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我讓歷史拐個彎之明劫 作者:可可阿裏0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文 第207章 詩會(四)
第二百零三章詩會(四)
人一旦多了時這廳裏的聲音也就會較為嘈雜,時不時地還有人笑出聲來,當然稍微大聲了就會引起大家的注意,隨即那聲音自然便會又低了下去。萬俟陽觀察著這些現狀,心裏還是有些感嘆這種集會,因為他還發現居然大廳裏麵有女子團體,也就是說有幾個女子也出現在詩會裏。而上午他在逛街時都發現這個問題,現在街上有很多商鋪都是專賣女性用品,當然這裏女性用品指的是描眉的筆,硃砂胭脂等畫妝用品,當然還有首飾掛件等。
在沿海城市周圍的婦女,她們或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對鏡梳妝,女性消費日益奢靡,“俗尚日奢,婦女尤甚,家才擔石,已貿綺羅,積未錙銖,先營珠翠”。打扮已經成為時尚了,所以經營這些女性用品商鋪也多了起來。另外,刺繡、紡織、縫紉等女工成為明代消遣時光的重要方式之一。女子從事女紅一是出於愛好,二是受婦有四德的古訓的影響。女子一旦有了意中人,便會親手繡製精美的荷包送給對方或為郎君親手裁製征衣。董小宛嫁給冒辟疆後“拋卻管弦,洗盡鉛華,精心鑽習女紅,以致整個月足不出戶”,結果,董小宛的女紅技藝突飛猛進,“不僅刺繡妍巧工鮮,而且擅長剪采織字、縷金回文。”
而恰好在這青樓中的女子,能當上頭牌或是異常紅紫的大家,那都是琴棋書畫,女紅也是拿得出手才行。比現代的那些女明星強太多了,隻是這職業的身份低多了,完全就是被人瞧不起的角色了。
“莫公子,可能詩友會馬上就要開始了,一會還得看你的了,咱們一起來的也跟著沾沾光!”萬俟陽的思緒被蔣書生的話打斷了。
“蔣老弟,你才是主力嘛。我這純粹看熱鬧的了,哈哈哈。”萬俟陽也是有些輕鬆,他認為自己就是這裝束也會被人認為是前來騙吃喝的或是來一睹‘大家’寧杏兒的妝容的。
“莫兄你可說錯了,你不知道,現在就在咱們這大廳裏,已經被人分出了幾個團體,你看是不是隱約間已經是分麵了幾片,各談各的。”張小胖又搶著說了出來,同時後麵又來了兩人因為與蔣書生認識也就待在一起。
果然如此,萬俟陽隨意一看便也發現了這樣的現象。“那這麽說一會就會按這團體的形勢進行競爭了?”萬俟陽也隨口問道。
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幾人都點了點頭。萬俟陽也啞然失笑,什麽時候自己仿佛成了這個團體的核心了,難道就因為自己看上去要老成了一點?
