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處耘應了一聲,匆匆走出內客廳。
不一刻,李處耘陪同著皇弟趙光義、翰林學士承旨陶榖、給事中呂餘慶、兵部侍郎竇儀進入,隨後,楚昭輔與守能和尚一起走了進來。
“好,都來了。快坐下,有事得議議了。”
眾人見皇帝麵無表情,話語卻凝重,知道肯定發生了什麽事,當下紛紛落座,沉默著等待著皇帝發話。
“吳廷祚在劄子裏說,南唐近日在黃州、江州一帶的長江上增加了許多精銳水軍,人數估計有五六萬人,但不知有何意圖。他已經向範質、王溥、魏仁浦做了呈報,並且也議了議。魏仁浦推測,南唐可能是為遷都在做準備,因為怕我軍偷襲,才增加了長江一帶的布防。你們怎麽看?”
眾人聽了,一時間沉吟不語。
“莫非南唐知悉陛下西赴洛陽,故猜測東部兵力可能空虛,因此想要趁機圖謀淮南失地?”楚昭輔見眾人不語,心想自己與其他幾位大臣相比資歷尚淺,便開口先說了意見。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趙光義低下頭沉吟道。
“陶榖,你怎麽看?”趙匡胤問道。盡管他從內心不喜歡陶榖,但還是覺得此人頗有見識,所以也想聽聽他的意見。
“據微臣所知,南唐的小朝廷內部,土著出身的官員與北方出身的官員兩股力量彼此鉤心鬥角,簡直是勢不兩立。所以,他們內部對於我大宋的意見肯定難以統一。隻是——”
“隻是什麽?”趙匡胤問道。
“隻是,微臣倒擔心,假若南唐真的內亂了,那些駐紮在長江上的南唐軍隊是否會失控。另外,假如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與南唐聯手,那麽我大宋東麵、南麵將受到極大壓力,這恐怕將於我大宋極為不利。”
“李重進!不錯,朕也擔心這個李重進啊!”
“陛下,隻要咱先做防備,也不怕南唐和李重進折騰出什麽風浪!”楚昭輔道。
“竇儀,你有何想法?”趙匡胤點了竇儀的名字。
“微臣認為,以目前的局勢,我軍當暗中備戰,但表麵做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勢。”竇儀略一沉吟說道。
“如何備戰?又如何以不變應萬變?”趙匡胤問道。
“微臣認為,當暗中調動兵力,西邊於郢州集結,東邊於和州集結,一旦南唐軍隊有渡江或沿江北上的行動,我軍就可東西收尾兩處,相互呼應,予以打擊。南唐如果選擇黃州段強渡長江,我朝就可派大軍西出郢州,東出和州,如鉗子一般,在隨州、光州一帶截擊敵人,將南唐軍打回去。如果南唐水軍從長江進入漢江北上,我軍則直接在郢州攔截。”
趙匡胤聽了,微微點頭,又拿眼睛看看守能和尚。
“陛下,您可別看我,貧僧於行軍打仗可不懂!這腦瓜子裏,可沒有裝啥神機妙算。這種事情,陛下就別指望我咯!”守能哈哈一笑,拿手拍著光溜溜的腦殼。
“朕看你倒是氣定神閑啊!”趙匡胤笑了笑,將眼光投向趙光義和呂餘慶。
“我看竇侍郎的策略不錯。”趙光義道。
呂餘慶卻是微微低著頭,沉吟不語。
“吳廷祚的劄子裏,也匯集了他與三位宰相的意見,與竇儀不同的是,魏仁浦建議於西邊在襄州也增加駐軍,在東邊,他則建議在和州西南的舒州駐軍。既然如此,朕看就結合各位的意見,在西邊的襄州、郢州增加水軍,東邊的舒州、和州則同時增加馬步軍和水軍。朕決定令襄州的山南東道節度使總領襄州與和州的長江防禦。此行中書舍人不在。這樣吧,陶榖,你負責起草詔書,把朕的意思寫清楚。來,這裏就有筆墨紙張,湊和著用吧。這裏不是內廷,沒有條件,你就坐在一旁起草吧。”
“是,陛下!”陶榖慌忙屈身上前,戰戰兢兢地挪動椅子,對著案幾的一角,淺淺地坐下,這才拿起案幾上的小狼毫,微微一沉吟,便下筆如飛地寫了起來。
不一刻,陶榖將起草的詔書捧在手心,遞給趙匡胤。
趙匡胤接過來,仔細看了看,頗為滿意地點點頭,然後抬起頭望著呂餘慶說道:“餘慶,你是給事中,該發表點看法,你看看,這詔書起草得妥否?”
