回報!然而現實卻很快教育了她,原來天底下最尊貴的皇帝的金口玉言有時候也隻是放屁!
<a href="http:///"></a>
她趴在保慶楊太後的膝頭痛哭。楊太後輕輕***著她的頭發,像對女兒那般教導她:“愈是這樣,愈要忍耐……”她抬起頭,看著楊太後的臉。這是一個曾經容貌傾城的女子的臉,而今那麵上的皺紋卻老樹般的醜陋,她的眼神已經混濁,不複美麗。楊太後忍了一輩子,卑躬屈膝地活在劉太後的影子裏。難道她也要像這樣忍到年老珠黃人半入土地時候才能戴上後冠?
她曾經痛恨過幼時孤苦無依的生活,而今錦衣玉食,她卻依然不能感到安全和幸福。
就像蘇覽月所說的,她的美麗,她的靈慧,她的溫柔婉約,都漸漸沉沒在這個四方形的後宮裏。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像古往今來的無數女子一樣,在皇帝的後妃列傳裏留下一個姓氏,姓氏後冠著諸如“貴妃”“賢妃”“德妃”之類的封號,再配以“溫順”“謙和”“敏慧”一類的寥寥評語,草草描繪她們模糊的一生。
可是張氏痛恨這樣。後宮主位即立,以曹氏那樣的賢德,斷無再廢的可能。於是張氏想,她得不到的東西太沉重了,至少讓她能得到皇帝的寵愛吧……
有時候,和你最相像的你不是你的朋友,卻往往是你的敵人。和張氏抱著幾乎是完全相同想法的,便是那個被保慶皇太後逐出了宮的楊美人。
在張氏晉升為修媛時,多情又善感的皇帝偶然經過楊美人舊時的居所,一時鉤起了感傷的情懷,不自禁地懷念起楊美人的俏麗多嬌,甚至她撒嬌討寵時使小性兒的模樣。於是楊美人就這樣被悄悄地迎回了後宮。其時保慶皇太後楊氏薨,皇帝的頭上再無人管束,楊美人就從美人晉升為婕妤。
曹皇後以正宮身份掌理後宮,雖然素有威信,但張、楊二女也知道皇帝趙禎對曹皇後的感覺是敬重不是愛寵,所以這兩個人也聰明的不去招惹皇後,在皇後麵前倒也恭謹。但是二女之間就沒那麽太平了。
各種明槍暗箭,你來我往,自不消說了。而這種相互嘲諷謾罵的醜態,自然都是在皇帝看不到的時候才會展現出來,在皇帝麵前自然都作出溫柔嫵媚的模樣。曹皇後自然是知道實情的,但她不欲趙禎為後宮之事煩心。每每這二人鬧得不可開交,曹皇後便出麵彈壓下去。皇帝那邊,當事人不說,皇後不說,又有哪個多嘴的太監宮人趕到皇帝跟前去嚼舌根的?
所以,當蘇拂雲離開後,曹皇後得到宮人來報說楊張二位率領宮人群毆,蘇拂雲為曹皇後帶來的那點開心就全然一掃而空了。
放下手中的書,曹皇後蛾眉微蹙,這兩個女人真是不讓人省心啊。
然而更糟糕的是第二個來報信的宮人帶來的消息:“陛下正前往楊婕妤處。”
剛剛走到半路的曹皇後,開始頭痛了。
————————————————————————————
關於這個張貴妃哈,宋史裏記載她幼年入宮服侍楊妃,實際上是在趙禎中年的時候才開始被寵幸,死得時候也很年輕。但是我在別的地方也看到不同的說法。搞不清哪個是正確的。不過通常蘇二是不相信所謂“正史”的,我總覺得有時候“野史”反而能揭露一些曆史的真相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