就在這時,大廳裏傳來一陣琴聲,萬俟陽認為是琴聲,確實是琴聲,不過不是鋼琴,而是古琴也不是古箏。因為聲音略顯低沉需要大家靜下來才能聽得清楚,像三國時期諸葛亮站在西城城頭所彈的琴就是古琴。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遠的是《碣石調.幽蘭》一曲,描寫孔子不得誌以空穀幽蘭自喻,據今已有1400多年。還有《廣陵散》、《瀟灑雲水》、《梅花三弄》等,現存琴譜約有數千首之多。我國史籍記載有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以及“三國“中孔明巧施空城計,操琴退司馬十萬大軍的故事,說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箏。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麵係有七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係住,拴繞於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麵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麵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古琴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待大家都靜了下來時,大廳內響起了一清脆的聲音,萬俟陽自然識得此聲音的主人,因為此時正在說話的便是帶著他和蔣書生兩人上樓的小翠。
“各位公子,歡迎各位蒞臨‘杏芳閣’參加此次由許小倩小姐組織的‘詩友會’,大家以詩詞會友,既陶冶了大家的情操,同時也為此次靖江受難的民眾提供一份溫暖的保障。”此時小翠停頓了一下,按照習慣,萬俟陽迅速鼓掌並口中叫道:“好!”哪知就隻有他一人的聲音響起,此刻顯得尤為突兀,但萬俟陽是何等老練,叫完好後,仍然不卑不亢地站了起來,“小翠講得太好了,為了表示支持,我個人贊助此次慈善活動二百兩善款。”
這時大廳裏迅速出現了一陣低沉的聲音,明顯是有人在議論,有的主要在問此人是何身份,到底是學是仕還是商,有道是學而優則仕,如果是商則上不了台麵了。而張小胖更是懂得起,急忙拿起銀票跑向主席台去遞交善款。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慈善“的傳統,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已設立地官“司徒“一職。而且,災荒時期所採取的社會救助手段,被稱為“荒政“。民間慈善活動比較簡單,行為之一是直接在路邊給需要救助者提供飯食,此即所謂“施粥“。施粥賑饑雖然簡單,卻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慈善行為,為中國歷代所繼承。搞慈善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這是古今公認的。那麽,古代做慈善的資金從哪來?從史料來看,與現代一樣,古代慈善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古代民間做慈善最活躍、最熱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眾生,行善濟人,投身慈善活動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選擇。上麵提到的中國最早慈善機構“六疾館“,其創辦人竟陵王蕭子良和文惠太子蕭長懋都崇信佛教。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宋代。宋代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相應的慈善組織,收養乞丐、殘疾者和孤寡老人有“福田院“、“居養院“;病有“安濟院“、“惠民藥局“;死有“漏澤園“;兒童有“舉子倉“、“慈幼局“……這些都是官辦性質的慈善組織和福利機構。明清時期,社會上以“會館“形式出現的各種新型互助救濟組織,則直接推動了民間慈善事業的大發展。
第二百零三章詩會(四)
人一旦多了時這廳裏的聲音也就會較為嘈雜,時不時地還有人笑出聲來,當然稍微大聲了就會引起大家的注意,隨即那聲音自然便會又低了下去。萬俟陽觀察著這些現狀,心裏還是有些感嘆這種集會,因為他還發現居然大廳裏麵有女子團體,也就是說有幾個女子也出現在詩會裏。而上午他在逛街時都發現這個問題,現在街上有很多商鋪都是專賣女性用品,當然這裏女性用品指的是描眉的筆,硃砂胭脂等畫妝用品,當然還有首飾掛件等。
在沿海城市周圍的婦女,她們或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對鏡梳妝,女性消費日益奢靡,“俗尚日奢,婦女尤甚,家才擔石,已貿綺羅,積未錙銖,先營珠翠”。打扮已經成為時尚了,所以經營這些女性用品商鋪也多了起來。另外,刺繡、紡織、縫紉等女工成為明代消遣時光的重要方式之一。女子從事女紅一是出於愛好,二是受婦有四德的古訓的影響。女子一旦有了意中人,便會親手繡製精美的荷包送給對方或為郎君親手裁製征衣。董小宛嫁給冒辟疆後“拋卻管弦,洗盡鉛華,精心鑽習女紅,以致整個月足不出戶”,結果,董小宛的女紅技藝突飛猛進,“不僅刺繡妍巧工鮮,而且擅長剪采織字、縷金回文。”
而恰好在這青樓中的女子,能當上頭牌或是異常紅紫的大家,那都是琴棋書畫,女紅也是拿得出手才行。比現代的那些女明星強太多了,隻是這職業的身份低多了,完全就是被人瞧不起的角色了。
“莫公子,可能詩友會馬上就要開始了,一會還得看你的了,咱們一起來的也跟著沾沾光!”萬俟陽的思緒被蔣書生的話打斷了。
“蔣老弟,你才是主力嘛。我這純粹看熱鬧的了,哈哈哈。”萬俟陽也是有些輕鬆,他認為自己就是這裝束也會被人認為是前來騙吃喝的或是來一睹‘大家’寧杏兒的妝容的。
“莫兄你可說錯了,你不知道,現在就在咱們這大廳裏,已經被人分出了幾個團體,你看是不是隱約間已經是分麵了幾片,各談各的。”張小胖又搶著說了出來,同時後麵又來了兩人因為與蔣書生認識也就待在一起。
果然如此,萬俟陽隨意一看便也發現了這樣的現象。“那這麽說一會就會按這團體的形勢進行競爭了?”萬俟陽也隨口問道。
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幾人都點了點頭。萬俟陽也啞然失笑,什麽時候自己仿佛成了這個團體的核心了,難道就因為自己看上去要老成了一點?