呂餘慶起身走到皇帝麵前,恭恭敬敬接過詔書,舉到眼前,又微微側了側身,以便讓蠟燭的光能夠照到宣紙上。
“陛下,恕微臣直言,微臣認為有些不妥。”
呂餘慶此言一出,趙匡胤微微一愣,餘人都變了臉色。
“哦?怎麽不妥?是寫得不好,還是你有不同意見?”趙匡胤臉上露出不悅之色。
“不是陶大人的文字不好,而是——微臣方才左思右想,一直也拿不定主意。就在方才,拿著這份起草的詔書看,微臣才覺得方才大家議論的策略有些問題。”呂餘慶不慌不忙地說道。
“你說說看。”趙匡胤神色頗有不悅。
“陛下,如今南唐在黃州、江州一帶的江麵增加水軍,無論其最終動機是什麽,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南唐的確忌憚我大宋。郢州、襄州的確最靠近黃州,如果我軍在郢州、襄州增兵,顯然可以給南唐巨大的壓力。但是,陛下,這樣一來,肯定也會刺激南唐。如果南唐內部的好戰派將我軍的這一舉動視為我大宋將要入侵南唐,就有可能以此為藉口真的發動戰爭。這樣一來,我大宋就會在一個最不合適的時機與南唐為敵。另外,在東邊,和州背後就是淮南,如果我軍現在往和州集結,當然可以防備南唐,但也有可能直接刺激淮南。如果李重進以為陛下著急對淮南動武,說不定會趁西部李筠有異動的時候提前起兵反叛。這樣一來,我大宋很可能同時挑起了對淮南的戰爭——”
不一刻,李處耘陪同著皇弟趙光義、翰林學士承旨陶榖、給事中呂餘慶、兵部侍郎竇儀進入,隨後,楚昭輔與守能和尚一起走了進來。
“好,都來了。快坐下,有事得議議了。”
眾人見皇帝麵無表情,話語卻凝重,知道肯定發生了什麽事,當下紛紛落座,沉默著等待著皇帝發話。
“吳廷祚在劄子裏說,南唐近日在黃州、江州一帶的長江上增加了許多精銳水軍,人數估計有五六萬人,但不知有何意圖。他已經向範質、王溥、魏仁浦做了呈報,並且也議了議。魏仁浦推測,南唐可能是為遷都在做準備,因為怕我軍偷襲,才增加了長江一帶的布防。你們怎麽看?”
眾人聽了,一時間沉吟不語。
“莫非南唐知悉陛下西赴洛陽,故猜測東部兵力可能空虛,因此想要趁機圖謀淮南失地?”楚昭輔見眾人不語,心想自己與其他幾位大臣相比資歷尚淺,便開口先說了意見。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趙光義低下頭沉吟道。
“陶榖,你怎麽看?”趙匡胤問道。盡管他從內心不喜歡陶榖,但還是覺得此人頗有見識,所以也想聽聽他的意見。
“據微臣所知,南唐的小朝廷內部,土著出身的官員與北方出身的官員兩股力量彼此鉤心鬥角,簡直是勢不兩立。所以,他們內部對於我大宋的意見肯定難以統一。隻是——”
“隻是什麽?”趙匡胤問道。
“隻是,微臣倒擔心,假若南唐真的內亂了,那些駐紮在長江上的南唐軍隊是否會失控。另外,假如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與南唐聯手,那麽我大宋東麵、南麵將受到極大壓力,這恐怕將於我大宋極為不利。”
“李重進!不錯,朕也擔心這個李重進啊!”
