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幹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這便是端午節的來源和它的內容,大家普及一下吧,預祝所有書友,讀者朋友,端午佳節闔家團聚,幸福安康。
啟更通告
更新時間2015-9-30 14:01:25 字數:51
前些日子,因為一些事情,抽不開手,因此,停更很久,非常抱歉,今日起繼續更新,希望大家支持《回古城將1》
百章感言(如果你累了,就請看完這篇感言)
更新時間2015-11-20 18:17:05 字數:1303
相信大傢夥看到張忡這個舉動會有些不屑吧,才一百章就要發表什麽感言。
一定有人會這麽想,不過沒關係。其實本身的我本人也覺得這樣沒什麽意義,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寫一個感言。
記得這本書剛起步的時候,沒有經驗,沒有太多的想法,可以很真實的告訴大家,這本書,兩年前張忡就已經準備了,那個時候,是發在創世中文網的,筆名征塵。但是後來,寫著寫著就沒戲了,不知道後麵的情節該如何發展下去!所以,就放棄了!說到這裏,大家忍不住會說我沒有恆心吧,的確。後來的我也是這麽想,這兩年了,我沒少偶爾的去打開我在網上留下的痕跡,看到自己寫的書百度竟然能搜的到,也算是狠狠地美了一下子!
直到後來,我上班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的時候,就更加頻繁的打開百度去搜索,慢慢的,我便想繼續寫下去!我再次重新閱讀了一下我曾經寫過的章節,發現真心的很爛,於是,就百般尋找,終於找到了那些存稿,然後一點一點的改。
終於,我拿起了勇氣要再次去寫這篇小說,新的開端,就要摒棄曾經的陳舊,於是便來到了起點中文網。
在寫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腦海裏的靈感一陣一陣的來的很快!走在路上有時都能想的起來精彩的情節,我就趕緊拿起手機記下來,記得又一次,當真是特搞笑,走著路寫著小說,竟然撞到了樹上,一下子就把我反彈著仰躺了過去,幾乎一瞬間,我就發現眼睛變得很朦朧,而且空氣中散發著一種鮮血特有的腥味,竟然流血了!而且流的很多!那次我記得很清楚。去醫院裏整整的縫了八針!
當時這一撞,沒把我裝傻,竟然有把我撞出了靈感來。一開始寫的時候,沒有大綱。因此在我想再次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大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完成的。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幹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這便是端午節的來源和它的內容,大家普及一下吧,預祝所有書友,讀者朋友,端午佳節闔家團聚,幸福安康。
啟更通告
更新時間2015-9-30 14:01:25 字數:51
前些日子,因為一些事情,抽不開手,因此,停更很久,非常抱歉,今日起繼續更新,希望大家支持《回古城將1》
百章感言(如果你累了,就請看完這篇感言)
更新時間2015-11-20 18:17:05 字數:1303
相信大傢夥看到張忡這個舉動會有些不屑吧,才一百章就要發表什麽感言。
一定有人會這麽想,不過沒關係。其實本身的我本人也覺得這樣沒什麽意義,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寫一個感言。
記得這本書剛起步的時候,沒有經驗,沒有太多的想法,可以很真實的告訴大家,這本書,兩年前張忡就已經準備了,那個時候,是發在創世中文網的,筆名征塵。但是後來,寫著寫著就沒戲了,不知道後麵的情節該如何發展下去!所以,就放棄了!說到這裏,大家忍不住會說我沒有恆心吧,的確。後來的我也是這麽想,這兩年了,我沒少偶爾的去打開我在網上留下的痕跡,看到自己寫的書百度竟然能搜的到,也算是狠狠地美了一下子!
直到後來,我上班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的時候,就更加頻繁的打開百度去搜索,慢慢的,我便想繼續寫下去!我再次重新閱讀了一下我曾經寫過的章節,發現真心的很爛,於是,就百般尋找,終於找到了那些存稿,然後一點一點的改。
終於,我拿起了勇氣要再次去寫這篇小說,新的開端,就要摒棄曾經的陳舊,於是便來到了起點中文網。
在寫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腦海裏的靈感一陣一陣的來的很快!走在路上有時都能想的起來精彩的情節,我就趕緊拿起手機記下來,記得又一次,當真是特搞笑,走著路寫著小說,竟然撞到了樹上,一下子就把我反彈著仰躺了過去,幾乎一瞬間,我就發現眼睛變得很朦朧,而且空氣中散發著一種鮮血特有的腥味,竟然流血了!而且流的很多!那次我記得很清楚。去醫院裏整整的縫了八針!
當時這一撞,沒把我裝傻,竟然有把我撞出了靈感來。一開始寫的時候,沒有大綱。因此在我想再次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大綱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