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年僅42歲的薛嶽臨危受命,擔任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指揮戰區52個師對日作戰。從此,他跟長沙結下了不解之緣。
武漢會戰後,湖南成了遏製日軍西進、拱衛重慶大後方的前哨地帶。這裏北帶長江,南依九嶷山脈,與廣東、廣西相連接;東屏幕府山、九嶺山、萬洋山與江西分界;西挾石門山、武陵山與四川、貴州為鄰;粵漢鐵路、湘桂鐵路、湘贛公路、湘黔公路縱橫其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稱,這裏是中國中南部的魚米之鄉,是抗戰所仰賴的產糧基地和原料基地。另外,自古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湖南稠密而尚武的人口,又成為抗戰兵源補給之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深深了解湖南的重要性,將重兵置於第9戰區,部署的兵力超過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薛嶽大軍在握,立即著手部署湖南尤其是長沙的防備。長沙號稱“四戰之地”,足見易攻難守,但薛嶽對保衛長沙充滿了信心。他早年曾在這一帶帶兵作戰,對地形爛熟於胸,決定擴大防守縱深,在湘北進行決戰。日軍由武漢南下,必然經湘北。湘北的地形是河流縱橫,群山環繞;南高北低,恰如一個簸箕。洞庭湖居中,湘、資、沅、澧四水及瀏陽河、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等河流,縱橫形成天然屏障。湘北除了水就是山,這裏有幕阜山和湘贛交界的九嶺山、羅霄山、萬祥山,高度在300米至2000米。薛嶽認為,湘北處在江湖河網和崇山峻嶺之中,和地勢平坦的南昌不同,敵人的坦克在此無法橫行霸道,也不利於敵人的炮車行動,敵人的優勢無法發揮,隻能與中國軍隊麵對麵以輕武器作戰。
鑑於以前的會戰中,日軍機械化部隊橫行無忌、機動靈活的特點,薛嶽在1939年4月向戰地民眾發出了“化路為田、運糧上山”的號召。湖南百姓抗日熱情高漲,付出了極大犧牲,積極配合軍隊行動。到當年8月,湘北犁田蓄水、化路為田、運糧上山、堅壁清野的工作圓滿完成。9月,薛嶽的老對手,日軍駐武漢11軍司令,“中國通”岡村寧次開始動手了,五個師團18萬餘人殺氣騰騰直奔長沙而來,大有一鼓而下長沙的氣勢。薛嶽成竹在胸,根據“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利用地形優勢,指揮大軍輪番上陣、逐次抵抗,在正麵節節抵抗的同時,將主力轉移至東部山區,日軍進至長沙附近時,遭到國軍側擊,有效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岡村寧次碰到硬釘子,隻好在望遠鏡裏看了看長沙,咽了一口唾沫,下令撤退。10月5日,全線撤退的命令下達後,日軍慌忙後退。薛嶽下達命令全線追擊,首先採用大炮襲擊撤退的日軍。一陣陣撕破天宇的炮擊,給日軍致命的打擊。日軍的後衛部隊被打得死傷大片,倖存的東逃西散,一片狼藉。中國軍隊奮勇直追,越戰越勇,掃蕩了長壽街、龍門廠一帶的殘敵後,又攻占了平江縣城,還渡過湘江,攻克了夏營田、湘陰、新牆、楊林街、榮家灣等地。10月16日,薛嶽才鳴鑼收兵,停止追擊。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雙方恢復戰前態勢,日軍傷亡三萬多人。這時離薛嶽大敗岡村寧次的“萬家嶺大捷”,才剛剛一年。
長沙大敗後,岡村寧次為此去職,駐紮在武漢的日軍整整一年多不敢南望。1941年1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駐紮在武漢的日軍自以為有機可乘,於3月中旬發動上高會戰,三路進攻第9戰區轄區的戰略要地上高縣。在薛嶽的指揮下,精銳的“抗日鐵軍”第74軍英勇奮戰,各友鄰部隊全力配合,14天殲敵兩萬餘人,薛嶽指揮國軍完勝日軍。
日軍駐武漢第11軍因作戰不力,再次換將。這次新任司令官的是年輕狂妄的阿南惟畿中將,他緊鑼密鼓地製訂了“加號計劃”,決定集中兵力進攻長沙,消滅第9戰區主力。1941年9月18日,在每一個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九·一八”事變十周年這一天,日軍發起第二次長沙會戰。鑑於第一次的兵力分散,這次將5個師團和2個獨立旅團約12萬人,採用“中央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
被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所鼓舞,薛嶽意圖禦敵於汨羅江一線,不想密電連連被破,我方軍事調動和戰略意圖日軍一覽無餘。戰線很快被日軍突破,連最為善戰的第74軍、第10軍也在瀏陽地區遭到重擊,日軍攻入長沙城區,雙方拚死巷戰。在這危急時刻,第9戰區外圍部隊追尾打擊,日軍後勤補給線全部被切斷。國民政府為改變第9戰區的不利狀態,命令第3、第6、第5戰區各路大軍,分別向各處日軍發動攻擊。孤守宜昌的日軍第13師團,在第6戰區的強力攻勢下,眼看就抵擋不住了。阿南惟畿中將比他的前任岡村寧次要幸運一點,進入長沙兩天後的10月10日,他站在長沙市區的土地上,重複了岡村寧次兩年前下達過的命令:全線撤退!薛嶽故伎重演,大軍全線堵截追擊,日軍北撤,渡過新牆河,恢復戰前的對峙態勢。
二戰長沙,殲敵三萬餘人,國軍損失七萬以上。雖然日軍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中國軍隊損失也極其慘重。薛嶽痛定思痛,號召各部隊加緊戰備、詳察敵情。在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薛嶽製訂了新的對日戰略——“天爐戰法”。