“陛下,隻要咱先做防備,也不怕南唐和李重進折騰出什麽風浪!”楚昭輔道。
“竇儀,你有何想法?”趙匡胤點了竇儀的名字。
“微臣認為,以目前的局勢,我軍當暗中備戰,但表麵做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勢。”竇儀略一沉吟說道。
“如何備戰?又如何以不變應萬變?”趙匡胤問道。
“微臣認為,當暗中調動兵力,西邊於郢州集結,東邊於和州集結,一旦南唐軍隊有渡江或沿江北上的行動,我軍就可東西收尾兩處,相互呼應,予以打擊。南唐如果選擇黃州段強渡長江,我朝就可派大軍西出郢州,東出和州,如鉗子一般,在隨州、光州一帶截擊敵人,將南唐軍打回去。如果南唐水軍從長江進入漢江北上,我軍則直接在郢州攔截。”
趙匡胤聽了,微微點頭,又拿眼睛看看守能和尚。
“陛下,您可別看我,貧僧於行軍打仗可不懂!這腦瓜子裏,可沒有裝啥神機妙算。這種事情,陛下就別指望我咯!”守能哈哈一笑,拿手拍著光溜溜的腦殼。
“朕看你倒是氣定神閑啊!”趙匡胤笑了笑,將眼光投向趙光義和呂餘慶。
“我看竇侍郎的策略不錯。”趙光義道。
呂餘慶卻是微微低著頭,沉吟不語。
“吳廷祚的劄子裏,也匯集了他與三位宰相的意見,與竇儀不同的是,魏仁浦建議於西邊在襄州也增加駐軍,在東邊,他則建議在和州西南的舒州駐軍。既然如此,朕看就結合各位的意見,在西邊的襄州、郢州增加水軍,東邊的舒州、和州則同時增加馬步軍和水軍。朕決定令襄州的山南東道節度使總領襄州與和州的長江防禦。此行中書舍人不在。這樣吧,陶榖,你負責起草詔書,把朕的意思寫清楚。來,這裏就有筆墨紙張,湊和著用吧。這裏不是內廷,沒有條件,你就坐在一旁起草吧。”
“是,陛下!”陶榖慌忙屈身上前,戰戰兢兢地挪動椅子,對著案幾的一角,淺淺地坐下,這才拿起案幾上的小狼毫,微微一沉吟,便下筆如飛地寫了起來。
不一刻,陶榖將起草的詔書捧在手心,遞給趙匡胤。
趙匡胤接過來,仔細看了看,頗為滿意地點點頭,然後抬起頭望著呂餘慶說道:“餘慶,你是給事中,該發表點看法,你看看,這詔書起草得妥否?”
呂餘慶起身走到皇帝麵前,恭恭敬敬接過詔書,舉到眼前,又微微側了側身,以便讓蠟燭的光能夠照到宣紙上。
“陛下,恕微臣直言,微臣認為有些不妥。”
呂餘慶此言一出,趙匡胤微微一愣,餘人都變了臉色。
“哦?怎麽不妥?是寫得不好,還是你有不同意見?”趙匡胤臉上露出不悅之色。
“不是陶大人的文字不好,而是——微臣方才左思右想,一直也拿不定主意。就在方才,拿著這份起草的詔書看,微臣才覺得方才大家議論的策略有些問題。”呂餘慶不慌不忙地說道。
“你說說看。”趙匡胤神色頗有不悅。
“陛下,如今南唐在黃州、江州一帶的江麵增加水軍,無論其最終動機是什麽,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南唐的確忌憚我大宋。郢州、襄州的確最靠近黃州,如果我軍在郢州、襄州增兵,顯然可以給南唐巨大的壓力。但是,陛下,這樣一來,肯定也會刺激南唐。如果南唐內部的好戰派將我軍的這一舉動視為我大宋將要入侵南唐,就有可能以此為藉口真的發動戰爭。這樣一來,我大宋就會在一個最不合適的時機與南唐為敵。另外,在東邊,和州背後就是淮南,如果我軍現在往和州集結,當然可以防備南唐,但也有可能直接刺激淮南。如果李重進以為陛下著急對淮南動武,說不定會趁西部李筠有異動的時候提前起兵反叛。這樣一來,我大宋很可能同時挑起了對淮南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