就在這時,大廳裏傳來一陣琴聲,萬俟陽認為是琴聲,確實是琴聲,不過不是鋼琴,而是古琴也不是古箏。因為聲音略顯低沉需要大家靜下來才能聽得清楚,像三國時期諸葛亮站在西城城頭所彈的琴就是古琴。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遠的是《碣石調.幽蘭》一曲,描寫孔子不得誌以空穀幽蘭自喻,據今已有1400多年。還有《廣陵散》、《瀟灑雲水》、《梅花三弄》等,現存琴譜約有數千首之多。我國史籍記載有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以及“三國“中孔明巧施空城計,操琴退司馬十萬大軍的故事,說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箏。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麵係有七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係住,拴繞於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古箏則由框板、麵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麵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古琴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待大家都靜了下來時,大廳內響起了一清脆的聲音,萬俟陽自然識得此聲音的主人,因為此時正在說話的便是帶著他和蔣書生兩人上樓的小翠。
“各位公子,歡迎各位蒞臨‘杏芳閣’參加此次由許小倩小姐組織的‘詩友會’,大家以詩詞會友,既陶冶了大家的情操,同時也為此次靖江受難的民眾提供一份溫暖的保障。”此時小翠停頓了一下,按照習慣,萬俟陽迅速鼓掌並口中叫道:“好!”哪知就隻有他一人的聲音響起,此刻顯得尤為突兀,但萬俟陽是何等老練,叫完好後,仍然不卑不亢地站了起來,“小翠講得太好了,為了表示支持,我個人贊助此次慈善活動二百兩善款。”
這時大廳裏迅速出現了一陣低沉的聲音,明顯是有人在議論,有的主要在問此人是何身份,到底是學是仕還是商,有道是學而優則仕,如果是商則上不了台麵了。而張小胖更是懂得起,急忙拿起銀票跑向主席台去遞交善款。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慈善“的傳統,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已設立地官“司徒“一職。而且,災荒時期所採取的社會救助手段,被稱為“荒政“。民間慈善活動比較簡單,行為之一是直接在路邊給需要救助者提供飯食,此即所謂“施粥“。施粥賑饑雖然簡單,卻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慈善行為,為中國歷代所繼承。搞慈善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這是古今公認的。那麽,古代做慈善的資金從哪來?從史料來看,與現代一樣,古代慈善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古代民間做慈善最活躍、最熱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眾生,行善濟人,投身慈善活動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選擇。上麵提到的中國最早慈善機構“六疾館“,其創辦人竟陵王蕭子良和文惠太子蕭長懋都崇信佛教。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宋代。宋代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相應的慈善組織,收養乞丐、殘疾者和孤寡老人有“福田院“、“居養院“;病有“安濟院“、“惠民藥局“;死有“漏澤園“;兒童有“舉子倉“、“慈幼局“……這些都是官辦性質的慈善組織和福利機構。明清時期,社會上以“會館“形式出現的各種新型互助救濟組織,則直接推動了民間慈善事業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