武漢會戰後,湖南成了遏製日軍西進、拱衛重慶大後方的前哨地帶。這裏北帶長江,南依九嶷山脈,與廣東、廣西相連接;東屏幕府山、九嶺山、萬洋山與江西分界;西挾石門山、武陵山與四川、貴州為鄰;粵漢鐵路、湘桂鐵路、湘贛公路、湘黔公路縱橫其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稱,這裏是中國中南部的魚米之鄉,是抗戰所仰賴的產糧基地和原料基地。另外,自古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湖南稠密而尚武的人口,又成為抗戰兵源補給之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深深了解湖南的重要性,將重兵置於第9戰區,部署的兵力超過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薛嶽大軍在握,立即著手部署湖南尤其是長沙的防備。長沙號稱“四戰之地”,足見易攻難守,但薛嶽對保衛長沙充滿了信心。他早年曾在這一帶帶兵作戰,對地形爛熟於胸,決定擴大防守縱深,在湘北進行決戰。日軍由武漢南下,必然經湘北。湘北的地形是河流縱橫,群山環繞;南高北低,恰如一個簸箕。洞庭湖居中,湘、資、沅、澧四水及瀏陽河、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等河流,縱橫形成天然屏障。湘北除了水就是山,這裏有幕阜山和湘贛交界的九嶺山、羅霄山、萬祥山,高度在300米至2000米。薛嶽認為,湘北處在江湖河網和崇山峻嶺之中,和地勢平坦的南昌不同,敵人的坦克在此無法橫行霸道,也不利於敵人的炮車行動,敵人的優勢無法發揮,隻能與中國軍隊麵對麵以輕武器作戰。
鑑於以前的會戰中,日軍機械化部隊橫行無忌、機動靈活的特點,薛嶽在1939年4月向戰地民眾發出了“化路為田、運糧上山”的號召。湖南百姓抗日熱情高漲,付出了極大犧牲,積極配合軍隊行動。到當年8月,湘北犁田蓄水、化路為田、運糧上山、堅壁清野的工作圓滿完成。9月,薛嶽的老對手,日軍駐武漢11軍司令,“中國通”岡村寧次開始動手了,五個師團18萬餘人殺氣騰騰直奔長沙而來,大有一鼓而下長沙的氣勢。薛嶽成竹在胸,根據“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利用地形優勢,指揮大軍輪番上陣、逐次抵抗,在正麵節節抵抗的同時,將主力轉移至東部山區,日軍進至長沙附近時,遭到國軍側擊,有效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岡村寧次碰到硬釘子,隻好在望遠鏡裏看了看長沙,咽了一口唾沫,下令撤退。10月5日,全線撤退的命令下達後,日軍慌忙後退。薛嶽下達命令全線追擊,首先採用大炮襲擊撤退的日軍。一陣陣撕破天宇的炮擊,給日軍致命的打擊。日軍的後衛部隊被打得死傷大片,倖存的東逃西散,一片狼藉。中國軍隊奮勇直追,越戰越勇,掃蕩了長壽街、龍門廠一帶的殘敵後,又攻占了平江縣城,還渡過湘江,攻克了夏營田、湘陰、新牆、楊林街、榮家灣等地。10月16日,薛嶽才鳴鑼收兵,停止追擊。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雙方恢復戰前態勢,日軍傷亡三萬多人。這時離薛嶽大敗岡村寧次的“萬家嶺大捷”,才剛剛一年。
長沙大敗後,岡村寧次為此去職,駐紮在武漢的日軍整整一年多不敢南望。1941年1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駐紮在武漢的日軍自以為有機可乘,於3月中旬發動上高會戰,三路進攻第9戰區轄區的戰略要地上高縣。在薛嶽的指揮下,精銳的“抗日鐵軍”第74軍英勇奮戰,各友鄰部隊全力配合,14天殲敵兩萬餘人,薛嶽指揮國軍完勝日軍。
日軍駐武漢第11軍因作戰不力,再次換將。這次新任司令官的是年輕狂妄的阿南惟畿中將,他緊鑼密鼓地製訂了“加號計劃”,決定集中兵力進攻長沙,消滅第9戰區主力。1941年9月18日,在每一個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九·一八”事變十周年這一天,日軍發起第二次長沙會戰。鑑於第一次的兵力分散,這次將5個師團和2個獨立旅團約12萬人,採用“中央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
被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所鼓舞,薛嶽意圖禦敵於汨羅江一線,不想密電連連被破,我方軍事調動和戰略意圖日軍一覽無餘。戰線很快被日軍突破,連最為善戰的第74軍、第10軍也在瀏陽地區遭到重擊,日軍攻入長沙城區,雙方拚死巷戰。在這危急時刻,第9戰區外圍部隊追尾打擊,日軍後勤補給線全部被切斷。國民政府為改變第9戰區的不利狀態,命令第3、第6、第5戰區各路大軍,分別向各處日軍發動攻擊。孤守宜昌的日軍第13師團,在第6戰區的強力攻勢下,眼看就抵擋不住了。阿南惟畿中將比他的前任岡村寧次要幸運一點,進入長沙兩天後的10月10日,他站在長沙市區的土地上,重複了岡村寧次兩年前下達過的命令:全線撤退!薛嶽故伎重演,大軍全線堵截追擊,日軍北撤,渡過新牆河,恢復戰前的對峙態勢。
二戰長沙,殲敵三萬餘人,國軍損失七萬以上。雖然日軍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中國軍隊損失也極其慘重。薛嶽痛定思痛,號召各部隊加緊戰備、詳察敵情。在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薛嶽製訂了新的對日戰略——“天爐戰法”。